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考研複習時如何抓重點

來源:文萃谷 3.09W

歷史學考研涵蓋的知識非常多而且廣,所以學會抓住重點,進行鍼對性的複習十分重要,可以快速地提高學習效率。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歷史學考研抓重點方法,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歷史學考研複習時如何抓重點

  歷史學考研抓重點攻略

一.中國近現代史:關注大綱的變化

相對於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在歷史學基礎統考中佔的比例較小,大綱要求佔全部權重的20%,但總體難度和要求考生對整體大局的掌握程度並未因此降低。相反,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在各個章節要求掌握的內容卻是很多的。

推薦參考書目:

1.李侃、李時嶽:《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2.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大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師範大學[微博]出版社

二.中國古代史:三分天下有其一

通過對近年曆史考研真題的研究,老師發現命題中明顯存在“厚古薄今”的現象。

推薦參考書目

1.張愷之:《中國歷史》1~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人民出版社

3.張傳璽:《中國史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晁福林、施建中:《中國古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世界古代史:多中心傾向的難點

按照近幾年考試大綱的規定,世界古代史部分在考試中所佔比例均為20%。在這兩年的考試內容中,世界古代史主要是單純考查世界古代史。在這幾年的大綱和考題中,希臘羅馬中心論的傾向在淡化,埃及、兩河、印度、美洲文明逐步得到重視,在複習中值得注意。

推薦參考書目:

1.吳於廑:《世界史·古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世界近現代史:全面理解和深層分析

這部分在近幾年考試大綱中所佔比例為30%,也就是90分。世界近現代史包含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兩部分內容,近兩年統考中對這兩方面均有側重,而且無論是歐美還是亞非拉部分都均有考查。這就需要考生對整個世界近現代史有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推薦參考書目

1.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複習方法:三輪複習法

1.第一輪是3月到6月。在這段時間內把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的教材重新温習了一遍,每天用於對專業課的複習大概是4~6個小時,把一些需要背誦的重要知識點重新用筆記錄了一遍。對於一些教材中語焉不詳的知識點,則查閲其他參考書目和網上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考研網站上會有一些歷史名詞解釋彙總和一些歷史辭典,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這些名詞基本可以涵蓋整套歷史學基礎統考的知識點,在應對刁鑽的名詞解釋乃至簡答、論述等大題時,都會大有幫助。

2.第二輪複習從7月開始到10月。在這幾個月裏,建議考生做出兩門通史的知識樹和對照表,從橫向、縱向將史實聯繫在一起,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近幾年考試的問答、材料、論述等大題跨度很大,側重考查考生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和概括能力。如果複習時間充足,最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再看看相關學術前沿的書籍和期刊,如《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學集刊》和各主要高校的學報等。

3.第三輪複習是從11月開始到考前。主要就是清晰、準確地記憶各個知識點,並在大腦中形成體系。對知識點的記憶可以利用關鍵詞句法,即將每個知識點的關鍵詞句(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性質、條律首句)列出,重點明確又好記。

只有帶着不服輸、不後退的'勇氣,才能經受考研戰場上的種種考驗,奪取考研戰場上的最後勝利!

  考研歷史學打牢基礎的時間表

第一階段——6月初~9月底;

第二階段——10月初~11月中旬;

第三階段——11月中旬~12月初;

第四階段——12月初~考前。

下面講講歷史學專業應該如何複習:

第一階段是全面複習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把基礎打牢,要把書從頭到尾地看一遍,建議先看中國通史,再看世界史,最好不要打亂記憶順序。根據大綱將所有的學科形成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按點複習,並注意其中的小知識點,把書讀薄,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根據上述複習時段安排,6月是第一階段的起點,是最重要的打基礎時期。實際上這是廣大考研人最難最關鍵的一道坎兒,很多人後來的放棄就是因為基礎沒有打牢,自己沒有信心。因此,第一階段能否成功將直接影響下一階段的進程。

複習時最好按照“古代——近代——現代”的順序來安排。6月份,可以選擇中國古代史或者世界古代史,將其總結成一個簡單的知識脈絡。

以世界上古史為例,我們首先將其劃分為原始社會、上古埃及、上古西亞、上古印度、上古希臘、上古羅馬六個大部分,然後我們再從各大部分中根據大綱羅列小的知識點,以此構成這一部分的知識體系。記憶小的知識點,可以採取廣泛記憶和理解記憶相結合的辦法,將其背景、原因、過程、結果、產生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連帶記憶,能夠説出大概意思即可。

大綱中的知識點記憶完畢後,可以再通讀一遍參考書,從中查找自己遺漏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大概印象。第1個月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複習量的多少,不要太緊,比如説計劃1個月看完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複習量就太大了,完全沒有必要,純粹是給自己壓力;不過也不能太放鬆。所以,建議先看中國史的同學,這個月看完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先看世界史的同學,這個月看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

最後,提醒考生關注歷史學考研新考綱,根據考綱作出複習的知識點結構網絡;同時注意看考綱的參考用書的變化以及知識點的變化。考生應該具備這種對變化敏感的能力,關注比較新舊大綱的差異,並在差異中發現考題的發展趨勢。

  歷史學考研盤點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1、分封制

周滅商前後,已開始將子弟分封於新徵服地區,周公東征以後大規模分封,在當時稱為“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國家之意。分封的諸侯要對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屏藩王室、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發兵從徵等義務,在自己國內可以將土地繼續向下分封給子弟親屬,後者稱為卿大夫。分封制加強了王室對全國疆域的控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貴族憑藉血緣關係對族人進行統轄管理的制度,從而成為統治者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在商朝後期已經存在,到周朝變得更為典型和系統。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位,餘子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君位,餘子分封為卿大夫,依此類推,直至最低層。嫡長後裔稱做這個家族、宗族的“大宗”。嫡長以外各子及其子孫則為“小宗”。無論經過多少代,大宗始終是本宗族的核心,通過他將始祖的後裔聯結成一個具有實體性的血緣團體。

宗法關係的基本內容,實質上就是大宗或小宗依據自己的特殊身份,對不同範圍內、包括直系與旁系親屬族人的統轄管理。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親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相結合,有效地起到了維繫社會、政治秩序的作用。這也是周朝政治有別於後世的一個重要特點。

3、國野制

從分封制的角度年地,周朝國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為一系列政治單元,包括王畿和各諸侯國。在每個單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國、野兩類政治區域,它們之間是統治、被統治的關係,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會職能。周初分封實際是由統治部族對被征服地區主動進行的武裝拓展。被封者率本族人到達封地後,首先要建立一個名為“城”的軍事據點,逐漸由點向面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這種城(包括近郊)在當時稱為“國”,“國”以外的廣大田土則稱為“野”。國、野之分由此形成。諸侯又向下分封采邑給卿大夫,采邑分為都、鄙,其中心據點為都,都外田土為鄙,性質與國、野相同。

國、野的居民分別稱為國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其上層即貴族,又稱“君子”。他們世代壟斷官職、爵祿,輔佐國君統治國家,是國人的核心。佔國人大多數的下層成員屬於平民(自由民),有自己的經濟、職業(如務農、從事工商業),並對國家承擔當兵作戰的義務,他們作為國君同族成員,也都擁有干預政治的權力。遇有重大問題,國君按習慣要徵詢全體國人的意思。他們不僅能就重大問題發表政見,平時也可以較自由地批評掌權者,當集團利益受到侵害時還往往起而反抗,廢逐乃至殺死國君,周厲王時的“國人暴動”即為典型例子。

野人亦稱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包括殷商等諸多古老部族的後裔,還有遷徙到內地的周邊民族成員、流亡人口等。他們是井田制下的勞動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役地租。

4、禮樂制

禮樂是周朝典制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朝禮的範圍很廣,由社會習俗直至國家關係、軍隊征伐、典章制度等諸多方面,可謂包羅萬象,典型體現了分封制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禮的實施與樂密不可分,各種禮都有為之服務的樂。樂在氏族社會本來都是用以表達情感的文化活動,與禮結合以後,樂的性質發生了較大變化,等級性的內容明顯增強。不同階層的人所用樂舞在規模、人數等方面皆有嚴格規定,不得逾越。

周公被當作古代加工、改造禮樂的重要代表人物,據稱“制禮作樂”是他一生的重大業績之一,也是他被後世尊為聖人的重要原因。春秋中期以後,隨着社會等級的變動,周代的禮樂文化秩序逐漸瓦解,但經過孔子的再加工和標榜,其中很多具體內容在後世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