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兩年化學考題變化分析必修選修教學策略

來源:文萃谷 1.33W

一、近兩年化學考題內容及形式

從近兩年化學考題變化分析必修選修教學策略

理綜化學卷由兩個部分組成——必考題(佔85 分)和選考題(佔15 分)。必考題呈現形式有客觀題(卷I,7 個小題共42 分)和主觀題(卷Ⅱ,3 個大題共43分),綜合考查內容為兩個必修模塊《( 化學1》、《化學2》)和一個選修模塊《( 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中的部分內容。選考題只有一個大題,一般是三選一《( 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試卷中涉及知識點約佔中學所學內容的1/6,可謂“冰山一角”。

二、近兩年化學考題特點及變化縱觀近兩年全國新課程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及變化:

(一)注重雙基和新增知識點的考查,呈現形式創新

新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雖然作了較大的調整,但對此前的課改成果仍予以了肯定和相應的繼承,因而新課程卷仍然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的考查,如阿伏加德羅定律,物質的量濃度,元素週期表與元素週期律,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化學能與電能的轉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斷與轉化,有機反應及其類型,同分異構體,有機合成,定性定量的組合實驗,簡單實驗設計,探究實驗評析等。但承載這些基礎知識、基本實驗的內容的試題形式在不斷翻新。另一方面,新課程中新增知識點考查概率較大,如將C14 運用於考古,化學與電離平衡常數,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式(圖),電離能與電負性,雜化軌道與分子構型,光譜分析與核磁共振氫譜分析等,這些代表化學科學發展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多出現在考題(特別是選考題)中,呈現形式多以填空題。

(二)注重自主學習能力考查,引導學習方式轉變

新課程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極其重要位置,這是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新課程卷特別注重營造“根在牆內枝在牆外”的知識情境,讓學生面對陌生問題,直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介紹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讓學生寫一個從未寫過的化學方程式,2012 年必考題26 題“ 與MnO2—Zn 電池類似,K2FeO4—Zn也可以組成鹼性電池,K2FeO4 在電池中作為正極材料,其電極反應式為,該電池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又如2012 年必考題28 題,該題給出了一套製取溴苯的全新裝置,化學反應原理在“必修2”教材有機化學中,其它關於溴苯的信息告知在題目表中,據此要求學生完成該實驗考題。考後不少師生抱怨該題超綱,其實並沒有超綱,題中回答問題所需的知識都在書本及題給信息之中。2012 年選考題38 題“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6)問,命題者的立意是以ZnS 晶胞結構為知識載體,旨在考查學生分析、觀察事物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正因為今年新課程理綜化學卷突出了這個特點,對此轉變很多學生不適應,致使化學成績較去年普遍下降,拉動了一本最低控制線較去年下降了近20 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查的導向是在向傳統的題海戰説“不”,是減輕師生負擔的科學之舉!

(三)避免了“穿靴戴帽”,試題乾淨利落

“化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些內容靠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滲透,讓學生去感知,而不是靠喊口號強加給學生。事實上學生學到後來對很多物質涉及的社會性問題已經有所瞭解,不需要在大學聯考這個時刻去向學生作宣傳。如2011年選考題37 題,是一道以“紙”為題材的“化學與技術”考題,命題者沒有提及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是直奔主題——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早期生產的紙張常在表面塗敷明礬,以填補其表面微孔,防墨跡擴散。據此回答下列問題……2012 年27 題是以“光氣”的生產及應用為題材的側重考查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及化學平衡等基本理論的必考題,沒有提及光氣曾被日本軍國主義應用在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由此看命題者更理智地處理聯繫實際,摒棄了不必要的穿靴戴帽,試題乾淨利落,因為考試體現的是選拔功能。

(四)試題內容形式創新,答案科學簡潔

近幾年新課程卷考題從內容到形式穩中創新,穩即保持了題量、題型、分值、考查主幹知識這些框架相對穩定;創新表現為試題的內容和形式與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相適應並起引領作用。如傳統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框圖題由注重知識點覆蓋面的重知識型考題逐步向以某一元素為主幹層層深入拓展的能力型考題轉變。2011 年以CuSO4·5H2O受熱脱水的熱重曲線為題材,讓學生從熱重曲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012 年以鐵及鹵化物、高鐵含氧酸鹽為知識載體,深入考查了有關物質的組成、性質、應用(高能電池)等,由知識的.廣度向深度轉變,由側重知識的量向側重能力轉變。同時考題答案科學簡潔,如2012 年三個必考題中由中文表述的答案只有40 個字,化學方程式6個,化學式及運算式等符號不到30 個。

試卷既能客觀地把不同程度的學生區分開來,又能很好地體現其選拔功能。

三、必修、選修究竟如何上?

根據國家課程組設計要求,學生應先學必修,後學選修,且選修模塊由學生自主選擇。目前存在這樣的一些傾向:必修選修交叉上或穿插上,學生選擇模塊變為學校替學生選擇模塊。其實這些做法既不利於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又不利於學生的科學發展和參加大學聯考。

(一)先學必修模塊後學選修模塊

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是依據基礎化學知識體系和學習時序編制的,“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它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礎”。然而有少數學校為節省時間,急功近利,將必修和選修教材交叉上,如上《化學2》“物質結構基礎”時把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連接其後,上《化學2》“化學反應與能量”時把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穿插其中,不上《化學2》“有機化合物”而直接上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我們學校就吃過這個苦頭,按部分省重點高中聯考學校的要求,在上完《化學2》“物質結構基礎”後就去上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結果因學生沒有學習必修“有機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同分異構體等分子結構方面的必要基礎,每每遇到這些實例,不得不回過頭來進行一些交待,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事與願違。因此,教學中必須按教材編排體系循序漸進,上完必修再上選修,不能違背科學規律。

(二)學生只能選擇一個選考模塊學習

學生學完必修模塊後,理論上學生根據自己的“潛能和興趣愛好,制訂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教師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事實上學生的自主選擇打了折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有些學校在學生學習必修時就已進入了選修模塊的穿插學習,選修模塊成為學校為學生做主的指令性選擇。其二,按照教材順序上完必修模塊和《化學反應原理》這個必考選修模塊,若放手讓學生對五個備選模塊進行選擇,至於哪一個模塊更適合自己學習,學生難以拿定主意,因為學生對備選模塊內容不甚瞭解,存在盲目性。若讓學生自主選擇模塊,可能出現“百花齊放”,學校無法按學生的需求開課滿足學生的選擇,同時學校也不好管理教與學的過程,因而選擇模塊時學校(或聯考學校)起了主導作用。雖然學校選擇選修模塊是依據校情反覆權衡了的,但仍然意識到存在較大風險,害怕由於選修模塊考題難度的不完全等同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目前很多學校為了避免由學校選擇模塊而帶來的風險,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同時讓所有學生學習兩個選修模塊,以利於學生在大學聯考中自己做選擇。但這種做法顯然偏離了課改的目的和要求,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分散了學生的學習精力。同時,這種應考策略也是不可取的,學生大學聯考時面對“理化生”三科的選考題是沒有時間去先甄別兩道考題之後再確定答其中一道的,大學聯考時間是分秒必爭的。由此看來,選修模塊只能在學習過程中確定,而不是到大學聯考時才確定。是此,選修模塊一旦確定之後,學生就只能集中精力和時間學習這個模塊。

(三)必修、選修模塊教學須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新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拓展學生視野。突出化學學科特徵,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特別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注重探究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能通過化學實驗收集有關數據,併科學地加以處理;能對實驗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運用比較、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學變化的規律。課標和考綱不僅這樣強調,近幾年大學聯考新課程卷也是這樣命制考題,如2011 年必考題26 題,以CuSO4·5H2O 熱重曲線圖及對應數據為信息源,要求學生推斷各對應温度條件下的化學反應及其產物。這道題是當年失分較多的題。2012 必考題28 題,以學生熟知的苯與溴反應制取溴苯的化學原理和提供有關物質性質、以三頸燒瓶等儀器設計的實驗室製取裝置圖等信息,全方位考查了學生的實驗能力。

該題得分率也較低,甚至有的老師埋怨題目超綱,説三頸燒瓶是選修有機分離提純中所用儀器。其實該題並沒有超綱,命題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實驗室製取溴苯的完整裝置的信息,要求學生“對實驗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運用比較、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學變化的規律並設計部分實驗”。嚴格講這些考題還不是“跳起來摘桃子”,只能説是“伸出手臂摘桃子”的考題,但這些考題確實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然而準確回答這些問題是傳統“題海戰”所不能解決的,必須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