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52W

在中國古代,《千家詩》是傳統蒙學教材列“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中的必讀課本,因為其詩“率皆顯明易解之作,以此啟迪童蒙甚便”(清人黎恂語),所以,“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題辭》)。其流的歷史是久遠的,流播的範圍也是很廣的。不過,雖説《千家詩》幾乎婦孺皆知,但關於其編選者是誰,卻頗多爭議。或説是劉克莊,或説是謝枋得,或説是核枋得和王相,提法不一。

千家詩讀後感

《千家詩》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絕句和五、七言律詩,且絕大多數是唐宋詩人的名篇,這些詩作題材豐富,篇幅短小,語言優美,韻律和諧,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不朽的經典名篇。通過閲讀這些詩歌,不僅可以啟發少年兒童的靈感,而且還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啟迪他們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對提高文學修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2.

境界説是中國人生哲學的一大特色。所謂的人生境界就是哲學家眼中理想人格之極致的一種精神狀態,精神天地。

羅蘭説過:“我國人生哲學綜合了儒、道、釋三家,所得出的結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這句話可謂概括。儒,主張道德宇宙;道,重於藝術天地;佛,強調宗教境界。但由於處於中國文化這一土壤之中,卻殊途同歸,都是從突然的狀態超越到應然的狀態,而這種應然狀態即人生境界的極致就是追求人的自覺圓滿和與宇宙的圓融和諧。

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於周敦頤,周敦頤讓他尋找“孔顏樂處”,即追求一種擺脱世俗名利,一生求“道”的境界。他所追求的“道”就是儒家的“道”,認為“孟子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二程粹語》)。程頤在追述其兄事蹟時説:“先生(指程顥)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周敦頤)論道,遂厭科興老祖宗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氾濫於諸家,出入老、釋者幾十年,返求六經而後得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狀》)這説明程顥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説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 此詩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作者展露出來的融合了儒釋道精神狀態的人生境界

閒暇無事之時,可以專注於自身,直觀自身,只注重自身道德的圓滿和精神的滿足,即超越了世俗的約束,得到了自身的認同和自由,所以處事從容自得,這是儒家由認同自身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統一的自由人格而實現偉大寓於平凡,理想寓於現實的人生追求。達到這種境界,有很高的理想但並不需要作很大多的事情,可以睡到日上三杆,悠然自得。

人的動作可能停止了,但是思想不會。無論你在做什麼事情,思想一直在運動。周圍的事物不斷出現,你處於中心,用心體味,便可以融於自然,物我皆忘。儒家強調通過自身的休養而達到天人合一,而道家則強調通過剝離萬物,達到自身的自由。一個人自身與自然的融合,一個是自然與自身的融合,雖方式不同但卻一同追求個人與宇宙的圓融和諧。

鄒老先生有天人感應之説,認為自然變化可以反應到人的變化,社會的變化之中。所謂春德主生,秋德主刑。《莊子-齊物論》説: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中國的哲學重天,但卻不崇拜天,認為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感知天德,天人合一。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自識本心;強調自性即佛,平常即道。人通過體察內心便可以感知宇宙。道是超脱於萬物虛像中的終極存在,而思想的變化則可以體察事態風雲的變化。這也是中國人生觀中強烈個人思想覺悟的重要性。居陋室而知天下,處帷幕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強調智慧的力量。孔子的“君子不器”可謂是這種追求的完美概括。

理學畢竟是儒家的一種發展和分支。程頤作為新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尾聯可謂是儒家人生觀的再次展示。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從孟子開始已經成為了儒家的人生追求。而隨着中國文化的發展和融合,也成為了中國整體文化的人生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