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原文註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8.64K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作品介紹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原文註釋及賞析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105首。這首詩抒發一位男子對身處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古詩名句“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就是出自《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這首詩。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原文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作者: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註釋

①金翡翠:用金線繡成翡翠鳥圖樣的帷帳。帳的上部為燭照所不及,故説半籠。或謂指描有翡翠圖樣的燈罩。

②繡芙蓉:繡有芙蓉圖案的被褥。

③劉郎:指劉晨。傳東漢永平中,剡縣人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二仙女,被邀至仙洞。半年後返故里,子孫己七世。後重入天台訪女,蹤跡杳然。事見劉義慶《幽明錄》。此以自喻。蓬山:仙山,指對方所居。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賞析

首句“來是空言去絕蹤”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樓上五更鐘”宕開寫景,兩句若即若離。這要和“夢為遠別啼難喚”聯繫起來,方能領略它的神情韻味。遠別經年,會合無緣,夜來入夢,兩人忽得相見,一覺醒來,卻蹤跡杳然。但見朦朧斜月空照樓閣,遠處傳來悠長而悽清的曉鐘聲。夢醒後的空寂更證實了夢境的虛幻。如果説第二句是夢醒後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圍,那麼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歎息感慨。

頷聯出句追憶夢中情景。“夢為遠別啼難喚”,遠別的雙方,夢中雖得以越過重重阻隔而相會;但即使是在夢中,也免不了離別之苦。夢中相會而來的夢中分別,帶來的是難以抑止的夢啼。這樣的夢,正反映了長期遠別造成的深刻傷痛,強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對句“書被催成墨未濃”寫夢醒後立刻修書寄遠。在強烈思念之情驅使下奮筆疾書的當時,是不會注意到墨的濃淡的,只有在“書被催成”之後,才意外地發現原來連墨也成磨濃。

夢醒書成之際,殘燭的餘光半照着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帳,芙蓉褥上似乎還依稀浮動着麝薰的幽香。六、七句對室內環境氣氛的描繪渲染,很富有象徵暗示色彩。剛剛消逝的夢境和眼前所見的室內景象在朦朧光影中渾為一片,分不清究是夢境還是實境。燭光半籠,室內若明若暗,恍然猶在夢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愛人真的來過這裏,還留下依稀的餘香,上句是以實境為夢境,下句是疑夢境為實境,寫恍惚迷離中一時的錯覺與幻覺極為生動傳神。

幻覺一經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虛悵惘,和對方遠隔天涯、無緣會合的感慨。尾聯借劉晨重尋仙侶不遇的故事,點醒愛情阻隔,“已恨”“更隔”,層遞而進,突出了阻隔之無從度越。

全篇圍繞“夢”來寫離別之恨。但它並沒有按遠別——思念——入夢——夢醒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從夢醒時情景寫起,然後將夢中與夢後、實境與幻覺來柔合在一起,創造出疑夢疑真、亦夢亦真的藝術境界,最後才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與首句遙相呼應。這樣的藝術構思,曲折宕蕩,有力地突出愛情阻隔的主題和夢幻式的心理氛圍,使全詩充滿迷離恍惚的情懷。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説。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繁體對照

卷539_105 無題四首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喚痿浯洌?暄?⒍壤C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