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錄

來源:文萃谷 1.94W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錄

1、 高一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單元學習重點為:分析評價,借鑑吸收。在四個概念中,分析是基礎,只有完成對課文的具體認識和透徹的理解之後,才可能對課文的一些問題或方面形成自己的看法,即做出評價。這評價可以是對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有了對課文的看法,也就清楚了課文的哪些地方有助於豐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閲讀、鑑賞、寫作以至思想水平得到發展,這種有目的的學習課文就是借鑑和吸收。

2、 學會這種學習方法,並遷移到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

教學設想:

1、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一個自主學習的意識。

2、 以情馭教,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背景: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學生主動探索問題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課後要求學生嘗試分析課文,自設自答個人認為是對課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問題,並確定一個作為代表性問題,以供下節課交流。另外,思考從詞彙、句式、寫法等方面你又有哪些借鑑?

教學情景:

[上課鈴響起,老師精神飽滿地走上講台,師生互致問候。]

師:同學們,我們應該明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就是我們要學會什麼?

生:(齊答)分析評價和借鑑吸收。

師:對,目標還很明確嗎,(笑聲)那好,回憶一下,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要分析評價作品的前提條件,這條件是什麼?

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自信地回答)

師:不錯,可要準確地把握課文,還離不開孟子所説的“知人論世”,也就是還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相關情況和創作時的時代背景。本節課我們從整體把握開始,哪位同學願意把前一節課中你所瞭解的整體內容給大家説説?

[眾多學生舉手,擇其一提問]

生:從整體上看(頓一下),作者共五次寫了與黃鸝相關的事。具體是:

1) 童年時迷戀捕鳥,卻沒有見過黃鸝。

2) 抗戰時期,見到了色彩鮮麗,聲音誘人,姿態矯健的黃鸝,但它“一閃而過”。

3) 病中,在青島,見到了黃鸝,可惜被嚇得飛走了。

4) 逛鳥市時,看到羽毛焦黃、神氣悽慘的被玩弄的黃鸝。

5) 江南太湖,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

在這之後,作者還寫了自己對這些事的獨特認識:“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和“在一定的環境裏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鼓掌]

師:的確讓人高興,王星同學的發言不僅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總體內容,而且還把作者在文中的啟示“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生命狀態”也給揭示出來。但這還僅是閲讀文章的開始,在這基礎之上,要進入分析評價文章階段。接下來,根據課前的準備,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你分析課文時個人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以及你的看法。(並在題目後註上姓名以便交流)

[五分鐘左右之後,開始學生互評和老師簡評。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略有調整。]

生:(問):文章第一段説迷戀黃鸝,卻沒有具體來寫黃鸝,這是為什麼?

(答):這該是為下文具體寫黃鸝埋伏筆、作鋪墊,同時也不設懸念的作用。

(學生評):文似看山不喜平,採用這種寫法比直接説更能看出文章的變化,同時也更能

吸引讀者興趣。

生:(問):作者為什麼要在文中寫看似與黃鸝無關的海鷗?

(答):為了説明在惡劣的環境中再美好的事物也將被扼殺。

(學生評):上文寫了黃鸝被嚇飛了,還不能表現它的悲慘命運,用海鷗的死來反面襯托。

(學生評):應該是反面鋪墊,説明作者對此類人的深惡痛絕。另外,用海鷗的死去,來表達自己對黃鸝不能理解朋友間的高尚友情的惋惜之情。

(學生評):作者還藉以暗示實際生活中的某種迫害。

(老師簡評):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説。

生:(問):文中為什麼説:“這裏,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所在”?

(答):因為在這裏黃鸝才能展示它的.全部美麗,才能發揮它的極致。

(學生評):這與我的問題“為什麼我在江南才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江南有春雨、彩虹、朝霞,這裏美好的一切才是黃鸝的真正家鄉。

(學生評):這裏並沒有把它的全部美麗具體寫出,更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具有斷臂維納斯那樣的殘缺美。(掌聲不斷)

生:(問):倒數第四段的景物描寫,採用了排比句式,有什麼好處?

(答):用排比句式,有助於集中而又鮮明地展示適宜黃鸝生存的環境,同時也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更有利作者表達那種美好的感情。

(老師簡評):這裏涉及到修辭的作用。

生:(問):作者愛黃鸝,可不什麼不買下鳥市裏那隻可憐的黃鸝來放生,放它回自然?

(答):一方面作者當時可能尚未找到適合黃鸝生長的地方,買下它後仍可能會死去,另一方面作者若買下黃鸝則有可能反而助長了捕鳥人的捕鳥之風,也將有更多的黃鸝受害。

(學生評):因為鳥市裏的黃鸝,讓人看不到它的極致,給人只有悽慘之感,故不買。

(學生評):因為籠中鳥並不是作者追求的那種自由的達到極致的鳥,它僅是一隻悲慘的鳥,故不買。

生:(問):文中倒數第三段和倒數第四段能否顛倒一個順序?

(答):不能。因為倒數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寫緊扣上段中的“雜花生樹,羣鶯亂飛”一句展開的,銜接緊密,並且自然引出“極致環境中發揮極致美的黃鸝”,繼而才能進一步闡述它們生活環境的美。

生:(問):第十五段最後一句:“只掛着契訶夫為他們寫的褒詞就夠了”中的“褒詞”用得是否恰當?

(答):恰當。在這是作者正話反説,諷刺了中年人的醜陋行徑,表達了作者對中年人的厭惡的態度。

(學生評):這“褒詞”飽含作者對中年人的“瞧不起”,是含有輕蔑諷刺的味道。

生:(問):第14段中有“能在興頭兒上照顧旁人,這種品質不是很難得嗎?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答):這與下文第10段中“朋友的高尚情誼,……”相照應,也表現了作者對鳥兒飛走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生:(問):在第四段開頭為何用了“終於”?

(答):原因一作者對自己會生病的事早有所料。原因二讓讀者去想象不明説。

生:(問):為什麼説黃鸝的啼叫是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

(答):因抗戰時期民族正處於危難關頭,黃鸝富有生機的啼叫能激勵人們尋求光明和希望。

(學生評):補充一點,此時的黃鸝雖然“羽毛鮮麗,聲音誘人,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但它卻只能“迅若流星,忽隱忽現,一閃而過,想多看一眼也難”。這也正説明了只有江南太湖優美的環境,才是黃鸝的安居樂業之所在,即人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發揮他的極致。

師:同學們的自問自答,以及相互點評,有理有據,可見大家都對課文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從另一方面説思考也正是掌握文章的開始,而在思考中有問題時,我們可以……?

生:與作者對話。

師:(高興地)對,通過剛才幾位站板同學的問題,老師也發現你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這種方法。你們看,剛才大家的評價涉及到文章的內容主旨、寫法結構和語言修辭,而這也正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分析評價,當然,那要正確評價文章的前提是什麼?

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師:説得非常好!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現代文閲讀的練習或考試中都不要忘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來完成“積累工作”,交流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黃鸝的文章,誰先説?最好能背出。

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是唐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詩句。

生:“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是宋朝晏殊《破陣子》中的詩句。

生:“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很顯然,黃鸝以其形態清麗,叫聲婉轉深受古代詩詞大家的青睞,它幾乎約定俗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在這由於時間關係不一一羅列,請同學們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詩句,抄到黑板報學習園地裏,以供交流積累。樂意嗎?

生:(興奮地大聲説)樂意!

師:根據單元要求,本節課還有一件大事還沒完成,是什麼事?

生:借鑑吸收。

師:好的。接下來,我就來看看同學們都“吃了”吸收了些什麼東西?

生:我特喜歡:“它們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

句式工整,色彩明麗,很有境界。我仿寫了一句:“人生的成功,是要伴着荊棘、坎坷;

人生的輝煌,是要伴着汗水和歡樂。”

生:我也仿了一句:“他們的成功,是要伴着汗水、拼搏;他們的騰飛,是要伴着毅力和信

念。”

生:我仿的是另一句:“這裏灞橋傷別的煙柳暮雲,這裏鯤鵬水擊三千里的羽翼,這裏大漠

長河遙遠的思念,使我領略到了詩中色彩斑斕的夢,這是一種享受。”

生:(掌聲不斷)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會“吃”,而且還“吃”出其中的味道:句式、內容、文采都學得非常到位。

黃菁:老師,我還積累了一些詞彙,並把它們擴展成一小段話。

師:(興奮地)説來聽聽?

生:天地間,風兒穿林打葉,行雲流水,激昂高亢。諦聽,又似十面埋伏的古戰場,馬嘶人

喊。忽地又一道亮光劃破雲層從半空中直劈下來,幾隻停棲在電線杆上的鳥兒也受驚遠

颺,烏雲動搖了,龜裂的大地即將受一場暴風雨的洗禮。

師:果然不錯,充滿動感。其它同學還有嗎?

生:看我的。(大家都笑了)接受着生活的磨礪與歲月的洗禮,我們的羽翼日趨豐滿,我們

盼望着能帶着夢想遠颺。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高傲地遨遊於天際,但只要我們努力,

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的優點,展現我們的極致,生活便沒有遺憾。諦聽生活奏起的樂章,

努力便是音符。

生:(又是掌聲不斷)

生:老師,我的借鑑與別人不同。

師:是嗎,那交流一下可以嗎?

生:好的。我認為文章的開頭對沒有見過的黃鸝這件事,不是簡單的敍述,而是通過具體的

描寫,借“無論……還是……,不在……不在……”句式寫出,使文章生動形象,這種

寫法很值得借鑑。還有文章中的一些排比句式,讀起來也是相當有節奏感的,這都是可

以藉藉鑑的。

生:老師,我也説一下。

師:好的,聽聽宇洋同學見解。

生:我倒認為本文中揭示主旨時用的“水到渠成,點到為止,若隱若現”的寫法,更是耐人

尋味的,下週我就想用這種方法寫一篇週記。

師:説得好,我等你把週記寫好,到時我很樂意成為你的讀者。(笑聲……)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我們的交流先到這裏。在這我們小結一下:同學們的借鑑涉及到詞彙的積累、句式的仿寫、修辭的運用,還有文法的學習,這一切都可稱之為:借鑑吸收,也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從課文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生:(點頭同意)

師:接下來我佈置一下作業,每位同學應該經常地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下週的寫作課裏,我等待同學們的極致發揮。

生:發揮極致。

[鈴聲起,師生互道再見,下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