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必考知識點歸納

來源:文萃谷 9.83K

考研政治是需要記憶最多知識點的一門考試,可是每年報考的學生還是有很多,2017年的考研即將到來,考生們有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複習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7考研政治必考知識點歸納

  考研政治易錯知識

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説法是錯誤的,這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2)“必然性是偶然性的總和”的説法是錯誤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3)“運動”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運動是指“一般的變化”,包括世界上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而發展是指一種特殊的運動變化——前進性、上升性運動。即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4)“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鴻溝”的説法是錯誤的。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即事物的現象和本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透過現象可以認識本質。

(5)“辯證法本來是人類的全部認識所固有的”的認識是正確的。在人類任何一個認識命題中,都可以發現辯證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都包含着一般和個別、本質和現象、必然和偶然等辯證關係,這就表明辯證法本來是人類的全部認識所固有的。

(6)“矛盾的特殊性存在於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錯誤認識。矛盾的普遍性是從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於特殊性之中,絕不能將它們的關係顛倒過來。

(7)“矛盾雙方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相互轉化”是錯誤認識。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離開條件去談轉化是詭辯論的錯誤觀點。

(8)“因為內容決定形式,所以新內容不能採取舊形式”。此觀點是錯誤的。對內容決定形式不能作機械的理解。新內容的發展,不但要求新形式來為自己服務,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應該而且可能利用舊形式為自己服務。

(9)“凡是現實中具有可能性的東西,都要努力創造條件實現它”。此觀點是不正確的。在現實中具有可能性的東西存在着很複雜的情況。有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我們要努力創造條件爭取實現好的可能性,盡力避免壞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

(10)“事物的量發生變化,事物的質也都隨之發生變化”的認識是錯誤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趨勢。但在一定範圍內,量變並不引起質變。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質才能隨之發生變化。

(11)規律的重複,是本質性、必然性內容的重複,不是具體事件的重複,因為事物的發展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12)假象和錯覺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種現象,是客觀的;錯覺是錯誤的感覺,是主觀的。當然,如果為假象所迷惑就會產生錯覺。

(13)現象和本質都是客觀的,兩者之間不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而是體現與被體現的關係,即現象不是反映而是體現本質。

(14)唯物辯證法和詭辯論具有本質區別。第一,前者既承認區別又承認聯繫(既講非此即彼、又講亦此亦彼)。後者不承認區別只承認聯繫(不講非此即彼、只講亦此亦彼)。第二,前者既承認運動又承認靜止(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後者只承認運動不承認靜止(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第三,前者既堅持兩點又分清主次,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後者雖然堅持兩點但不分主次,屬於均衡論。

(15)部分質變歸根到底是量變,不是質變。質變有爆發式飛躍和非爆發式飛躍兩種基本形式。量變有數量變化與結構變化兩種基本形式。

(16)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雙方的同一,是以差異為前提的;也不能把鬥爭混同於鬥爭的具體形式,如錯誤地認為鬥爭即對抗。

  考研政治基礎知識

聯繫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1】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關係範疇。

①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②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辯證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滅亡不同趨勢的範疇。

①必然性: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

②偶然性:並非確定發生,可以出現、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或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關係。區別:

a.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

b.表現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

c.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它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

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聯繫: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

a.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並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

b.偶然性背後隱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c.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

【3】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的範疇。

①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趨勢。區別: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有無現實根據);

b.現實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現實根據是否充分,條件是否齊備);

c.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對人是否有益);

d.可能性大小(或然率的大小)。

③現實性和可能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沒有現實就沒有可能,反過來,沒有可能就沒有現實,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在聯繫相互關係的範疇。

①本質和現象有區別:

a.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b.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而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

c.現象是多變的,本質則是相對穩定的;

d.現象是生動、豐富的,本質比較深刻、單純。

②聯繫:本質和現象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a.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沒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

b.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着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③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我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由於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又要求人們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人們正是通過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認識過程,才不斷深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是科學研究的任務。

  考研政治知識重點

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1、經濟基礎的含義

①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②經濟基礎屬於社會的物質關係,是一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

2、上層建築的含義

①社會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

②上層建築關係: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互為因果,政治上層建築一旦形成就成為既定的現實力量,影響人們的思想,兩者都是經濟的反映,

3、社會形態的內涵

①社會形態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意識形態。

②社會形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揭示了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有機統一體,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即有規律的過程。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

①辯證關係原理: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能動地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②上層建築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當它為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

③意義:是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之一。

二、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

1、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包括經濟形態(即經濟制度)、政治形態、意識形態。

每一社會形態都是歷史的,有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2、社會發展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①統一性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性規律,不同國家、民族發展的具有的共同的社會形態本質和發展的一般趨勢。

②多樣性是指發展中的差異性、特殊性、豐富多樣性。表現在:各個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多樣性。

3、社會更替的必然性與歷史的選擇性

①社會形態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發展的趨勢是確定不移的,是自然歷史的發展的過程。

②人民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出這種或者那種選擇,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具體表現在:第一,是取決於民族的利益;第二,取決於交往;第三,取決於人民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深化

4、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①社會發展的前進性的含義:是指人類社會在生產方式的矛盾作用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全面的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②社會發展的曲折性的含義:是指社會發展的前進過程不是直線上升、一帆風順的過程,是伴隨着暫時的停滯、曲折迂迴的路線,甚至出現暫時的倒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