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小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

來源:文萃谷 5.21K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衝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衝突”(問題)時,也就意味着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淺析國小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

激發情趣 激活思維 想象空間

問題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設計一些有梯度、有價值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探究,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問題設計的一些體會。

1探索遣詞煉字的奧妙,激發情趣

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時,若教師隨便發問:這體現了什麼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讓學生思考:“笑了笑”“笑起來”“笑着”三者可以調換嗎?各表達了什麼感情?這就具體多了,細微且有趣味,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活躍起來:“笑了笑”表現了志願軍戰士態度謙遜和藹、胸懷寬廣美麗和“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思想;“笑起來”表示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笑着”表現了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並且,學生還可從“三笑”不可調換的語言事實中認識到何謂用詞準確的道理。

2問題要面向所有的學生而設計

學生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有學習和解決問題、享受成功的樂趣。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讓學生先嚐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最終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歡樂。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3巧設“障礙”,製造“衝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衝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衝突”(問題)時,也就意味着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着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4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説明了紅軍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裏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後,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後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説明了什麼?”到這裏,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紅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

5問題設計要給學生思維預留想象空間

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別的任務。因此,語文教學設計的問題,應當特別具有培養想象力的功能,而不是老在重複課文情節上提問。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撈鐵牛》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對懷丙撈鐵牛的方法進行深究,同時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維,敢於創新,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例如:“如果當時你在場,你能想出更好更巧的方法嗎?”“假如是現在,你們想想,可以用什麼方法撈鐵牛?”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他們充分發揮想象的潛力,從多種假設和想象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例如,有學生説:“我有一個妙計,用一隻大船連接裝沙船,等去掉一些沙子後,前面船上的水手們開始划槳,這樣又有水的浮力又有前進的拉力,鐵牛會拔得更快。”……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課堂效率那就更不用説了。

6分層設問,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者要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也樂於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採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覆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總之,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注意提問的藝術,從激發興趣,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出發,一定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