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42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非暴力溝通》,溝通話題的經典著作,非常經典,也很震撼人心。近期拜讀的《關鍵對話》、《可複製的溝通》、《高效演講》等書籍很多內容都來源於此書籍,可見這本書影響之深遠。説實話,這本書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期間的很多篇幅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帶而過,後期有機會再仔細認真讀一遍,相信會有更深切的理解。

現將本書的脈絡和主要內容進行整理

第一部分:非暴力溝通的本質

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溝通,倡導用自然流露出的愛進行溝通;儘管人們之間的愛經常就會被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迴避責任等因素矇蔽,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愛,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第二部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書中對以上要素進行了重點描述,並列舉了非常詳盡的例子。

區分觀察與評論:對應《關鍵對話》和《可複製的溝通力》中的陳述事實部分,因為不加評論的觀察最能夠引起人的注意,而不致被人反感。

感受:要明確表達出自身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對應於《關鍵對話》中的幫助他人擺脱困境那一節

需要:需要即是感受的根源,人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就是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在與人溝通時,要分辨出感受背後的真實需要。

請求:要提出具體的可以實施的要求,便於他人更好的理解。《可複製的溝通力》中對此也提出過觀點。

第三部分:技巧和應用

非暴力溝通中的技巧包括:傾聽,應用主要在:愛護自己和充分表達情緒

傾聽是很重要的技能,人們在吐槽聊天時並不是為了得到建議,只是需要一個傾聽的人,要注意傾聽的作用

非暴力溝通可以培育對自己的愛,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看清個人成長方向;評價自己時,我們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讓愛引導我們學習和成長,讓愛引導我們去擁抱生活。

當要表達憤怒時,先停下來-想象為什麼生氣-體會自己的需要-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溝通不能進行,那我們就可以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遠離溝通(非懲罰),仔細分析雙方的需要,冷靜下來後再溝通。

當表達讚美時,包含以下三個部分:對方做了什麼讓我得到了改善?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滿足?我麼的心情怎麼樣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的脈絡框架,整體還是以這樣的一個邏輯框架: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的組成要素?-怎樣運用非暴力溝通

很經典的一本書,後期將會繼續拜讀,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聖雄甘地的孫子為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説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説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説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這個詞彙表挺有用的,説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別那麼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説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同樣後面也附了練習題。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後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麼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説,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宂的內容閲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説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裏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説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説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説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閲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着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溝通不暢而引起的矛盾、煩惱比比皆是。作為一位以語言表達為主的傳道授業者一一教師,溝通方式尤其重要。有幸讀了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的《非暴力溝通》這本心理學書,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一些啟迪和思考。

溝通無處不在,暴力溝通也隨之常伴,有時不經意間我們的語言,會造成別人的誤解、反感、生氣,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暴力語言,它的殺傷力很大,直接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那非暴力溝通,能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和諧,是愛的語言。

尋根求源,馬歇爾博士給我們總結了造成暴力溝通的四種情況: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強人所難、迴避責任。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情景,“你怎麼這麼笨呢?”“那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對!”“看你那同學誰誰誰多聽話,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人家呢?”“作業又沒完成,罰抄課文”……結果呢?導致一些孩子,不會的題,乾脆不做了,拖拉作業的依舊拖拉,甚至都變本加厲了,違反紀律的依舊我行我素。致使我們又氣又急又無奈!有時候也常常安慰自己:“這些孩子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冷靜,冷靜,再冷靜!?那場景實在是屢見不鮮啊!這樣不恰當的溝通也使我們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麼辦呢?馬歇爾教授給了我們很理性的解決方案:觀察和傾聽。既要全面客觀的瞭解孩子的情況,分析原因,又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使孩子對老師產生信賴。

孩子的內心比較單純,非暴力溝通比較容易實現,與家長的溝通,甚至家長與家長的溝通是我們最頭疼的事?如果溝通不暢,就會引起矛盾,不但影響我們的教學常規,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甚至使我們處在掏力不落好的尷尬之中。

以下這些場景都是我們工作中常見情況,需要我們非暴力溝通。如領導佈置的各種學習文件、信息表格,需要家長學習、簽字、填報及時完成。還有,訂報紙、訂校服、訂牛奶,原則上領導要求我們不能強制,但又想讓每個孩子都完成,這時候我們只有通過智慧的溝通方式,讓家長及孩子們完成我們所佈置的任務。

還有一次,下班回家,正準備休息嘞,打開手機發現家長羣裏已經炸開了“鍋?,兩位家長“針尖?對“麥芒?的脣槍舌戰,能夠想象他們怒拔劍張的樣子。原因是兩個孩子之間的一點小摩擦而已。家長護犢心態可以理解,可戰火的.氣焰得立即潑滅呀。這就需要我們去通過觀察,耐心的傾聽,客觀正確的判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一一擊破。非暴力溝通是多麼的重要啊!

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要學以致用,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用馬歇爾教授智慧的溝通方法,來優化我的溝通方式,使溝通更暢通,家校聯合,共築堅固的教育長城,打造和諧美好的教育環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國小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説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説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説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温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衝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用温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誌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麼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於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説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繫。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麼會和“暴力”扯上關係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祕籍。我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而且大學聯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讓生活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閲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麼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有助於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願望引起他對臨牀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傑斯。1963年,他創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醫院、監獄等環境中的矛盾與衝突。20xx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説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出於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於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通過看這本書,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開了我和家人的距離,不擅長的表達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精髓,改變自己與家人、同事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真正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享受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瞭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瞭解到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麼兩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於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採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謝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説自己想説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脱出不計任何後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説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於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説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麼,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善意的話會讓人在隆冬臘月感覺到温暖,一句惡意的話即使在酷暑時節也會讓人如墮冰窖。前陣子發生了一件小事,晚上下班手機沒電關機了沒接到老媽打來的電話,我媽急壞了,給我同租的舍友發了好多條的微信問我倆在沒在一起,事後我回電打給她有點無語的説她胡思亂想,然後我媽立刻紅着眼睛把電話掛了,我哄了好久才哄好。後來我也有進行反思,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方式是非常粗暴的尤其是在你面對你親近的人時。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常因為不恰當的溝通方式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這件事只是一個個例。通過閲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讓我知道了怎樣更有效的溝通。

這本書並不是注重於教我們如何説話,而是告訴我們怎樣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非暴力溝通在於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的理解和運用,你在觀察時要清楚的看到你觀察的事物,並且能詳細的描述觀察的結果,繼而可以通過這個結果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彼此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我們為自己的感受行動負責,但是我們無法為他人負責,也不用對他人負責。在我們提出要求時,要準確理性。不要把我們的溝通變成自己負面的發泄和傾訴,我們不再條件式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學會用非暴力的方式去交流,去了解他人,瞭解自己。

在想明白這點後我很認真的向母親道了歉,也表達了感謝和愛意,為我的出言不遜和不知輕重傷了她的心而道歉,感謝她在繁忙的生活中對我的在意關心。我不知道母親心裏會怎麼想,但是我心裏是感覺越來越温暖了。我想非暴力溝通其實也是對自己的諒解和關愛,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很多人早起忙到睡覺,高壓生活讓大家幾乎喘不過氣來,我只需要擔心自己吃飽穿暖都會覺得壓力大,更何況為了或者忙於生活的成年人呢?我經常在新聞上或者日常生活裏看到因為各種瑣事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中年人。很多人每天工作了一整天心煩意亂,就像一個炸藥桶,一點就炸。但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生活的苦難,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需求,就像普希金在詩中所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如果他們能互相關懷,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大家都很累,或許彼此之間就能温柔以待了呢。

這是一本於生活於內心都很有很大裨益的書,我已經看了不止一遍,但是每當我心中有迷惑的時候我總是會再次翻開這本書,它總能為我分憂解惑。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閲讀一下這本書,這本書值得你花費時間。Ps:看到新聞裏曝光前陣子公交墜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有人坐過站然後毆打司機造成的,驚歎。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0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説話。比如: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麼總是説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説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説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裏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説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説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説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着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裏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温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説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1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你若愛,生活哪裏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裏都可恨。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並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中。

有一類人,他們對自己十分苛責,在取得成績之後把其歸因於運氣好,失敗後卻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認為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勁的人,無可救藥。而這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暴力溝通。肯定自己在他們那裏變成了最難的事,明明有閃光點,十分優秀,卻仍然很自卑,不想被關注,害怕成為焦點,會對別人的肯定受之有愧。這類人,常常讓人很心疼,而他們也想自救,而想要改變自己這種心態,他們需要培養對自己的愛,有個辦法可以嘗試,那便是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出現失誤之後,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這無法從中獲得啟發,但是如果運用非暴力溝通對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誤的原因,明確自己的需求,那麼慢慢就不會苛責抱怨自己了。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吧,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對人生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如果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意識地做出改變,我相信,最終一定都會有所改善的。每個人都有閃光之處,都有自己榮耀的時刻,我們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樣是最美最帥的模樣。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兩種態度對待——熱愛與被迫,結果截然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的,都能如願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人世間也是無奈的,總會有一地雞毛。生活中總有些事,是你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我們對待這類事情通常採用的是消極抱怨的態度。對此,《非暴力溝通》提出了一個主張: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用選擇代替不得不,由被動變主動。不論你選擇做什麼,一定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這是給自己一個開心做事的機會。如果大家理解:我選擇是因為我需要。許多事情做起來就沒那麼煩躁了。

班主任工作諸多瑣碎,會佔用很多的時間,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間經常在辦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權當放鬆了。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愚蠢,負能量聚集只會讓我們的工作處於倦怠。希望新學期的我,能時刻明確自己的需要,我選擇是因為我需要……我選擇教育行業,是因為教育行業能帶給我成就感,跟學生待在一起,我是開心的。如此,工作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抱怨了,並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教育事業!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2

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但《非暴力溝通》絕不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的書。或許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惱,為什麼大家總是不懂我呢?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時,我建議你要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及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們的言語是否給別人帶來傷害?這本書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內心的和諧、自我理解、改善關係。

美國著名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藴含着人與人之間語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簡潔,勾勒出我閲讀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在腦海中構造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非暴力溝通時刻提醒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產生的來源,為什麼我們和別人對話的時候容易產生暴力的狀況?並且提供很多解決方案,實際上此書還可以當作改善國家政治摩擦的潤滑劑,有時候雙方在點燃戰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站在彼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尋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決紛爭,相信我們採取的這種溝通方式定能改變着當下乃至未來的局勢。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並根據自己的個人風格及文化環境做出調整,它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怎樣的字眼進行交流。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1、描述一個事實;2、説明自己的感受;3、解釋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説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説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説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對於本書的閲讀,我受益匪淺!(楊宇庭)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3

感覺這是一本“How 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説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為自己這樣説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説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4

在我經歷過很多次無法正常與人交流後,我看到了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視頻,出於好奇,也是出於自己的需要,我開始閲讀起了這本書。之後我便發現我出現了很多溝通誤區,就如同發現了溝通的新大陸。原來溝通不是朋友訴苦難過時,盲目安慰,一味比慘等等、對於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自我認為的道德批判,迴避責任等等。

一開始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很好奇為什麼叫非暴力溝通,瞭解後才知道導致暴力溝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達方式忽視了對方的感受,或者對方的表達方式忽視了你的感受。所以溝通是為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同時聆聽別人的需要和請求,而在表達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而表達時儘量要以具體事實為主。非暴力溝通其實就是四句話:第一,説出你觀察到的事實;第二,表達出你的感受;第三,説明你的需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第四,提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請求。

舉個例子:母親對兒子説:“我發現這一週有五天你都是十一點以後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別的難過,因為我希望你不用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後能每週有三天的時候是八點之前回來和我一起吃晚飯的。”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確實一件麻煩事。因為我們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請求和命令混為一談,不知道怎麼表達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拿出很多例子説明,甚至給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對於練習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來很難處理的問題上,作者通過不帶情緒的聆聽,説出認真觀察到的事實,説明對方的需要,最後再提出請求,一步步的引導對方去表達,讓自己更瞭解問題的源頭,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當自己情緒無法控制,別人又急切與自己交流,或者讓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讓自己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訴別人我們現在的情況,讓別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發火。

我很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書,因為會説話不代表會溝通,不然怎麼會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來,冷漠,猜疑,無止境的爭吵……就成了人們交流的一堵牆,而非暴力溝通就能打破這種牆。對於我來説溝通不是口才好,而是從別人的語言、眼睛和肢體語言裏,感受到他感受的東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覺得溝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礙,不如試試看看這本書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

《教室裏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教師而言,既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們揭示了日常教學中師生關係緊張、學生間相處問題及學生個體不願意做作業等令人頭疼的現象背後潛藏的真相,並介紹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告訴我們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相互關心、樂於學習的氛圍。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教師和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學生才能開心地學習?其次,我們怎樣才能滿足這些條件?也就是説,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關係?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觀點是:只有當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時,他們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學習中去,只有營造一個讓人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才能讓學生願意冒險,願意積極參與學習。

作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級日常生活,我希望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更加負責,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班級運行機制和方法。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馬上改進: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加評判的觀察,恰當地表達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夠。尤其是面對一些比較頑劣的孩子。當感覺到我對他們的要求、期望與他們的行為之間有差距的時候,急性子的我難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氣。尤其是面對一個帶了三年的班級,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時,我還是會犯經驗主義錯誤,影響了對孩子的判斷。比如對待Y同學,由於他確實喜歡耍小聰明,因此,只要他發生什麼事情後,我似乎總是缺少一份信任後的耐心傾聽,對他的要求比較強硬和武斷。

營造安全和信任的學習環境,重點關注課堂上的各種關係。作者提到課堂上的四種關係:教師與自身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與自己學習過程之間的關係。書中寫到:“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經常自查自糾,誠實守信,我們首先要能夠自我反思、誠實守信。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對我們來説是重要的,我們就要花時間去傾聽他們的聲音、考慮他們的觀點。你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什麼樣的學習者,你覺得現實和遠景之間有差距嗎?如果我們意識到是如何與學生互動的,我們就會覺察,自己是不是在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並鼓勵學生學習的課堂關係。我們與學生的每一次接觸都在傳達對他們的看法,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期待。”——這段話正應對了我前面指出的個人不足之處。

以後要有這樣的意識:凡事靜下心來多傾聽學生的想法,用心與學生溝通,關注當下,而不先入為主。傾聽中,理解行為背後潛在的需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