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的文章

來源:文萃谷 3.19W

本書告訴我們不抱怨的重要性,通過前言説明“紫手環”的力量,然後又從有意識的無能,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和無意識的無能四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最後得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結語。

讀後感的文章

當我從書架上掂起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這個普通的書名深深的吸引住啦,因為現實中的我總感覺自己是個小怨婦,對家庭的不滿,對工作的不滿,對現實的不滿等等,所有的不滿幾乎佔據着我整個生命的世界,有人説我是個不愛笑的人,其實我在努力去接受現實,可是回頭想想我的努力進展並不大,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無知,如此的可笑。

抱怨是現實中的空氣,總是纏繞着自己的生活,而又很難躲避它的纏繞,除非自己能夠有意識的去克服,不要把它當作一陣風,吹過之後沒有人察覺,自己已經習慣性的無動於衷。最可悲的是,我每天都有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抱怨,對生存環境的抱怨、對交通阻礙的抱怨、對身體疾病的抱怨、對學生的無理取鬧的抱怨,對領導的不公的抱怨,對家人錯誤的抱怨、對老公的抱怨、,我有太多太多的抱怨。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現實逼着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怨命如紙薄......似乎藉此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過後,一切照舊, 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的抱怨對象。我們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

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許多時候,我們並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願意直面,並且積極做出改變,有時候,隨着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不過,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後,還是會有改變的慾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着情緒上的牴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語措辭,以沉默代替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儘管抱怨和評斷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着的意識緩緩敞開。

《不抱怨的世界》告訴我天下已有三件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去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變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祈求上天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生活才會有想象不到的轉變,人生才會更加美好圓滿。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説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情心,也不容任何機構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是一部闡釋觀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嘲不抱怨運動”的發起、描述、記錄與召喚。正是那些已經改變了全球數百萬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變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隻是路標,真正的開始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踐行,如果堅持,已經足夠造成改變的敞開,穿透我們雜亂無章、充滿問題而又缺乏審視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記住比爾蓋茨這句話:“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