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2.2W
《柳》原文賞析1

原文:

《柳》原文賞析

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

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謝女雪飛香。

詩詞賞析:

這是女詩人紀映淮的一首詠物詩。

首句寫柳樹所處的環境。清秋時節,幾點寒鴉棲息在秦淮河邊的柳樹上,清涼澄澈的秋水在河中緩緩流淌,微泛波光,這些風物,點染出一派清冷蕭瑟的氣氛,對下句詩中秋柳的蕭疏神態起了適切的陪襯作用。次句寫女詩人此時的心情。秋季的柳樹已不像春天那樣生機蓬勃、婀娜多姿了。隨着樹葉黃落,秋柳已顯得有些蕭條稀疏,特別是眼前的秦淮柳只有稀稀落落的幾行,就更令人增添蕭疏之感了。“蕭疏”二字,突現出秋柳的風神資質;而女詩人偏偏愛看秋柳這蕭疏的神態,這不僅因為秋柳本身顯示出一種與春柳迥異的清朗的美,而且也因為女詩人本身具有清高的氣質和孤寂的心境,正是這種主客觀的交融才使詩人產生了獨特的美感。

在前兩句詩曲盡秋柳妙處的基礎上,詩人在末兩句又進一步抒寫了內心的情思。春天時節,柳色青青,柔條依依,人們常折柳以表惜別之情,如今秋柳這般蕭疏,它那衰黃的枝條顯然已不可能繫住離親別友的遊子行人了,可是,曾幾何時,當柳樹揚花吐絮,它曾撩起多少詩人才女的詩意啊!《世説新語·言語》載:“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謝道韞以飛絮比雪,應聲成佳句,後世遂用“詠絮才、詠雪才、柳絮才、謝女才”等稱揚工於吟詩的女子,或指其才華。此處女詩人反用此典,以雪比飛絮,“飛香”二字,又點化了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之句,顯得更為凝練優美,使讀者彷彿嗅到楊柳吐絮飛花時節的清香。顯然,詩人是以謝女自況而又並不遜色的。無怪乎王士禎聞此詩,因作《秦淮雜詩》雲:“十里秦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蓋賞其風神也。

《柳》原文賞析2

  柳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翻譯

杏花在細細的如青煙的柳絲中若隱若現,夜晚的露珠輕柔的拂去深綠色柳葉的塵沙。

柳枝也有他風流的一面呀,悄悄的倒映着錢塘美女在夜色中點燈梳粧。

譯文

杏花在細細的如青煙的柳絲中若隱若現,

夜晚的露珠輕柔的拂去深綠色柳葉的塵沙。

柳枝也有他風流的一面呀,

悄悄的倒映着錢塘美女在夜色中點燈梳粧。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清雅別緻,題為“柳”,全篇不帶一個“柳”字,卻處處有着“柳”的影子。開頭“曉帶輕煙”四個字為整篇詩作定下了輕淡飄渺的色彩基調。“晚凝深翠”,顏色濃了一些,晨光過後,帶了一些暮色。

“長條別有風流處”,這句顯得極有動感,同時又飽含着詩人的情感。柳條長飄的動作化在“風流”二字中。

最後一句是柳絲的畫面,“密映錢塘蘇小家”,好一幅江南春色圖。

身為政治家的寇準竟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別緻的詩作,而且毫不做作,感情自然地流露。想來該是政治生涯的疲倦吧!

《柳》原文賞析3

原文:

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

罷垂綸,還酌醑,孤村遙指雲遮處。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

詩詞賞析:

這首《漁歌子》乃記遊之作,有景緻,有情趣,令人神往。

上片前三句:“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楚江兩岸,垂柳輕拂,裊娜多姿,一樹樹鮮花,奼紫豔紅,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鶯歌燕舞,生機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這為作者春遊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

後三句:“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寫作者初遊:他乘坐一葉扁舟,輕輕蕩着船槳,悠閒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但見早出的打魚人,已經滿載着魚兒,穿梭似地往來於江上,各自回家,他們看着豐碩的收穫,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遊客。這裏有漁船,遊船;漁人,遊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漁歌,沓雜紛繁,熱鬧異常。

一船船鮮嫩的魚蝦鼈蟹,令人垂涎。遊興正濃的作者,不肯作罷。過片“罷垂綸”之句,正是説他為漁郎之獲吸引而垂釣長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穫,方才作罷。旋即以此嘉餚佐美酒,呼朋嘯侶相斟酌,亦即詞中所云“還酌醑”。這是一次饒有興味的野餐,人們早自忘卻了時光的流逝,直到酒足興盡才準備回家。“孤村遙指雲遮處”一句,即是準備返航時的一幅畫面:已是暮雲西遮,同伴們相邀返回,可哪裏是住處呢?他們遙望着遠方,相互指指點點,那天邊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處。

早在垂釣之時,船兒信自游去,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江中沙洲之上。下片後三句:“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則是寫從沙洲返回的情景。“臨深渡”句,《全唐五代詞》作“臨淺渡”,反不好。用“深”字才形象性極強,暗示出已是夜幕降臨時分,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可以想見。忽然間,“驚起一行沙鷺”,打破了萬簌俱寂的江空。這一句以動寫靜,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以及鳴儔嘯侶形成鮮明對比。以此作結,耐人回味。

《柳》原文賞析4

原文:

高柳蟬嘶,採菱歌斷秋風起。晚雲如髻。湖上山橫翠。

簾卷西樓,過雨涼生袂。天如水。畫樓十二。有個人同倚。

詩詞賞析:

這首詞通過初秋景物的描寫,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懷人之情。上片寫景。高柳蟬嘶,湖山橫翠。秋風菱歌,晚雲如髻。一派清秋景色。下片抒情。簾卷西樓,雨後生涼,獨自倚欄,益增懷人秋思。全詞構思清新,秀媚有致。

《柳》原文賞析5

原文:

宮怨/閨怨(柳色參差掩畫樓)原文: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

詩詞賞析:

這首詩題為“宮怨”,卻沒有出現宮女的形象,而是運用象徵手法,通過宮苑景物和環境氣氛的描寫,烘托、暗示出宮女的愁怨之情。

頭兩句抓住深宮寂寥、令人厭倦的特點,着眼於“柳色”和“鶯啼”,描繪柳掩畫樓、鶯啼曉日,表現出“深鎖春光一院愁”(劉禹錫《春詞》)的情境。“柳色參差”,用語精煉,不僅寫出宮柳的柔條長短參差,而且表現出它在晨曦中的顏色明暗、深淺不一。“掩畫樓”,則寫出宮柳枝葉繁茂、樹蔭濃密。宮苑中綠蔭畫樓,鶯聲宛囀,本是一派明媚春光。但失去自由、失去愛情的宮女,對此卻別有一種感受。清晨,柳蔭中傳來一聲聲鶯啼,反引起宮女們心中無窮愁緒,整個宮苑充滿了淒涼悲愁的氣氛。暮春柳色掩映畫樓,透露出春愁鎖閉、美人遲暮之感。

後兩句寫落花,以宮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無人見”,寫出宮女被幽禁之苦:“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前面着一“空”字,表達了宮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正如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所説:“因想已容色凋謝而人莫知,正如花之湮滅溝中耳!”

《柳》原文賞析6

  更漏子·柳絲長 唐朝

温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更漏子·柳絲長》譯文

柳絲柔長春雨霏霏,花外傳來連綿不絕的更漏聲。這聲音驚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頭上宿眠的烏鴉也甦醒,就連那畫屏的的金鷓鴣好像也被驚醒。

薄薄的香霧透入簾幕之中,美麗的樓閣池榭啊再無人一起觀賞。繡簾低垂獨自揹着垂淚的紅色蠟燭,長夢不斷遠方親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腸?

  《更漏子·柳絲長》註釋

更漏:古人用銅壺滴漏來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

子:曲子的簡稱。

漏聲:指報更報點之聲。

迢遞(tiáo dì):遙遠。

塞雁:北雁,春來北飛。

城烏:城頭上的烏鴉。

畫屏:有圖飾品的屏風,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擺設。

金鷓鴣(zhè gū):金線繡成的鷓鴣,可能繡在屏風上,也可能是繡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來。

惆悵(chóu chàng):失意、煩惱。

謝家池閣:豪華的宅院,這裏即指女主人公的住處。謝氏為南朝望族,居處多有池閣之勝。後來便成為一共名。韋莊歸國遙詞中有“日落謝家池閣”句。

紅燭背:背向紅燭;一説以物遮住紅燭,使其光線不向人直射。

  《更漏子·柳絲長》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象,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繫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裏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象中,即使徵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描寫思婦所居之室內情形。在蘭室之內,爐香即將燃盡.香霧漸漸消散,但卻依然能透過層層的帷帳。在這樣精緻雅潔的`環境裏,思婦的心態卻只能以“惆悵”兩字來概括,可見其悽苦。這裏“謝家池閣”泛指思婦居處。由於這些華堂美室曾經是思婦與離人共同歡樂的地方。現今獨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覺就迥然不同。“紅燭背”三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孤寐無伴的夜晚。百無聊賴的環境下思婦之情狀。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綿綿不絕的離情,如何才能尋覓離人的蹤影。只有吹熄紅燭,放下帳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進入夢鄉。然而“夢長君不知”,這又是一種多麼可悲可歎的情景。

全詞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婦寂寞淒涼的心理狀態,深沉細膩的感情世界,幾乎都是從具體的物象中反映出來的。

《更漏子·柳絲長》鑑賞

這首詞是一首抒寫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詞。詞的上片寫女子春夜難眠的情狀。作者由景寫起,以動寓靜。柳絲亦如情絲,細雨亦濕心田,如此長夜,思婦本已難眠,卻偏偏總有更漏之聲不絕。“驚”“起”雁、烏,更驚起獨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聽更漏聲,彷彿石破天驚,甚至連畫屏上的鳥都已被驚起,女子的朦朧情態一掃而空,惆悵更重。上片寫景似乎單純,但處處都可見情,“驚”“起”的氣氛籠罩全片,為下片的敍寫情懷做了極好的鋪墊。

詞的下片直接寫人,以靜寓動。香霧雖薄卻能透過重重的簾幕,正像相思的惆悵揮之不去,驅之還來。過片三句寫盡了閨中女兒悵惘寂寞的心思。最後三句説,任紅燭燃盡,把帳帷落下,本以為可以不再聽、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卻入夢,只是夢裏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寫人兼寫境,以女子的心境來寫女子的環境,實際上暗中寫出了“君”的無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寫出了女子的“惆悵”和悽苦,是以情視景、以景見意的寫法,委婉含蓄。

全詞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動靜相生,虛實結合,以女子的情態反映相思之情的無奈和愁苦,語輕意重,言簡情深,含蓄藴藉,曲致動人,是婉約詞的風格。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於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雲:庭筠工於造語,極為奇麗,此詞尤佳。《花間集評註》引尤侗雲:飛卿《玉樓春》、《更漏子》,最為擅長之作。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更漏子》與《菩薩蠻》同意。“夢長君不知”即《菩薩蠻》之“心事竟誰知”、“此情誰得知”也。前半詞意以鳥為喻,即引起後半之意。塞雁、城烏,俱為驚起,而畫屏上之鷓鴣,仍漠然無知,猶簾垂燭背,耐盡淒涼,而君不知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驚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樂者自樂。

《柳》原文賞析7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古詩簡介

李商隱的《柳》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句句寫柳,而全篇不着一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歎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歎身世的生動寫照。

註釋

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發情感。全詩言少意豐,隱而不露,含蓄委婉,“柳”的形象也被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產生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

擬人。詠物詩當然會涉及到對物的描繪,但如何着墨,則方法多樣了。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風吹柳動,卻偏要寫成柳逐風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麼願意在清秋之日,既帶着昏黃的斜陽,又帶着悽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説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對比。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本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着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絛隨風舞動,寫樂遊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遊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總之,呈現的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詩的後兩句則極言秋日的悽清。秋是清秋,陽是斜陽,蟬是寒蟬。一系列的淒冷意象組合成淒冷的秋景。前後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給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衝擊。

虛詞的妙用。古詩詞中的虛詞多為襯字,而這首詩中的虛詞則另有妙處。全詩二十八字,共有虛詞五個:曾、如何、肯、已、又。而這五個詞在詩中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沒有“曾”則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狀,那麼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層鋪墊,少了一層對比。沒有“如何”、“肯”,則柳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反詰的語氣也不夠強烈。“已”和“又”本身構成並列關係,這裏,兩者連用,似又帶有遞進一層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悽清寫得入木三分。五個虛詞的使用,不僅使表情達意愈加準確,更是讓人感到意味藴藉,回味久遠。

象徵。詠物詩大多是借物寫人,託物言志。或是借物之形象寫人之形象,或是將人之性格賦予物之特點。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春日之柳,寫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託的。所謂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當初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胸懷天下的詩人的寫照,而秋日之柳則是長期沉淪下僚、生活維艱、飄淪憔悴的今日的詩人。詩人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這一形象來表達,含思宛轉,藏鋒不露。言近旨遠,言有窮而意無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擬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柳》原文賞析8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柳梢青·春感。笛裏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柳梢青春感賞析

【鑑賞】

[上片]

上片寫想象中今年臨安元宵燈節的淒涼情景。開頭“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三句,寫元統治下的臨安一片淒涼悲愁的氣氛。“鐵馬”,指元軍的鐵騎:“銀花”,指元宵的花燈,“愁城”,借指臨安。頭一句“鐵馬蒙氈”,不僅點明整個臨安已經處於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種悽慘陰森,與元宵燈節的喜慶氣氛形成大相徑庭的氛圍。開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時代特徵。元宵佳節,原是最熱鬧而且最富國泰民安氣氛的,而現實的景象卻將種種承平氣象一掃而光。在元軍的鐵馬踐踏之下,廣大人民心情悽慘悲涼。加之陰冷森嚴氣氛的包圍,竟連往常那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光灑淚“了。這一句將客觀景象的主觀化、擬人化,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這種想象看似無理,實則入情。”銀花灑淚“的形象給這座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城市帶來了一種哀傷而肅穆的淒涼氛圍。緊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對上兩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詞,源出”攻許愁城終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賦》,本指人內心深處的憂悶愁思,此時借指充滿哀愁的臨安城。春天不管興亡,依然來到人間,但它所進入的竟是這樣一座”鐵馬蒙氈,銀花灑淚“,充滿人間的哀愁的愁城”!“春”與“愁”,自然與人間的鮮明對照,給人以強烈感受。

“笛裏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三句接着寫想象中臨安元宵鼓吹彈唱的情景:橫笛中吹奏出來的不是漢家的故音,而是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國戲鼓,而是是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身為忠於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這幾句對元統治者表現了義憤,感情由前面的悲鬱蒼涼轉為激烈高亢,筆勢勁直;激憤直率,可以想見作者其時填膺的義憤,古詩大全《柳梢青·春感》。

[下片]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這兩句承上啟下,用“想故國”三字點明上片所寫都是自己對故都臨安的遙想。“故國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達了作者對故都臨安和南宋故國的深沉懷念和無限眷戀之情。“獨坐青燈”,指自己在故鄉廬陵山中,獨自面對青燈。故國舊都、高台宮殿,如今都籠罩在一片慘淡的明月之下,繁華散盡,都已化成無邊的寂寞與悲涼,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況獨又居於寂寞的深山,夜闌人靜,遙想淪亡之故都,不但無力恢復故國,連再見到故都臨安的機會也很難有,苦悶之情那堪禁受啊。熒熒青燈與故國蒼涼明月,相互映照,更顯出情深摯無比淒涼。這兩句文勢由陡急轉為舒緩,而感情則變得更加沉鬱。

接下來是三個並列的四字句:“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作者所指的“風光”應是宋亡前臨安城元宵節的繁鬧場景,以及亡國前的昇平歲月。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山中的寂寞歲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愛國志士,在臨安失守後在福建、廣東一帶繼續進行抗元鬥爭的事情,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掛念之情因為這首詞作于歸隱“山中”的時期,那時離宋室徹底覆亡已不遠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鬥爭。吳熊和説:“‘海上心情’,用蘇武在北海矢志守節事。這個理解非常正確,符合詞人思想感情的實際。

這三句表現的內涵深遠,層層推進,“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輦下風光”指自己心之所繫:“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躍然於茲,隱居不仕,甘願在山中度過悠悠歲月,保持遺民身份,時時掛念故國舊都,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結,不僅點出了“山中歲月”、“輦下風光”的實質,而且是對全篇思想感情的一個總概括。我們甚至可以説,作者寫此詞的目的正是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海上心情”。然而,在故國淪亡以後,除了感懷心傷,憤慨填膺之外,再沒有別的行動。這種“心情”表現了劉辰翁這一類知識分子的特點和弱點。

《柳》原文賞析9

清平樂·柳邊深院

朝代:宋朝

作者:盧祖皋

柳邊深院。燕語明如翦。消息無憑聽又懶。隔斷畫屏雙扇。

寶杯金縷紅牙。醉魂幾度兒家。何處一春遊蕩,夢中猶恨楊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柳樹旁邊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聲明快猶如刀剪。你沒準兒的消息太多,我現在已經懶得再聽。討厭那假信兒傳進來,我用雙扇屏風把它隔斷。端着玉杯飲酒,打着節拍唱曲兒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靈魂。你整個春天都在何處遊蕩啊,我在夢中也恨那水性的楊花。

註釋

[1]消息無憑聽又懶:指燕子每次捎來的情人歸來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懶得再聽它了。

[2]寶杯:酒杯。紅牙:調節樂曲節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紅。

[3]夢中猶恨楊花:夢中充滿了對情人的怨恨。

賞析:

這也是一首春閨怨詞,它的寫法新穎別緻,把閨中人的怨情表現得十分婉轉生動。上片寫深院獨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狀:庭間燕子的鳴叫聲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傳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歸來的好消息。燕子每次報告的這個消息都不可靠,於是女子懶得聽、不願聽了,乾脆把窗子關起來。下片以楊花為喻,抱怨意中人的輕薄、放蕩和無情。表面上是在恨在罵,內心裏卻是愛恨交加,可謂思深怨切,連夢中都難以釋懷。

《柳》原文賞析10

踏莎行·楊柳回塘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脱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賞析

這首詞是詠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詞的上闋描畫了一個詳和而恬靜的池塘。而荷花卻生長在池塘僻靜處,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無人欣賞,無人愛慕,飽含零落的悽苦。詞人通過美人的自嗟自歎,也暗露了自己年華的虛度。下闋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悽風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爭豔的春天開放,寧願盛開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諧的統一。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兩句寫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於迂迴曲折之處的池塘。“別浦”,不當行路要衝之處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謂之別,如別墅、別業、別館)回塘、別浦,在這裏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就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塘;就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浦。荷花在回塘、別浦,就暗示了她處於不容易被人發現,因而也不容易為人愛慕的環境之中。“楊柳”、“鴛鴦”,用來陪襯荷花。楊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綠一紅,着色鮮豔。鴛鴦是水中飛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來常在一處,一向被合用來作裝飾圖案,或繪入圖畫。用鴛鴦來陪襯荷花之美麗,非常自然。

“綠萍漲斷蓮舟路。”句由荷花的美麗轉入她不幸的命運。古代詩人常以花開當折,比喻女子年長當嫁,男子學成當仕,故無名氏所歌《金縷衣》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荷花長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蓮舟前往採摘,如王昌齡《採蓮曲》所寫:“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蓮舟的行駛就困難了。這當然只是一種設想,而這種設想,則是從王維《皇甫岳雲溪雜題·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來,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見採由於蓮舟之不來,蓮舟之不來由於綠萍之斷路,來比喻自己之不見用由於被人汲引之難,被人汲引之難由於仕途之有礙。託喻非常委婉。

“斷無蜂蝶慕幽香”句再作一個比譬。荷花既生長於回塘、別浦,蓮舟又被綠萍遮斷,不能前來採摘,那麼能飛的蜂與蝶該是可以來的吧。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斷然不來,比在上位者對自己的全不欣賞。

歇拍承上兩譬作結。蓮舟不來,蜂蝶不慕,則美而且香的荷花,終於只有自開自落而已。“紅衣脱盡”,是指花瓣飄零;“芳心苦”,是指蓮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説,是設想其盛時虛過,旋即凋敗;在自己方面説,則是雖然有德有才,卻不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終於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將花比人,處處雙關,而毫無牽強之跡。

下片“返照”二句,所寫仍是回塘、別浦之景色。落日的餘輝,返照在盪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雲,則帶着一陣或幾點微雨,灑向荷塘。這兩句不僅本身寫得生動,而且還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間,自開自落,為時已久,屢經朝暮,飽歷陰晴,而始終無人知道,無人採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也遭遇過多少世事滄桑、人情冷暖。這樣寫景,就同時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顯然是從李白《淥水曲》“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變化而來。但指明“語”的對象為騷人,則比李詩的含義為豐富、深刻。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正因為屈原曾設想採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見王逸《注》)製作衣裳,以象徵自己的芳潔,所以詞中才也設想荷花於蓮舟不來,蜂蝶不慕,自開自落的情況之下,要將滿腔心事,告訴騷人。但此事究屬想象,故用一“似”字,與李詩用“欲”字同,顯得虛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離騷經〉章句序》中曾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從這以後,香草、美女、賢士就成為三位一體了。在這首詞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顯,而結尾兩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樣也將這三者連串了起來。

“當年”兩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對騷人所傾吐的言語;以意言,則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為一了。“當年不肯嫁春風”,是反用張先的《一叢花令》“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看即知,而荷花之開,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確切。春天本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候,詩人既以花之開於春季,比作嫁給春風,則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風”,就含有她具有一種不願意和其它的花一樣地爭妍取憐那樣一種高潔的、孤芳自賞的性格的意思在內。這是寫荷花的身分,同時也就是在寫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當年不嫁,雖然是由於自己不肯,而紅衣盡脱,芳心獨苦,豈不是反而沒由來地被秋風耽誤了嗎?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於自己性格與社會風習的矛盾衝突,以致始終仕路崎嶇,沉淪下僚的感歎。

南唐中主《浣溪沙》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這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是敏感地察覺到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君主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發出的歎息的。晏幾道的《蝶戀花》詠荷花一首,可能是為小蓮而作。其上、下片結句“照影弄粧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和“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與這首詞“無端卻被秋風誤”和“紅衣脱盡芳心苦”的用筆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參照。

由於古代詩人習慣於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義、出處之節,以美女之不肯輕易嫁人比賢士之不肯隨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擇夫過嚴而遲遲不能結婚以致耽誤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賢士之因擇主、擇官過嚴而遲遲不能任職以致耽誤了建立功業的機會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畢遷官》:“喚人看腰裊,不嫁惜娉婷。”陳師道《長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着眼未分明。”“當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後生。説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雖立意措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處之節。這首詞則通體以荷花為比,更為含蓄。

作者在詞中隱然將荷花比作一位幽潔貞靜、身世飄零的女子,藉以抒發才士淪落不遇的感慨。《宋史》“雖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這些記載,對於理解此詞的深意頗有幫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楊柳圍繞着環曲的池塘,一對鴛鴦在進水口處嬉戲。池塘水面佈滿又厚又密的浮萍,擋住了採蓮的姑娘。沒有蜜蜂和蝴蝶,來傾慕幽幽荷香。最後只能花朵凋敝,結一顆芳心苦澀。

夕陽的回光照着晚潮,湧進荷塘,流動的雲層帶來點點細雨。隨風搖曳的荷花,像是向騷人訴説哀腸:當年不肯在春天開放,如今只能在秋風中受盡淒涼。

註釋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回塘:環曲的水塘。

別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綠萍漲斷蓮舟路:這句話是説,水面佈滿了綠萍,採蓮船難以前行。蓮舟,採蓮的船。

紅衣脱盡芳心苦:紅衣,形容荷花的紅色花瓣。芳心苦,指蓮心有苦味。以上兩句説,雖然荷花散發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斷然不來,它只得在秋光中獨自憔悴。

返照:夕陽的回光。

潮:指晚潮。

行雲:流動的雲。

依依:形容荷花隨風搖擺的樣子。

騷人:詩人。

不肯嫁春風:語出韓偓《寄恨》詩:“蓮花不肯嫁春風。”張先在《一叢花》詞裏寫道:“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賀鑄是把荷花來和桃杏隱隱對比。以上兩句寫荷花有“美人遲暮”之感。

創作背景

《宋史·文苑傳》載賀鑄“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他出身高貴卻長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這首詞的荷花美麗清高,卻結局悽慘,作者可能也是在表達對自己早年過於孤高自傲的一種悔恨。

《柳》原文賞析11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説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註釋

①粉墮:形容柳絮飄落。百花洲:指百花盛開處。

②燕子樓:相傳是唐代女子關盼盼所居之處。這裏泛指女子所居的“繡樓”。

③繾綣:情意深摯,難捨難分。

④説風流:意即空有風流之名。

⑤“嫁與東風”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無人同情。

賞析/鑑賞

曹雪芹巧妙地通過林黛玉對柳絮的吟詠,抒寫對未來悲劇的預感。自己的命運也將要象柳絮那樣飄泊不定,不知是“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傾訴了無依無靠、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全詞以擬人化手法,抒寫內心的孤獨與悲傷。悽楚哀婉,感人至深。

《柳》原文賞析12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温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粧: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鑑賞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粧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粧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繫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説,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柳》原文賞析13

原文:

柳户朝雲濕,花窗午篆清。東風未放十分晴。留戀海棠顏色、過清明。

壘潤棲新燕,籠深鎖舊鶯。琵琶可是不堪聽。無奈愁人把做、斷腸聲。

詩詞賞析:

此詞也是代言體,寫一個歌妓對其相好男子的懷念。上片寫這個歌妓獨居青樓的寂寞和她對舊相好的懷念。下片睹物生感,先是以“新燕”之樂反襯“舊鶯”之苦,接着又以琵琶所奏樂音在她聽來都是斷腸之聲的主觀化描寫,反映出這個女子獨處深閨難續舊歡的無限愁思。

《柳》原文賞析14

原文:

春到青門柳色黃,一梢紅杏出低牆,鶯窗人起未梳粧。

繡帳已闌離別夢,玉爐空裊寂寥香。閨中紅日奈何長。

詩詞賞析:

這首小令寫春日少婦的寂寞。上闋前二句以瑰麗的彩筆描繪出奼紫嫣紅的滿園春色:鵝黃的新柳,嬌紅的桃杏,映着青青的芳草,織就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春到青門”四字極有詩意,詞人把春天來到人間的景況形象地比擬為春姑娘翩翩地來到大自然的芳草青青的門檻,這想象是多麼新奇,美麗而又得體貼切,“柳色黃”三字也用得妙,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季節,柳梢最初綴着的是米粒大的新芽,而新芽初茁之際,柳條上便綴滿了鵝黃的嫩葉,漸漸才變成淡綠碧綠的成葉。前人有“柳垂金線拂平橋”之句,即是描寫這一“柳色初黃”的情景。次句“一梢紅杏出低牆”一出,畫面就更為之增色,,在鵝黃淡綠的背景上加添了緋紅瑰麗的一筆——一枝紅豔豔的杏花探出低低的牆垣,呈現在我們眼前,就益發感到春色的迷人。北宋詞人宋祁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南宋詩人葉紹翁也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絕唱,但他們皆在馮延巳之後,從字句的安排與意境的經營上都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淵源關係,後二者較之前者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最早能吟出這樣佳句者卻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前二句對於“鶯窗人起未梳粧”來説是一種反襯,即以大自然的生機勃勃與萬紫千紅來反襯人物的慵懶無緒與黯然寂寞。“鶯窗”這一意象也捕捉得十分美妙,它使我們聽到窗外鶯啼的婉囀,也使我們聯想到草長鶯飛的美麗意境,還使我們想起“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名篇。黃鶯兒真的驚破了麗人的好夢了嗎?她悻悻地、懶懶地起了牀,卻懨懨地、遲遲地不去梳粧打扮。“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悦己者遠在他鄉,是沒有心思去拭容飾貌的。

下闋緊承上闋第三句,描寫少婦起牀後呆呆地出神、默默地痴想的神態:方才在繡帳中縈迴的別夢已成為依稀的碎影,而玉爐中裊裊香篆更增添了心境的寂寥。“玉爐空裊寂寥香”一句,把女主人公寂寥的心境形象化:她那落寞心緒正象裊裊香篆悠悠地舒捲、輕輕地飄散着。詞人在這裏找到了一個最能外化主人公心境的意象。尾句“閨中紅日奈何長”乃點題之筆,良辰苦短,愁日倍長,這是人的心理時間在起作用。對於一個無所事事只盼良人歸來的閨中少婦來説,她肯定感到時間是無可奈何的漫長。這也正是有閒階級的婦女不幸之所在。

《柳》原文賞析15

解連環·柳

露條煙葉。惹長亭舊恨,幾番風月。愛細縷、先窣輕黃,漸拂水藏鴉,翠陰相接。纖軟風流,眉黛淺、三眠初歇。奈年華又晚,縈絆遊蜂,絮飛晴雪。

依依灞橋怨別。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悵歲久、應長新條,念曾系花驄,屢停蘭楫。弄影搖晴,恨閒損、春風時節。隔郵亭,故人望斷,舞腰瘦怯。

註釋

窣:突然出現。

拂水藏鴉:形容柳的枝葉漸長。

三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裏泛指送別之處。

花驄:駿馬。

蘭楫:這裏泛指舟船。

註釋

①窣:突然出現。

②拂水藏鴉:形容柳的枝葉漸長。

③三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裏泛指送別之處。

⑤花驄:駿馬。

⑥蘭楫:這裏泛指舟船。

賞析

這首詞詠柳懷人,輕柔細膩。上片着意寫柳。露條煙葉,翠陰相接。風流纖軟,絮飛如雪。下片因柳懷人。灞橋依依,難禁愁絕。曾系花驄,屢停蘭楫。春風時節,故人望斷。全詞委婉含蓄,情思悠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