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重點知識點歸納

來源:文萃谷 2.07W

面對今年的政治考研,很多考生現在依舊手忙腳亂,即將要進入考研衝刺強化階段的你,現在必須要理清備考思路了,整理好需要複習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重點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7年考研政治重點知識點歸納

  考研政治知識要點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

①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基本問題在歷史觀中的貫徹和表現。

②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唯意志論,這是歷史觀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把人們的思想動機、主觀意志當作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論,這是歷史觀上的客觀唯心主義,把人類社會之外的某種神祕精神當作社會發展的決定和支配力量。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內涵及其作用

①社會存在屬於社會生活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對社會發展起主要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②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繫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包括氣候、土壤、山脈、河流、礦藏以及植物和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時,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③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以及人口的發展和分佈等方面。第一,沒有一定數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第二, 在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的密度和增長速度是否同生產發展的狀態和需要相適應,會對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含義,是人的一切意識要素、觀念形態等全部精神現象和過程的總和。

第一、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

第二、道德是是依賴社會輿論調整人與人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第三、宗教是統治人們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顛倒的反映。

第四、政治法律思想是關於政治法律的觀點、理論的.總和,是經濟基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第五、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最抽象的意識形態。

社會意識的特點: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在依賴和反映社會存在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

社會意識的構成:從杜會意識的主體的角度區分為個人意識和羣體意識。從社會意識的高低不同層次的角度區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②意識形態根源於社會存在,但它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具體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具有歷史繼承性。

第三、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和意義

①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

②意義:第一、它宣佈唯心主義破產。第二、他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真正成為科學。

  考研政治必背知識點

1、基本矛盾

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之始終並規定事物及其過程的本質的矛盾。

2、主要矛盾

在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則是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則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4、內因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內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原因。

堅持內因論也就把事物的運動發展看做是事物自我運動、自我發展。

5、外因

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6、反映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

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發,明確指出客觀世界是認識的源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的認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

7、能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是能動的,是因為它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貫穿於認識過程。

8、先驗論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

它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説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於物質、先於實踐的東西,物質世界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

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9、感性認識

認識的初級階段。

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一種關於事物現象、事物外部聯繫、事物各個片面的認識。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認識的特點。

感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感覺、知覺、表象。

10、理性認識

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

人們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一種關於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的認識。

抽象性、間接性是理性認識的特點。

理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概念、判斷、推理。

  考研政治常考知識點

物質世界如何聯繫

唯物辯證法的共有五對基本範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

1.現象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繫之間的關係 (2012年第34題第1問)

(1)定義: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繫。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決定的。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現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與真象一樣都是客觀的。不能把假象與標誌主觀反映範疇的錯覺混為一談。

(2)辯證統一關係:

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本質決定現象;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列寧:“本質在顯現;現象是本質的。”

(3)方法論意義:

人們正是通過對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認識過程,才不斷深化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

2.內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和表現方式之間的相互關係

(1)定義: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是事物存在的基礎。

形式:是事物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的方式。

(2)辨證統一關係:第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第二,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3)方法論意義:既要重視內容,反對形式主義;又要善於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反對形式虛無主義;要根據內容的變化,適時決定形式的更新和取捨。

3.原因和結果——揭示事物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關係(2013年第2題單選)

(1)定義: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2)因果聯繫的特點:

①一般來説,是原因在先,結果在後,但不排除有時出現,原因和結果的共時性,即原因和結果共同出現;

②因果聯繫的本質特點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並非所有的先後相繼的現象都是因果聯繫。“在此之後”不等於“因此之故”。

③因果聯繫是客觀普遍的,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3)辯證統一關係: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4)方法論意義:同唯心主義的“因果報應”論論劃清界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確認識因果聯繫可以提高實踐活動的預見性和調控性。

4.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發生、發展、滅亡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係

(1)含義: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並非必定發生的、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引起的,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影響作用,使事物的發展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

(2)辨證統一關係:兩者相連聯接而存在,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後隱藏着必然性,偶然性為必然性開闢道路;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方法論意義:既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要善於從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遇。

5.可能和現實——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嫦娥奔月→探月狀舉)

(1)定義: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並預示着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從質上、量上把握事物的可能性

(3)辨證統一關係:第一,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方法論意義:一切工作都要立足於現實(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只有從現實出發,才能展望未來。(我國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出發點:我國的現實性;我國制定十二五規劃的目標:現實可能性)。

6.整體與部分(又稱為全局與局部)

(1)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係

①整體和部分的存在是互為條件的,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沒有部分便沒有整體;反過來,整體制約着部分,沒有整體便沒有部分。

②整體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體。

③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整體中的某一部分脱離了原整體,成為獨立的另一整體,事物的各種分化、分解、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整體在更大整體中成為其中一個部分,各種融合、兼併、整合中都包含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

④整體功能並不一定等於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功能與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2)系統具有整體性(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特徵。

(3)整體和部分辨證關係的方法論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