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通用8篇)

來源:文萃谷 2.7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通用8篇)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步驟】

一、理讀:桃源故事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交流生字及難句讀法。

2、指名朗讀,教師聽讀。

3、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開朗(huò) 儼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邑人(yì)

4、教學生讀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5、學生藉助課文註釋,自己試譯課文。

6、學生在四人小組內用句子接力方式譯讀課文,勾畫出易出錯的詞句。

7、教師檢查下列詞語的翻譯。

古今異義詞: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絕境 歎惋 無論 不足

重點詞:

儼然 黃髮垂髫 便要還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詣太守

8、以桃源為線索,小組成員分工講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線索提示:發現桃源──進入桃源──作客桃源──辭別桃源──再尋桃源

二、賞讀:桃源之美

1、遠觀桃源:

⑴ 教師出示話題: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一個理想社會,請結合課文説説桃花源的美。

⑵ 教師示範:桃花源的環境是美的。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一句可以看出,人們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齊齊的,房前屋後像花園一般,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

⑶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説的內容可能有:桃花源人們的生活是美的。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興,可見人們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們之間的關係是美的。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以看出,人們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間融洽和諧。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從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們是那樣熱情、慷慨。

2、親歷桃源:

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你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⑴ 教師示範:

桃源漫步:

煙花三月,陽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這兒真美呀,高大的樹木鬱郁鬱葱葱,各種花兒也都競相開放,柔和的風兒帶來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勞的人們正在田裏揮鞭犁地呢!旁邊的秧田裏,一羣人正在那兒插着秧苗,笑語喧天,時不時還有高亢的插秧歌響起,好一派熱鬧的景象!看到這兒,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⑵ 教師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飯桃源耕田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等,學生也可自選角度。

⑶ 學生活動,並交流,內容可能有:

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體會到了他們的熱情好客。剛進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來問候,並熱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飯。説是沒有什麼好招待,但桌上擺滿了大碗小碟,雞、鴨、魚、肉樣樣俱全,香味撲鼻而來;還有他家自釀的高粱酒,醇厚香濃。村裏的人聽説來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圍着我問這問那,那股子熱情能把人融化!

桃源送飯:哦,好一派熱鬧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媽媽都不肯回家吃飯呢,原來人們都在可着勁兒比賽哪!柳枝輕拂、百花吐豔,這樣的大好春光中,誰會不努力勞作呢!嗯,看來,今晚的晚飯我還得再加兩個菜,好好地犒勞犒勞他們!

三、評讀:桃源情結

1、評情節的虛與實。課文前的閲讀提示中説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從哪些地方要以看出來?

⑴ 示範:這的確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作者在敍述中給我們留下了多處疑問:比如,故事模糊,文章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

⑵ 學生自己讀課文,自由發現。

⑶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形成下列結論:

第二,神祕,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猶如海市蜃樓一般;

第三,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

第四,完美,這裏風景秀麗、寧靜和諧、民風淳樸,人人平等、相互關愛、和平安定,這樣一個温暖自足的完美勝地只應天上才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以上種種,給桃花源蒙上了一層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神祕面紗,作者似乎是有意給讀者留下這些破綻,來告訴人們,這只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罷了。

2、認識主題

⑴ 陶淵明用詩樣的筆觸傾情描給了他理想中的社會,為什麼又處處留疑?他想告訴人們什麼?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作答。

⑵ 學生交流,形成以下內容。

桃花源只是陶淵明不滿東晉統治和劉裕政權卻又無力改變的一種理想社會模式的設計而已。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由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發展到封建社會的私有制,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樣看來,陶淵明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是不能實現的。但是對於生當亂世的陶淵明們而言,這理想又何嘗不是一劑撫慰心靈的良藥呢?

⑶ 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説説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由湖南的風景區“桃花源”引出課文

二、指導閲讀“閲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陶淵明,名潛,字子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是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後作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終於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敍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説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還家 邑人 語云 郡下 詣 驥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3、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A、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朗讀時出現的錯誤

B.齊讀課文,注意剛才同學朗讀時出現的問題。

四、學生結合相關注解自主閲讀課文,並討論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1、 文章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

2、 標出文中能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完成題目)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安排材料。 (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㈠、(1)發現桃花源。

㈡、(2—3)進入桃花源。

㈢、(4—5)離開而復尋桃花源未果。

五、學生按照老師要求自主完成相關字詞的學習。可分組練習討論 (在文中相應位置做好筆記)

六、佈置作業。

1、將課堂所做練習完成在作業本上

2、用現代文複述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相關詞語

2、請同學複述課文

二、精讀課文,體味品評

1、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為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説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桃花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麗,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請你用下面的句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家鄉:

這裏的 美(景色、民風、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還可加入自己的細節創造)

例: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與後文中哪句相話相呼應?

“大驚”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4、人們聽完漁人述説後“皆歎惋”,請你猜想一下漁人述説的內容。

外界人們在改朝換代中所受的苦難

5、介紹到這裏,相信你們已經對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認識了,那麼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所認識的桃花源的特點。

參考:我們桃源的風景優美/我們桃源的民風淳樸/我們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齊讀全文,探討主題

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為什麼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結果有什麼好處?

明確:照應開頭;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説明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祕色彩,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這篇文章裏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覺得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這樣的理想?

應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這樣的理想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人們所渴求實現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外練習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無論”、“鮮美”、“絕境”等古今詞義的變化。

(2)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於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是他的五言古詩《桃花源詩》前邊的一篇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這篇記卻因為它的故事性強,情景動人,真實感強而勝過《桃花源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誦欣賞

邊聽讀邊欣賞相關畫面邊想象,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個親身體驗。(指導:注意朗讀節奏和朗讀情感的變化)

三、知識積累

1、指出下邊詞語古今意義的不同。

古義:交錯相通古義:更不用説。

交通無論

今義:運輸事業的總稱今義:關聯詞語。

古義:妻子兒女古義: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義:男子的配偶;今義:欠缺、不夠。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古義:鮮豔美麗。

絕境鮮美。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今義: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詞多義

便船:捨棄動詞不足為外人道也:向、對介詞。

舍為

屋舍儼然:房屋名詞;捕魚為業:作為,動詞。

處處志之:做標記,動詞;尋病終:不久。

志尋

尋向所志:做的標記,名詞;尋向所志:尋找。

四、梳理情節、整體探究

1、根據課文大意,梳理文章情節。

分組討論,明確:第一部分(開頭——“欲窮其林”)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林盡水源”——“不足為外人道也”)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或漁人訪問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復得路”)結局,寫漁人離開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陽劉子驥”——結尾)尾聲,寫他人又尋桃花源,後來無人問津。

2、根據情節的概括,梳理本文線索

本文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

品味研讀

1、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體印象嗎?

明確:美、樂、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請你任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甲生: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顆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乙生: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際,就像一塊諾大的氈子。田野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溪水在幽靜的流淌,清風將柳樹輕輕地搖擺……

丙生:這裏美在民風淳樸。你看,男耕女織,和諧親密;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對素不相識的漁人熱情邀請,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樂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他們的樂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甲生:表現在“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生:表現在人民安居樂業。

丙生:表現在人民自給自足。

丁生:表現在外界沒人打擾,沒有兵荒馬亂,沒有苛捐雜税。

……

評讀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奇在何處?

桃林之奇: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山洞之奇:彷彿若有光。

人們之奇:不足為外人道也。

結局之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欣然規往未果。

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

明確:這個地方不存在。從文章中漁人和其他人都沒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生活的東晉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變這種現實,於是憧憬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脱壓迫、剝削的願望。

拓展

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現代文也來描繪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漁人發現桃花林

漁人訪問桃花源桃源之

漁人離開並再尋桃花源美樂奇

他人又尋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能背誦課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師生合作探究,品味課文語言,培養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進一步理解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師生合作探究,品味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今天接着學習21課《桃花源記》,上一堂課我們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藉助文下注釋,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課文線索。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下面我們就來複習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這些帶點詞語的意思嗎?【分組接龍比賽】

(1)緣溪行

(2)落英繽紛

(3)漁人甚異之

(4)欲窮其林

(5)才通人

(6)豁然開朗

(7)屋舍儼然

(8)阡陌交通

(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

(11)便要還家

(1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3)乃不知有漢

(14)無論魏晉

(15)皆歎惋

(16)不足為外人道也

(17)詣太守

(18)欣然規往

(19)尋病終

2、本文以什麼為線索?寫了哪些內容?

(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依次寫了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做客桃源—→離開桃源—→復尋桃源。)

三、合作學習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嗎?美在何處呢?請大家幫忙找一找,並説説你認為美的理由。【學生聽讀課文錄音,分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預設:環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處?這樣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美嗎?喜歡嗎?請用喜愛的感情讀一讀。能背下來嗎?)渲染了神祕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下文寫桃花源的美作鋪墊。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黃髮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見漁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3)桃花源還具有神祕美。(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猜一猜漁人説了些什麼?

漢……三國……東晉……

2、桃源人為什麼“皆歎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歎惋。

3、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4、對比當時桃源裏和桃源外的生活環境,猜想一下陶淵明當時的思想是怎樣的?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交流點撥】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託。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勸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當代歌曲唱桃源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和本文出現的成語。

4.理清文章的敍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交流,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練朗讀課文,並能準確地背誦、默寫全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特別是出自本文的幾個成語如: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以及本文出現的幾個古今異義詞如:交通、妻子、絕境、鮮美、無論等。

【教學難點】: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並正確評價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安排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聽説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吧?我們只是大體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美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長久以來一直令我們嚮往?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晉代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來一一揭開這些謎題,並探尋一下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理想。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全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並結合註釋、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隨機抽查學生朗讀,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

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高山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標

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鑑賞水平。

教學重點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和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桃源,理解陶淵明創作目的。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學生準備:

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根據註釋,試着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桃林”圖片(播放PPT1-6),讓學生欣賞,問:大家有怎樣的感受?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世外桃源)它有什麼含義呢?投影明確: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不遭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課題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點擊“陶淵明”鏈接到PPT13);

2、寫作背景(點擊“桃花源記”鏈接到PPT14-15)。

三、明確本文的學習內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課文朗讀、字詞釋義、課文結構、思考討論、寫作特色、文言知識。

四、課文朗讀

點擊播放“課文朗讀”課件,學生跟讀,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領會語氣節奏。

五、字詞釋義

點擊播放“字詞釋義”課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對各段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學生彙報)

六、課文結構

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發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結局和尾聲)。即: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七、思考討論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

2、漁人看到什麼景象?(所見: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3、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所聞:厭惡戰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4、在與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所歷:民風淳樸)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可是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些説明了什麼?(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是虛構的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7、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麼一個世外桃源呢?(聯繫寫作背景理解)

8、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討論歸納)

八、總結全文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九、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翻譯全文。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歸納文章的寫作特色。

2、總結並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課文(課文的結構、主題等)

二、寫作特色(點擊“寫作特色”鏈接到PPT24)

(1.詳略得當;

2.語言優美,通俗易懂;

3.想象豐富,曲折迴環;

4 .虛實結合 )

三、文體知識(點擊“文體知識”鏈接到PPT25-31)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句式、精華集萃五方面舉例説明。)

四、課堂總結(播放PPT32)

這節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於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原來自認為遙不可及的願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讓我們為建設自己心目中和諧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課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訓練:(任選一題)

1、我來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順暢地誦讀課文,藉助課文中的註釋理解課文第1、2節中的字詞並翻譯

過程與方法:

藉助註釋,疏通並翻譯課文第1、2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耐心閲讀文言文的品質

重點難點:

藉助註釋,疏通並翻譯課文第1、2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説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就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師生互動,導入新課)

二、瞭解作者與背景

(先讓學生互相交流蒐集到的相關資料,然後明確)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年,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聽寫生字詞並給加點字注音

豁然開朗儼然阡陌交通垂髫詣太守(指名學生上黑板聽寫,並讓其它學生進行訂正)

2.學生展示朗讀情況

四、學生分組自由閲讀課文,力爭達到背誦的程度

(背一段時間後,指名學生自由背誦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課文第1、2節

(一)理解加點的字詞

1.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2.緣溪行:沿着

3.芳草鮮美:鮮豔美麗

4.落英繽紛:花

5.漁人甚異之:對……感到詫異

6.欲窮其林:盡

7.夾岸數百步:溪水的兩岸

8.彷彿若有光:隱隱約約

9.便舍船:離開

10.豁然開朗:開闊敞亮的樣子

11.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13.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14.雞犬相聞:聽到

15.其中往來種作:來來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黃髮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譯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翻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翻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

3.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翻譯:漁人對這種美景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翻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在那裏)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口,裏面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只見那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6.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翻譯:村裏面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裝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六、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自由地背誦課文1、2節的詞語註釋和句子翻譯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已學課文部分的字詞解釋和課文翻譯

2.預習課文第三、四、五段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棄官回鄉

隱居

後稱靖節先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繼續學習,掃清閲讀障礙

2.能夠順暢地誦讀並翻譯課文3、4、5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能夠順暢地誦讀課文

2.藉助註釋,疏通並翻譯課文第3、4、5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耐心閲讀文言文的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順暢地誦讀課文

難點:藉助註釋,疏通並翻譯課文3、4、5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複習

1.聽寫1、2節中字詞的註釋

2.抽查1、2節中重要語句的翻譯

二、繼續疏通課文,理下列解加點的字詞的意思

乃大驚: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詳盡

3.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4.鹹來問訊:全、都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6.不復出焉:從這裏

7.遂與外人間隔:不通音信

8.無論魏晉:更不必説

9.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

10.皆歎惋:驚

11.尋病終:不久

1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13.此中人語云:告訴

14.不足為外人道也:值得

15.便扶向路:沿着

16.處處志之:做標誌

17.及郡下:等到

18.詣太守:拜見

19.尋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規往:打算

21.未果:實現

三、翻譯下列句子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翻譯:(桃花源中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村人)問漁人是從哪裏來的(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翻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翻譯: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翻譯: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漁人他們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

5.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翻譯: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

6.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從此以後,就不再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釋下列一詞多義的文言虛詞

第一組:為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第二組:之聞之:這件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這種景色

具答之:他們

第三組:其欲窮其林:那

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的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漁人

五、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句子

1.描寫桃花林景色優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的人們辛苦勞作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寫桃花源中的人們幸福生活的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描寫村裏人熱情風尚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寫桃花源的人不屑與外人交往的語句:不足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記》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8.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説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未果,尋病終

六、總結本課內容

1.字詞;2.翻譯句子;3.理解性默寫

七、佈置作業

1.速讀、背誦課文;

2.記憶書下重要註解

《桃花源記》的優秀教學設計 篇8

一、複習導入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並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混亂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並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並自己試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佈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