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陝西省大學聯考地理的試卷分析及啟示

來源:文萃谷 2.26W
  篇一:陝西大學聯考地理試題分析及啟示

一、試題研讀

關於陝西省大學聯考地理的試卷分析及啟示

20xx年是陝西實行課改第五年,縱覽全卷,試題模式與考試説明完全一致。

二.試題特點

1、注重學科內容的整體把握,重點考查主幹知識

大學聯考命題雖然從“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能力是以知識作為載體的,離開了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學科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從考查內容上看,試題突出了地理學科主幹知識的考查。主幹知識是大學聯考的常考點,甚至是必考點,這已成為大學聯考永恆的主旋律。試題把着眼點定位在大學聯考的大方向上,把着力點放在對主幹知識的考查上,依據考綱,緊扣教材,重點突出,難點不迴避。今年文綜地理試題的考點主要包括:交通、大氣環境、人口、人類生產活動與可持續發展,工業區為分析等。

2、體現學科特色,重視對圖像系統的考查

地理試題信息的呈現方式除文字外,還有圖表。試題充分體現了這一學科特色,重視對圖像的考查。區域圖、等值線圖、景觀圖在試卷中都有呈現。試題從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讀圖、分析、提取信息,運用圖表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讀圖能力的考查進一步加大。

3、試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

以現實生活、生產為背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發展。具體體現在選擇題的太陽能光熱電站,旅遊地理的深度遊。

4、突出對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能力的考查

綜合考察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主觀題以區域圖為載體,自然地理為基礎,人文地理為切入點,考察考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重點考查考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體現在36題的(1)、(2)、(3)(4)37題的(1)(2)題和選修的42、43、44三道題,今年主觀題最大的特點體現在加強對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5、熱點區域突出,中國地理佔較大比重。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的一項政策,一直作為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的試題素材。今年涉及的熱點有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和西亞),尤其是青藏高原,選擇題第1題,主觀題的36題,選修地理的42、43題都以青藏高原為背景。

三、試題啟示

題目再次傳遞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如何教、如何學,地理終極目標——學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注重知識的活學活用。

授課教師務必學習在先,改革在先,與學生一同感知地理與發展中世界的關係,課堂內容儘量與生活實際聯繫。尤其是世界經濟聯繫,堅持走出課堂、走出課本,堅持讓學生看新聞聯播,真正融入現實生活,多關注世界,進一步突出地理特色,講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生地理知識,興趣參差不齊,務必分類推進,尤其讓其提高興趣,感受地理魅力最為關鍵。活躍地理課堂,突破傳統的地理課堂印象,讓學生高高興興享受地理課堂,講與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地理現象,要求學生結合身邊地理知識,學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內空,活化地理知識,與世界經濟活動中國經濟活動和地方經濟活動結合,甚至與個人生活結合,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常識化。

作為學生,教學主體及地理教育最大受益方,也應主動的將書本知識,課堂知識與現實社會中的生活生產實踐結合,從小處、從

  篇二:大學聯考陝西省地理試卷分析

20xx年是陝西省第一次使用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I)的考查,與過去一直採用的全國卷(Ⅲ),命題的總體思路和原則一致,試題試卷基本體現了《大綱》的要求地理部分試題、試卷基本結構設計合理,符合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學科內各部分內容比例適當,學科的地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特徵表現明顯。知識覆蓋面適度,l卷試題難度大於II卷。(I卷難度係數平均0.482,II卷難度係數平均0.636,全卷平均0.558),整體難度適中。全卷試題體現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改思想,體現了《考試大綱》以能力考查為主的命題思想。既有利於高校人才的選拔,又對今後中學地理教學和全面提高中學生素質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地理部分試題是一份成功的試卷。

一.試題特徵

1、試卷基本結構保持不變。

體現了穩中求變、穩中求新凸顯地理學科特點的命題思想,試題整體穩定,微觀調整。題型仍保持了歷年以單項選擇題和綜合題兩部分組成,綜合題以學科內綜合為主的特點。

客規性試題的設問依然採取了以中心問題呈現的題組式命題風格和特色。如:由我國“4個省、3種穀物”的種植面積的比較切入,認識不同穀物在我國的地域空間種植分佈,深刻地理解各地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不同;由“4個國家能源消費構成”問題切入,認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構成的不同,認識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差距,並對能耗問題、節約型社會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引起關注;“全球不同緯度多年平均雪線高度、氣温、降水量的分佈”、“時區、"時間問題的計算”等題組試題,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試題難度不大,但情景設計構思複雜、實用性強,凸顯了地理學科空間性、時間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主觀性試題繼續保持了向能力型、專題型、開放型方向發展的特點。對社會熱點的關注方向不變,強調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36題以我國沙塵暴天氣的頻發為切入點,通過三幅不同類型的圖像資料,綜合揭示了影響我國的沙塵暴產生的原理、活動路徑、分佈地區和發展變化規律以及認識“沙漠化”這一環境問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39題的3、4、5小題,學科內綜合性強,對城市、交通線的區域地理空間定位考查明顯。試題取材新,有濃郁的時代感和現實感,既考查了教材中學科主幹知識,又關注了考生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 .

試題取材涉及地理學諸多知識領域,區域地理和經濟地理所佔比重較大。試題中心圍繞地理學主幹知識設計,注重學生對學科主幹知識的掌握,即地理學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技能等。如:讀圖識圖、分析圖表、判斷區位、空間定位、時間換算、概括規律、表述原因、説明問題、特點異同對比等。

2.重視基礎,圍繞學科主幹知識取材.

試題涉及容:自然地理42分,地球和地圖知識8分,人文地理佔34分,區域地理16分。地球、地圖知識主要考查了考生是否能夠通過情景分析、審清題意,將不同的地理要素進行疊加,進行簡單的時間推理計算,時區換算,晝夜長短判斷。自然地理部分,重點考查了考生對系統地理概念和理論模式化的判斷、解析及應用能力。內容包括“全球不同緯度多年平均雪線高度、氣温、年降水量的分佈”曲線圖,“沙塵暴按日累計次數和逐年統計次數”圖的綜合分析,以及地理環境相同點、相異點的比較等。人文地理方面,凸現時代感,關注社會熱點,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對學生全面素質、人文素養方面的考查。考查重點集中在國家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區域特徵方面,如:“能源消費”、“北方地區沙塵暴”、"城市區位”、“主要鐵路幹線”等。

3、關注現實生活,強調多種能力考核。

地理學是一門文理兼備的學科,在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和創建現代和諧社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試題注重貼近考生生活的可再生知識的應用,取材廣泛切入點選擇新穎,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現實生活。試題設計從圖像、統計資料、背景資料分析等多個方面展示了地理研究的科學性:特別強調了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定性定量研究,多角度多層面考核專業科學思維能力。如:地理識記、觀察表達、讀圖判斷、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等。36題的3小題與4小題,39題的3小題與 4小題,考查內容看似一致,但設問巧妙,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有效地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整體試題體現了由低到高的難度,由單一到綜合的思維過程,注重了貼近生活、理論聯繫實際。如:農作物的區域分佈、大氣環境問題、能源消費問題、日食觀察,時間問題、城市區位選擇問題、交通幹線,空間定位問題等。使考生感到試題貼近生活,似曾相識,入題較輕鬆。

4、學科滲透自然,呈現“拼盤加融合”的新特點。

36題的5小題“在明王朝滅亡時,沙塵暴約發生了__次”,39題l小題“根據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戰爭後,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佈特點”。均是研究歷史上的地理問題,屬於歷史地理研究範疇。試題在立意和設問上,史地知識融合巧妙,綜合性強,雖然試題學科“拼盤”界線分明,但三科知識滲透轉化自然,呈現了“拼盤加融合”的突出特點。

二.試卷分析

(一).考生得分情況:

20xx年陝西省大學聯考《文綜》試卷的統計結果,全卷平均得分為1 81.21分。地理平均得分57.22,歷史平均得分55.23,政治平均得分68.76。其中地理I卷滿分44分,平均得分22.07分,II卷滿分56分,平均得分35.1 5分。II卷得分率和滿分率都較2005年有大幅度提高,0分率大幅下降。這種情況是多年沒有的。 過去《文綜》試題政、史、地三科的難度差異很大,特別是地理考題難度遠遠高於其它兩科,造成地理成績總分不高,36題的滿分率為0,而0分率則高達2.11%(2005年)。這顯然不利於中學政史地三科教學改革的均衡發展,尤其對中學地理教學造成了嚴重的傷害。06年試題,設計難度把握較好,特別是36題應得到肯定。

(二).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知識不紮實。

尤其是基本概念不清,失去了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進一步分析認識的基礎。概念混淆、地理區位判斷錯位比比皆是。如:地名大搬家規象嚴重,36題中,把黃土高原寫成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把華北平原寫成河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把準噶爾盆地寫成剛果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把“沙塵暴”等同於狂風四起,揚起地面塵土;把“沙漠化”等同於“含沙量大”:把“沙塵暴”的多發與“泥石流的發生”相聯繫:把“地表環境特點”與“地理分佈特點”相混淆:甚至用板塊構造理論去解釋“沙塵暴的多發原因”等等。39題中,把京廣、京九、京滬三條鐵路幹線寫成浙贛線、滬杭線、隴海線等,或者是鐵路幹線名稱寫對,但互換了區域空間位置等。

2.讀圖、識圖、遷移整合的能力欠缺。

地理學科和其它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運用多種地圖、圖表、圖像去表達空間的概念,表達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中對考生利用地圖、圖表資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漸加強,讀懂“地圖語言”,提取圖中信息,分析圖示內容的變化等均是考生應掌握的基本技能。閲卷中發現,學生讀圖、識圖、遷移整合知識的能力欠缺。

9—11題,以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日偏食出現的起止時間為切入點,用情景推理判斷的思維方式考查了晝夜長短、時區換算等知識。此題時空性強,知識遷移能力要求高,但不少考生忽略了緯度與晝夜長短、季節與晝夜長短的關係,導致時空錯位,失分較多(3小題滿分12分,平均得分4.96分)。

36題3小題,要求考生據圖説明“強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有些考生不考慮強沙塵暴多發區特定的地理區位,生搬硬套頭腦中死記的知識點,胡亂做答。如:自東向西,“森林一草原-荒漠”等。

39題3小題,要求考生據圖比較“A、E兩城市在河流交通運輸中的區位特點”,一些考生不能把所學的“交通與城市區位”知識,靈活運用,更不會整合比較,出現了“A城市為武漢,E城市為上海,這兩個城市交通運輸中的區位特點都屬於交通運輸中的點??”這樣不知所云的答案。

3.審題不明,表達不清。

36題3小題“説明圖5中強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許多考生審題不明,以致出現多種錯誤答案。如答成沙塵暴多發區的分佈,人為活動對沙塵暴的影響,沙塵暴對環境的影響,沙塵暴的治理等.

36題的5小題“在明王朝滅亡時,沙塵暴約發生了__次“,許多考生抓不住關鍵詞,"在??時”,以致答成“在明王朝滅亡那一年時”的沙塵暴發生次數。

39題3小題,考查的是武漢市和上海市在河流交通中的位置特點,但不少考生的回答則強調的是兩城市均是全國鐵路樞紐和海運樞紐;還有的將此題理解為比較兩城市交通位置的異同點等。

39題4小題考查的是:五城市的共同區位特點,但不少考生則是將五城市區位特點分別做答,或者從歷史角度回答此問題,甚至還有一些考生從不利的因素去分析城市發展的區位因素。

因審題不清、概念不清的原因導致的表述不清,造成失分現象非常嚴重。將河流的交匯處回答為水系交匯、流域交匯、河流交叉、河流分叉、河水向支流匯入??等。

今年是網上閲卷的第一年,考生由於書寫表達不清而導致閲卷老師看不懂的現象極為普遍,語句不通.詞不達意,句不連貫,錯別字頻繁出現等現象,屢屢發生。“交匯處”錯寫為“變叉處”,“交岔處”;“京廣線”

誤寫為“經廣線”;“京滬線”誤寫為“京瀘線”、“京户線”、“京互線”、“京護線”、“京盧線”等。 在教育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考生母語水平卻出現普遍下降,這是教育的悲哀,應該引起各級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

三.複習備考建議

1、抓基礎,抓主幹,加強"雙基”教學。

狠抓“雙基”教學,由其是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地理術語的應用教學。儘管大學聯考試題是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因此,在複習備考中,必須“依綱靠本”,打好基礎,切忌脱離基礎一味追求能力。

無論是跨學科綜合題還是學科內綜合題,解題的基礎永遠是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大學聯考命題的立意在能力,但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樓閣”,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綜合能力。俗話説:“水到渠成”,只有我們紮紮實實地抓好基礎,才能構建起能力的“殿堂”。縱觀近幾年大學聯考文綜試卷總體難度不大,並有明顯的送分題和課本原知識點出現,考生只要記住教材中的知識要點,照搬下來即可得分,可是有相當一部分考生連這樣的考分也拿不到,而最終造成與其他考生分數差距拉開。閲卷中發現考生失分最多的試題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也不是跨學科的綜合題 ,反而是人們認為最簡單的記憶和理解層面上的試題。學生在考場上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正反映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説明我們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薄弱環節,還有很多的“死角”,個別知識複習還不到位,需要改進和加強。所以教學中切記不可憑經驗而忽略對基礎知識的複習和訓練。複習中教師也不要忙着趕進度,不要在難度和綜合上作過多的文章,不要過分加大知識的深度和難度,切忌:“深挖洞”,提倡“廣開渠”。要充分利用課本、地圖、練習題將書中主幹知識全面不漏的複習一遍,制定好複習計劃,把握好複習時間,集中精力,以基礎不變應大學聯考萬變,這才是我們複習中最基本的策略。

2.重視讀圖訓練,重視對地理圖表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的培養。

地圖和圖表資料承載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學習和解答地理試題的“工具”和“資料庫”。大學聯考試題在對考生利用地圖和圖表資料進行時空判斷,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地理學科和其它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運用多種地圖、圖表、圖片去表達空間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近年來的大學聯考試題中對考生利用地圖、圖表資料進行運算、分析、判斷的要求逐年在加強,而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恰又是文科考生的弱項。閲卷中發現學生讀圖不到位現象嚴重,很多學生破譯不了圖中各要素的含義,提取不出圖中的有限信息,而造成嚴重失分。20xx年共有地理圖表8幅,每個設問及解題都必須通過讀圖來解答,而讀圖、破譯含義和提取信息的關鍵還是要有較好的地理基礎和理解判斷能力。因此準確過硬的讀圖、識圖能力、解題技巧的培養及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是高三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解答完成好地理試題的基本前提。備考複習中一定要在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圖上多下功夫,要在解題技巧上指點迷津,必須強化日常的讀圖訓練,強化指導考生對地理圖表定性、定量的分析能力培養。要使學生從手中有圖心中無圖,逐漸上升到手中有圖心中也有圖,最後提升為手中無圖心中有圖這一境界,才能適應萬變的大學聯考。

3.重視母語學習,提高語言表述的準確性。

中學地理知識分別在國中年級和高一階段進行過全面學習,但因學科教學在年級的“斷代”和各學校及學生普遍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 ,學生基礎較差,使很多學生多年來形成了有地無理,或有理無地的現狀。大學聯考文綜二卷是以主觀試題形式展現在考生面前的,無論是材料分析題還是問答題,解題的基本能力都是分析、歸納和概括。在繁忙快速的大學聯考閲卷中,考生在試卷中解答試題的關鍵性

詞語就顯得格外重要,但很多考生缺少這方面的訓練,語言表述往往不規範,非術語化現象嚴重,關鍵性術語找不出。就事論事,只談現象不談本質,或者

在一個問題上繞來繞去,深入不進去。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目,造成此題空白。還有的前後答題矛盾、自己還不已為然。

只有學好母語,才能讀懂題、讀懂材料,才能駕馭語言,正確表達,提高大學聯考成績。教學中應加強語言的表述、歸納、概括等多方面的訓練。

4.多角度、多思路地進行解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要關注大學聯考動態,有效指導複習。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精選訓練題,重視做題“變式訓練”,多角度變換試題。多思路分析問題,大跨度聯繫與綜合,拓展學生思維,提高解題應變能力。 面對學生如此現狀和教材眾多的知識點,如何在短期內攻克困難,做到有效地複習,提高複習質量是關鍵。知識的重新整合、合理的專題講述是減負增效的方法之一。如:地理空間位置的構建,不能單獨就位置講位置、就知識講知識,而應理出幾條重要的經緯線,用線串點帶面的方法去突破。

5、關注社會熱點、注意理論聯繫實際

20xx年文綜試題中,涉及了眾多的社會熱點問題,社會熱點往往是全國大學聯考的聚焦點,歷年來的文綜試題在選取命題的背景材料時,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知識與時政熱點的結合,而是採取了更加隱性的方式介入。不給猜題、押題者留下空間,考查的方式也越來越巧妙。試題好像立足於學科教材之上,但又遊離於教材之外,正是“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因此,在複習備考中不要猜題、壓題,要積極抓好信息研究,加強政、史、地三科集體備課,政、史、地三科要以政治學科掛帥,時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做到理論聯繫實際、聯繫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