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優秀教案

來源:文萃谷 2.15W

一、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優秀教案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標誌。

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原因;理解電作為新能源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及對世界的影響;理解大企業與壟斷組織形成的原因及其兩面性。

(二)過程與方法

綜合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原因,學習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的方法。

分析洛克菲勒財團形成的個案,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史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電氣時代的來臨對世界的深刻影響,感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

瞭解法拉第、萊特兄弟等歷史人物的活動,感受並敬仰他們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

二、欄目參考答案

(一)練習與測評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和標誌是什麼?

建議:本題可視學生學習基礎,分層處理。學業基礎一般的學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前三點)學業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引導其仿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分析方法,回憶已學知識,從更多方面進行歸納(如帶﹡的)。

歷史條件:

一. 政權條件: 19世紀70年代,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的資產階級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對穩定,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權保障。

二. 資本條件:19世紀中期,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主要國家實現了初步工業化,又通過擴張,積累了進一步創業的資本。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三. 科技條件:19世紀以來,科學理論的突破和技術發明、創新,為新的工業革命準備了科技基礎,這一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尤為明顯。

﹡四. 市場條件:隨着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統一而廣闊的國內市場逐步形成;同時,列強在侵略擴張過程中,進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後、封閉的經濟結構。19世紀中後期,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這一市場條件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

﹡五. 勞動力條件:一方面,歐美主要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如美國解放黑奴,俄國農奴制改革等)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另一方面,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更加重視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使勞動者在素質上有了本質的提高,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了勞動力條件。

主要標誌: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為主要標誌。

2、通過洛克菲勒財團形成的個案,説説19世紀後半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了什麼新變化?

提示:本題旨在使學生感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史原則。

(1)60年代建立第一個煉油廠;分析:石油工業是一種新興產業,一開始就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生產,自身具備一體化要求,如統一經營開採、提煉、運輸、銷售等。

(2)70年代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國10%-20%的石油生產能力;分析:生產的發展和擴大促使資本相互吸引,使它們趨於集中和聯合,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壟斷:少數大企業聯合起來,通過訂立各種協議來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壟斷就形成了。

(3)80年代 已控制美國90%的石油供給與提煉市場,掌握了美國石油業後,又控制了煤油、電氣、制鋅、制鉛、鍊鋼、鍊銅等企業,分析:壟斷組織已經開始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4)90年年代 開始將工業資本投向銀行業,形成大財團;分析: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溶合起來,形成金融大財團,控制國家經濟命脈。

結論:19世紀後半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生產規模巨大、資本高度集中的新興產業,最早產生了壟斷和壟斷資本。洛克菲勒財團的形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探索與爭鳴

聯繫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談談你對社會生活需要、技術、科學三者之間互動關係的認識。

認識角度:三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與技術的結合日益密切,科技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需要的先導。

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促使人們進行技術的革新,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反過來,科學研究的發展帶動新技術的發明和革新,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發生重大變化。

第19課 資本的全球擴張與帝國主義瓜分世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19世紀中期以後,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理解資本輸出的概念;

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英國是不頭號殖民強國;知道西方列強在非洲、中東、東亞等地區進行殖民統治的概況,知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中國是列強侵佔的主要目標。

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重新瓜分世界高潮的歷史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各種圖、表、數據分析史實,學會從中獲取信息的方法;學習用語言、文字表達所獲信息的方法。

學會用辨證的思維、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資本的全球擴張和列強瓜分世界對整體世界形成和人類文明進步在客觀上的促進,同時憎恨罪惡殖民活動給被侵佔地區帶來的災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意識。

二、欄目參考答案

  (一)練習與測評

1、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和壟斷階段,西方列強經濟擴張的手段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殖民活動產生了什麼影響?

從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給新一輪的殖民擴張活動注入了強大動力,並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擴張。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列強開始了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個地區,程度空前激烈,列強瓜分世界的鬥爭,是引發地區衝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範圍大規模戰爭的禍根。

2、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為什麼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展,如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世界貿易的興盛、金融系統的健全等等,很大程度上為進一步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以前受制於交通條件、熱帶疾病等因素而範圍較窄的殖民活動因為有了有利條件而逐步深入和推進。進入壟斷時期後,資本輸出給新一輪的殖民擴張注入了強大動力(資本輸出不僅需要市場,更直接需要投資條件——土地、原料產地、勞動力等),一些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是不甘落後,紛紛擠入殖民者的行列。當世界被基本瓜分完畢後,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就異常激烈。

  (二)探索與爭鳴

你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説的殖民主義“雙重使命”?

提示:(在研究具體的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殖民主義時,要做歷史的、辯證的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理解角度:從主觀上破壞了殖民地的政治經濟制度,剝削和壓迫殖民地人民,是破壞性的;從客觀上引進了先進的社會制度和技術,促進了落後的殖民地地區的發展,是建設性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