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8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

上學期看了《穆斯林的葬禮》,故事內容大概是: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樑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於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樑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樑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並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樑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於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裏的擔子。後來韓子奇,樑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 多年以後,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説,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本書,有着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透漏着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是一羣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於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面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通過信仰療傷。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悽迷。這人間,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願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於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悲劇的美好幻想。

而悲劇的力量,究竟再哪裏?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癒合的疼痛,當面對宏大的社會悲劇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於事。悲劇,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着更深的瞭解,啟示後來的人,後來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2

是的,一天半的時間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禮》,哇塞。累的我啊,容我緩緩,壓一壓波浪壯闊的心緒。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上半年一直熱衷於名人名家隨筆的我,卻改投到長篇小説的行列。我驕傲自滿的內心回答是:段位提高了,眼光高了,心氣高啦,想挑戰一些自己無法企及的作品。

似乎從我愛逛書店開始,《穆斯林的葬禮》都會出現在“流行書籍”裏面。這也説明人家已經紅了很久,可惜我都是懷着不同民族不想了解或者説害怕讀不懂的牴觸心理與之來個繞道而行。如果沒有管老師的大力“叫賣”,宣傳它寫作編排的精心與精妙,我想我近期都不會跟它見面,更不會快速地愛上它。(冰美人的美麗,只會讓我敬而遠之,嘿嘿!自我定式的可怕也是在於此!)

説實話,我第一遍看它的序曲—月夢,真的是雲裏霧裏。裏面就寫那個“她”,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直到全部讀完,才大拍腦門兒,哇……,原來是玉兒。作者真會講故事。

這本書的編排真是奇了,我覺得吧,看它,就是在播玉米皮。一層疊着一層,交錯中還透着有序,有點八卦陣的味道,讀者一不小心還會跳進坑裏。一個章節是講抗戰時期的事兒,另一個章節就將1960年前後的事兒。別看它是講不同時空、不同主人公的事兒,但是命運似乎都出奇的一致。裏面人物一個一個的天真、淳樸,經過一系列事件的煉獄,再到最後靈魂被納進天園。看着看着,我的眼淚也隨着新月的死去而流出,花一樣的年紀,花一樣的未來,什麼都沒了,哎!

雖然它是悲劇,但是我非常認同作者在後記中所説的關於悲劇的認識: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畢竟完成了並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

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人應該是這樣的大寫的“人”。

對於我比較關心的寫話技巧,霍達女士也做了真誠的回答:我至今弄不清楚我運用了什麼技巧,也弄不清楚這本書按時下很流行的説法歸屬什麼流派。我無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為故事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帶有自己的色彩。我無意在作品中鋪陳某一職業的特點,只是因為主人公從事那樣的職業,它就必然頑強地展示那些特點。我無意借宗教來搞一點兒“魔幻”或“神祕”氣氛,只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和宗教有着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現實聯繫,它時時籠罩在某種氣氛之中。我無意在作品中闡發什麼主題,只是把心中要説的話説出來,別人怎麼理解都可以。我無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編織“懸念”之類,只是因為這些人物一旦活起來,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們,只能按照他們運行的軌道前進。是他們主宰了我,而不是相反。(自悟:霍老姐真是敢説,女漢子一枚!5個“無意”把我讀得啞口無言,好吧,我承認,人家講故事的水平確實一流,自謙的品行也是一流。

最後還是老規矩,來點美文摘錄,提高一下自己審美情趣,哈哈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3

多年前,我就曾聽朋友介紹過,説有一本叫《穆斯林的葬禮》的長篇小説很不錯,可一直沒時間找來看,最近一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這本書,很厚的一本精裝書,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然而讀完之後,心裏更是沉甸甸的,讓人神思穿越,心潮難平,傷痛不已,淚濕衣衫。因為這書中流淌着的是一條玉的長河、命運的長河和人生的哀歌。在書裏,你能看到歷史風雲、時代變遷、家仇國恨、生死絕戀和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無奈以及生命的價值。

玉,象徵財富、身份和地位;月,象徵純潔、善良和明淨。小説以“玉”和“月”分別代表兩種人生、兩個時代,並一章寫“玉”一章寫“月”,交替進行,一環扣一環發展情節,巧妙地將“玉”與“月”的線索貫穿於整部小説。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傾心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説,它榮獲了中國文學的最高獎——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以獨特的視覺、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和冷峻的筆法,將一個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展示給了讀者,深情回望了民族與國家這段歷程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華夏文明與伊斯蘭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書中着力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含蓄藴藉,如泣如訴;筆觸細膩,直抵人心;曲終掩卷,蕩氣迴腸。

書中作者用沉雄壯闊、奇巧詭譎的篇章佈局,巧妙地構織起“玉”和“月”兩條在不同時空中平行發展而後又相互交接的線索,並使之貫穿整部小説。“玉”以韓子奇為核心人物,展示樑家三代人視玉如命,為玉而生,為玉而死的家族興衰、命運沉浮的歷史悲歌、家國情懷、愛恨情仇;而“月”又是以韓新月為主體,敍寫了她在韓家奇妙而謎一般的身世,以及她與自己的老師楚雁潮之間純潔、動人、悽美、悲切的愛情。但是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玉”碎“月”落,“玉”因歷史的殘酷和時代的悲劇而雖歷經千難萬劫終未能保住,而“月”卻因身世的悽悲和宗教的無情而隕落。

《穆斯林的葬禮》,從美學意義上看,它具有崇高而完整的悲劇美的藝術感染力!它從書名上就為此書的情節發展走向和全書的結局定了調——“玉”(韓子奇)、“月”(韓新月)最終都被時代、命運和宗教雙雙送進了穆斯林的葬禮中,他們的悲劇人生揭示了歷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家庭的悲劇、宗教人性的悲劇和愛情的悲劇。

魯迅先生説過:“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讀到純美的新月在黎明來臨時死去,人們是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的;而韓子奇用心血和生命換來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國寶,任何一件都堪與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媲美!”的絕世美玉遭遇覆巢之災是,人們的心臟受到了死亡般的重創,幾近停跳,這種摧肝裂膽、蒼天泣血的藝術魅力,不正是悲劇的美學意義之所在嗎?!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4

兩代人,兩小無猜,兩情相悦,兩段悲劇,兩行熱淚。

——題記

“人生是一條路,路走錯了可以重來,人生可以重來嗎?”她,腳步輕踏,一路紅塵飛舞,踽踽獨行的她,如黃粱一夢過,洗盡鉛華,為她的女兒,在她生日那天不負天下。她邁入闊別二十年的故園,耳邊的蟬兒喧囂着重拾起那些年。有人來了,玉兒心頭一喜。新月,我的新月!璧兒姐姐呢?奇哥哥呢?你們去了哪裏?“完了,一切都完了,新月早去世了,你來晚了!”懷着二十多年的期待和執念不遠萬里奔赴此地,卻被這樣的噩耗擊垮。一瞬間,所有的努力和執念付諸東流。眼淚柔軟了她曾經的一身疏狂,從佈滿灰塵的臉上跌落,擊在長草的墳頭上,撞擊的聲音令天地也為之動容。“新月!新月!媽媽還是來晚了啊!”她聲嘶力竭地狂吼着,回答她的,只有咆哮的風和墓碑的陰冷……遠處流淌來梁祝的旋律,天上,雲霧朦朧;地上,琴聲縹緲。不知新月在九泉之下,能否和曲而歌?那些事呢?那些人呢?懷着飽經風霜的臉孔歸來,攜着笑頰粲然的遺像離去。追夢而回,方知恍如隔世。

情綿長,命苦短,香消玉殞琴聲顫。尋望故園處,腸斷。人世紛,愁緒亂,滾滾紅塵人羈絆。重走來時路,已難。

一個人看似堅強了多久,卻又被命運翻雲覆雨的手掌把玩了多久?他們是否知道,稍微走錯一步,就會被它拍得粉身碎骨?也許我當時不那樣做,也許我不該意氣用事,也許我應該先想想再下決定……但,時光的冷峻,在於它永遠不給你後悔的機會,並且只能把也許永遠置於也許。你永遠沒有抱怨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恨自己薄如紙,脆如花,擔當不起命運無常。誰又知,造成這悲劇的,僅僅是韓子奇和玉兒當年鑄成的一個大錯?

新月的出生並沒有給她的父母帶來新生命降臨的喜悦,如果韓子奇出於有婦之夫的責任沒有接受玉兒的愛,也就不會降生新月,他和璧兒也不會決裂,兩姐妹也不會從血濃於水變得反目成仇,也就沒有了新月和楚雁潮水晶般純潔卻脆弱的愛情悲劇,更不會親眼看着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兒英年早逝,最後鬱鬱而終。“如果我們不曾相見,我們就不會彼此相戀;如果我們不曾相誤,我們就不會彼此相負。”面對人生中多少錯愛,倉央嘉措歎息出這樣的感慨。沒有那“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便不會曲終人散……

使我最動容的是新月與楚雁潮天地可鑑的愛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睥睨天下傲狂;她,柔情似水,純真無瑕,看淡塵世浮華。她生病時他寸步不離,她駕鶴西去他靜候歸來,琴聲傳自遙遠的天堂,縱使陰陽兩隔,也要相思凝望。你曾揚言要飲遍世間所有的美酒,最後才發現白水最長情。他們的愛情,不就是一碗淳樸卻回味無窮的白水嗎?淡淡的,暖暖的。最美的愛情莫過於陰陽兩隔的忠貞不渝,等來世,若君為我贈玉簪,我便為君綰長髮,洗盡鉛華,從此以後,日暮天涯……“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便是穿越兩界的肺腑之言!

時光蹉跎了記憶,命運模糊了過往,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命運雖能摧毀人的肉體,但愛終究會在孤墳上漸滋漸長,綻放出永不凋零的花。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一些東西不可挽回,另一些卻永不磨滅。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5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別人的推薦下。

剛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彎新月,那種神聖和莊嚴,透徹的穿過身體,像是在探尋,又像是在欣賞。

書中的"路"坎坷複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一線繞着一線;又像是剝洋葱,一層又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內容,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鑽了進去,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親情和愛情的幫扶下一次次的站起來。終甩脱不掉。哪怕是一個小人物糟遇了不測或是遇到了麻煩,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淒涼的愛,終使人傷心。一個個故事情節,成了人們常掛嘴邊的話題。

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書中美麗的言語和措辭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對於景物的描寫,還是對於環境的襯托,作者運用的詞語都那麼的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就不以為怪了。讀完這本書,我有種説不出的感覺,心中的悲痛與遺憾久久不能釋懷,我甚至抱怨作者為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經想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葬去的究竟還有什麼呢?也許還有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但作者以一種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風中墜下的一片落葉,隨着人物的經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靈的是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愛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

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後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在閲讀他們兩人的言語和對白的同時,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同時又極為強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認,我被這種高尚的愛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節中,隨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隨之變化。

説實話,我很羨慕,甚至嚮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愛情追求顯得稀裏糊塗,幾乎在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的情況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覺飄飄然起來,乃至最後死到臨頭滿腦子還都是那麼可憐的一點所謂的本能的美好感覺。不幸的出世、抑鬱的生長、痛苦的愛情、悲慘的喪生……新月的悲劇也許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叫人不得不為之哀歎,這也正是整部小説的過人之處罷。

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為誰而響起?《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淨,一片空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6

在細密密的下着,懷着潮濕的心情我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這部書。重重的歎了口氣,是為了書裏的人物故事?還是為了這壓抑的天氣?

剛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沒有細細的品味,只是粗略的瀏覽了一遍,卻絲毫沒有領悟到其中的真締!於是年少的好奇心讓我再一次仔仔細細的看完了這部書。我把自己置身於故事情節中,與書結為一體。閉上眼睛那些情節就象一部電影,清晰的出現在我的眼前。悲、喜、憂、愁相互交織,強烈的震撼着我的靈魂!

故事講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的興衰歷程,三代人的命運沉浮,同時又講了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愛情悲劇。就如天公雕琢般,《穆斯林的葬禮》就象是一個不真實的藝術,令人驚歎,令人佩服。本書用玉來做引子,引出了一條玉的長河、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讀到最後,新月的死、奇珍齋的毀滅、韓子奇的倒下,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

這是一個悲劇。《玉殤》樑亦清的死震撼了每一個讀者,他死的悲壯淋漓,使人來不及有任何感歎;《月晦》一章,因韓太太的無知,韓子奇感情上的脆弱無能,把自己毀在了自己的手裏,而更可悲的是,韓子奇最心疼的女兒新月也在此時顛覆了她的命運。這是一個多麼活潑,對生命充滿了熱情與嚮往的女孩子啊!她該如何承受這命運的刁難呢?假如這是真主的安排,又是多麼的不公!《月情》一章是整本書也是整個家族的轉折點。原本一個和睦、欣欣向榮的大家庭因為韓太太的貪婪和無知一步步地走向了滅亡…但在那麼個年代,能怪誰呢?只有哀歎!《月戀》裏,新月的死令人悲痛欲絕,時間彷彿在那一刻靜止,就象當初她的降臨給整部書增添了色彩。她帶着一個純潔的靈魂、一個美好的靈魂、一個安靜的靈魂活在這個坎坷的世界上,她就象一條活潑的小溪突然跌入了劫難的深淵,但她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又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我們悲痛,一個純潔、善良的少女就這樣被無情的命運帶走;我們感歎,新月的離去淨化了多少人的心靈!

這是一部激勵我們成長的人生書籍。韓子奇的勾心鬥角以及長遠的眼光使我深受啟迪。在人生的道路上,雖然部滿了荊棘,有時候我們會被扎的滿身是血,但請不要停滯不前,也許你一努力希望便離你不遠;也有時我們會被慾望蒙了雙眼,聽信某人的謠言,最終受騙,但也請不要自暴自棄,俗話説“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到時機成熟時便是你大顯身手的舞台。讀到那個純潔、堅強的靈魂—新月的事蹟時,我為之感動、為之淚流。她很自信。在填志願表時,她沒有填第二志願,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她很堅強,得知自己病魔纏身時,她沒有放棄,依然繼續自己的學業,不放棄;她很善良,不管人家如何對她,她都沒有抱怨。那麼一個柔軟的心靈卻承受了那麼多痛苦,難道我們就沒有點心的悸動麼?這些精神如人生路上黑暗時的明燈,迷路時的指南針,指引我們不斷向前……

但願每個看過《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的人,都能從中淨化自己的靈魂,不再渾渾噩噩的虛度光陰,敞開胸懷,去擁抱生活吧!努力讓自己活的更完美,更充實!也許這才是生的真諦!美的象徵!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7

這是我第一次讀不同於漢族文化,有着如此厚重的民族色彩的一本書。

由玉而起,由玉而滅。小説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韓子奇為主人公、以玉為線索,講述人如何傳承玉以及玉如何改變人的故事;另一條是以韓新月為主人公,講述她短暫一生的起起落落。書的結構非常清晰,一章講“玉”,一章講“月”,這樣不斷交替,完整的講述兩代人的人生,直至葬禮。

書中非常感人的片段是《月落》,在寒冬中的某個夜晚,看到這一章節時身為一名成年人也不禁潸然淚下。每個人都不想新月死,我也不想,她是一顆朝陽,正是處於青春活力噴薄而發的時候,她剛離開那個被自己“媽媽”冷落了十八年的家庭,她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英文系,她冰雪聰明又善良純真。她剛遇上那個她命中註定的靈魂伴侶。她與楚雁潮的相愛是不顧一切的,衝開了回漢兩族不能聯姻的世俗約定,衝破了道德禮教。楚雁潮是新月心中的涓涓而流的清泉,洗滌了她內心一直以來的煩惱,在那個文革前期的年代,師生戀是個不可言談的禁忌話題,家長的反對,世俗的約束,社會的不認可都沒有讓他們退步。像童話般的故事在現實中卻又幾時有童話般的結局,命運之神沒有眷顧他們。嬌豔的鮮花還未綻放便戛然而止,心臟病帶走了新月的生命,也帶走了楚雁潮的靈魂。二十年後楚雁潮在新月墓邊拉着他們曾經最愛的《梁祝》將天上地下的兩顆心在縹緲的琴聲中連在了一起。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

天星和陳淑彥是這個家的倖存者,也是這個家受害者,一個強行被打壓了愛情卻在發現真相後有苦不能言,一個殷殷期盼着枕邊人能多些温柔卻再也體會不到想象中的愛情。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是不是時間的車輪一直轉,我們就可以減少這種不幸的概率,是不是我們擦亮自己的眼睛就能看清哪一份是真情實意?

整本書,樑亦清,韓子奇,樑壁玉,樑冰玉,新月,天星,姑媽,淑彥……還有楚雁潮。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特點,令人感動,令人理解,我完全感受到了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之前只是知道這個大道理,但這一次,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

引人深思的地方是韓子奇曲折的一生,原本是一個隨着吐羅耶定巴巴一起追隨朝聖,一心向着聖地麥加的虔誠的漢人,因為路上遇到了更讓自己痴迷的玉,而停下朝聖的腳步,書寫出另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成為一代玉王。覺得韓子奇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克蘭德有些相似,大概是我以為的神似。都是為了藝術放棄了一切啊。可是為什麼對克蘭德沒有太多的譴責,對韓子奇卻有點看不起呢?我不知道自己是看不起他和樑冰玉的愛情還是看不起他在樑冰玉走時候對玉的難捨難棄,大概是後者更多。

《穆斯林葬禮》就和這本書名一樣,透視着民族的興亡和個人一生的困苦,訴説着對生的渴望,又必須面對着死的無奈和絕望,生得自然,死是解脱。(周錦平)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8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在跳躍的時間中緩緩地講着故事,在愛與被愛中來回: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着不一樣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

大約遠在公元七世紀,一羣羣頭上纏着白布的中亞和西亞商人,追尋傳説中東方帝國的繁華,輾轉數千裏,來到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讓他們從此停留。歲月流轉,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在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始終堅持着自我特有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對於這個民族本覺陌生,但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一個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這本書帶着我與一個穆斯林家庭一齊,走過時代長河中的許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韓子齊嗜玉如命,戰亂年代,為了保護自我的藏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拋下妻兒,遠渡重洋。彷彿命運的作弄,在異國他鄉,他與妻子的妹妹樑冰玉走到了一齊。戰爭結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國,帶着感情結晶女兒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應對自我的妹妹,自我的丈夫,應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怎樣可能讓自我沒有丈夫,讓兒子沒有父親?僅有樑冰玉明白,這個家是容不下她了。於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陪伴。韓新月委屈,不解,為什麼照片上的媽媽看着那麼慈祥,而現實中的媽媽,卻是那麼的陌生……隨着新月的長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漸漸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麗,聰明,善良。與一個女孩的所有的讚美詞彙都能夠加在她身上而毫不誇張。她愛她的家,卻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裏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與楚雁潮的感情完美而又坎坷,卻被無常的生命,斬斷了所有的夢想……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遠走異國他鄉,做了一輩子如無根飄萍的樑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着自我的痛苦急切地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

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有一個十分獨特的結構形式,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象徵着財富和地位,“玉”的章節寫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月,象徵着純潔、善良,寫的是韓子奇的女兒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感情。

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讀者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我的心境,整理好情緒,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讀。這種交替式的敍述帶給人一種奇妙的閲讀體驗。讀者就這麼跟着霍達,彷彿穿梭在一條兩面牆壁在上演兩條命運線的細長鬍同中,當走到盡頭時,胸中是一股硬實的填在心頭,揮之難去的憂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9

“一個是月,一個是玉。”我看着目錄,喃喃地説,“首先是‘月夢’,接着是‘玉魔’,往後都是有關於‘月’和‘玉’的詞語,”我頓了頓説,“這是一本奇書呀!霍達是個厲害的作家,就連每一章的名字都起的耐人尋味。”我無法抗拒自己的好奇心,慢慢地翻開一頁,兩頁,慢慢地讀着。不摻乎半點兒假,説實話,這真是一本好書,我入了迷。

三代的回族人,三代穆斯林。一個穆斯林家族,經歷的六十年興衰,都展示在這本書上。霍達用細膩的文字描繪了最真摯的情感、最深刻的內涵,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眼都催人淚下!看了這本書,我彷彿走進了一個完全煥然一新的世界,我並不瞭解回族,也不瞭解伊斯蘭的教,就連‘穆斯林’這個詞也沒聽説過。雖然不知道‘穆斯林’這詞,《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的名號卻是響噹噹。從前,我也不把它當回事,但最終還是“百聞不如一見”,不愧是榮獲茅盾文學獎的奇書呀!看得我真是如醉如痴。

從最初的樑亦清到英年早逝的韓新月,作者寫了一個多麼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雖然悲傷而且催淚,但是,一字一句中都透露着真情實感。月,是韓新月,玉,是韓子奇,父親和女兒都有不同的經歷,但是同樣都那樣悽慘。韓子奇從一個流浪的回族孤兒變成了樑亦清的徒弟,幾乎成了樑亦清的兒子,從此,韓子奇在不顯赫的“奇珍齋”裏擺弄玉器。因為蒲老闆讓樑亦清在三年時間裏作出鄭和下西洋的玉器,玉器倒是做好了,人卻沒了,玉器也毀了。一場生死離別,從這裏開始。韓子奇忍痛離別,隨了蒲老闆。我無法訴説自己心中的心情,也不知該怎麼形容。

主人公之間的事情,不論大小,都讓我感動肺腑。新月的母親並不是樑君璧,看到這裏時,我也不由得大吃一驚,樑君璧的妹妹將新月託付給樑君璧和韓子奇,又是一場離別,我的心波盪起伏。新月的死訊,更是讓我心灰意冷,再一次催人淚下。霍達僅用四個半月將整本書寫畢,卻把回回民族一大家子的生死離別描繪得栩栩如生,觸動了我的心靈,塑造了一位位堅強的人們。我怎能不愛不釋手呢?一本令人讚歎的書,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一種不敗的信念。六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主人公,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楚雁潮,以及韓新月,霍達完完整整地描繪了出來。

而韓子奇的逝世,又是一種令人完全不能説出口的悲痛;新月考進大學,我也不禁欣喜。主人公高興時,我也會高興;主人公悲痛欲絕時,我自然會傷心。我彷彿已經融進了這個悽美的故事裏。月和玉,霍達運用穿插的寫法,一邊兒描述韓子奇年少的年代,一邊兒描述新月年少的年代,給我強烈的震撼。

在這本奇書裏,不僅看見了兩代人悽美的愛情,我還看見了那時人們對愛情的無奈與悲哀,更多的是離別。失去的韓新月、樑亦清、韓子奇,作者塑造的那麼幾個人,淳樸的愛情,讓我為之一震。如果沒有這些錦上添花的悲傷離別,這本書又怎能堪稱榮獲茅盾文學獎……這是一本好作,更是回回民族偉大的愛!

慢悠悠的合上這本充滿詩意的書,眼淚順着臉頰緩緩流下。書中的一言一詞印在我的腦子裏。《穆斯林的葬禮》的那股幽香久久沒有散去。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

十一天,今天終於在圖書館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600頁,50萬字。

這十一天我陶醉於這本書中。就在今天讀到最後“月落”章節樑新月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再也忍不住了,眼中含滿熱淚。因為在圖書館,我儘量控制自己,當眼淚還是忍不住的在眼睛中打轉。

讀到最後新月的生母樑冰玉去她的墳前,已是白髮蒼蒼的楚雁潮在那裏孤獨的演奏《梁山伯與祝英台》,結尾一句: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飄渺。

讀完之後,我的心沉甸甸的,陷入了沉思。

我不想説其他事情了,只想説説韓新月和楚雁潮之間的愛情。

我可以體會得到楚雁潮在將新月下葬之時絕望,痛徹心扉的心境。在新月最後的日子裏,是楚雁潮一直陪伴在新月身邊,他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新月生存下去的最大力量源泉,

他們男才女貌,雙雙那麼有才華,在我看來可以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也許上天太嫉妒他倆了,讓他們天地陰陽兩隔。

我想他們的愛情也許就像這天地,遠遠遙望卻終不可觸及。人總是空空的,來去了無牽掛,但對於新月來説,她的來無牽掛,但她的走卻有太多牽掛,對無緣見生母一面的牽掛,對父親二十年的對她寵愛的牽掛,對哥哥嫂子的牽掛,最重要的是對楚雁潮深深的牽掛。

新月走後,留給楚雁潮的是一個飄渺的靈魂,一個千瘡百孔的心,一頭蒼白的頭髮,我想,還有楚雁潮的終身未娶!

雁歸有時,潮來有訊,唯獨明月不再升起。

從此天上無明月,人間無明月,明月只在他的心裏。在新月走後十幾年,她的墳因為文革早已消失了。

在她生日的一天,她的墳前佇立着一位白髮蒼蒼的中年人,他就是楚雁潮,在那裏深情的演奏一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是他們倆以前最愛的曲子,她還曾經要求他為她演奏,然而害羞的他敷衍過去了,而這會不會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呢?

就在不遠處一位老年人慢步走來,那不是別人,就是新月生前盼望了很久卻一直沒能相見的生母樑冰玉,她不知道新月曾經的的墳在哪,但她能感覺到新月靈魂的存在。

我想此時的新月一定是最幸福的,她的靈魂一定漂浮在空中,她看到了兩個最愛的人,她的臉上泛起璀璨的笑容,她在用力呼喊,但他們聽不到,看到楚雁潮四十出頭就白髮蒼蒼,看到媽媽這麼多年了才來看她,她也會心酸

她留給楚雁潮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是一生的思念。留給她母親的是一生的悔恨,一生的愧疚,當然,還有一生的夢中哭泣。

新月走了,她如她的名字一樣,是一輪窄窄的彎月,皎潔而充滿生機活力,還等不及滿月放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就被烏雲所籠罩,失去了光華,正因為這樣,新月才顯得更加美好。

然而她這更加美好,留下的是無盡的惆悵和長長的深思。我沒感覺她是虛構出來的人物,我就覺得她是我身邊熟悉的一人,代表着美好,善良,真誠,純潔。

想起這個清靈純潔美麗的女子,我就覺得有無盡的惆悵。新月如水,新月如鈎,冰清玉潔奈若何?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1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在跳躍的時間中緩緩地講着故事,在愛與被愛中來回: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大約遠在公元七世紀,一羣羣頭上纏着白布的中亞和西亞商人,追尋傳説中東方帝國的繁華,輾轉數千裏,來到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讓他們從此停留。歲月流轉,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在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始終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對於這個民族本覺陌生,但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一個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這本書帶着我與一個穆斯林家庭一起,走過時代長河中的許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韓子齊嗜玉如命,戰亂年代,為了保護自己的藏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拋下妻兒,遠渡重洋。彷彿命運的作弄,在異國他鄉,他與妻子的妹妹樑冰玉走到了一起。戰爭結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國,帶着愛情結晶女兒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面對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面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怎麼可能讓自己沒有丈夫,讓兒子沒有父親?只有樑冰玉知道,這個家是容不下她了。於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陪伴。韓新月委屈,不解,為什麼照片上的媽媽看着那麼慈祥,而現實中的媽媽,卻是那麼的陌生……隨着新月的長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漸漸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麗,聰明,善良。與一個女孩的所有的讚美詞彙都可以加在她身上而毫不誇張。她愛她的家,卻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裏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與楚雁潮的愛情美好而又坎坷,卻被無常的生命,斬斷了所有的夢想……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遠走異國他鄉,做了一輩子如無根飄萍的樑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着自己的痛苦急切地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

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結構形式,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象徵着財富和地位,“玉”的章節寫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月,象徵着純潔、善良,寫的是韓子奇的女兒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愛情。

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讀者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整理好情緒,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讀。這種交替式的敍述帶給人一種奇妙的閲讀體驗。讀者就這麼跟着霍達,彷彿穿梭在一條兩面牆壁在上演兩條命運線的細長鬍同中,當走到盡頭時,胸中是一股硬實的填在心頭,揮之難去的憂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

媽媽給我推薦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已經在枕畔半年多了,但是一直沒信心能把這本書看完。看到題目對穆斯林沒什麼感覺,因為對這方面所知甚少;又是葬禮,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我一直不太喜歡看悲劇,心比較軟,往往悲劇會讓我淚流滿面,好長一段時間都會被一種憂傷的情緒所影響。後來是沒什麼書看了,才拿起這本書,翻了幾頁還是沒看進去,忍着又看了幾頁,這下是拿起就放不下了。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無論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樑亦清、樑君壁、樑冰玉、韓子奇的故事,還是天星、容桂芳、陳淑彥之間的故事……都讓我在看的時候旁邊放着餐巾紙。這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在眾多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莫過於楚雁潮了和韓新月了。韓新月,如一輪新月般純潔,如美玉般無暇,她亭亭玉立,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她渴望重歸於燕園未名湖畔雕樑畫棟的備宅之中,於幽幽燈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愛人,重讀他的譯作,重聽他淺吟出拜倫純淨如清泉的詩句。

楚雁潮,風華正茂的年紀,在燕園教書,由於同對翻譯譯著事業的鐘愛,新月與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種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後,噩耗傳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一次次關懷中,他們發現彼此之間已越過師生之界,心生愛意,他們是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而且還是一個卧榻病人,這似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與此之上更有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橫在兩人之間,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族,是一位穆斯林,回族不能與異教人結為連理。

楚雁潮最終還是沒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帶着遺憾走了,她帶着無限希望走了,她帶着對未來的嚮往,對事業的熱愛走了。新月在臨死時一直在問她的好友淑彥“天亮了嗎?楚老師怎麼還沒來啊……”

我潸然淚下,她帶着莫大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離開了這個她愛和愛她的世界,離開對於她而言才剛剛開始的人生。當楚雁潮跳下墓穴為新月試坑時,我哽咽了,什麼是偉大的愛情?那種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處肌膚。 “淚水灑在黃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來,躺在新月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起來了,不願意離開這裏了!”讀到這,我又哽咽了。那一首《梁祝》還在耳邊迴盪,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此時,我多想質問,安拉啊,您的仁慈哪去了?

從來沒有為一本書如此感動過,那一點希望,那一份愛,以及那一縷生命,一個個血肉豐滿的角色匯成了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沒有華麗的詞藻,確是深情至極的詩篇,抽出兩條明晰的線,兩段憂綿的戀情,兩處凝滿血淚的城——北平與倫敦。那悽美的讓人肝腸寸斷的感情,那深邃的讓人刻骨銘心的摯愛,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關懷,構成了一部偉大的愛情篇章。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3

孤冷寂靜的夜空,冷豔刺眼的雜星,無力垂掛的殘月,碧綠如水的玉片閃耀着攫人心魄的幽光,只是,一塊碎了的美玉。那《梁祝》的娓娓笛聲是在傾訴心中的思念,還是在無力地痛哭?

穆斯林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完,已無數次地淚眼婆娑,心中無數次地哀歎,無數次地質問,最終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只有無奈地任憑心中潮起潮伏。也許,悲劇總是唯美動人的,尤其是愛情悲劇,總是能惹得人為之淚垂。

樑君璧,她與韓子奇之間是基於三年朝夕相處的親情後,又經歷了三年“背叛遺棄”,而又重聚的剎那產生的火山爆發式的愛情。她需要他,那個破碎得只剩下三個女人的家需要他。他韓子奇從流浪而來,為了報答師傅的收留、授藝和養育之恩而娶了她,她則視他為困苦時可以依靠的寬厚得肩膀,落魄時能夠重振家業的脊樑。

他與她結合了,現實的結合。她的決定沒有錯。雖然她是個穆斯林,雖然她有了堅強的依靠,但她的身上清晰地散發着作為長女——中國式長女的特有味道:成熟,穩重,能堅忍地撐起一個家庭。少年喪父讓作為長女的她過早的成熟。

她,是個賢良的妻子,同舟共濟讓他們的愛深厚、純淨,讓這個穆斯林的琢玉世家由衰敗而興盛,讓千千萬萬在水凳上琢了一輩子玉,也同時受了玉器商人一輩子剝削的民間的巧手藝人們重又獲得世人的尊重。

如果她安於這種現實的愛情,亦或只是親情的話,那麼,即使是動盪的局勢造成的親人的離散,甚至是丈夫與妹妹的背叛,她也都是能夠尊重和默認的。悲劇就在於她太愛子奇,這穆斯林最忠實的教徒,在這現實的愛情中做的卻是浪漫的夢——夢想着自己的丈夫永遠是她的奇哥哥,心中永遠只有她一個。卻不知子奇從來對她只是兄長對妹妹的關愛,只是“長子為父”傳統家庭觀念下一個男人的責任。他們的結合,在她是一種愛情的發展,在他也許只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

丈夫漂泊海外十年,她在家裏帶着兒子支撐着,堅守着,期盼着。她以一個女人在最艱難的情況下激發的堅韌度過了那十年。因為,她心中有夢。然而,當日夜思念的“奇哥哥”與不懂事的妹妹玉兒攜手站在她面前時,她慌了。更令她不可饒恕的是,一個是自己的丈夫,一個是自己的妹妹,他們竟背叛了自己,不僅心心相印,還有了骨肉——那個可憐的女孩新月。她怎甘心?女人哪,真是奇怪的動物。

當她作為長女時,面對家破人亡的慘境是那麼的沉着堅強;當她作為妻子時,在操持家務和協助丈夫創業中是那麼賢良幹練。可如今,作為一個女人,她卻是再也不能忍了,是再也忍不住了。同為女人,我發自內心地同情着她,為她抱屈,替她悲痛。為了維護這個家,你咄咄逼人趕走了親妹妹也就罷了,可為什麼連個孩子都不放過!

怨恨真是條毒蛇,它借這個原本善良的女人的手逼死了新月,那個親妹妹所生的孩子,喊了她一輩子“媽”的那個純潔美麗,剛剛嚐到愛情的甜蜜卻永遠的失去了的孩子。怨恨真是條毒蛇,它竟讓她親手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毀了兒子一生的幸福,它也催促了她曾經深愛着又用一生憤恨着的韓子奇之死。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4

全書的章節是這樣安排的:月夢;玉魔;月冷;玉殤;月清;玉緣;月明;玉王;月晦;玉遊;月情;玉劫;月戀;玉歸;月落;玉別;月魂。“月”演繹的是韓新月與楚雁潮最最至純的愛情;“玉”描繪的是新月的媽媽和爸爸遺憾卻冷峻的愛情。這其中又穿插了一系列人物的感情糾葛,作者的用意也是在突出新月和楚老師純潔、高尚、辛酸的愛情。這部小説可以説是一部史詩,展現了廣闊的穆斯林的生活畫卷;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誨人們何為愛情,以及愛情的真諦的“教科書”。

不要一聽到“愛情”的字眼兒就想到“靡靡之音”,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如果説家庭是社會穩定的細胞,那麼,愛情就是家庭的核心內容了。就如同孟子説的“食、色,性也。”,意即,“食”、“色”,是人的本性。旅美作家劉墉也説過,“不食無以維持生命;不色無以延續生命。”愛情,每個人在豆蔻年華的時候都要經歷過的,那麼,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真摯的愛情,什麼是高尚的愛情,這些都是很多哲人探索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生命是否會增添一些完整的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瞧瞧,“愛情”還是沒有明確的對錯、高低、是否的劃分,所以,還會有作家在文學作品裏描寫它,還會有樂師用曲子歌頌它,“讚美”——值得肯定。

但是歷史卻實實在在無法重寫呀!不管它是牽動億萬人的命運的一切鉅變,還是值不得寫在紙上的區區幾人的一段尋常經歷。

我讀了《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主要想在此文裏説些什麼呢?不是讀後感,只是絮絮的心語罷了。買這本書是想重温一段愛情故事,陶冶下情感,但我沒做到,因為我讀不下去,只是審視了一些片段。昨夜我伏在被子裏還讀了好一會兒,今夜,早早地靠在牀頭,讀了幾頁,就再也看不下去了。這本書,從此該被我貯藏在書架裏了,不會引我去注意它。你問為什麼?我也只能笑笑説,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是有社會性的。人所經歷的無奈和無法推卸的責任都源於人的“社會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還有中國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都是有可取之處的,是經受了千年文化的檢驗的。還有一點,《穆》一書的愛情主題我是熟悉的。我曾寫過一篇散文《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和怎樣延續的》,是我目前最優秀的作品,雖仍顯稚嫩,卻是結合了我自身十年的感情經歷。我體驗過的愛情,還沒有在哪個作家的作品裏看到,只要稍有點兒共鳴,就不再吸引我了。因為我看了幾行字,就能猜到後面的部分,沒有了“期待遇挫”的閲讀享受,呵呵。

再説,我已經很心酸了,才更愛品味最終能團圓的結局。誰説只有“悲劇才能顯示崇高之美”啊?象《簡愛》的結局不是也給人“崇高”的震撼麼?所以,過陣子我要重温《簡愛》,回味一下我十六、七歲讀它時的感動,並且期待在32歲時還能有點兒新的體驗!所以,我會對別人説,我喜歡的書是《簡愛》了。

夜深了,用幾天時間舒緩一下情緒,下週三我休息時去買《簡愛》,買個精裝本的。

她熱愛的翻譯事業,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愛,也都隨着臨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軀一併進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審判,相信她一定能進天園的吧!摁,一定的!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

看了文題也大概猜出了文章類型,但自始至終,情節沒向着我所想方向走,總是出人意料。於是,我被它深深牽引着,進入人物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會為新月的命運,和楚教師的感情所打動,或是對韓子奇一生所感懷。但我的心卻被一個人物深深勾住——樑冰玉。

故事背景發生在戰亂年代。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中國人的思想開始從封建腐朽轉向新生,而樑冰玉就是新社會女性的代表。敢於同命運搏鬥,敢於為感情付出,同時也有迷茫,也有失敗,但最終她認清了自我,認清了生活。

和璧兒一樣,從小時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愛,玉兒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堅強。姐姐被生活所迫,敢於當家作主,卻沒有主見,沒有知識;而她學會了自強,她經過知識的汲取和自我的認知,重新定義了堅強。我想這才是新時代女性所應有的思想。

隨着漸漸長大,我升入了大學。大學裏,她有了自我的第一個戀人,也是深深傷害了她的戀人。應對戀人的打擊,同學們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對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對感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絕對她忠愛熱愛的奧立弗,説明她曾迷茫於感情,和現代的女性一樣。但不一樣的是,她能從奧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視感情,並能敢於追求真愛,這卻是現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會説樑冰玉是個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齊。但正如她所説,那個時候誰都不能保證自我能活下去,僅有兩個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氣。而她與韓子奇的愛,也不再只是為了生活和後代,而更多的是因為內心所感,心靈相通。雖然因為韓子奇的懦弱,沒能最終在一齊,但她的決絕足以讓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韓子奇般曲折,但卻折射了自我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當。人的生命僅有一次,碌碌無為或是大放異彩。也許你平淡地活着能夠活到100歲,但轟轟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歲,但這50歲卻比100歲值得的多。

我總以為自我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兒比起來,卻差了天地,我曾覺得自我足夠堅強,卻沒有經歷過親人的拋棄,戰爭的恐怖,或許我們缺少的也正是這些。不光是生活中,學習中也亦如此。玉兒憑自我的堅持考上了大學。我們堅持的不應當只是考上大學那麼簡單了。我們將來會有更多選擇,學業上的,人生上的,都離不開堅強。

也會有風雨阻擋,不可能一帆風順。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風破浪,不管是學習上的,感情上的,總會充滿挫折,想不為之所打敗,僅有努力揚帆,像玉兒一樣勇敢,不為別人,但為自我。

書中的開頭,便埋下了疑問,結尾的呼應才明白了前因後果。用玉兒的回來結尾或許是有深意的,她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幾十年的代表。

一部杯具書,看完沒有哭,而是有了許多感觸,學會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