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

來源:文萃谷 6.85K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1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説詞、熟悉的配樂、行雲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説《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麼,《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週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複播出,每週只播一集的“追劇”範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着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讚。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敍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係”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着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衝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温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着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託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2

不需濃墨重彩,沒有鳳爪龍肝,只是幾粒浸潤汗水的米粒,在母親的手中簡單蒸煮,卻已成為異鄉的我們,在睡夢中勾起饞蟲的鄉愁。《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飽含情意、和真摯的紀錄片。如果僅僅是介紹美食,那隻不過是天天廚房的紀錄片版。那它拍的是什麼?就是這部能拍出此番情誼的紀錄片,它渲染着中國精彩的飲食文化,氤氲着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浸透着中國人勤勞堅韌的高尚品質。

舌尖上的中國,顧名思義,美食只是一種媒介,重點在“中國”二字。通過食物瞭解我們自己,瞭解我們的中國。這正是紀錄片打動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通過紀錄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飯桌上可能只是簡簡單單的幾道菜,但它們飽含着採摘者和種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説藕,通過紀錄片我才知道採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勞動,無法實現機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採集,並且為了賣個好價錢,要保證藕的完整。這就是我們民族骨子裏的勤勞和堅韌。在艱苦的環境,我們都能去忍耐,我們都能用雙手去改變。

食物是中國家庭觀念的體現。片子中介紹了一個給村中老者祝壽的場景。人們將自己碗中最長一根麪條,挑到壽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僅僅幾個動作,就將中國人家庭觀念中尊敬長者的態度,表現的淋淋盡致。我們沒有西方人擁抱接吻那樣熱烈情感展示,我們只是最質樸的行動,和飽含情誼的食物,寄託出我們對於家庭的尊重和延續。

食物,吸收雨露與陽光,經過人們辛勤的勞作,變成人們腹中的美食,成為我們天人合一的體現。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區的稻米梯田,人們在裏面養魚養鴨,鴨吃害蟲,不用大藥,其糞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樸素的智慧,應在自然之中,既順應自然,又獲得自然的回報,時時刻刻對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結尾的寫到: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舌尖上的中國,這就是我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3

民以食為天,一天中的生活離不開三餐,早餐是一天活力的開始、能量的發電廠;中餐是下午動力開始、能量的補給站;而晚餐則是一天中最完美的結束,是放鬆身心與家人團聚的休息站,對我來説,也是一天中最讓我期待的時光。

放學回家,我坐上媽媽的摩托車,享受着徐徐的微風,哼着懷舊的老歌,肚子也咕嚕咕嚕的打着節拍。回家後,先完成國小生的必行工作,寫回家作業,此時,媽媽從集於專業一身的經絡理療師,搖身一變,化身為手拿鍋鏟的五星級大廚師,説起我老媽的手藝,那可不是蓋的,不管是中式的蚵虸煎,還是西式的意大利麪,樣樣難不倒她,看我圓滾滾的好身材,就是最佳的活招牌。我們母子倆就是默契十足,我寫完功課,彈完琴,媽媽也做好飯菜了。

不等媽媽要求幫忙,我和爸爸一起幫忙擺好碗筷,晚餐的美好時光,一場美味的饗宴,就要展開了。桌上一道道的美食,香氣四溢,鮮紅的西紅柿,配上金黃色的炒蛋,營養百分百;馬鈴薯先生和紅蘿蔔小姐在濃濃的咖哩湖裏跳着圓舞曲,看得我目不轉睛;青綠的高麗菜、淋上苦茶茶油,更增添了一分美味;五穀炒飯裏,搭配着金黃玉米粒、紅紅的蘿蔔丁、綠綠的香菜,彷佛是藝術品呢!

開動後,全家人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狼吞虎嚥,每個人的動作像子彈似的,頃刻間,桌上盤盤美味可口的菜,就像戰場上的士兵,一個一個陣亡了,爸爸一邊吃,一邊嘖嘖稱奇的説:“老婆,你的手藝不輸飯店大廚,可以開店了!”媽媽一臉笑意的説:“有沒有吃飽呢?待會還有水果等着你呢!”媽媽説完便到廚房端出一盤水果拼盤。吃着媽媽為我們剝好皮、去好籽的橙子,王子般的生活也比不上我這般的享受吧!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吃進水果的維他命,更吃進了媽媽温暖的愛。

享受了美食後,我們開始像麻雀一樣嘰哩呱啦的聊天,爸爸先聊着賽事;媽媽後加入流行的服飾的話題;而我也穿插學校發生的趣事;歡笑聲不絕於耳,我們三個人的心也越來越近。晚餐過後,我和爸爸忙着收拾碗盤、清洗碗筷,父子兩人合作無間,不一會兒,已將客廳和餐廳整理得井然有序。

“晚餐時光”看似普通,但它卻是連繫一家人情感的重要時刻,在這温馨且歡樂的時刻中,補充了彼此間的感情。我是個受幸運之神眷顧的孩子,能夠常常吃到媽媽親手煮的晚餐,不必當個“老外”,吃着油膩膩的快餐,因此我格外珍惜全家人圍在餐桌上,吃着熱騰騰的飯菜,再來點飯後“聊心”。這樣的晚餐時光多麼美好啊!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4

中國的二月,洋溢着傳統節日的安祥喜樂。表達和抒發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吃是大眾最為喜聞樂見的慶祝方式之一吧。那一年的春節,央視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國》,今年春節,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

一語天然萬古新,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各種調料品和繁複的程序共同作用後的食物,喜歡享受天然食物。最令人難忘的`食物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比如江南餐桌上常見的筍,尤其可以和肥膩的肉類脂肪形成的美妙的平衡。從小到大,每逢初春,爸爸就會做上海家庭飯桌上最常見的醃篤鮮,幾片冬筍,幾塊排骨與鹹肉和幾個閒雅的百葉結,總也會讓我食指大動,一種天然好滋味。

如果人生可以分段,大約分三段吧。在小時候,我還真是為了美食企盼着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忙碌的父母才會有時間去為我們精心準備着可以與飯店媲美的美食。大約離過年前一兩週的時間,我們根據通知去生活大院的各種地方幫父母排隊領各種年貨,一邊感受着父母們之間愈來愈濃的過年氣氛,一邊和小朋友們盡情嬉戲。漸漸地從我家的廚房裏會飄出各種美食的香味,我跟着我家的春節首席大廚爸爸做個試菜員,那些味道,那種快樂無法忘記,也不可能忘記。隨着長大,我的需求也不再是停留在馬斯洛的初級階段,在心中傳統的節日已不似兒時那般重要,但也許錯失了人生一些重要的美景。而後時間還在繼續,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依舊盼望着過年,雖然已不是為了美食,但心情是一樣的。快樂容易在家裏互相傳染吧,盼着過年,盼着看春晚,甚至讓我有一個念頭”好好學燒菜,早日自己為一家老小燒一桌年夜飯”,就像當年同樣也是婚前廚藝小白的父母,為了讓一家人有個美食春節,盡力去學做菜,在實踐中慢慢提高廚藝。因為孩子,重温了兒時過節的快樂,體會時間的味道,傳承家庭文化。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每個與美食有關的故事,是人類與自然,人類與時間,人類感情的故事等等。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裏,這些故事構建了食物的歷史,也構建了每個人每一天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珍惜食物,珍惜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5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給別人,誰知道那上面能長出啥好吃的。”

雖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內,但是卻直白地體現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迴。在東方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那裏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裏有令人迴腸的美味,無時不刻的觸動着億萬人的神經和味蕾。

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過程中,彈幕時不時飄過遠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學他國的學生對故鄉的思念故鄉的食物最能代表故鄉,也最寄託了遊子的思念。介紹一些菜系時,也總有“這是我家鄉菜”之類的話,盛滿了對故鄉的驕傲與自豪。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遼闊的地域也帶來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裏的`味道。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着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廚房裏沒有祕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舌尖上的中國》也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

“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藴含着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正因為此,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

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融入了飲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6

這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衝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衝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於那誘人的食物當中,之後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後是感歎於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着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歎,甚至還留着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瞭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明白在什麼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明白什麼地方能夠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後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明白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此刻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歎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製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説,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麪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那裏我也期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能夠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裏的美食——藕。説到那裏,我們也能夠看到大自然對於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期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從他們兄弟兩上看到了他們的艱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説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明白這些藕的背後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餚!

雖説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7

昨天終於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麪食,職業割麥人那裏,不知為什麼心裏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為小的時候家裏沒有那麼多人幹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為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後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於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説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後的割麥人了,在現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説,現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歷過以上我説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麼。

看到小花菇那裏,我感歎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嚐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酸,現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麼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藥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瞭解他呢。

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裏,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鐘起牀去上學,下午3點鐘就下課,因為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也只是在電話裏叮嚀安慰了。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麼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裏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進程已經快要將這個國家席捲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着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味,希望我們的家鄉味能夠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8

美味珍饈不僅出現在高檔飯店,也擺在每一箇中國人家中的飯桌上。在本週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四集中就為大家講述了家常菜的魅力,惹得許多網友都十分懷念媽媽的味道,這也正好和將要到來的母親節相呼應。除了關注美食之外,美女也是網友們關心的重點。據悉,本集導演是一位靚麗的妹子。作為《舌尖2》年紀最小的導演,胡博(胡蘿蔔)可謂女漢子與萌妹子的完美結合。拍片時,她是阿童木,勇往直前、鋭不可當;生活裏,又是小丸子,活潑可愛、笑料頻出。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藴藏着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集《家常》,將走進一户户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其實,真正的美食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論是《時節》中的“瑪仁糖”、手抓飯還是吳江七都醃桂花無不都是我們平常百姓的家庭食物。《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展示了製作各地美食的技藝以及製作過程,還有老百姓們的生活,在觀眾心中引起了美妙的共鳴,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陳曉卿説:“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城市變得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鄉的密碼,食物的味道、食物製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禮儀一樣,是我們隨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就像作家林東林説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種,都是對我們飢餓感的一種深層滿足,在吃飽的基本屬性之外,還有味道的滿足、地理的滿足、空間的滿足、心理的滿足和文化的滿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當地,就連生火的柴火也要是當地的,廚師也要是當地的,唯此才能結合當地的地氣和人氣,彌補多重層次的飢餓。”

第一季中,麪食那一集,伴隨着陝北老農近乎無爭生活的,是窯洞窗前的陽光裏,一聲慵懶的貓叫;豆類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鏡頭前相擁而笑。到了第二季,養蜂人千萬裏遷徙,為的竟是這種生活“比較自由”。從廣州流水線上,為了收玉米和修繕房屋,返回貴州老家的苗族婦女,重新換上苗裝,一絲不苟地用繁瑣程序製作飯食。而在這一集結束的時候,他們深深凝視鏡頭,或微笑,或肅穆,像是北野武電影裏出現過的場面:人們凝視鏡頭,似乎要把一生交託出去。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9

《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為是中國深夜發吃節目的開山之作。跟新中國很多事物一樣,這片可謂是起步晚起點高,一出手立馬把《深夜食堂》這樣的海外發吃片給比了下去。正當都市小清新們為東京醬油炒拉麪感慨不已的時候,驀然發現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簡直就是渣渣,這片真給咱中國發吃黨長臉。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美?簡單來説就是接地氣。工業化讓人也變的越來越工業,離生存的本質越來越遠。為什麼那些廉價工業化高熱量垃圾食品可以賣那麼貴?因為它的顧客並不把它當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種商品,一個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價格相當的包裝,就一定會有人買。《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美食節目的不同,在與它不是一個關於商品的故事,而是一個真正關於食物的`故事。它的鏡頭沒有對準各大所謂美食城市的商業街,而是對準了我們經常忽視的人和物。包括黑龍江上的老魚把頭,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單珍卓瑪,浙江菜東筍的包師傅,這些勤勞的人運用經驗和智慧,提供了我們所吃的一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吃什麼,怎麼吃。包括做山西花饃的大嬸們,寧波做米糕的顧阿公顧阿婆,蘭州拉麪的馬師傅,他們的技巧決定了各地的風味甚至習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卻的家鄉菜,媽媽做的悶面,春節的團圓飯,無論承認與否認,它們都絕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關於食物的記憶,其實也是我們整個文明的記憶,甚至是我們自我認知的根源。古人通過“茹毛飲血”區分自己和蠻族,後來“南稻北麥”的分野,仔細一想竟然都是關於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發吃黨以後學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發現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為什麼呢?要做飯自然就要買食材,就要辨別食材,就要懂油鹽醬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麼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飯,把吃飯這事整的更明白,可謂是活的更明白了。這有許多好處,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虛假所迷惑。我們有些同胞拿着國外幾塊錢一大盒的哈根達斯當奢侈品,沉醉於日本飯糰子(學名壽司,起源與日本古代長途乾糧)的簡單與純粹,着迷於波爾多紅酒的古典高雅,傾心於西式快餐店的工業氣息,並拿出夠外婆醃一年酸菜的錢買以上種種,充分説明現在沒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10

今天老師上了兩節課,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衝擊,也給了我們靈魂衝擊!一開始我陶醉在誘人的美食中,後來我低頭看着對勞動人民的敬仰,最後我感歎中國五千年的飲食文化!

看第一集的時候,看着誘人的美食,要引起我們的興趣,要仔細聆聽每一種美食的魔力和誘惑力。本片中有詳細的介紹,每種食物的具體做法也急於講述。讓我們一起看,一起驚歎,哪怕是用口水。一邊看美食,一邊被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深深打動!

通過看這部電影,我瞭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着汗水。就像挖竹筍一樣,有經驗的勞動人民知道什麼時候竹筍最新鮮好吃,在哪裏挖竹筍,挖完竹筍後如何保護好竹根。知道如何保存竹筍。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世界上出現了各種美味的食物。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每一種食物都能完美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真心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我也感歎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習俗一樣,除夕夜,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親手做好吃的。這個習俗代代相傳。雖然在當今機械化社會,自己動手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也希望這種文化不要在這裏消失,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再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在影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他們不得不離鄉背井,用體力換來一些錢。就像電影裏的挖藕兄弟一樣,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省嘉魚縣,挖一種長在水裏的美味藕——。説到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愛,我也希望我們作為人類,不要目光短淺,不要被肆意虐待!從他們兄弟身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努力和單純。他們説在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覺得那些藕是自己親手挖出來的!這説明他們有多簡單。現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但我們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後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汗水從勞動人民身上流下來。當我們享受桌上的每一道美味時,我們應該想到那些勤勞的人們,感謝他們的雙手,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雖然只看了兩集,但這兩集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11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等待,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眾多美食家的期盼中姍姍來遲,而且是以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展露出來,作為首個周首播的央視節目,舌尖二可謂是吊足了胃口,賺足了眼球。

舌尖上的中國這麼受觀眾歡迎,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的美景美食,更多是因為那些美食是人們記憶中故鄉的味道,以及伴隨着故鄉味道的親情故事,惹起了人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該片就是抓住這一點在撩撥着遠離故土的人們的離愁,撫慰着他們的別緒,讓人味蕾大動、夢繞魂牽。甚至有人誇張地説是: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是一邊流口水,一邊流眼淚。故曰:名曰舌尖,實至心頭!

除了美食和親情之外,這一集電視片中還讓我們看到農夫、麥客、漁民和養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後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為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為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為最後一撥職業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逐漸會退出歷史舞台。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些都是在歌舞昇平的春晚類節目裏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關民生!

《舌尖上的中國》裏説善待“麥客”是祖輩的傳統,而在我的故鄉,這些花生客們能不能得到善待,純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這一集中印象比較深的另一個情節是,養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説:“養蜂的樂趣就在於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除了少數生活中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據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捨和選擇了。

片子最後還是迴歸到了腳步上來,麥客們要回鄉,苗寨的夫婦要遠行廣東,老譚要繼續啟程尋找花源,夫妻船又要上海狩獵。人,一旦行走起來,腳步是根本停不下來的。

舌尖二,在極度浮躁的今天,像是春日裏一場小雨,温涼適度,沁人心脾,讓人有冷靜下來的感覺,也讓人能夠有所回味,有所發現。至於發現的是什麼,那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觀後感不能代表誰,也許連我自己也不能完全代表。我想,只要能引起一些人們的思考,哪怕僅僅是給人一些舒適的感覺,也許這個片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