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講義》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8W

《行為經濟學講義》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課的講義彙編而來的,很多語言都是口語化表達,讓人讀起來很輕鬆。而且這種表達方式是在一種無壓力,自由狀態下產生的,比較容易產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讀來也非常的喜歡。

《行為經濟學講義》讀後感

  一 何為行為?何為行動?

自己在講授消費者行為學的課程時倒沒有認真考慮這兩個詞的本意。或者他們本來就沒有差異。汪丁丁認為,行為是生命的表徵,沒有行為肯定就沒有生命了,而運動則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徵,如質子的運動等。儘管這種解釋有點牽強,但可以解釋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的出發點。丁丁認為行為主要分為個體行為和羣體行為,行為來自與價值判讀,價值判讀的結果就是選擇,而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主要來自與內因(個體的認知能力,心理狀況等)外因來自與決策環境的不確定性,而選擇的影響就來自消費者的約束條件。這一個邏輯框架正好闡述了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架構。一個對我來看很複雜的理論,丁丁用輕描淡寫的口吻就解釋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會創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son 2010的文獻重點觀點:一個社會的創造性,一方面取決於社會裏的每一個體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結構。他認為創造從來都是個體行為,但是自由卻是整體的。也就是説,一個社會的創造力,是要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創造的環境。他提出,目前中國不允許懷疑權威,是壓制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體制的改革遠比經濟體制改革更緊迫。在一個有力創造的社會中,一定要培養100萬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重視過程,結果就是必然回產生"愛因斯坦"式的人物,這個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數"的觀點一致。有利於創造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丁丁引自愛因斯坦的觀點,這個社會應該是自由的,包容的。愛因斯坦説,任何一個偉大高尚的事情無論是藝術作品合適科學成就,都源自與獨立的個性,因此,最重要的寬容就是國家與社會對個人的寬容。愛因斯坦不僅是物理學家還應該是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寬容是一種整體性質,沒有寬容的社會,個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國技術進步之所以緩慢,主要原因是中國社會缺乏寬容。這個觀點一下子擊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單位給老師提很多教學、科研上的要求,可圖書館中像樣的數據庫也沒有,連外出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經費也沒法提供。給老師界定了很嚴格的行為方式。整體是自由的,而個體卻是束縛的,這個是當前社會中主要的矛盾。

  三、社會流動

一個社會流動路徑中有三類媒介:貨幣,情感和權力。貨幣是最具有同質性的東西,它可以衡量世間萬物,因此,就是貨幣的劣勢,它導致了人類的異化。權力是有科層的,它的同質性比貨幣要差一點。一般社會中權力主要由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這四種類型組成。而情感也最沒有同質性的媒介。幾乎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都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人類的情感分為原始和派生的兩大類。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懼怕(Fear),悲傷(Sad),幸福(Happiness)四種和憤怒(anger)四類。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愛又恨以及更微妙的複合情感。我個人倒認為這三種是充當媒介的功能,倒是促進社會流動的動力,錢能使鬼推磨,權力能讓人不斷的向上爬,而情感會讓人依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情感促進的社會流動更能使這個社會具有活力。

  四、合作與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開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為什麼會產生?他認為,合作是人類進化的'原因,這是一個新的視角,這一邏輯的基本出發點是動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只能藉助合作而求得生存,而人類祖先在與其他物種的競爭中毫無個體優勢,只能藉助與合作才能生存下來。但合作效率比人類高得多的生物(如野狗,螞蟻等)為什麼沒有進化的如此文明?汪丁丁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情感鬧和社會腦,人類就有產生了社會同情能力(利他),又有了社會認知能力,產生了"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三維框架,對社會的演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五、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相為消長之理,君子的主要職能在於維護合作秩序,對與企業家來説,不是直接去追求企業的效率,而是要創造出一套可以滿足最大多數合作參與者的公共的激勵制度,最終就可以實現企業的效率最大化。套用這個邏輯,城市的市長不應該是直接追求GDP,而是設計一套城市發展的制度,讓最大多數人都能從中獲益,這個城市的GDP自然就會上升,因為,交易成本低了。對一個學校也是如此,只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一個城市的市長看中的社會流動的"權力"屬性,因此,希望在極短的時間內權力最大化,而設計一個有用的發展之制度,是需要時間的,市長可能等不及了,同樣對一個學校也是一樣。因此,這一套邏輯對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最有效。

厚厚的一本書,我只悟出這幾點,這也是我這凡夫俗子與神仙間的鴻溝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