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選擇題的答題有哪些要求和技巧

來源:文萃谷 2.8W

政治選擇題的答題要求和技巧

政治選擇題的答題有哪些要求和技巧

1、解題的基本要求①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時的複習中必須力求全面、準確地掌握《考試説明》中規定的知識要點。②仔細閲讀與分析題幹,明確題乾的要求和規定是進行選擇的出發點。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必須養成認真分析題乾的習慣,反覆閲讀題乾材料,吃透題幹精神。③堅持“以幹求肢”的解題原則。即以題乾的規定性為準繩,逐一分析題肢,選出最能與之“掛鈎”的選項,排除與題乾的規定性相悖的、脱鈎的錯誤選項或同義反復的選項,才能做到準確無誤的選擇。

2.解題的基本方法解答政治選擇題應遵循先審題幹、後審題肢。肢幹相連、以幹求肢的原則。要貫徹這一原則,在解題時必須做到“四審”和“四排”。

“四審”

一、審題型。首先,要確定題型,是單項選擇題,組合式選擇題,還是不定項選擇題,特別要注意在不定項選擇題中的單項選擇題,這類題型從九九年大學聯考試卷的一題增加為2000年的三題。由於判斷失誤多,部分考生往往不能將單項選擇題從眾多的多項選擇題材中分辨出來,以致於把簡單的單項選擇題當成多項選擇題來做,結果導致失誤。因此,選擇題的題型要求不同,取捨就各異。其次,要確定好思維方向。明確哪些是正向選擇題,哪些是逆向選擇題。逆向選擇題要求考生選擇錯誤的選項,正確的選項不能入選。

二、審題乾的規定性。審題幹就是要弄清題意,明確題乾的規定性,這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如何確定題乾的規定性呢?可從如下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確題意。從2000年大學聯考試題看,絕大部分選擇題的題幹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現,這一段材料主要講什麼意思,必須讀懂、弄通。同時,要明確材料後面的要求,規定我們解決哪些問題。從2000年大學聯考試題來看,主要用“表明”、“説明”、“啟示”、“體現”、“原因”等五種規定性來限定答題的思路。其次,要着重弄清題幹在時空、內容、邏輯三方面的規定性,以便確定題幹規定性的知識範圍。如時空範圍的規定性是“現階段”,還是“歷史上”;是“社會主義民主”,還是“資本主義民主”。又如內容範圍的規定性是“經濟常識”,還是“政治常識”或“哲學常識”;是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知識”內容,還是有關“國家制度方面的知識”內容。再如邏輯方面的規定性是以果尋因,還是以因求果;是找區別點,還是要找共同點等。

三、審題肢。遵循以幹求肢的原則。大家在審題肢時要注意確定四種不同的題肢:第一、確定哪些是正確的題肢,即符合題幹規定性要求的題肢。第二、確定哪些是錯誤題肢,即存在明顯知識性錯誤的題肢。第三、確定哪些是干擾性題肢,即題肢本身的知識內容正確,但與題幹規定性的要求不符。第四、確定哪些是一級引申題肢,哪些是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做到正確題肢或一級引申題肢入選,錯誤題肢、干擾題肢、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不選。

四、審題干與題肢之間的關係。從語文基礎知識的角度來看,題干與題肢之間的知識結構是陳述句結構,題幹是主謂結構,題肢則是賓語。這一結構形式就決定了在解選擇題時,只能做到以幹求肢。通過分析尋找題干與題肢之間的最佳聯繫,即題肢與題幹規定性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肢幹相連,上下結構相通。

四排:

一排錯項。題肢的觀點本身錯誤或包含着部分錯誤的要排除,但逆向選擇題除外。

二排重項。題肢的觀點不在於説明題乾的規定性,而是對題幹規定性的變相重複。這就要求我們對幹、肢進行反覆的`比較,找出兩者的相同相異點,如果題肢的觀點與題幹規定性的要求是變相重複的,應排除。

三排異項。題肢的觀點雖然正確,但與題乾的規定性無關,這樣的選項應排除。

四排大於或小於項。題肢的知識內容大於或小於題幹規定性的要求,這樣的選項也應排除。

為進一步説明以上解題原則,下面以實例説明:

我國現階段的政體是由什麼決定的,下列理解正確的是A由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B由我國的宗教制度C由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D由我國的民主制度E國體

四審的結果是:第一、本題是單項選擇題,是正向選擇題,是內涵型選擇題。第二、題乾的規定性中“政體是由什麼決定的”是關鍵詞;“我國現階段”是限定詞,規定了時空範圍,內容是政治常識。第三、A項正確,應入選。B項是錯誤選項,應排除。C項與題乾的規定性重複,應排除。D項本身的知識內容正確,但與題幹規定性的要求不一致,應排除。E項的觀點大於題幹規定性的要求,應排除。

由此可見,在解答此題時通過“四排”,即排B項叫排錯,排C項叫排重,排D項叫排異,E項叫排大的解題方法, 將各種與題幹規定性要求無關的選項排除後,正確選項也就自然產生了。當然,並不是在所有的選擇題中都同時存在以上四種干擾或錯誤選項,有的可能只有一項, 有的可能有二項或者三項,有的可能一項也沒有,四個選項都正確。因此,同學們在解選擇題時一定要根據各題的具體要求,從各題的客觀實際出發,才能達到應有的解題效果。

政治會考非選擇題的設問方式及趨勢

在政治會考試題中,非選擇題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比較全面地考查和體現了考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希望能對政治會考備考複習有所幫助。

一、非選擇題的設問方式

第一、“如何體現”型。這類題型考查的知識點多為政治常識的內容,一般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這類題型從其答案來看,可轉化為“體現了什麼觀點”和“是如何體現的”兩個問,即考查“是什麼”和“為什麼”。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對知識的再現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現這些觀點;其次,考查考生對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分析出這些觀點;最後,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與觀點的關係,能夠運用材料印證觀點。類似提法有“如何遵循”、“體現了什麼”等。其代表題目有:“這一方針的內容在公告中是如何具體體現的?”; “我國政府的上述行為是如何遵循我國XX政策的基本點的?”;“這次憲法修改的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原則的?”。

第二、“怎樣做到”型。這類題型綜合性強,難度大,考查的知識點多為考生所學的知識內容,且多出現在論述題中,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指出了是什麼樣的方法,要求考生回答怎樣依法或依據國情辦事。它考查的是“怎麼做”和“為什麼”的問題。它首先要求考生聯繫材料分析,拿出正確的、觀點鮮明的做法(自己的或別人的,視材料而定);然後要分析材料,用材料中的做法來印證考生提出的觀點。

第三、“如何認識”型。這類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對政治現象和經濟現象的認識,題目設置多與社會熱點緊密相關,要求考生能夠綜合認識和評價,多出現在簡答題和論述題中。如: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認識;對“再就業工程”的認識;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認識;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決不放棄使用武力”的認識;等等。這類題型的設問方式多種多樣,在回答時應該抓住這樣幾點:首先,要回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次,要評價這種現象的作用或後果;最後,要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或應對措施等。當然,具體的回答得視題目而定。

第四、概念間關係型。這類題型以辨析題為主,多表現為對兩個概念間關係或地位的錯誤理解。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隻看到二者的聯繫,誇大其同一性而忽視其區別,如:國家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的關係。第二種情形是不能正確認識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誇大)一個,否定(忽略)一個,甚至是本末倒置, 如:法律與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與法律的關係。第三種情形是對兩個概念間關係認識的片面性,如發展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等等。這類題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即對概念間關係的辯證認識,考生必須全面準確地分析,既要分析出其合理的成分,也要分析出其不合理的地方;既要看到二者的相互聯繫,又要看到二者的區別;還要看到二者間的相互影響。這類題型的設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多引用名言、警句和俗語,或對其略加改動,這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擴展知識面。

第五、圖表型。這類題型多出現在論述題中,考查考生對圖表的分析領悟能力及對現象間聯繫的把握,以考查常識為主。一般有兩幅圖表,且二者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設問方式有:“圖表1和圖表2反映了什麼現象(或問題)”;“圖表1和圖表2之間有什麼聯繫”;“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認識這些關係”;等等。這類題型與社會經濟熱點有着密切的聯繫,要求考生能夠對社會經濟現象從宏觀和微觀上都有比較透徹的、深層次的認識,要對經濟社會熱點問題多關注、多思考。

二、非選擇題趨勢趨勢一:題型的繼承性。從以上統計分析可知,近幾年會考政治非選擇題的設問方式有較大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五種題型在每年會考中基本上都有出現。考慮到會考試題的穩定性,預計2004年會考的非選擇題將以上述五種類型為主。趨勢二:在綜合能力要求上出現新題型。即一道題同時考查八年級知識、九年級常識和跨課知識三個部分的內容。這一設問方式在今年會考會出現這種題型,而且其綜合性將會增強,即不單在一道題目中同時考查三個部分的知識,更有可能在同一個問會考查三部分知識。這是值得注意的。趨勢三:在創新能力要求上出現新題型。素質教育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預計今年會考將會加大對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力度,出現新題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優化組合型,給出一些要素,要求考生組合成一個高效率的系統;一種可能是徵集最佳方案型(就象徵集建築設計圖紙),給出一個問題,要求考生給出最佳解決方案。這類題型需要考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要求,沒有標準答案或參考答案。只有在閲卷結束後,才能選出一些最佳組合和最佳方案。趨勢四:參考答案靈活性增強。從非選擇題的參考答案不再唯一,具有了一定靈活性,而且彈性越來越大,對一些有創造性的答案,實行加分鼓勵,即使未能答全參考答案的要點,也有可能因為考生的創造性回答而彌補回失去的分值。

總之,預計今年會考非選擇題的參考答案將會有以下三點變化。第一,答案靈活性增強,給出的參考答案的要點性將會弱化,而要求圍繞一個突出的中心思想進行闡述(有可能象語文的作文一樣)。第二,鼓勵創新,要求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第三,對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不會降低,即正確運用所學理論,恰當使用經濟、哲學、政治術語,從具體材料出發,緊扣題意,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地予以表述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