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1篇

來源:文萃谷 1.36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1篇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

《沉睡的人魚之家》邏輯推理部分少之又少,如果稱的上是邏輯推理的話。案件:“來人啦,一個小女孩溺水啦。”結案:“原來都是因為你(另一個小女孩)。”你看,如果你要在這本書中找「邏輯推理」,兩句話就能説明白,難怪乎有些讀者會認為這本書“內容空洞且沉長,拖沓至極”。

至於作者在書中塑造的母親形象,中間部分確實讓人毛骨悚然,不討人喜歡,但是如果你對書中母親的形象止於此的話,可以説不是因為你的閲讀速度太快,就是可能你沒有讀完這本書。

書中的母親對女兒是生是死的態度明顯分為幾個階段,最初的不敢相信,到第一次同意捐贈女兒的器官,到好像看到女兒的手動了一下而不願放棄,到擺弄女兒(就是這裏,讓人反感、不寒而慄),到質疑法律、社會對於腦死的鑑定,強迫他人承認自己的女兒沒死,到坦然接受女兒的離去,到第二次同意捐贈。

這本書明顯不是本格推理,而是拋出一個議題:“如何鑑定一個人的死亡?”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沒有?沒有!作為讀者的你,看完這本書思索過這個問題沒有?有!

這,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2

該怎麼説呢,一個母親拼盡全力不顧別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維持着一個別人都認為已經死去的女兒的命,用錢去買命。我也以為她可能瘋了,不能從女兒死去的事實裏緩過來,可是後來發現,這絕不只是對她自己心裏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還活着,然後想盡一個母親最大的責任去讓她的女兒存在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幾乎永遠沒有甦醒的機會。

薰子真的是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連孩子的父親都不能像她這樣愛。我在這個母親身上看到了堅韌不屈。她偏執但是又顯出作為一個母親的温柔,她瘋狂但是卻又顯示出驚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實也盡到了該有的責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決定。

? 作為一個遭受過這樣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數人,在醫生判斷孩子為腦死亡時,就會接受事實吧。結局很耐人尋味,也可以判斷出薰子的女兒當時也確實還活着,薰子作為一個母親很盡力了,延續了女兒三年的命,沒有因為任何人的話語行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兒。

? 所以最後移植了薰子女兒的心臟的小男孩説,捐贈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愛。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

在2月最後一天下午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上看完了這本書。一直覺得東野圭吾筆下的人心不可直視,無論是在《白夜行》還是《嫌疑人X的獻身》裏,甚至是《時生》,都有那種,為了某個目標瘋狂追逐不擇手段的人。他常常用很平淡,很冷靜,甚至有點黑色幽默的筆觸不動聲色地講述。當所有人都覺得你瘋了,你還會不會毫不動搖的堅持下去並且甘之如飴?這聽起來有一種唐吉訶德式悲壯又浪漫的英雄主義。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更加看不清楚,不再只是講故事,東野圭吾在這個故事裏談到了一個很難抉擇的命題。當命運擺在你眼前的兩條路都通向難以捉摸的黑暗時,怎麼走看起來似乎都是徒勞。

但這次的東野並沒有殘忍地將一切逼入絕境,他也許只是單純地希望讀者能勇敢地面對並且思考這個艱難的命題。當瘋狂變成讓人眼眶一熱的愛與執着,連生死的沉重也開始變得温情。愛與死,善與生,給予與佔有,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自我滿足。也許風狂雨驟處,也有波恬浪靜的風光。即使這個世界陷入瘋狂,也用有我們想要守護的東西,因為玫瑰的香氣,來自那跳動的心臟的主人。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4

其實這部小説也沒有那麼好,幾乎不能算是東野圭吾的風格。沒有詭計,沒有謀殺,甚至算不上有什麼真正的欺騙。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單純的只有愛。

小孩子的愛,青年人的愛,成年人的愛,老年人的愛;好奇之愛,骨肉之愛,背叛之愛,懺悔之愛;輪迴有愛,陪伴有愛,沉默有愛,幡悟有愛。

芸芸眾卿,皆為愛往,匆匆一世,皆由愛生。

打動我的',只是一個母親對孩子固執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也要面臨那樣艱難的抉擇,如何取捨?是相信放手讓她快獲自由,還是緊抓不放捨不得此生相守?

當所有人勸你緣分已盡時,你是否還固執地相信孩子並未離開?

當大家覺着你無理取鬧時,你是否還固執地保護無法替你辯解的孩子?

當最親的人都要你放棄時,你是否還固執地堅持,不惜以死相逼?

當讀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親身邊時,一度以為真情動地,蒼天開眼。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沒有之一。

儘管這部小説情節龐雜,人物眾多,但主線故事相對簡單,所以於事無補反顯得累贅。最後結尾匆匆,首尾呼應是好,可接的頗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5

東野先生是個非常細膩的人吧!他的文字,總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路人甲”,但劇情卻並不會朝着我自己的想象去發展,在閲讀的過程中,往往耳目一新、豁然開朗,讓人驚喜,讓人意外。或許是因為日本的禮儀文化,文中的每個人物的禮儀都恰到好處,進藤醫生回答每個問題時的嚴謹,江藤先生不對其他父母行為説三道四的温暖等等,讓人感覺既受到尊重,又不產生距離感。東野先生是個非常温暖的人吧?他給每個主人公都安排了最的結果,這大概也是讀者能接受的最好的結果!

或許我們都曾期待小女孩醒來,想象如果她死了薰子該有多痛苦,然而結局卻並未展現薰子的痛苦和無望。因為她明白這時瑞穗已經死了,而她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保護。是啊,面對腦死的孩子,放手不是地獄,不放手也並非天堂。明知道沒有意義,但父母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這血脈與親情,無論別人怎麼説,都抱有一絲希望,等待無望的奇蹟。如果將來我們的父母老了,到了那種“活着也沒有意義的時候”,你會放棄嗎?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6

我認為人類並不是光靠邏輯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看法,因為我沒有理由去説服這些人,那些人也不會來説服我。我覺得這個世界的意見不需要統一,有時候甚至不要統一反而比較好。”我覺得幸福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只要你幸福,別人就無可置喙。

我們認為移植手術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絕對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樣,我們也無意對無法接受腦死、持續照顧病人的人説三道四。因為對那些父母來説,他們的孩子還活着。

剛開始,我也覺得這種依靠電力來延續瑞穗的生命的方式很詭異。但是也可以理解作為母親的薰子的想要好好守護心愛的女兒的心情。她一時間接受不了女兒的突然離開,這三年時間也可以理解為是在跟女兒進行好好地告別。

在這本書裏,死亡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瞬間。這也讓我對腦死亡有了新的認識。不過,我仍認為,雖然心臟還能持續跳動,但是沒有了靈魂,是算不得一個真正的人的。

這本書讀來還是很過癮的,中途一度毛骨悚然,脊背發涼,幾處反轉都很漂亮。一直以為瑞穗可以醒來,不過這個結局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後,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這充滿着玫瑰香氣的時刻,我讀完了它。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7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薰子的價值觀念,其實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實力讓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狀態,憑什麼就不對了。沒有進行腦死亡判定憑什麼就説人家是屍體了?雖然薰子一度瘋狂,可是後來也做出了改變不是嗎

看完最後一章節,才感歎怎麼會有人把一個生命的離開寫得這麼美好,用三年多的時間讓家人接受了自己的離世,遇到那個喜歡自己的小男生的時候決定為他獻出心臟。她爸爸也説不接受腦死的判定,只接受傳統的——也就是心臟死為死亡時間,這樣一來就是那個喜歡自己女兒的人代替女兒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種美好了吧。

最值得還有當下日本對器官移植和腦死認同問題,雖然看書時讀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過來,説“誰説我已經死了?”但是這樣一來勢必看過這本書的很多人會對腦死患者抱有更多無謂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為了價值觀的傳播也不可能讓瑞穗醒過來,但是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瑞穗向媽媽告別(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心臟給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賣了或者拆了,對薰子的桎梏也沒了。

補充一點:在劇情高潮期若葉向薰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評,圓滿。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8

作者把我帶入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書中人性的刻畫感覺很真實。

小女孩被家人照顧時發生了意外,怨誰?不怨誰?一家子都是什麼心情?

父母還沉浸在小女孩意外事故的晴天霹靂中,卻被醫生拉來考慮器官捐獻的事,捐不捐?怎麼考慮?殘忍不殘忍?

給小女孩安裝機器,不論是ABIS幫助呼吸,還是刺激大腦使手臂活動,都是一個不服輸的母親想要看到奇蹟的努力,又有誰有資格去埋怨付出一切的母親?

母親假扮老師去幫助募捐,是怎樣的心痛與無奈?

弟弟上學,母親想讓小女孩像正常人一樣見證每個重要時刻,卻意外發現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堅持,舉刀質問的那一刻是多麼蒼白無力和無助?

當女兒終於與母親告別,母親放下女兒也放下自己,是怎樣的一種釋然?

其實,別説母親,直到作者寫女兒站到母親牀前那一刻,我還是以為發生了奇蹟。直到從爸爸的角度聽到媽媽説女兒已逝,我才最終無奈歎息。原來奇蹟並不是本書的本意。

其實看到開頭的時候就知道有這樣的結尾,這是一種怎樣的宿命之緣,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多一點温情麼?

讀完很沉重也很釋然。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9

世界上的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之間似乎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瑞穗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心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在跳動。

一開始我也誤會了惠子,就像她周圍的其他人一般,我也覺得惠子很瘋狂,有點神經,她懦弱,不敢面對現實,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為了維護自己逃避現實的玻璃心。

即使惠子出事後,惠子也拒絕醫院的一切安排和腦死檢查,她不是怯弱,而是堅信自己,堅信女兒的存在。可能是因為身為一個母親與子女間確實存在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聯繫彼此,她知道瑞穗還活着。為了瑞穗,她花費高昂的醫藥費冒險尋求尚不成熟醫療幫助,她細心學習病患的日常護理,研究醫學相關知識,在別人看來很難很辛苦的事,她卻覺得很幸福很值得。

不得不説她是一個特別的女人。她知道總有一天瑞穗會離開,所以每年一月例行幫瑞穗拍好看的遺照。她從來沒有瘋,她也不自私,只是無人理解。當遇到千萬人阻擋,她會拼了命堅持着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回想起來,惠子付出了太多,忍受了太多委屈。從來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如果我是惠子我可能早早就放棄或者崩潰了。

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需要守護的東西。——惠子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0

死亡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瞬間?對於腦死患者來着,他們真正的死亡時間要怎麼定義?是被判定腦死的時刻,還是沒有心跳的時刻?這本書被稱為是繼解憂雜貨店之後東野圭吾的又一力作,雖説兩本書都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來説這本書讀起來少了一絲温情,更多的是殘忍。

在讀了這本書的一大半的時候,我和書中的人一樣,以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願面對事實,我也以為她對瑞穗的擺弄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

然而看到後面才明白真相。原來薰子一個人過的是這麼的絕望。在別人看來,自己的女兒已經死了,別人以為她照顧的不過是一具屍體。然而在一位媽媽的眼裏,那是她的女兒,在她心裏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線希望,她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女兒。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真的屏蔽現實,薰子還和自己的心魔作鬥爭。薰子居然現在自己對立的地位,強迫自己做正確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醫生也應該果斷的下達腦死判決,而不是猶豫不決,因為這會讓很多的父母無法放棄自己的孩子,總覺得還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內心一定掙扎過無數次,也在同絕望做過無數次的鬥爭吧。書裏最感動的一句話是“即使世界陷入瘋狂也有我非守護不可的東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兒才能讓她如此守護吧。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1

我在瀏覽器裏輸入:怎麼才算活着?答案很多,大致包括要做自己喜歡的事,要享受那個過程,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要讓別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要親眼看看世界不同的風景……那麼,瑞穗發生意外後的時間算不算活着?

我簡單的畫了一下故事鏈,意外發生時面臨選擇:腦死判定,做,還是不做?做了,捐獻器官,或不捐獻,家人留下短期的痛不欲生和永久的傷痛,還有沒有照顧好孩子的自責。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兒子還需要照顧。不做,花費大量精力維持和照顧,自是甘願,可能會消除自責和難過,周圍人即使覺得瑞穗已死也要問候看望,在母親面前假裝。那當事人算是人?屍體?還是工具?算活着嗎?

結局是,母親因為不知道是事實還是幻覺的場景終於釋懷了女兒的不幸,同意做腦死判定並捐獻器官,注意,此時女兒的情況與事故初發生時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最後兩次判定均為腦死,器官幫助了四個孩子,女兒火化。那麼回顧始末,這些折騰的意義是什麼?收穫呢?當事人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無法苟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