《送春》古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2.6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春》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春》古詩賞析

《送春》古詩賞析 1

古詩原文

風煙節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

結就客愁雲片段,喚回鄉夢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

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

註釋解釋

①朱弁(bian四聲)(約1085—1144),字少章,自號觀如居士,江西婺源人他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以太學生擢任通問副使,出使金國,不屈於金人的威脅,和共同出使的洪皓同被拘押,16年後方歸回南宋。他在留金期間寫下了不少懷念故國的詩作,深切婉轉,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詩人。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傳世。

②風煙節物,和季節相適應的自然風物。

③褚衣,棉絮做的衣服

④君,指春天。

詩文賞析

《送春》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國期間所作。詩中説北國氣候嚴寒,幾乎沒有春天,花柳之類的景物,遲遲不見春意,待到春意剛來,可春天又過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暫來反襯被拘押在塞北時間之久。

“風煙節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這兩句的意思是,到了三月,氣候仍很冷,缺少春意,眼前很難見到和煦的春風,温暖的春雲,更很難見到標誌春天到來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柳、春鶯之類的動植物,人們還不能脱掉褚衣(棉衣)。這裏表面是寫季節氣候,實際是寫自身遭遇。寫寒季之長,實際上是寫詩人被拘押時間之長。這樣第二聯寫愁和夢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結就客愁雲片斷,喚回鄉夢雨霏微。”這兩句是寫:天空片片雲朵,就像是我這被拘押在外地的人的愁緒凝結而成的;下了一陣濛濛(霏微)細雨,把我還鄉的好夢給喚醒了。詩人作為南宋使者,無理被押,有國不能歸,有家不能回,即使做夢也在思國思家。

“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這兩句寫出三月即將過去,已是春末時節,桃花柳樹才露出春意。照實説,三月底,桃花早該凋謝了,可山下的小桃樹的花才剛剛開放,沙灘邊的垂柳卻還沒有飛絮。不過總算有點春意了。但是頗令人遺憾的是,春天剛到卻又完了。

最後兩句:“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是説端起酒杯來送春,沒別的話可説,只是羨慕你春天的剛到來,又要回去了。慨歎自己長期被拘押在金國而不能回南宋去,讀者也彷彿看到了詩人那無限惆悵的心境。

古代的詩人詞家,常常寫一些留春送春的詩詞,作者這首送春詩也寫得纏綿悱惻,卻寄託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一點不可不察。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忠貞和眷念之情,婉轉纏綿,有晚唐詩人的風格和情調。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而“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塞北三月又怎樣呢?有人説“天春不見花”,有人説“春色未曾看”,都説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戀褚衣”極寫塞北的風寒,以小桃“花初見”和弱柳“絮未飛”説其姍姍來遲,卻“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這就把塞北春天來遲去速的特點具體地勾勒出來。

《送春》古詩賞析 2

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作品翻譯: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送春 王令賞析:

這首詩是寫景的七言詩,主要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作者簡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江都人,北宋詩人,因幼年喪父。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坐過。其少時尚意氣,後折節力學。不求仕進,以教授生徒為生,往來於瓜州、天長、高郵、潤州、江陰等地。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奉召晉京,途經高郵,令投贈詩文,獲安石賞識,結為知己,之後文學知名。1059年(嘉祐四年)六月八年級,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在極其短暫的一生,卻留下了480餘首有價值的詩作, 代表作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送春》古詩賞析 3

朝代:唐代

作者:賈島

原文: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譯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後一天,春天美麗的風光就有離開我這位苦吟詩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覺了,在晨鐘響動之前,總算還是春天吧。

註釋

⑴晦日:夏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評事:官名,掌管平決刑獄之事,屬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風:一作“春”。

⑷睡:一作“寢”。

⑸曉鍾猶是春:一作“五更還是春”。

賞析

賈島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詩人,長於五言律詩,集中五言律詩也最多。他的律詩,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尋味。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或氣象雄渾,或情景幽獨,頗為人們所稱誦。不過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並不多,這是由於他過於醉心詞句的琢磨,往往忽視了全詩的整體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詩,雖然對仗工整,卻有雕琢的痕跡,不夠自然,缺乏動人的情懷,使人讀後,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較優秀的作品。

這是一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極力抒寫的是“苦吟”詩人不忍送春歸去,但也無計可留,只有長坐不睡,與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共守殘夜,哪怕是一剎那時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表達春天即將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後一個月,三十日又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詩人此刻把春天的離去精確到了最後一天,讓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説: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不説送春,而説“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前句寫了詩人與友人願一夜不眠不寐,後句則寫了這樣做的目的,僅僅只是守住最後的一線春光。前兩句把春天精確到最後一天,這裏卻精確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説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後一夜之時,願與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後一夜的春光。“猶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説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遊”的意思。但二者旨趣並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遊,是由於感歎人生短暫,韶華易逝,應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並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是因季節轉換惋惜春光難留而作並贈予友人的一首詩,作於某一年農曆三月三十日,具體作年不詳。

《送春》古詩賞析 4

送春/春晚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檐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送春》古詩賞析 5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註釋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規:杜鵑鳥。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顯示全部

註釋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規:杜鵑鳥。

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古詩賞析 6

鬥轉城荒,

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誰最苦?

但箭雁沉邊,

樑燕無主,

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

淚盤如露。

咸陽送客屢回顧,

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

正江令恨別,

庾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和雨。

歎神遊故國,

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

顧孺子,

共夜語。

賞析

太后等北行。至此,南宋實已亡國。全詞分為三片,每片均以送春發端,但三處各有不同。上片寫臨安城陷後的殘敗景象。“送春去”是主題,“無路”預示王朝面臨山窮水盡,宋亡已成現實,不可逆挽。“風沙”暗指敵軍兇猛。“飛絮”,形容幼帝君臣命運飄搖。“亂鴉”

《送春》古詩賞析 7

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註釋

落更開:即還有開花者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送春》古詩賞析 8

原文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沈邊,樑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二人皆北去。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賞析

這首詞共三闋。上闋由“送春去”開頭,“人間無路”極寫辛酸悲咽。“鬥轉城荒”訴説臨安陷落,“不見來時試燈處”尤有深意。中闋由“春去誰最苦”的設問,講述宋亡而愛國軍民最為痛苦的事實。“送客屢回顧”狀寫宋宮室被擄掠的悽慘境遇。下闋由“春去尚來否”的設問,暗示宋朝大勢已去,恢復無望。全詞悽絕哀怨,寄託很深。

《蘭陵王》是詞中的長調,共分三段。第一段寫臨安失陷後的衰敗景象及詞人的感受。“春去人間無路”是全詞的主題句,詞中各段發端,均以“春去”領起,並圍繞這一中心從不同方面加以發揮。“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用對比手法寫出臨安失陷前後的不同畫面,“芳草”、“鞦韆”,寫出元軍陷城前的景況。“芳草”,又暗喻送別。這首詞的“芳草”卻不是隱喻一般的離情,而是送別一個朝代,漢家王朝倉皇南奔,故國何在?悽苦之情,怎能自己。“風沙暗南浦”,則意味着元軍攻陷臨安後的摧殘踐踏,又象徵着南逃羣臣們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別之地,此處卻暗指南宋故土,補充了“春去人間無路”“慢憶海門飛絮”寫詞人掛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們如柳絮一般飄泊無處歸依。作者首先着筆於“海門”,説明他寄希望於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隨端宗南行之願,但卻因風沙隔阻,無路可通。“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三句轉寫眼前的現實,臨安一派殘破衰敗之象:狂噪的鴉君在頹城上空掠過,北斗失向,城池頹圮;元宵前夕本應是華燈照耀的都城,到此時已黑暗一片尋不到燈的蹤跡。“亂鴉”,暗喻元軍,“鬥轉”,暗示南宋王朝的隕落。“試燈”,元宵前的張燈預賞。臨安失陷於二月,春來時尚可見元宵燈景,至三月春歸,則南宋已亡,所以説“不見來時試燈處”。

第二段寫春天歸去以後,南宋君臣與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國之痛。“春去,最誰苦?”以設問句過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鋭。下面連用三個分句,分寫三個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邊”,寫被擄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墜落到遙遠北方,永無歸日,“樑燕無主”,以“無主”的“樑燕”喻南宋臣民,大廈將傾,悽惶天依“杜鵑聲里長門暮”,寫臨安宮苑悽慘悲涼景象,暮色之中,“長門”閉鎖,唯有杜鵑啼血而已。三個分句,用“但”字領起,一氣呵成。“玉樹”三句,緊承前三句的意韻。摹寫亡國的悲痛之情。“玉樹”本指漢宮中之物,王朝傾覆,故“玉樹凋土”,就連那金銅仙人也不免有辭離故國的悲傷。“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二句,用“衰蘭送客咸陽道”(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詩意。“玉樹”、“淚盤”,都用來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銅仙”,依依不捨,行動緩慢,標誌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對故國的無限留戀,與詞題“送春”之意。

第三段寫故國之思。仍以設問總起:“春去,尚來否?”“來”字重如千鈞,懷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總、庾信之事來抒寫亡國之痛。江總在陳後主時仕至尚書令,故稱“江令”;陳亡後,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樑,曾出使西魏樑亡,被留長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還;著有《愁賦》,以抒鬱抑之情。

詞人此時此刻的憂恨之情與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領出“江令恨別,庾信愁賦”兩四字對句。同時,借風雨盡日襲擊蘇堤來渲染氣氛,與第一段“鬥轉城荒”相綰合,使臨安的景色更加悽迷荒涼。蘇堤在杭州西湖外湖與裏湖之間,堤上有六橋,桃柳成蔭。此處以蘇堤在風雨中飄搖之態,來暗指淪陷後的臨安亦如蘇堤一樣,陷於風雨飄搖之中。在“送春”之際,作者只能“神遊故國”,此二句扣緊“送春”,並對“尚來否”作了回答,説明故國的新春只能夢裏依稀得見了。“花記前度”,由“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意僅來表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最後,“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一句,表示“人間無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話亡國之痛結尾。“孺子”,指作者的兒子劉將孫。

這首詞寫在元軍攻破臨安之後,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愛的感情,許多詞句如“春去人間無路”“誰遣風沙暗南浦”等,愛憎分明,顯而易見。作者在詞中運用借代和象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徵着南宋王朝:“飛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亂鴉”指代佔領臨安的元軍等等。作者將這些日常所見的感受賦予主觀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滅亡的悲劇氛圍。詞的現實性和認識意義,也是通過這種氣氛體現出來,為了強調這種氛圍,詞人運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此是專主寄託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滅亡的傷痛哀悼之情和詞中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交融渾化“渾化”的高水平,使讀者也產生種種感慨。

《送春》古詩賞析 9

蝶戀花

送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便作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欲下瀟瀟雨。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工,而要歡欣喜躍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我們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我們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塑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我們的美感經驗。

本詞上闋描敍的是:女詞人透過窗簾,看到樓台外面千萬條碧綠的楊柳枝正纏綿悱惻地伸出忱摯的雙手、款擺纖細的腰肢,甚至還在喃喃細語:“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時吧!”──楊柳們一往情深地想牽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無限的依戀;然而,春天雖略作停留,卻還是冷漠地走了。春天雖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飄舞着,要追隨春光同行,並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這“春”者究竟走到哪裏,我和你的歸宿終究如何?……。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依春、戀春的多情楊柳,正是女詞人自我心靈的物化展現。女詞人既痛感於年華飛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並未被不幸現實室息了自己對美好人生和心靈自由的執着追求。

下闋,詞作由客觀之境轉化為主觀之境。女詞人説:我極目四望啊,無論是高山野嶺,還是大河小溪,到處都披上了濃綠的彩裝,卻也時時傳來子規鳥“不如歸去”的悽切叫聲。唉,面對此情此景,即使是“無情”之輩,豈不也愁腸百折?(言外之意:我這本來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為傷心呢?!)“綠滿山川”的靜態和杜宇(即子規、杜鵑、布穀鳥)聲聲的動感,兩相諧合地使意境立體化,共同暗示於人:春色既已濃豔之極、春心卻呈歸去之意。詞人已知留春不住、戀春枉然,就乾脆爽朗地端持酒杯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豈止自然界之景觀,更含社會上之人事)不解人意,竟無語而離去。這之前,曾有宋祁寫過“為君持酒送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的詞句,雖有名氣,但只是詞人的一面之意,不如朱淑真這裏把主客雙方的不同情意和心態共織於一體而又更有藝術的涵藴美。更何況,女詞人進而描繪了“把酒送春”的典型環境是暮色蒼茫、細雨淅瀝的悲悒氛圍中,益發令人黯然神傷。

詞人把賞春、戀春、留春、惜春、無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歷程和行為軌跡循序漸進地組織在由遠到近、從白日到昏夜的時空推進之中,而且感情由熱望到激越再到沉鬱終至綿緲……,給人以縝密而又清朗的審美感受,所以,宋人評贊她“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者所能及?”洵非虛譽。

《送春》古詩賞析 10

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註釋

落更開:即還有開花者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送春》古詩賞析 11

送春/春晚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檐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送春》古詩賞析 12

原文:

人自憐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無送處。山花落得紅成路。

高處鶯啼低蝶舞。何況日長,燕子能言語。會與光陰相客主。晴雲又卷西邊雨。

詩詞賞析: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送春》古詩賞析 13

春送僧原文

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衝雨到江潯。

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貫休終生為詩,以詩著名,其送贈詩寫得很好,其中尤以送同道僧友之詩為佳。這首七絕詩,把瀟瀟春雨中贈別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動,景為主體,情寓其中,文筆生動流暢,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強。

《送春》古詩賞析 14

原文

蘇幕遮·送春

清代:高鶚

日烘晴,風弄曉,芍藥荼醾,是處攖懷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殘春,我道春歸好。

絮從拋,鶯任老,拼作無情,不為多情惱。日影漸斜人悄悄,憑暖欄杆,目斷遊絲裊。

註釋

日烘晴,風弄曉,芍藥荼(tú)醾(mí),是處攖懷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殘春,我道春歸好。

萘醾:名花。攖:觸動。

絮從拋,鶯(yīng)任老,拼作無情,不為多情惱。日影漸斜人悄悄,憑暖欄杆,目斷遊絲裊(niǎo)。

“拼作無情”句:當是反用蘇軾《蝶戀花》的“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悄惱”。

賞析

此詞抒寫了作者對春歸的看法。眼前春光明媚,春花撩人。而“人惜殘春,我道春歸好”。一任絮飛鶯老,“拼作無情,不為多情惱”。全詞寫得新穎別緻,豔麗多姿而又不落俗套。

《送春》古詩賞析 15

訴衷情·送春原文: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訴衷情·送春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晨裏揚鞭打馬歡歡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還沒有全消。夜裏下過小雨,現在已經放晴,燕子雙雙在微風中輕飄。

山不盡,水無邊,回頭眺望來路真是漫長遙遠。眼看就要與家人團圓,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悵滋味,懷念遠方親人的愁苦情懷,如今都交給飛揚的柳絮一起飛。

註釋

①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唐温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户説兮,孰雲察餘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龍榆生《格律》原書收平仄韻錯葉格(格二),雙調平韻格未收。平韻格流傳較廣,宜為定格。平仄韻錯葉格,《金奩集》入“越調”。三十三字,六平韻為主,五仄韻兩部錯葉。

②一鞭:形容揚鞭催馬。

③困流霞:沉醉於酒中,流霞:美酒

④霽(jì):晴。

⑤望中賒(shē):回望來路遙遠漫長。賒,遙遠。

⑥分付:交與。

訴衷情·送春賞析

此為詠春詞,抒發了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悦心情。全詞圍繞着“喜”字落筆,輕盈流走,詞意婉麗,為詠春詞的創作開創了新的境界。

開頭一句點出“喜還家”這一全主旨。那清脆的一聲鞭響,打破了拂曉時的沉寂,啟奏了一支輕快的還鄉曲。詞接着宕開筆墨,描述客子歸程上的情態和周圍的景緻,烘托歡樂的氣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還家即,把盞痛飲,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馬上猶帶餘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喜慶的氣氛之中:“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曉方停,策馬而行,天朗氣清,更有那一雙春燕,晨風中上下翻飛,似乎也為他起舞助興。“雙燕”,亦暗示昔日別妻出遊,如同勞燕分飛,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遠。

過片“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寫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歸程。此處,詞中歡快的旋律略作頓宕,稍超深沉。遊子回一望一路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充滿了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客子感慨之餘,但見漫天楊花,撲面而來,便信手拈來一句妙語:“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讓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涼滋味,還有家人為我牽腸掛肚、思親念遠的悽苦情懷,統統分付給楊花吧!濛濛楊花,總是報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們傷春的意緒,而今卻成為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負載物。他將邁着鬆快的腳步,去和家人團聚。詞最後以幽默、俏皮將歡情再度揚起,結束了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