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試卷講評課的思考

來源:文萃谷 2.84W

大學聯考或會考前的全面複習階段,教師和學生所面臨的較多狀態是練習、考試與講評。地理試卷講評是提高地理複習質量很重要的環節。積極高效的講評有利於學生學習薄弱環節的解決,也有利於學生錯誤知識點的糾正,更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講評課應該是高水平的綜合複習課,能夠綜合地反映教師的業務素質與教學能力。下面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典型試卷講評課模式,談談如何提高試卷講評課的教學效率。

地理試卷講評課的思考

模式1:教師按試題順序逐題講解分析,每題講解時間基本相等,試題有所拓展,少量試題學生回答。

模式2:試卷中的每道試題都先讓學生回答,接着教師每題講解,錯誤答案分析要詳細,試題偶爾拓展。

模式3:教師先簡要分析試卷中國同存在的錯誤原因,接着讓學生自查,然後同學間相互討論疑難,最後未搞懂的試題彙總,由老師解疑。

模式4: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各試題的得分率,並就其中得分率低的3道題,作詳細的分析和拓展。中度失分的試題只作一般性分析,得分率高的試題未作分析。

以上試卷講評課各有特點,有的教師講解多,有的學生活動多,有的拓展深入,有的教學容量大,當然試卷講評的課堂效率也就存在差異。

一、試卷講評要有準備

講授新課要備課,試卷講評課同樣要認真備課。教師只有經過充分的課前準備,把握學生答題情況,講評時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加以剖析。如模式4,教師在教學中用圖表形式展示各題得失狀況(得分率),試題的難易和學生解答狀況一目瞭然。

1.備好試題內容。講評前要對地理試卷認真分析,分析試卷本身是否符合本校本班學生實際,試題是否符合地理課程改革理念。着重分析試題覆蓋了哪些知識點,試題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試卷中的哪些試題類似大學聯考題、會考題或不相關。分析試卷中各試題的難易情況,解析命題意圖等等。

2.備好學生情況。講評前要對學生的答題情況認真診斷,弄清哪些題錯得多,錯在哪裏,找出錯誤的癥結,分析何種地理能力需要加強,學生需要何種幫助,做到心中有數。

二、試卷講評要有側重

講評只有真正切中要害地分析學生學習上知識與能力的不足,才能解決學生的易錯處,真正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因此試題的講評應該有所側重,要有針對性。

1.側重重難點的講評分析。模式3和模式4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講解的是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試題,很好地把握住了難點,課上學生的表現也更為認真和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知識難點不一定是知識重點,也不一定是能力培養的重點,教師應該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地理主幹知識和主要能力去進行分析講評。

2.側重地理能力的講評分析。地理教學最後階段應由重視基礎知識轉移到綜合能力訓練上來。對試卷內容的分析也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點上,要從地理學科的能力角度進行試題分析,對於學生能力結構的欠缺點加以重點分析和指導。

3.側重解題技巧的講評分析。在試卷講評時,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應重視學習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重視解題技巧的指導。現階段地理試題主要的題型有選擇題和讀圖綜合分析題兩種類型。對於選擇題而言,主要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實,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解題方法;對於讀圖綜合分析題,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從材料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效地理信息,如何歸納地理區域特徵和分析地域差異。

4.側重錯誤原因的講評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失分的原因,是知識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錯),還是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或表述不清);是審題失誤(未看清題意和答題要求),還是技術性失分(如錯別字或筆誤等)。通過錯誤原因分析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後的努力方向。

三、試卷講評要有拓展

試題由於受考試卷面、考試時間等的限制,試卷不可能涉及所學知識的全部。命題者往往以點帶面來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與能力,顯然就題論題的講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講評時應從“點”出發,把“面”帶出來呈現給學生,儘可能地構建知識問的廣泛聯繫,儘可能通過試題拓展使地理能力得到更多的訓練。4種教學模式對試題都有拓展,部分試題有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下面結合講評卷中的一道試題談談如何高效拓展。

例題:讀“2002年世界部分國家人口年齡結構百分比構成表”,回答下列問題:

1.表中字母所列五個國家中,進入人口“老齡化”初期階段的國家有哪些?面臨“嚴重老齡化”問題的國家有哪些?

2.為了解決人口問題,B國應採取怎樣的人口政策?

3.D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什麼?

4.在圖中用“●”表示A國和D國的人口年齡構成,並在“●”邊註上字母代號。

該試題圍繞人口年齡構成展開,難易程度屬一般。其拓展內容主要有:少年兒童比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達到人口老齡化與嚴重老齡化的老年人口比重佔多少?這類國家各有什麼人口問題?對社會和經濟可能有哪些影響?可採取什麼人口政策?還可以從地理學科的知識聯繫和地理能力的培養角度出發,做更深入的拓展。

1.試題拓展應依據知識結構的需要。如針對該試題講解時,可讓學生聯想:表中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狀況類似現實哪些國家?該國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如何?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一般情況下該國屬於哪類國家?其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進程速度如何?該國三大產業結構中佔首位的是第幾產業?農業結構以什麼類型為主?這些相關知識點通過遷移,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網絡的形成。

2.試題拓展應依據能力培養的需要。特別是地理圖表的分析能力,它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通過圖表的拓展,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思維習慣。該試題中的最後小題是表中數據形式的一種轉化,不妨讓學生進行其他圖式轉化或繪製,如柱狀圖、折線圖、扇形圖等。充分利用地理學科中常見的圖形而展開,真正做到為提高學生能力而服務、而拓展。

3.試題拓展如能與地理情景相結合,講評效果則更佳。如該試題講評時可以聯繫生活事例,聯繫當地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嚴峻形勢。如上海人口年齡結構類似於試題中的哪個國家?今後20年上海的老年人和高齡人(80歲以上老人)的比重將繼續增大,你作為上海市民,如何評價上海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有利與不利影響?你為上海老齡化問題出謀劃策的“金點子”是什麼?生活生產的實際素材若在地理試題講評拓展中合理運用,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於地理生活化的認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試卷講評要讓學生參與

一堂成功的試卷講評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自我評價。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如答問、質疑、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能使整個講評過程中學生情緒亢奮,思維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關知識及解題的信息,而且有助於地理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五、試卷講評要有鼓勵

4種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欠缺的是:未見有講評教師挖掘學生的閃光之處,未見有教師對學生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和能力的肯定,這對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奮度和積極性是有影響的。試卷講評時,應注意激發學生情感。如有創新,有獨到之處的學生要及時肯定,要善於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要儘可能挖掘其閃光點,加以讚賞,予以鼓勵。試題難度相對不大的試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回答,讓他們體會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壓抑感,激發其內在興趣。教師的肯定與鼓勵對考試後的學生來説是很重要的激勵因素,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應引起注意並應有所體現。

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地理,掌握內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觸類旁通是其二,後者就是一種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就會善於從教師的講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問題,就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去掉教師的“枴棍”也能夠“走路”。因此,地理課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演繹等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在教學中作出示範,讓學生根據課題要求自己讀書讀圖,獨立作筆記,並展開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斷和推論,從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所以,在今年初一級4-9班六個班級的教學中,我對七年級(7)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就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該班兩個學期期末考試都取得全級第一名的好成績,優秀率達30%以上,合格率達90%以上。下面就如何對學生實施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提出個人淺見。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的激勵力量。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要在實踐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一)教師要以良好的情緒給學生以一種信任的心理定勢。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消除學生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説、敢議論,能放開心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學習活動中也和他人一樣的有地位、一樣的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和情感結合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學習的成功。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佳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搭橋鋪路,想方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

(三)需要是人基本的本能,需要是一種內驅力。有需要才能有追求,有了對地理事物認知的需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種內驅力能把學生的心理內部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調動起來,有效而持久地投入學習。有了這種力量,學生就能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去追求學習過程中的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這種希望獲取知識,希望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成功的內在需求,積極鼓勵學生去大膽地獲取知識,並給學生獲取知識提供儘可能的各種條件,以學生的這種內需感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地理課堂教學就要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在這一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學時不要作太多的鋪墊,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尋找關於地理問題的切入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認知的'實際層次,讓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繫,自然地遷移到新的知識情境當中去。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各種適合發揮他們自己聰明才智的條件,達到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

例如我一年來堅持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原則。實質是: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每堂課教師的講授時間基本不超過15分鐘。這種教師當堂佈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的方式,其實是要真正把學生解放出來,從而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評價。從教學發展的角度看,教學評價的作用並不限於只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有多大,還應該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堅定學生的自信心,進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困難,會出現答錯問題的現象,在這時,教師要進行耐心的鼓勵、引導、點撥,而不是訓斥、否定和懲罰。運用前者,可以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態度誠懇,由此會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會以良好的心態進行學習;運用後者,就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關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反饋與評價,不僅是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凝聚師生感情的需要。

過去我們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就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就像鑽山洞一樣,老師領着學生鑽比學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會養成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夠解決,老師的講反而更耽誤時間。在今年七年級(7)班的實驗教學中證明,平時老師需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可以了。學生自學幾分鐘就開始做題,不會的再回頭看課文內容或相互討論,基本就能做練習題了。這個過程是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會了。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大,效率更高。因為老師規定學生自學幾分鐘就要做練習題,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不認真看就不會做練習題,落在別人後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所以學生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得多,這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出了出來。

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説過: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只有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祕,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學要優化教學過程,其最根本的着眼點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參與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敢於大膽地放開手腳,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的作用,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讓他們多有機會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要作到“六個讓”:地理學具讓學生操作;地理特徵讓學生髮現;地理原理讓學生講述;地理規律讓學生總結;解疑思路讓學生探索;學習難點讓學生突破。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給學生以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每一節課的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都得到充分的鍛鍊。教學的實踐表明,這樣的參與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樂於參與,樂於學習,興趣盎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