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嶺外音書絕》李頻唐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2.03W

《渡漢江·嶺外音書絕》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頻。古詩全文如下:

《渡漢江·嶺外音書絕》李頻唐詩賞析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前言】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李頻的五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第55首。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敍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這首詩歌正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註釋】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漢水的一部分,在襄陽附近。李頻為浙江人,從嶺南迴家不必渡漢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翻譯】

獨自在嶺外經過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絕。越走近故鄉心裏越是膽怯,擔心出事不敢問家鄉來人。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此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這首詩的前兩句追敍詩人貶居嶺南的`情況。詩人被貶斥到蠻荒之地,本來就很悲慘,更何況和家人又音訊隔絕,彼此不知生死。在這樣的情形下,詩人熬過漫長的歲月,歷經寒冬,迎來新春,心情更加悽苦。在本詩中,詩人未平行列出空間的阻隔,音信的斷絕,時間的悠遠這三層意思,而是逐層遞進、逐步展現,這就增強和深化了遊子貶居蠻荒時的愁苦、煩悶,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絕”、“復”兩字,看似未着力,實則是詩人在“痛苦嚐盡”之後的辛酸語。仔細體味就會發現,“絕”的何止是家鄉的音訊、“復”的又何止是時間的冬春?詩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華年的回憶、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斷了。詩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反覆覆咀嚼的只是無盡的孤獨與淒涼,卻可見詩人的用心。“嶺外”是從空間着眼,寫出離家之遠;“經冬復立春”是從時間着眼,寫出離家之久。還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書斷”。通過這三層意藴,加深了詩人在嶺南時的苦悶與不安,也加深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詩人居於貶所之時那種與塵世隔離的孤獨,喪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還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讀起來,這兩句平平敍起,似乎無驚人之處,卻在無形中為下兩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後兩句着重言情,抒寫矛盾的心情,細膩生動,真切感人。一位遠離家鄉的遊子,踏上歸途,當然心情歡悦,而且這種歡悦會隨着家鄉的臨近而越來越強烈。詩人偏説“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在一般情況下,越接近家鄉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並作兩步走,一步跨進家門。路上遇到熟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打聽家裏近況。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情合理。因為詩人貶居嶺外,與家人“音書斷”,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為家人的命運擔憂,怕他們被自己連累或因別的原因慘遭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久遠,這種想念與擔憂也越朝極端發展,形成了詩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來的複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複雜而矛盾的心情,在詩人從貶所逃往家鄉的路上,尤其是過了漢江,靠近家鄉後,有了更加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憂、焦慮與模糊不清的不好預感,這時好像立刻便會被途中遇見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為殘酷的事實,那麼詩人長期盼望和家人團圓的願望就會立刻破滅。所以,“情更切”變為“情更怯”,“急欲問”變為“不敢問”。在“嶺外音書斷的特殊情形下,這是詩人心理矛盾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情更怯”和“不敢問”,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竭力壓制的迫切願望及因此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這種抒發情感的方式,既真實,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尋味。

從此詩表達的時空來看,前兩句是一般敍述,寫詩人對昔日在嶺南時情況的追敍,後兩句匠心獨具、構思巧妙,寫詩人接近家鄉時的心態的描述。前者是鋪墊,後者是主體,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詩寫得很平實,沒有任何雕飾,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