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賞析

來源:文萃谷 2.03W

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後的清明上河圖賞析,歡迎閲讀與借鑑。 

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着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遊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着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伕趕着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着楊柳雜花,轎後跟隨着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伕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伕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鈎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着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着。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揹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説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託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説,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賞析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關注清明上河圖賞析相關的內容,今日小編也是在網上找了很多關於 清明上河圖賞析 相關信息並整理如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書法和繪畫作品不計其數,體現出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眾多的繪畫作品中,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算是最著名的畫卷之一,它不僅是藝術瑰寶,而且還真實地還原了一些社會現象,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危險”的宋朝……究竟《清明上河圖》有什麼玄機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揭祕之前,小編先給您説説張擇端,他是北宋時期最著名的畫師之一,還曾在宋徽宗的翰林畫院中擔任宮廷畫師,尤為擅長描繪市井街頭的風貌。根據史料記載,張擇端自幼便天賦異稟,再加上後期的學習和鑽研,方才在人才輩出的北宋贏得一席地位。如今,張擇端存世的畫作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是國寶級精品,比如《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

《清明上河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是一幅長約5.3米的絹本畫,完全寫實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將社會各個階層百姓的生活狀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紙上,讓我們也能夠直觀感受到北宋時期最真實的社會原貌,就如張擇端為汴京拍攝了一張高清照片。

文物專家們仔細研究,確定張擇端繪製《清明上河圖》時採用了散點透視法,使得畫面整體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專家們統計之後發現,《清明上河圖》中畫了1600多個人,60多隻牲畜和30多棟房屋,以及20多條各類船隻,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最值得一提是,歷史學家們從《清明上河圖》中還發現了一些端倪,也可以説是北宋社會萌生的一些“病變”。

第一:望火亭無人值守。

在汴京的每個居住區中,朝廷都設置了一座望火亭,並且還安排士兵在望火亭上巡視,如有發現火情則立即敲響銅鑼示意,以便組織救火。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不難發現其中也有望火亭,但令人感到詫異的是每一座望火亭上竟然都無人值守,如此一旦發生火情就不可能得到及時的救助。由此可見,史料中記載汴京多次發生火災,或許這就是原因之一。

第二:衙門官員慵懶怠慢。

《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個畫面描繪了汴京衙門,即縣太爺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單位。在衙門口可見有6個士兵,其中3個人坐在石台上,還翹着二郎腿顯示出悠閒的姿態,另外還有3個人躺在地下,或靠在樹上呼呼大睡。由此可見,北宋時期官吏的工作態度十分慵懶怠慢,所以您説長此以往北宋能不終結嗎?實在是讓人氣得牙癢癢。

第三:城門守衞毫無警惕。

在汴京城的西門,可見內城的土牆已經被雨水沖塌,但是卻沒有絲毫要維修的意思,還任憑人員和駱駝通行。最關鍵的是,城門上竟然不見守衞,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士兵正站在街上東張西望,完全忘記了守護城門的任務。史料記載,北宋後期常有遼朝和金國的奸細喬裝混入汴京打探消息,如此看來這些奸細想混進來簡直輕而易舉,毫無困難。

第四:御林軍嗜酒為業。

北宋時期就有御林軍,也就是皇帝的禁衞軍,主要負責皇宮內的安全。根據史料記載,這些御林軍各個武藝高強,忠君護國,然而在《清明上河圖》中御林軍卻都溜出了皇宮,三五成羣的到酒館中喝酒聊天,甚至還有一個士兵正準備把酒桶搬上馬車,估計是要運回皇宮中繼續飲酒作樂,或者是帶回家痛飲,對此我們再聯想到北宋被金國欺負也就不足為奇。

第五:防務機關懈怠

根據北宋史料記載,進入城門的第一家必須是防務機關,其任務是對進出的人進行查驗核實,以便保證城內的安全,然而在《清明上河圖》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發現,防務機關竟然變成了税務機關,即商人進出都要徵收賦税。在圖中的税務機關裏面,可見人員都十分忙碌地在徵收一批商品的税,雖然工作看起來勤勤懇懇,但已經捨本逐末完全沒有安全意識。

看到這裏您或許會發現,《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份畫作,更是北宋社會最真實的體現,而我們在欣賞畫作內容的時候也不僅僅看其表象,更要讀懂作者背後暗藏的深意。但是很可惜,北宋皇帝沒有懂得張擇端,更沒有懂得《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賞析

張擇端工界畫,尤擅舟車、市肆、橋樑、城廓牛馬、人物等。據載,他的傳世作品有《煙雨風雪圖》、《清明易簡圖》、《西湖爭標圖》、《金明池爭標圖》等,《清明上河圖》是其惟一的最具代表性的傳世真跡。自宋宣和年間(1118-1125)問世至今已近千年,題跋鑑賞者綿綿不絕,且異口同聲稱之為“神品”。《清明上河圖》中,表現人物之眾、建築物之多、場面之大,在中國繪畫史上堪稱空前絕後。正如元人李夢陽所描述的:“《清明上河圖》……自遠而近,自略而詳,自郊野以及城市……水則淡然而平,淵則而深,迤然而長引,突然而湍激……屋宇則官府之衙,市塵之居,村野之莊……所謂人物者,其多至不可勝數……非早作夜思,日累威積,不能到,其亦可謂難矣。”的確,張擇端在創作這幅長卷時搜盡奇峯;汴河沿岸的奇花異木、樓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鋪酒肆、牛驢車輛、大船小舟、四季景緻、百態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着打扮,等等,他必竭盡寫生之能事,方有畫卷中的細緻入微,栩栩如生。

此圖為絹本,縱雖然只有24.8釐米,橫卻有528.7釐米,採用移步換形多視的透視方法,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北宋末年都城汴京的社會生活。按畫幅反映的內容,可分為三段:一是遠郊農村的生活面貌――草橋孤;二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上下游人等進城;三是城樓內外的市井風情――護城河橋上的“橋市”。

奉《清明上河圖》為“神品”,決非溢美之詞。這不僅來源於畫家宏大而深邃的構思,格調高雅,同時更源於畫家深諳繪畫的規律技能,以他那縝密的構圖、匠心獨運的截取佈局、妙筆生花的描繪、不朽的意味,深深地震撼着鑑賞者的心靈。北宋的繪畫雖以人物畫、肖像畫為傳統,為人們所欣賞,但山水、花鳥畫更受朝廷內部青睞。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融山水、車馬轎、房舍建築、舟橋城一長卷者實在不多;構思之巧妙、啟承之沉重、技法之純熟更無人與之比肩,尊為“神品”,實為中肯。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二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它以精緻絕倫的工筆描繪了北宋末年徽宗時代首都汴梁(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詳實地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生活細節等與民生有關的事物和自然景觀,為我們今天瞭解和研究那個時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該畫真實地描寫了汴梁城內外的春日盛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風俗狀況。

首先,該畫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相對寬鬆的局面。我們從畫面上描繪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榮景象不難看出,《清明上河圖》是為歌頌太平盛世而作的。誠然,北宋的統一,打破了五代時各地割據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權與契丹奴隸主政權(遼)和以後的金以及存在於兩者之間的西夏政權的對立局勢。北宋立國後,隨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如紡織手工業和陶瓷業)也得到高度發展;加之水道運輸的改進與國內市場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費的增強,促進了如汴梁這樣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由於宋室內相對安定,他又耽戀繪事,少問朝政,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無為而治”的政治局面。這種情況雖後患無窮,而在當世卻有一定好處,使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處於一個相對寬鬆的狀態。作品中雖避開了汴梁城內當時最繁華的金明池以內地段,然而窺一斑而見全貌,從其截取的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的繁榮景象,就已經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般狀況。

其次,市場的繁榮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達。《清明上河圖》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為時間背景,以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為實際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橋、城關三段為情節,以市民“出郊”、“上河”、“趕集”、“掃墓”等活動為主題,精細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盛況。按習俗,清明節全面放假,人們除了上墳外,還四處遊玩、逛街、購物、串門、聊天、結集,或三五成羣,或一家大小歡樂喜慶,到處人山人海,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從其建築規模看,當時汴河沿岸出現的人物肯定比畫中描繪的要多得多。由於畫面繁簡、疏密的要求,畫家有意作了適當的處理。同時,對後人歷史性地瞭解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又如:對建築、船隻、工具、服飾、商品等的精微描繪,對我們今天技術性地瞭解和借鑑都有着重要的價值。

再次,《清明上河圖》無論就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它所描繪的包羅萬象的內容,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準,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發展的歷史時期。宋代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當時的繪畫藝術開拓了新的創作領域,豐富的市井生活內容成為畫家們描繪的新題材。於是,一支以善畫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鳥於一體的市肆風俗畫隊伍應運而生,在這支創作隊伍中,有北宋著名畫家燕文貴、高元亨、王居正、葉仁和南宋著名畫家蕭照、劉松年、蘇漢臣、李嵩、朱鋭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間畫工。當然,其中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張擇端,而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圖》。市肆風俗畫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社會面貌,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迎合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因而受到羣眾歡迎,也逐步得到宮廷統治者的認可和賞識。

我國繪畫藝術到了唐代,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具有了相當高的水平,但表現人物畫的題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貴族、士大夫、仕女為主,很少反映勞苦大眾和社會活動場面。到了宋代,繪畫逐漸面向社會,走向生活。因此,此時期的市肆風俗畫及其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產生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清明上河圖》從構思、創作到成品,傾注了作者張擇端的極大心血。在這幅作品中,作者將現實主義創作思維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相結合,採用長卷式構圖,運用散點透視方法,使畫面容量大,便於刻畫複雜的事物,還使畫面包容一種戲劇性的變化,使人在“窄窄畫幅”中如閲千里江山,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整幅作品彷彿一曲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幾經起伏跌宕,層層展開,推向高潮,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北宋都城繁榮發達的主題得以充分體現。徐徐展開畫卷,優美柔和的序曲奏響,疏林薄霧中掩映着三五農家,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綠,告訴人們春回大地的消息,小橋、流水、扁舟、老樹,耕農、馱隊、挑夫、驕馬,透出一派生機。接着,進入最精彩的部分,汴河兩岸,樓舍林立,商業發達。汴河上,來往船隻,首尾相接,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緊張卸貨。河面上,拉縴的、搖櫓的、卸貨的、搬運的,一派忙碌景象。

特別是橫跨汴河的虹橋上下,更是熱鬧非常。這段扣人心絃的描繪,將作品的情節推向高潮,充分顯示了畫家的造型能力和統攬全局的高超技藝。

最後對汴京街市的描寫,更加顯得從容、自然。高大的城樓、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樓酒肆,參差錯落;街市上車水馬龍,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顯示出百業興旺、熱鬧非凡的景象。

整幅作品氣勢恢弘,構圖嚴整,筆法細膩。無論是環境的描寫、人物動作及心理的刻畫、故事情節的安排,都顯示出畫家張擇端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難怪宋徽宗趙佶將自己作為此畫的第一收藏人,並親筆用瘦金體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中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

內容:內容豐富,描繪東西繁多。《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結構: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宂,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

技法: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

擴展資料

《清明上河圖》的價值與意義

《清明上河圖》不僅描繪了熱鬧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屋宇,還有賣茶水、算命的攤販,坐轎、騎馬、挑擔、趕毛驢運貨的過往行人。不僅有市內的繁華,還有青色的城郊。

以及穿城而過、給城市以滋養、以生命的汴河,整個畫面呈現的市井風韻、人景相宜,是對和諧理念最生動的闡釋。和諧是中國古老的價值觀,和諧不僅是物與物的和諧,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每個人內心的和諧。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城市與依託的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內在和諧、內在血脈聯繫,還要充分考慮人與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使城市成為和諧的產物,和諧的集合體。

這也是《清明上河圖》傳遞出的又一價值理念。《清明上河圖》體現的市井文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穿越時空的精神財富。

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想必已經家喻户曉了,這是我國國寶級的畫作,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品之一,現在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一幅北宋風俗畫,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宂,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裏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

清明上河圖賞析

北宋末期畫家張擇端的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的物質面貌與精神面貌,真實地記錄了從廣闊原野到高聳城廓,從交通發達到商業興旺,從勞務市場到就業創業,從緊張工作到休閒愜意,從自然風光到人文風光,從建築特徵到景點設施,從生動人物到動物植物的社會全貌,折射出作者對歷史的真實性、嚴肅性、合理性、責任性和全面性的真實寫照,對今天的會計人員起到了真實反映的示範作用,要求人們客觀地、公正地反映經濟信息和社會特徵,對中國的會計文化層面有一定的貢獻。

一、從廣闊原野到高聳城廓看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勞動人民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廣闊原野。

小橋旁一隻小舢板栓在樹蔸上,幾户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的分佈在樹林之中,幾棵高高地樹枝上有四個鴉雀窩,打麥場上有3個石碾子,羊圈裏有幾隻羊,羊圈旁還有雞籠鴨舍,茶館邊的一家農户飼養着兩頭牛,遠處田野裏,農民正在為禾苗澆水施肥,禾苗正在茁壯地成長。從這個廣闊的原野上真實地記錄了我國宋代的農業景象與養殖業景象,反映了我國小農經濟的繁榮昌盛概況。高聳城廓。城門高大宏偉,氣壯山河,街面商場林立,有茶樓、酒館、當鋪、作坊、布莊、診所,還有小商販。貨攤上商品琳琅滿目、五光十色,有菜刀、剪子、雜貨。城市功能齊全,作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狀態,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從會計學的視角而言,《清明上河圖》[1]中的廣闊原野到高聳城廓全面地記錄了汴京城市的固定資產內容有城門、店鋪、茶樓、酒樓、作坊、商場、醫院、民居、官府、宅第、橋樑、碼頭、船隻、廟宇、公廨;其流動資產有商品、貨物、藥品、工具、用具、傢俱、牲畜、動物、植物、莊稼;其無形資產有老字號店鋪、老字號商品、商標權、土地使用權、專有技術權;其資產種類繁多,結構合理,自然和諧,發展有序,這些資產的存在為人類持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二、從交通發達到商業興旺看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勞動人民的社會分工和有序發展交通發達。

在陸路交通上,人行道路川流不息的人羣,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送貨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駕車送貨的,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互融通,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郊去了。在水路交通上,汴河上流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船隻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船隻正在河中行駛,有的船隻負載過重,還有很多縴夫正在拉縴,有的船隻落下風帆,有的船隻正在使勁撐篙,有的船隻正在安全通過橋洞,還有的船隻正在裝貨或卸貨,可見,汴河水運繁忙而緊張,安全而有序,真實地反映了汴河流域的水運繁榮興旺。

商業興旺。街市林立,地攤密佈,車輛穿梭,貨船雲集,商品繁榮,琳琅滿目,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車水馬龍,交易有序,彬彬有禮,真實地記錄汴京城市的商業興旺與經濟生活的繁榮昌盛情況。

從會計學的視角來看,從交通發達到商業興旺是歷史變革的必然產物,“要想富,先開路。”這一先進思想意義深遠,構建水陸交通基礎網絡設施,拓展綜合運輸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發展是投資學獲得經濟效益的社會實踐。

三、從勞務市場到就業創業看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勞動人民的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運用勞務市場活躍。

在溪溝小橋的腳行門前有不少勞動工人,在一塊不大的勞務廣場上有的勞工或立或坐或打瞌睡或乾脆躺下休息,看樣子這些勞工都在養精蓄鋭,以求一席職位,尤以廣場上的勞務人員生意非常興旺,説明了勞動力的需求是通過勞務市場這一中介組織而公開進行的,證明了勞務市場的公眾性和需求性。

就業創業興旺。從畫卷中可以看出人們的職業相當寬廣,有士紳、農夫、商賈、醫卜、僧道、胥吏,篙師、纜夫、武士、力夫、把式,從職業中可以看出人們的職業涉及到當時社會的農業、工業、商業、交通、建築、醫學、藝術、修理、廟宇、公廨等等行業或行當,人們的勞動情緒緊張而又愉快。

從會計學的視角來看,不論是就業或者是創業,勞動者必須具備目標正確、人脈通天、禮儀當先、知識鋪路、素質良好、心態快樂、精神可貴、任勞任怨八大要素,要注重人力資源成本的比較,使其投資成本少、見效快的人力資源效益。勞動力市場的開設與開放要看當時當地人民政府的人力資源政策管理水平而論,當政府關注民生時,勞務市場就活躍興旺,當政府不關心民眾疾苦時,勞務市場就死氣沉沉,可見,汴京城市官員是很關心老百姓的民生問題,真可謂: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根。

清明上河圖賞析

它的名字叫《清明上河圖》,是由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所作。這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東京和汴河兩岸清明節 時期社會風貌,高25.8cm,長534.6cm。畫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市郊的景象: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距離東京城東水門外七裏處的城郊。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疏林薄霧中,農田初綠,阡陌縱橫。掩映着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伕趕着五匹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羣人,坐轎子,騎馬、挑擔,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順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進入第二部分:屋宇錯落,古柳參差。

第二部分,汴河船運。

汴河水道上,一座寬大的木橋飛架兩岸,宛如彩虹,人們稱之為“虹橋”。橋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橋下,逆水而上的大船橫在河中間,眾多船伕們奮力撥正過橋方向。橋頭遍佈貨攤。橋下沿河兩側,茶館酒樓林立。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下橋穿街,走過一座巍峨的城門樓,來到最繁華的街市。

第三部分,都市街景。

街道兩旁,店鋪相接,屋宇重疊,官府、民居,雜處其間。高級酒樓叫“正店”,小飲食店叫“腳店”。小商小販,沿街叫賣。街上行人車馬,摩肩接踵。穿短衣的是勞動者,騎馬的是當官的,坐驕的是婦女。一派商業都市的繁華景象。穿過十字路口,再往前行,來到皇宮花園金明池,它可是皇宮重地。畫面到此,戛然而止,給觀眾留下想象的餘地。

《清明上河圖》內容豐富,裏共畫了各類人物810多個,牲畜90多頭,樹木170多棵。當年開封的繁華,汴河運輸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築,各階層的服飾,藝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隻,北方的各種車輛,西北的駱駝商隊,各色店鋪和酒樓、瓦肆等等,真實再現了宋朝人的衣食住行娛樂等活動,成為學習,研究宋朝歷史的最佳參考。

當然《清明上河圖》在今天也用途廣泛。

清明上河圖賞析

北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經濟較為繁榮的時期,商業、手工業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民的生活逐漸豐富,形成了市民生活藝術。同時,很多畫家在繪畫過程中試圖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素材,創作出了很多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其中《清明上河圖》是最為典型的宋代風俗畫。

一、藝術的高度真實性

藝術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經過提煉而昇華為藝術。美學創造一直以來追求自然,所有的美學作品都要以現實為基礎。北宋時期,國家經濟繁榮,社會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繪畫取得了空前進步,誕生了很多偉大的畫家,創作出大量的作品,能夠反映當時社會市井生活狀況的畫作很多。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是典型代表,這幅作品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況,取材於現實生活,描繪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細節,特別是對勞動者、小商販等社會底層人物形象進行了刻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風俗畫的重要作品,為後世對歷史真實生活狀況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張擇端是北魏時期影響力較大的畫家,其描繪的《清明上河圖》堪稱神級作品。該幅畫卷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極強的形象感,底藴深厚,畫中事物的特徵比較明顯,與故事情節相互對應,繪畫場景真實可感。此外,張擇端通過深入觀察社會生活,並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北宋都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況,進而更加真實細膩地描繪出當時的環境,包括虹橋、商鋪等。畫卷中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車轎伕、船伕、商販、僕役、作坊工人、説書藝人等市民的生活生產狀態,同時也將官吏等人物悠閒的生活狀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張擇端的繪畫具有集體性特點,一些繪畫者側重於追求內心的心境和精神陶冶,他的作品則與之不同,有着很強的包容性,個體人物的形象就代表了一個社會階層。其畫作成為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的聯繫,有着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再現了北宋時期橋樑的真實形態,為現代的橋樑考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是十分珍貴的歷史借鑑。

二、《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

(一)構圖和內容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鮮有的存世精品,也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目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該作品以長卷形式,通過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十分嚴謹,有着長而不沉的特點,體現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整幅畫卷描繪了集會由繁華熱鬧轉變為平靜的場景。畫卷主要分為三部分,即郊外風光、汴河場景以及城內街市,畫卷的前端描繪了村舍、農家等建築,春暖花開的季節,綠芽萌發,炊煙裊裊,小橋流水,反映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畫卷中汴河兩岸是最為熱鬧的部分,兩岸人煙輻輳,一些人在茶舍休息,一些人在小館吃飯。規模宏偉的虹橋矗立在汴河之上,橋上橋下都十分熱鬧,人們比肩接踵,騾子在橋上走着,橋面上抬着轎子的人吆喝着讓行人讓路,達官貴人騎着馬在橋上行走,橋下的汴河有船隻在穿梭,一些在卸貨,一些停駐在岸邊,十分繁忙。以城樓為中心的市區街道是畫卷的高潮部分,街道的兩旁有官府衙門、酒樓、藥店等,一些規模較大的店鋪和宅院都掛着招牌。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商販在吆喝着,貴族在轎子裏神情倨傲,行乞的老人默默地等待着施捨。

(二)人物刻畫

在《清明上河圖》中,畫家集合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同時運用高超的繪畫技能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畫卷中包含了上百個行業的人物,有乞討者、算命者、商販等,人物動作十分多樣,姿態也十分豐富。從人物神態來説,畫卷上的人物形態各異,十分生動,人物的服飾也各具特點,可從中明確分辨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三)透視方法

《清明上河圖》色彩十分協調,較為淡雅,不落俗套,筆墨技巧十分流暢、細膩,線條遒勁,不同於一般的界畫。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使用散點透視方法,將景物作為整個畫作的整體,沒有過多的遠景和近景,畫卷的開端是郊野,其中心是汴河虹橋,再以繁華的街道和城樓結尾,人物形象十分豐富卻不雜亂。畫家使用焦點透視法描繪細節和局部,例如汴河排隊的船隻以及店鋪、房屋等都體現了這一方法。散點透視法和焦點透視法的有效結合,使畫卷景物更加協調,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四)筆墨技巧

風俗畫主要取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節令習俗,傳統風俗畫對繪畫內容十分重視,但繪畫手法比較平凡,藝術格調不高。然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着十分高超的藝術性筆墨技法,彌補了傳統風俗畫的不足。例如,畫家通過幹筆濕筆、淡墨濃墨的交匯,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事物的形態特點,使人物更加真實。此外,畫家以鬆筆、幹筆共用的方式,使畫卷呈現出“外鬆內緊”的藝術效果,使整個畫卷熠熠生輝。

三、唐宋之後文人畫家的地位提高與張擇端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畫學全史》中,鄭午昌先生從藝術演進過程的角度將畫史劃分為四個時期:唐虞之前的實用時期、三代秦漢的禮教時期、宗教化時期以及文學畫時期。在唐以及唐之前的時期,繪畫者的繪畫受到自然、政治以及宗教等影響,而在五代、北宋後,畫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更加崇尚筆墨和寫意,希望在繪畫中體現自我價值。如果西方藝術界認為文藝復興是西方人覺醒的時期,那麼唐宋五代可被認為是中國人覺醒的時期,這主要體現在繪畫筆墨上。在封建時期,繪畫成了一種依附於政治的職業,為統治者所利用,畫家是依附於權勢的。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崇尚禮教,以禮來治理國家,當時的文人成為封建禮教的傳達者。隨着中國文明的發展,源於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逐漸完善,畫者遵循“文物昭德”的宗旨,並將其納入中國文明的基本表現內容。此外,規範的禮儀典章制度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內容。

四、風俗畫繪畫風格分析

(一)《清明上河圖》中的社會世俗化傾向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郊野到汴京城內的風光景色,包括客棧、酒樓、橋樑等建築,以及牲畜和大小船隻,真實地反映了汴京城內百姓的生活。《清明上河圖》中涉及農工商業、水陸交通以及宗教文化藝術等,作為典型的民間風俗畫,具有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中使用特殊的文化符號來表示某種特定事項的意義。例如,在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和文人傳統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賦予了馬特殊的含義,將其作為崇高品格的象徵。馬在中國文化中有着典型的含義,既是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對象,又是繪畫的基礎元素,在唐代正式成為獨立的畫科,有着十分獨特的形式。再如,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驢成為人民的重要牲畜,不僅可供乘騎,同時還是生產的工具,有着忠厚老實的本性,因此,驢的形象更能凸顯鄉土人情,與農民的簡樸相契合,反映了大眾吃苦耐勞的精神。《清明上河圖》中繪有大量的驢,其各種形態被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與百姓共同出現在畫卷中,反映了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出了政清民和的景象,也更重視對藝術的追求。從社會的角度來説,畫家深入百姓生活,對人間百態有着深刻的體會,才有能力站在另一個角度反映北宋時期的文化以及社會發展,使人們在歷史的積澱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價值。

(二)《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

在唐代,中國傳統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人物畫、山水畫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唐代主要以宗教、貴族為主要繪畫題材,能夠反映當時勞動人民社會生活狀況的繪畫罕見。《清明上河圖》打破了傳統繪畫題材形式,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對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進行了描繪。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運用細膩、嚴謹的寫實手法對汴京城繁華的景象進行了描繪,市區內房屋交錯,人們穿梭於街巷中,十分忙碌,形成了繁榮的社會景象。除此之外,畫卷中含有達官貴人以及行乞老人,體現了貴族的悠閒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之艱苦,成為傳統人物畫作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清明上河圖》也反映了宋代人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文化。例如,在《清明上河圖》中很少出現女性形象,原因之一應是宋時理學逐漸盛行,女性的活動受到了更多約束,因此,《清明上河圖》為後人對北宋時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三)《清明上河圖》畫意分析

從社會歷史情境的角度分析,《清明上河圖》主要體現了“豐亨豫大”的景象,是對帝王豐功偉業的讚揚,有着彰顯宋代興盛、繁榮的社會景象的含義。此外,這幅畫卷據傳是以清明節為背景,在這個節令,人們各自忙碌,體現了清平盛世下人們積極生活的態度。《清明上河圖》還隱含着《詩經》的內容,延續了對新經義的推崇,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極高,對後世的交通、建築等研究都有啟發。

五、總結

簡而言之,《清明上河圖》體現了東方哲學觀念和審美取向,是我國典型的民間風俗畫。畫家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對汴京城的繁華景象進行了描繪,通過高超的繪畫技巧反映了當時百姓的社會生活狀態,有着較高的藝術價值,且推動了北宋市井生活風俗畫的進一步發展。宋代之後再沒有出現能與之媲美的風俗畫,因此,《清明上河圖》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性藝術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