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

來源:文萃谷 3.75K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閲。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一)

我總是想,我們的生活真得是如此平靜。都是在為自己生活,各個城市的生活又都是相同的重複。文字中的感歎詞被我在小時候的一個假日學會了,那時候我們單純到可以自己尿尿活泥玩兒,我們隨時間不斷接觸的人和事接二連三,使現在的人們都在掙扎着感歎着幸福的難得。可我們是不是真得被和平的日子慣壞了?

大多數的回憶卻是被音樂喚起的,喚起的是人們最原始如同性慾般的一發不可收拾。音樂是私有的,即使它們充滿了金錢和潛規則。小時候珍愛地一根別人沒有的楊樹木棍,我還記得我每天都會拿着它到處逛,它的質地現在想起來像是一種保護。我們原本是不是都期待這樣一種無形保護,與男人女人性別年齡無關的保護?我們沒有放縱到在大街上放歌高唱的地步,與夥伴們只有在回憶裏歡樂的奔跑,現在時間只有等我們患得患失之前滿載而歸之後給予真正的舒緩。就像這一種保護,和音樂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內心無比私密的,如同夜深人靜中情人之間的私語。

《音樂之聲》裏的音樂就像是所有角色的棲息地,他們被音樂所吸引在一起,又被另一種音樂所離別。最近慢慢接受了這種歐洲歌劇式電影,説不清為什麼,看後是無限的感染,結局後我們會對他們的劇情之外生活想像,而最大的感染就是這份沒有盡頭的想像,肯定會劇終人散,我們還是會佔據自己的一小部份思想去幻想這之外的故事,重新幻想場景,角色,時間,地點,一分一秒也不差的相遇和心跳。

《音樂之聲》的音樂象徵性地被戰爭打斷,老套但老套地恰到好處。純潔的修女,純潔的孩子,純潔的音樂,純潔但裝逼的愛國情結,與戰爭是強烈的對比。當瑪麗亞在喧譁的舞會中決定推開沉重的門獨自離開的時候,當音樂的高潮響起的時候,那種對比更深入我心。喧譁熱情中的偷偷落寞,沒有比這更傷感的了。電影中,戰爭鄉愁,音樂童貞還有三角婚姻穿插結合的完美以至無缺。上校與修女的故事是上校與修女的劇情,我也不會去想相信那幫劇作家在發騷時編出的美滿結局,但那些不是我們的想要的嗎?當他們一家在修道院的墓地中躲避藏身的時候,無意識的期待我會油然而生,我像一個平常的觀眾一樣感染到音樂給他們帶來的那一種保護。現實與夢想的差別是無縫隙的,城市中的負面現實是被房租事業愛情健康所累的期待,不可或缺地需要音樂帶來的那些童話般的私有平靜,那是自己內心空虛寂寞時偷偷不願被打擾的一種平靜。

旋律是奢侈的節奏,有時候靜不下心來,悸動着想要另外的生活。但是費了自己好半天心思的夢想不是説變就變的。我們能不能也有一首字母歌去學會不去忘記,讓生活更易記?

期待着是一種幸福,真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二)

昨天我觀看了《The sound of music》,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着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併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温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

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敍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悦,從內心裏也向往着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

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着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着孩子,默契地配合着最終獲得勝利。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敍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着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着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着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

上校率領全家能最終順利逃離納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到老朋友音樂經紀人和瑪利亞之前所在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的幫助,而在這關鍵的時候能得到他們的幫助有至少兩個原因,一是上校平日的為人正直、坦蕩、大方贏得朋友的尊重,另一個原因是瑪利亞的為人得到修女院的認可和喜歡。這也説明人要常懷善心、常做善事,平日所積累的善德最終會在你遇到困難時給你帶來希望,總會有一隻手伸出來給你幫助。正如電影中,瑪利亞在離開修道院前往上校家走馬上任時,在她獲得上校的愛,既欣喜興奮有不敢相信現實時所説的那句話一樣:God close a door in front of you,there will be another door opened for you!

電影情節豐富,高潮迭起,有高揚、輕快的節奏,也有緊張、壓抑的插曲,有美麗、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報復的人性。最讓人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女主角瑪利亞了,她單純、快樂,熱情、活潑,勇於接受挑戰,同時聰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藝。她讓一個本來了無生機的家庭逐漸散發出生氣和活力,她的愛讓孩子們打開心扉迴歸天性,逐漸喜歡她、依賴她、不能離開她;她的堅持她的倔強她的才藝和對孩子們的愛將一個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點燃…..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温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温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裏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説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説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説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着眼淚、帶着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

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裏。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God bless me!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三)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悦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説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説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