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浪淘沙對比賞析

來源:文萃谷 2.93W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同學們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小編為大家提供了虞美人浪淘沙對比賞析,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複習所學的知識。

虞美人浪淘沙對比賞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春花、秋月本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可詞人面對這些美好事物的時候,卻發出了“何時能結束?”這樣的天問。作為我們普通人,最希望的莫過於好景常在,好花常開。前提是,因為我們是普通人。詞人此時的身份卻連普通人都不及,隨着統一步伐的推進,宋太祖趙匡胤將南唐後主李煜變成了階下囚。一個囚犯,一個亡了國破了家的國君,面對如此美好的人間事物,還有何心情去欣賞呢?既不能欣賞,反覆現於眼前,讓自己的心更亂?故此,詞人一聲“何時了”道盡了內心深處的苦楚和無奈。

舊時的往事,件件當是刻骨銘心的,可詞人還是一句“還知多少!”此處的“知”當是“記得”之意。無限的往事到了現在已忘了很多,可是,難道真的遺忘了無數嗎?不盡然。尤其是昨夜裏小樓上一夜的北風呼呼地颳着,此時此景,往事都歷歷在目。不是“不知”,一句“不堪回首月明中”給了我們答案。往事不是真的不記得,而是不願去想起來。昔日的繁華歡愉,一旦想起來了,都成了今日悲愁的源頭。因此,不是“不知”實在是“不堪知”。知了,也無果。

不願提,不願想,卻還是想了想。宮廷裏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吧?是啊,“應該”,此處詞人只能用“應該”這個詞來替代了。畢竟,時過境遷,它們或許還在又或許已經被付之一炬了。但是,不論在或者不在,那時和我一起撫摸欣賞它們的人們都已經是變了青絲,改了紅顏。正如易安所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就我們平凡人而言,居多的愁苦,莫過於故人之思,別離之愁,思鄉之苦。愁再多,苦再濃,又會有多少呢?三杯兩盞淡酒的傾訴,兩行清淚的消解,或者一聲聲的叨唸,這已經是夠多的了。那麼,詞人的愁又會有多少呢?故國之思,亡國之恨,那無盡的家愁國恨就恰似眼前那一江綿綿不絕的春水,淌不幹,流不盡。

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既是李後主的代表作也成了他的`絕命詞。

  《浪淘沙》

作者: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賞析可能用到的詞語註釋

①闌珊:衰殘。②一晌;一會兒。

《浪淘沙》賞析:

李煜的這首《浪淘沙》以倒敍的手法先寫夢酲後的環境和感受,然後寫夢境。不過我們可以把《浪淘沙》的上片看作是同一時空中疊映的室內室外兩組鏡頭。室外春雨淅瀝,本來就短暫的春光即將在風雨的摧殘之下喪失。昏暗的外景更襯托出“春意將闌”時的悲涼冷清。室內五更時分,主人公一夢醒來,耳昕簾外春雨,身覺寒意逼人。“不暖”而“寒”,似嫌重複,其實各有側重。“不暖”,是寫羅衾的單薄,反映生括處境的可憐。而“寒”字,是側重表現李煜心理的淒涼悲苦。在現實生活中,時時都處在高度的壓抑,禁錮、恐懼、屈辱、悲傷的狀態,只能在夢中一晌貪歡,他怎能不絕望,不心灰意冷!

《浪淘沙》下片寫天亮後情景。長夜難熬,白天是否好過一些?長年軟禁孤室,想登樓遠眺,散散心思。“獨自莫憑欄”,是先有憑欄遠眺的願望,後又自我還定。“獨自”憑欄,沒有了當年游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譁熱鬧,也沒有了“花月正春風”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無限美好的故國江山,只能更添孤獨而已。“莫”字,用得堅決,用得傷心。“別時容易見時難”淡淡的語肓中包含了無比豐富的人生感受,意藴遠比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要複雜得多。

李煜的詩是指男女戀人之間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難以隨時相見,有怨憤,但不失望。而李煜這裏是指江山的喪失和故國的分離。江山一失,永難迴歸,其中包含着悔恨,無奈和絕望。 《浪淘沙》末尾以流水,落花,春去三個流逝不復返的意象,進一步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的絕望。“天上”與“人間”,是天堂與地獄,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兩極世界,也是李煜過去與現在生活境況,心態情感的寫照。

對李煜的《浪淘沙》賞析總結:

《浪淘沙》全詞以春雨開篇,以春雨中落花結束,首尾照應,結構完整,意境渾成。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後主評傳》中説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詞,慘淡已極。深更三夜的啼鵑,巫峽兩岸的猿嘯,怕沒有這樣哀罷。後來詞人,或刻意音律,或賣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後主這樣純任性是的作品,真是萬中無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