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

來源:文萃谷 1.38W

 【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

1、瞭解科技説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説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互相啟發,發現新的論據或結論

3、把握的説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祕的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兩篇短文所説明的事理,説明的順序、方法。

【教學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滅絕了,為什麼?流傳至今的'恐龍石又告訴我們什麼?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麼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於説明問題不同,説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着問題進行閲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説。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説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總領全文。然後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説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後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説提供了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説”和“火山説”兩種觀點;然後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後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並加以概括的閲讀能力,為後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為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為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後卻認為這些藴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説得淺顯易懂,着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説説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麼妙招?依據文本説明(可以説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説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出現頻率低。

2.藉助邏輯順序,重在説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説明方法多樣,使説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説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説説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下列補充説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句話對你有什麼啟迪嗎?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這一環節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並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衝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蒐集信息,培養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