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語文課堂記錄

來源:文萃谷 3.04W

[課前三分鐘]

《像山那樣思考》語文課堂記錄

主持人:XX

寓言故事:

1、有一個珠寶商一生致力於珠寶真偽之辨,技藝爐火純青。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孩子將真假珠寶混在一起玩耍,自得其樂,幸福至極。對此,珠寶商不禁感歎自己的粗鄙。

2、一個窮苦農夫進城發了一筆財,不但自己穿上了襪子,還大喝了一場。回家時,醉倒在大路上。一輛馬車駛來,要他讓道,農夫看看自己腳上的襪子,説:軋過去吧,那不是我的腳。

請大家對這兩個故事發表看法。

學生髮言。

教師小結過渡:看事物,看自己,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會持不同的眼光。我特別喜歡第一個故事,珠寶商是以經濟的眼光在看珠寶,孩子是以審美的眼光在看珠寶,所以前者汲汲於利益,後者享受着快樂。當我們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報我們的便是繽紛的美麗;當我們以功利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報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像山那樣思考》正好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

師:早上大家已經讀過課文了,先檢查一下字詞,看大家讀通了沒有。

生齊讀,師點擊顯示注音:嗥叫(háo)馴服(xǜn)蔑視(miè)迸發(bèng)湍急(tuān)艾蒿(àihāo)疲憊(bèi)餓殍(piǎo)蜿蜒(wānyán)毛骨悚然(sǒng)

(區別相關的讀音和詞語:號叫、方興未艾、自怨自艾、莩、怵目驚心)

師:請看這張圖片——

這是什麼動物?

生:藏羚羊!

師:對,可可西里的驕傲,高原上神祕的生靈。再看這幅圖——

看到這樣的場景,你心情如何?

生1:憤怒!

生2:同情……

生3:慘不忍睹。

師:再看這幅圖——

生:狼!

師:對,狼。如果它也和藏羚羊一樣遭遇了獵人的捕殺,你的心情又會是如何?

夏瑜(猶豫地):我……我覺得我一樣會是同情的。

師:很好!我也會的。回憶一下國中時候學過的蒲松齡的《狼》,當那兩隻狼被屠夫殺死時,你們的心情是怎樣呢?

生:我覺得它們是活該,罪有應得!

師:為什麼?

生:因為它們太貪婪了。

師:非常好!一場人與狼的較量,讓我們替勢單力薄的屠夫的命運擔憂,而狼的貪婪與兇殘讓我們覺得它們的下場大快人心!因着那個故事背景的緣故,我們憎惡狼。但是僅僅這樣一張狼的圖片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它只是一個——

生(齊):生命!

師:對!是一個生命!所以如果它被捕殺,我們就會同情它。但是因着我們的祖先活在叢林法則當中,當他們的生命和利益與狼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便為我們編織了一個又一個附加了情感背景和認識傾向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許多關於狼的故事——

生:狼外婆。

生:狼和小羊。

生:會搖尾巴的狼。

生:東郭先生和狼。

……

師:還有許多關於狼的成語——

生(亂曰):狼狽為奸、狼吞虎嚥、狼心狗肺、狼煙四起、狼子野心、狼狽不堪、引狼入室、狼奔豕突、前狼後虎、鬼哭狼嚎、聲名狼藉……

師:全都是什麼樣的感情色彩啊?

生(齊):貶義!

師:是,貶義。我們的文化一向對狼有一種偏見、成見。課文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雖然是美國人,但他曾經也同我們一樣,對狼懷有偏見,他也曾親手殺過狼。文中用了大量筆墨詳細地記錄了他們殺狼的經過。他為什麼要殺狼呢?

(生細讀文字,教室裏靜默片刻。)

郭麗菲:因為狼的嗥叫“對鹿來説,它是死亡的警告;對松林來説,它是半夜裏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對郊狼來説,是即將分得一份殘羹剩飯的允諾;對牧牛人來説,是銀行賬户透支的威脅;對獵人來説,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

師:是恐懼,是壞兆頭,總之,是不祥的。所以,要殺狼。

嚴菲:因為人類對狼的敵意和偏見,狼對人類的利益構成威脅,那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要殺狼。

師:對,作者曾是一位資源保護主義者,把資源分為“有用”和“無用”,認為要保護有用的鹿,消滅無用並有害的狼。

計鳳:因為“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

師:哦,還因為年輕氣盛,血氣方剛。

生:還因為社會氛圍:“在那些年代裏,我們還從未聽説過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羅嫻:因為想要保護鹿。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師:很好!沒有狼的地方,就是“天堂”,這是誰的看法?

生(齊):“我們”這羣人的看法。

師:對!這是“人的看法”!(板書:人的看法:沒有狼——天堂)但是,文中説還有誰有不同的看法?

生(齊):山!

師:對,作者説,山不會同意人的觀點,山對狼有一種“祕密的看法”!(板書:山的看法:)為什麼説是祕密的看法?

生:因為這種看法是隱藏着的,山對人類的做法保持沉默,但它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發出呼喚,但人們聽不到。

師:非常好!人們聽不到,所以課文結尾説“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人們只聽得到自己內心慾望的聲音。真的是山的看法嗎?山可能有看法嗎?

生:不是。其實是作者的看法。是作者站在山的高度對眾多生靈的看法。只是藉助山來隱含地表達罷了。

師:太好了!所以其實這個“山”也是可以用其他詞語替換的。這個我們回頭再討論。現在我們來説説:山的看法是什麼呢?山是不是也認為沒有狼的地方是天堂呢?

生:不是。

師:不是天堂,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讀第7自然段,看看沒有狼之後,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生齊讀第7自然段。)

師:佛教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萬物都是——

生(齊):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

師:很對。狼死去了,哪些生命緊跟着也死去了?

生:灌木和樹苗死去了。它們“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後死去。”

生:鹿死去了。它們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頭的部分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掉”。

師:它們是怎麼死掉的?

生:因為數目太多食物不夠而餓死的。

師:沒錯,當狼死去了,那些可吃的植物和鹿也都死去了,整個山坡成了一個橫屍遍野的——

生(齊):墳場。

師:對,墳場,再無生命的氣息,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山沒有直接説出它的看法,卻用事實告訴了人們:沒有狼,不是天堂,是墳場!(板書:沒有狼——墳場)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還只是一個畫面,它只是一個點,但歷史是一條線!人類毀壞環境所造成的惡果遠遠沒有到達終點!請讀第8自然段,看看我們為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生齊讀第8自然段。)

師:作者用哪個句子説明了人類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所付出的代價?

生:“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裏都得不到恢復”。

師:為了強調,作者用了什麼樣的手法來突出這個代價?

吳宇:對比。“當一隻被狼獵殺的公鹿在兩三年就可被替補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裏都得不到恢復”。通過對比強調了人為的保護使得生態失衡,反而造成了十倍甚至數十倍的損失。

師:説得太棒了!我們以為是保護,實際我們在破壞。我們不知道,有時候,對手,甚至天敵恰恰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危機存在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生機!大家應當聽過這樣的故事:狼常到一個牧場叼羊。牧場主用了整整一個冬季,請獵手圍獵狼羣,狼患總算解除了。過了不久,羊羣開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損失還大。牧場主請來醫生對羊進行防疫治病,但是不知為什麼,疫病還是不斷髮生,沒辦法,只好請來一批專家會診。專家的結論卻是去請幾隻狼來,放回到附近的山裏去。原來,狼先前的光臨,對羊有着天然的“優生優育”作用。狼的騷擾,使羊常常驚悸奔跑,羊因之格外健壯,老弱病殘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個故事,十分耐人尋味。在生物鏈中,狼是羊的天敵。沒有了狼這個對手,羊羣就面臨着災難。有對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還有一個關於魚的某種效應的故事,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有誰知道?

曹俐:我知道這故事,不過不記得是什麼魚了……

吳宇(就坐在曹俐的前排,在她斷斷續續的講述中不斷補充):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着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着回到漁港。祕密就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鮎魚。鮎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鮎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鮎魚效應”。

師:非常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感謝對手!對羊是如此,對沙丁魚是如此,對牛羣也是如此。齊讀第9自然段,看看人到底做了什麼,人把自己看作了什麼。

(生齊讀第9自然段。)

師:當你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哪些字句最能觸動你的心?

沈遠祺:“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

師:説説這個句子特別觸動你的原因?

沈遠祺:因為它讓我感覺到因為一些人為的破壞,人類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未來。

師:不錯,我們人為地消除危險,實際是在製造更大的危險:再也沒有未來可以期待!但是如果把這個意思直白地表達出來,就不一定有這種震撼人心的效果了。它的高明之處何在?

沈遠祺:“未來”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作者把它具象化了,似乎它是一樣具體的東西,被河水沖刷到大海里去之後便不復歸來,它可能被河水消融吞蝕,也可能沉入河底,想要尋找它,便如大海撈針。所以特別可感。

師:嗯,沈遠祺對文字很有感覺。非常好。還有什麼句子讓你們有特別感覺的?

孫迎潔:“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

師:山的思考是怎樣的?人的思考又是怎樣的?

生:人的思考是主觀的、自私的、膚淺的,貪婪的。

師:好,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自己的認識去思考,實際上,人的所知是十分有限的。人又很貪婪,只圖眼前利益,不計長遠。那麼山的思考呢?

生:山的思考是客觀的、博大的、深刻的、長遠的。

師:對,“天之道利而不害”,“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山同樣如此。它不會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場考慮問題,它是博大的,它希望每一種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還有什麼句子嗎?

生:“清除了其牧場上的狼的牧羊人並未意識到,他取代了狼的調整牛羣數目以適應其牧場大小的工作”。

師:人取代了誰的工作?

生:狼。

師:是的。人以為狼越少越好,鹿越多越好。所以人越過了一個生態鏈,去完成本該由狼來完成的工作。殊不知,數量平衡是一種最奧祕的科學和最美麗的藝術,它需要不同物種的綜合效力。古希臘最早明確提出和諧思想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概括地提出了“數”的神祕論。他們認為,整個世界是由“數”組成的,世界的統一就是萬物之間數量關係的和諧比例,和諧產生了秩序。他們斷言:整個宇宙也是一種和諧的關係。他們認為天體星球間有一種數目比例關係,這種關係造成了一種天體的和諧。在天體運動中,各個星體在距離、速度、軌道、大小之間有一定的數學關係,這種數學關係不僅是科學的,而且具有審美意義。問題是,這種宏觀的科學和高端的藝術是人所無法運籌自如的,當人自以為是地去宏觀調控的時候,當人取代了狼的工作以為自己可以主宰這世間的一切的時候,其實,人就已經把自己看作了什麼?

生(齊):神(上帝)!

師:是的,人把自己當作了神,當作了萬物的統治者和征服者。而作者在他的書中説:“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 而之前,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也説過同樣的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們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讓我們齊讀最後一段!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結果是什麼?

生: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師:我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穫了什麼?

生:“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

師:好!誰來讀一讀這句話?這個句子的重音應該放在哪裏?

師讀:“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重音放在“和平”上)這樣對不對?

生:不對!

師:那應該怎樣讀?

生:“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

生:“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

師:好,有兩種讀法了!哪個正確?

生:第一個正確。因為強調了我們的.自私自利:只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場考慮問題,不管後代的環境。

生:第二個正確。因為強調了我們的目光短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

師:説得都非常有道理,兩種處理方法都是可以的!因着我們的目光短淺,因着我們的認識侷限,我們的越俎代庖、我們的自作主張,便顯得自私、狂妄而愚蠢。這一切都是由於我們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我們和其他生命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我們到底是誰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着怎樣的地位呢?利奧波德在他的書中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點擊幻燈片出示字幕)——

土地是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是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

師: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生:宇宙萬物與人類都是相互依存、同體共生、不可分割的整體。

生: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是所有生命當中的一分子。如果人類毀滅了大自然,也就使得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生:共同體並不意味着各部分的價值、功能和作用是相等的,而是意味着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並且各部分之間是互相補足的。

師:説得相當好!人不是主宰者,而只是其中的一員。無獨有偶,與利奧波德同一時代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人是“在”的看護者、鄰居和牧者(板書)。我們雖然是萬物之靈長,然而我們並非萬物的主宰,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生命這個“在”,尚且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我們與其他生命是夥伴的關係,是友鄰的關係,並且我們有責任看護他們,養育他們。如此,我們與其他生命的關係才能達到和諧。利奧波德在他的書中還説(點擊出示字幕)——

“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於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

和諧是前提,有了和諧,才可能有穩定和美麗。我們現在説要建設和諧社會,怎樣理解“和諧”?

生:保持一種平衡吧。

生:一種良性的循環。

生:我覺得是一種互為補益的關係。

生:我認為“和諧”首先應該是幾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卻又完全不至於衝突的一種完美並存的關係。

師:嗯,這種説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説和諧根本不是要求整齊劃一,恰恰相反,它強調多元,倡導豐富,只是,繁複卻不紊亂,多元卻不相悖,活力旺盛卻不互相沖突,是多樣性的統一。就像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所説的:“和諧是從質上見出的差異面的一種關係,而且是這些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它是在事物本質中找到它的根據的。”他又説:“和諧一方面見出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因此它們的互相依存和內在聯繫就顯現為它們的統一。”為了實現這個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奧爾多·利奧波德,這個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近代環保之父”的著名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經營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鄉年鑑》出版,被譽為“綠色聖經”。這是他多年觀察、實踐與思考的結晶,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了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

(學生的臉上浮現出種種表情:有被肯定的欣喜,有對黑格爾話語的思索,也有對利奧波德的崇敬和羨慕。)

師:其實,作者的思想並不新奇。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中國的老子就表達過這些觀點。(點出字幕)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意思是:要想取得天下而強行去治理它,我看他不會達到目的了。天下是個神聖的器物,是不可勉強治理的。強行治理的會敗壞它,強行控制的會喪失它。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道是永恆的、沒有名字可稱。它的本性純樸自然,雖然幽深微小,可是天下誰也不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萬物就將自動地歸順。天地間陰陽之氣相配合,因此就降下甘甜的露水,人們沒有誰去命令它,卻能自然分佈均勻。開創了體制,便有了名位。名位已經有了,這也就將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無爭,因此就不會有危險。

以上兩段話都是告訴我們:人對自然的利用應當適可而止,應當知道人是沒有能力主宰宇宙萬物的。如果人不去幹涉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完美和諧的。還有一段話:

卅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是:三十根條輻環繞一個輪轂,在那空虛處,(有軸)使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烘燒粘土製作器皿上,在那空虛處,可以有容納東西的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在那空虛處,有房屋讓人居住的功用。因此,實體“有”所以給人帶來利益,是因為空虛處的“無”起了作用。

“無”尚且有用,何況是“有”呢?人憑什麼認為狼是不必存在的呢?人的認識實在是有限的。我們以為無用的東西,不一定真的無用。譬如闌尾,日本人曾經風行在孩子剛出生時就割掉他們認為沒用的闌尾,以絕後患,現在科學研究表明,闌尾也是有用的。所以我們不能只站在自己的高度看問題,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

好,現在,我們再來討論開頭留下的一個問題:“山”這個詞可以用其他的什麼詞來替換?

生:文中的這些事情是發生在山野的,我由鮎魚效應想到,如果事情是發生在海里,也許標題就應該換成“像海那樣思考”了。

生:如果故事發生在天空中,可以説成“像天空那樣思考”。

生:我覺得作者並非是説要我們像山那樣去思考,而是説,要站在一個足夠的高度去看問題,視野要更為廣闊一些,考慮得更為全面一些。如果換成“像海那樣思考”或“像天空那樣思考”,意思其實還是一樣的。

師:説得真好!直抵問題的核心!沒錯,其實,如果我們追問到終極,這個標題可以一言以蔽之:像上帝一樣思考。

生:這不可能。

師:為什麼不可能?

生:我們不瞭解上帝,我們也不是山、海洋、天空,我們根本不可能像那樣去思考!我們是人,所以有人的弱點和侷限性!

師:沒錯。所以這個標題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想想看為什麼是偽命題?

生:遠的不説,就當前而言,看看毒奶粉就知道為什麼是偽命題了。(生齊笑。)

師(亦笑):論據非常典型。是的,人類已經走得太遠,根本沒有退路。我們是唯物論者,所以我們相信這世界是物質的,所有的物質都會有毀壞的一天,它有終點。我們最樂觀的情形也只是讓這個世界順其自然地壽終正寢,然而我們最真實的情形是:我們的膚淺和貪婪加速了它毀壞的進程,讓它死亡的節日提前降臨!我絲毫沒有誇張,如果你願意看看這些圖片。(點擊顯示一系列環境污染的圖片,學生看得感歎欷噓。)

師:如果我們不懂得敬畏,世界終將讓我們懊悔。(點擊字幕)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仰望,我們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們若能呵護良心,我們身外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便都將是和諧美好的。如果我們能像陸熙故事裏的那個孩子一樣思考珠寶,去掉功利意識,世界便會因着我們的高貴而變得純淨。在大自然面前,我們要記住泰戈爾的話(點擊字幕):

我們最謙卑時,才最接近偉大。

在生態環保方面,德國和日本做得很好,德國教科書每頁的左上角都有一張小小的自然圖片,日本人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宣傳環保。希望同學們能夠用實際行動去保護我們的環境,不人為破壞,也不要自作主張好心辦壞事。讓我們以一首日本詩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

(齊聲誦讀)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湧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湧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