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6W

時間流逝,沖淡了那些對過往哀傷的記憶,而這部泛黃的電影輾轉幾十年和今天的我們仍有千絲萬縷撇不清的關聯。電影結束時那句:阿Q子孫繁多至今不絕更是意味深長,儘管阿Q是虛構人物,但我彷彿在他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識的身影,他像我,像你,是身邊不曾缺少的角色,當自己扮演着阿Q的時候,我們卻渾然不自知,演得暢快淋漓。

阿q正傳觀後感

阿Q沒有正式的名字,沒有姓氏,沒有社會地位,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市井小民,生活在清末民初,那個世局紛亂的大中國時代下,他屬於貧賤卑微的階級,處於被人壓榨、輕視的環境中,雖然處在捉襟困窘、飢寒交迫的狀態下,卻擁有比一般人更堅毅、更剛強的心性。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偉大的發明”——“精神勝利法。正如我們所説的Q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脱完全的絕望處境。他是下層社會一個平凡的勞動者有着對生活平凡的要求,但社會的悲涼與阿Q的美好理想格格不入

麻木,無知,膚淺,在他對待革命的態度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革命黨被殺,阿Q將它視為進城的精彩見聞,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講給大家聽;後來革命軍進城了,他也做起了革命的一份子,其中夢中革命一段令我記憶深刻:他搖身一變成為了革命的頭目,磨刀霍霍要那些曾經欺辱過他,壓榨過他的人的,他的精神勝利法在夢中得到了深化。而這只不過是對他的又一次諷刺而已,是因為生活太過坎坷,對疼痛已經麻木,還是在那個原本就麻木的的年代人們都變得愚昧無知?就連死亡迫近時還毫無知覺,而最後時刻的清醒已經沒有絲毫的意義,只能看見那些因陰謀得逞而笑的猙獰的臉。

雖然魯迅先生儘量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描寫這個主人公卻無法掩蓋他悲劇性角色的身份,可憐可悲,而他生活中的這些磨難都從何而來?首先就是這冷漠無情的社會吧。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每個人都為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機關算盡,“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而在《阿Q正傳中》趙太爺父子則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説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羣,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最終為了脱離干係嫁禍給阿Q。而那些官吏豪紳便不分青紅皂白抓人邀功領賞,拿人命當兒戲,人並關天最後竟草草了之。

其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阿Q在捱打時本應反抗而他卻只是説一句“兒子打老子”完事

。在對待這類事時,無原則的退讓,無原則的自寬自解,這便是他的的精神勝利法。沒有原則,面對生活只是一味的想入非非而不去努力奮鬥,天生的奴隸性面對強權只是一味的退縮。糊里糊塗的被抓然後糊里糊塗的畫了個圓圈結束了自己糊里糊塗的一聲。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從失落中走出來,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使它獲得某種平衡。否則,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説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説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我們失戀時,我們會説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但是,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那就不免帶有幾分阿Q味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