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頭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5.08K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住江之頭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住江之頭觀後感

我住江之頭觀後感1

著名生態保護學者呂植指出:在三江源,人與自然相處的核心或最關鍵的問題是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諧相處。

隨着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曾經涇渭分明的人獸生活區開始模糊、重疊,野生動物頻頻光顧人類生活區域,或對人類生產生活構成挑戰。這反映了野生動物活動習性和規律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體現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新情況,體現了三江源生態系統自身的動態性。在這動態性的進程中,由於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與自然生命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新的平衡。

玉樹巴塘:村裏來了藏棕熊

在玉樹巴塘鄉,人們早已習慣與野生動物共居一處,大多數時候互不相擾,但這幾年,人們隔三差五就會聽到一個讓人心慌的消息:山上的藏棕熊下山覓食,進村了。

出生就學會穿越馬路的小斑頭雁

三月快近尾聲的時候,斑頭雁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回到了三江源。求偶成功後,它們開始營巢產卵。通常,斑頭雁會在人跡難至的湖邊或是懸崖上營巢。這幾隻斑頭雁就選擇了與湖水相隔一條馬路的這面崖壁來營巢。公路邊的崖壁上,兩家斑頭雁在爭地盤,營巢孵卵。夏天快要來的時候,兩家的小斑頭雁出生了,一出生它們就學會了怎麼穿越馬路。

守護共生——藏羚羊遷徙記

青藏公路的五道樑段,地處可可西里腹地。這條修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公路,在無人區架起一條物資供應的“生命線”。五道樑棲息着眾多野生動物,還是藏羚羊繁育遷徙的必經之地。站在公路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美麗的高原精靈。為了幫助藏羚羊穿過馬路和鐵路,儘量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打擾,人們想了很多妙計高招,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野生動物對環境變化有着一定的適應性。

野生動物人類不會説話的朋友

普氏原羚是一種如今只在青海湖周邊棲息的珍稀動物。其野外種羣的數量一度不足300只,但經過政府以及當地牧民十多年的努力,其野外種羣數量現已接近3000只。青海湖南岸保護站的吳永林用他半生的職業生涯見證了這一變化,他説:“野生動物是人類最好的、不會説話的'朋友。

我住江之頭觀後感2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着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她!就是地球!千萬人共同依賴的母親,一顆藴育着光彩生命的偉大星球。她,不愧是宇宙中萬物生命的搖籃,清純晶瑩的水衣裳圍繞在她的身邊,映照出她的嫵媚動人。

可是,你發現了沒有,地球我的媽媽潔白的衣服在日漸消失,烏黑的臭水取代了原先的淨水,地球上的江河湖泊都被墨汁染過似的,成了地地道道的“黑龍江”。可恨的是工廠還在把工業廢水從它的“髒嘴”裏排出,污染着附近的小河,有些人為了圖方便,把生活廢水不加思索地推卸給小河,從不考慮排入那一步之遙的排水溝,我想,他的心離環保事業何止一步之遙,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簡直是相隔十萬八千里……路過小河邊,人們聞到的是一股令人噁心的臭味,尤其是夏天,蒼蠅亂飛,臭氣熏天,讓人煩躁又厭惡。聽小河憂憂地流淌,彷彿是在傷心地哭泣着,那潔淨的身姿,那音樂似的流水聲,如今都煙消雲散,蕩然無存,它想起以前那令人心醉的景象,而今卻落得如此千瘡百孔,支離破碎,不由地發出了沉重的歎息。

水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可水資源的犧牲並沒有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你們知道嗎,我們雖然生活在被水覆蓋的星球上,但這些水中,百分之九十七是海洋,我們知道,海水不能吃,剩餘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終年積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兩極,這樣一來,可供人們利用的淡水實在是寥寥無幾。現在,有些人還是那麼不自覺,毫不節制地用水,如果我們再不節約用水,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

一個人如果不進食,光靠水就還能維持五到十天,你説水難道不是生命的源泉嗎?更何況,我國是少數貧水國家之一。邊疆沙漠地區久旱不雨,面臨着嚴重的水荒,所以説,保護水資源是我們少先隊員義不容辭的責任,肩負這個重任,我們又是那樣責無旁貸。其實,節約水資源十分簡單,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比如,淘米水可以澆花,洗澡水可以沖廁所等等,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勤於勞動,隨手關閉水龍頭,那麼水就不會白白地流掉。

同學們,每一滴水都是聖水,每一滴水就是宇宙的縮影,讓我們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保護每一條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