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重點理科知識點歸納

來源:文萃谷 2.71W

為什麼赤道地區不是最熱

大學聯考重點理科知識點歸納

文章摘要: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在哪裏?許多人認為,赤道地區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過了45℃。而赤道地區,儘管太陽光照很厲害,但白天氣温很少超過35℃。…

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在哪裏?許多人認為,赤道地區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過了45℃。而赤道地區,儘管太陽光照很厲害,但白天氣温很少超過35℃。

其實決定温度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僅是光照強度,還與海拔高度,大氣環流、地面狀況、降水等因素有關。

赤道附近大多是海洋,一方面海水蒸發會吸收大量熱量,另一方面海水的熱容量大,水温升高要比陸地慢。因此,赤道圈附近的白天海洋温度不會急劇上升,那裏平均氣温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高。

但是沙漠地區則不同,那裏植物稀少,水源短缺,幾乎沒有可蒸發的水分;沙子熱容量小,升温快,熱量不容易向地表下層傳遞。因此,白天太陽把沙地表面曬得滾燙滾燙,而下層的沙子卻是冷冰冰的。在沙漠地區,每當太陽一露面,氣温就會急劇上升,到了中午,更是驕陽似火,地表發燙,氣温最高可達55℃。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赤道地區的降雨量要比沙漠地區多得多。在赤道地區,幾乎每天下午都下雨,這樣氣温就不會升高。而沙漠裏很難見到下雨,幾乎天天都是大晴天,太陽從早照到晚,下午的氣温就會越來越高。

溶解度總結各種“四”

文章摘要:總結了溶解度各方面,包括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溶解性的四種描述;溶解度的四個影響因素;温度影響物質溶解度的四個規律;溶解度曲線的四個用途;溶解度曲線上四“點”的意義。

溶解度是國中化學溶液部分難點,也是會考化學計算題之難點。下面就溶解度、溶解度曲線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歸納,以期幫助同學們理解與應用。

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該物質在100g溶劑(通常溶劑是水)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概念的四個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劑、達到飽和、單位是g。

2.溶解性的四種描述

溶解性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來描述物質的溶解性。

溶解性和溶解度(指物質在20℃時的溶解度)的關係

3.溶解度的四個影響因素

溶質的種類、溶劑的種類、温度、壓強(主要影響氣體的溶解度,對固體的溶解度影響不明顯)是影響物質溶解度的四個因素。在溶質和溶劑一定的情況下,温度是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4.温度影響物質溶解度的四個規律

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温度影響變化不大;熟石灰的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氣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

5.溶解度曲線的四個用途

(1)利用溶解度曲線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物質溶解度隨温度變化情況;

(2)利用溶解度曲線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温度時溶解度的大小;

(3)利用溶解度曲線可以查出某一種物質在不同温度時的溶解度;

(4)利用溶解度曲線可以選擇分離提純物質的方法及使該物質溶液成為飽和或為不飽和的方法。

6.溶解度曲線上四“點”的意義

(1)溶解度曲線上的點表示物質在該點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時溶液所處的狀態是飽和狀態。

(2)溶解度曲線上面的點,依其數據所配製的溶液為對應温度時的飽和溶液,且該溶液中溶質有剩餘。

(3)溶解度曲線下面的點,表示溶液所處的狀態是不飽和狀態,依其數據配製的溶液為對應温度時的不飽和溶液。

(4)兩條溶解度曲線的交點,表示在該點所示的温度下,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向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生石灰

文章摘要: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是國中化學一大難點,而氫氧化鈣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當氧化鈣溶於飽和氫氧化鈣溶液時,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溶解度這一知識點,有一種特殊的物質氫氧化鈣。與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卻隨温度升高反而減小。其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

我們知道生石灰(氧化鈣)與水反應能夠生成氫氧化鈣,即一種物質可以與溶劑反應生成溶質。這樣必然對溶液的組成產生不小的影響。

下面分析一下,向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生石灰,在反應過程中,溶液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定温度下,向飽和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會與溶液中的水發生如下反應:CaO+H2O=Ca(OH)2。反應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在整個反應的過程中,因為消耗了部分水,導致溶液中溶質水的質量減少。如圖

温度:生石灰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溶液的温度會升高。

溶劑質量:反應消耗了水,溶劑減少。

溶質質量:有些人認為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溶質質量會增加。事實上,恰相反,可以從兩方面分析,(1)飽和溶液中,溶劑水減少,部分溶質會析出,溶液中溶質減少;(2)温度升高後,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部分溶質析出,同樣溶液中溶質減少。

溶液質量:溶劑和溶質都減小,溶液質量也減小。

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温度相同時,同種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相等;温度升高後,飽和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質量分數降低。

溶液pH:温度升高後,溶解度降低,溶液中氫氧化鈣減少,鹼性減弱,pH降低。

接下來我們分析,反應結束後,溶液温度恢復到反應前温度時,溶液有會發生那些變化。

溶質質量:隨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當溶液温度恢復到原來的温度後,溶液中剛剛析出的部分Ca(OH)2還會繼續溶解一部分。因為水被消耗,所以溶液中溶質始終達不到原來的質量。

溶質質量分數和pH:恢復到原來温度。所得溶液仍然是原温度下的飽和溶液,質量分數與原始溶液的質量分數相等。pH也與原來的值相等。

整個過程中,各種變化如圖,(溶液的pH變化圖與溶質的質量分數變化相似)

參考例題

【例1】在25℃時,向飽和的氫氧化鈣溶液中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鈣,再恢復到25 ℃,關於該溶液的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A.溶液的質量增加

B.溶液的質量減小

C.溶液中溶質的溶解度增大

D.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增大

解析: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氧化鈣後,氧化鈣與水反應導致溶液中溶劑的質量會減少,因此溶解的溶質也會相應的減少,溶液質量也減少。而反應前後溶液的温度不變,所以溶質的質量分數不變,溶解度也不變,選項B正確。

【例2】向20 ℃的飽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適量的氧化鈣粉末,充分反應,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A.溶液温度未冷卻到20℃時,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冷卻到20℃時,溶質質量分數比原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復到20℃時,溶液質量比原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復到20℃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和原溶液的相等

解析:向20 ℃的飽和澄清石灰水中加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並放熱,由於原來溶液就已經飽和,且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所以不可能再溶解,不管是否恢復20 ℃,溶液仍然飽和。但在這個過程中,水由於參與反應減少了,即溶劑減少了,溶質肯定相應減少。由於是相同温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等,選項B錯誤。

環境與天氣狀況影響電腦使用

文章摘要:電腦現在時一個比較普遍的家庭和辦公用具,像其他電器一樣電腦使用也要注意很多問題。影響電腦正常使用的因素也很多,温度、濕度和雷電等都會影響電腦正常使用和壽命。

【編者按】作為高科技產品的電腦,它是由一個一個電子元器件製造而成,就像其他電子產品一樣。電腦對使用環境也有一定要求。在諸多環境因素中,氣象因素對家用電腦影響最為明顯。周圍環境直接會影響到電腦內部構建的正常運行,所以為了延長電腦使用壽命和性能穩定,對於周圍環境的調節顯得尤為重要。

影響電腦正常使用的因素比較複雜,期中比較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温度,一般情況,家用電腦的温度適宜範圍比較大,不考慮其他因素,一般從0℃至30℃均可正常工作。但由於電腦長時間工作會產生熱量,機內温度會上升,温度上升直接影響到電腦CPU的正常運轉,CPU對於電腦就像是人的大腦一樣,它指揮着電腦的各個部分完成不同任務。所以家用電腦的使用時間應以4小時以內為宜,超過4小時,最好應關機休息片刻,從而避免因熱量難以散發造成的半導體材料老化、電路短路等故障,可以有效的延長電腦壽命。同樣的原因,電腦應避免直接受陽光照射或空調口的熱氣噴射,也不要太靠近暖氣片、取暖器等熱源。

家用電腦

其次是濕度,電腦對周圍空氣濕度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範圍是40%至70%。濕度過大,會使電腦元件的接觸性變差,甚至被腐蝕,電腦也就容易出現硬件方面的故障。所以在雨季,應採取放置乾燥劑和及時關閉門窗的方法以降低房內濕度。另一方面,如果房間濕度過低,又不利於機器內部隨機動態存儲器關機後存貯電量的釋放,也容易產生靜電。在學習過經典有關知識之後,就會知道靜電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力是多麼大,靜電有些時候會產生破壞性的效果,因而,在有些情況下就要將靜電釋放掉,而一定的空氣濕度就可以達到效果,空氣中的水分子會將電荷吸收傳遞掉。所以冬季在房間邊取暖邊使用電腦時,應注意增加房間濕度,例如使用加濕器或灑水增濕等等。為了避免因空氣乾燥引起的靜電,有電腦的房間最好鋪上防靜電地毯(在地毯的編織過程中加入細金屬絲)。

最後是風和雷電,電腦需要良好的通風環境,通風不僅可以降低電腦的温度,還可以緩解電腦自身釋放的有害物質。如果房間裏能保持每秒1米左右的風速,那麼對機器的散熱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温、濕等氣象條件適宜的前提下,房間門窗應保持空氣對流,但一定要保證灰塵不能隨風而入(灰塵顆粒往往是製造靜電的罪魁禍首)。電子產品一般都比較害怕雷電,我們都知道打雷閃電天氣不要在外打電話。同樣道理,遇到雷電交加的惡劣天氣,也最好不要使用家用電腦。因為電腦不僅“害怕”雷擊,甚至對雷電釋放的感應電也無抵抗能力,常常因為感應電的破壞,電腦元件出現不易查找的故障。所以,電腦用户不僅要有建築物避雷裝置的保護,最好再專門為電腦配上一個可防大氣感應電的消雷器。

寒假充電:深度理解温度、內能和熱量

文章摘要:中學物理熱學部分主要是如何理解温度、內能和熱量這三個基本概念,它們是國中熱學涉及的三個基本物理量。理解不到位,很容易在主觀上形成錯誤判斷。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重在相互比較,總結三者之間區別於聯繫。…

【編者按】中學物理熱學部分一般在考試中比較傾向於考察對概念的理解,總是變向的進行考察。熱學部分主要是温度、內能和熱量這三個基本概念的衍生。它們是國中熱學涉及的三個基本物理量。這三個物理量都和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息息相關,但是它們的含義是有很大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搞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這樣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才會做到隨心自如。

物理實驗課

一、三個量的區別與聯繫

温度

温度是與物體自身冷熱程度相聯繫的物理量,由自身的狀態決定,它表示物體在某一時刻的冷熱程度,與熱傳遞過程無關。

温度的本質是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分子平均運動的速度就越大,動能也就越大。因此,温度實質上反映了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因為温度能直接反映物體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所以用温度作為描述物體熱運動狀態的最基本物理量。

温度的單位是“攝氏度”、其符號為“℃”。敍述時所用的物理語言一般為:物體的温度“是”多少攝氏度。物體吸(放)熱,温度“升高(降低或不變)”或“升高(降低)到”多少攝氏度等。

熱量

熱量是物體內能變化的量度,其定義為: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多少。熱量是與温度(或物態)變化相聯繫的物理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內能

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內能的大小與三個因素有關:

(1)温度:伴隨物體温度升高,物體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就會加劇,分子的動能增加,內能增加。如果物體温度下降,分子動能減少,內能減少。

(2)分子間距:因物體內部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故分子之間也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勢能,即分子勢能。當物體宏觀上的體積發生變化時,其內部分子間的距離也隨之改變,從而引起分子勢能的變化。一般情況下,當物體體積增大時,分子勢能增加;體積減小時,分子勢能減小。

(3)分子數目:內能還與物體內的分子數的多少有關,在温度、體積相同時,物體內的分子數越多,其內能就越大。

注意:0℃的物體同樣具有內能,內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做功衝程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改變內能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式。內能的單位是“焦耳”。

三者之間的關係

(1)熱量和温度:温度是由物體自身狀態決定的狀態量,與熱傳遞過程無關,熱量則與熱傳遞過程相聯繫。所以,熱量常與某段時間相聯繫,是一個過程量,而温度則與某一時刻相對應。兩者的聯繫是,物體吸收熱量,温度升高(或不變),放出熱量、温度下降(或不變)。

(2)熱量和內能:內能是反映物體狀態的物理量,它是能的一種形式,總與物體的某一狀態相對應,是一個狀態量。熱量是描述物體內能變化的過程量。兩者的聯繫是,物體吸熱、內能增加。物體放熱、內能減小。

二、重點理解內容

物體升温,原因不一定是吸熱

物體吸熱升温(或不變),內能一定增加,由於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因此物體升温、內能增加,既有可能是因吸熱引起、也有可能是因外界對物體做功引起的。

物體温度比較高,內能確不一定大

温度反映物體的冷熱程度,而內能除和温度有關外,還與物體內分子的多少及體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對同一物體,當其吸熱升温時,既可使分子的動能增加,又可改變分子間的距離或排列方式,從而使分子勢能增加。所以,當物體吸熱升温時,內能增大。

如果兩個物體的温度和體積均相同,那麼內含分子數多的物體所具有的內能大。某一物體雖然温度較低,但因其內部的分子數多,內能也可能較大,另一個物體雖然温度較高,因其內部的分子數少,其內能也可能較小。對於不同的'物體,不能簡單地用温度的高、低來比較內能的大小。

物體吸收熱量,然而温度不一定會升高

因温度只與物體內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有關,而內能除與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有關外,還與分子間的距離和排列方式等因素有關。一般情況下,物體吸熱後,可通過三種途徑改變其內能:

(1)使物體內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增加。此種情況一般發生在物體未達到其熔點之前。此時,物體吸熱升温,內能增加。

(2)如果晶體物質的温度達到熔點後,若其仍能繼續吸熱,則所吸收的熱量將全部用於改變物體內分子間的距離或排列方式。此時物體內分子的勢能增加、動能不變。所以,晶體在熔化的全過程中,要從外界吸收足夠多的熱量、內能增加,温度卻保持不變。

(3)對於非晶體,當其吸收熱量後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增加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使分子動能增加。另一部分則用於改變物體內分子間的距離與排列方式,從而使分子勢能增加。故非晶體物質吸收熱量後,温度升高、內能增加。

製取明礬晶體

文章摘要:飽和溶液降低温度後會有晶體析出。明礬是硫酸鋁鉀的俗稱,能夠淨水。存在一個結晶核時,明礬飽和溶液會不斷析出晶體使晶核長大。

實驗目的

1、瞭解溶解度與温度的關係。

2、觀察晶體的形成。

實驗原理

大多數鹽隨温度降低溶解度降低,飽和溶液降低温度後會析出晶體。

實驗用品

燒杯、玻璃片、玻璃棒、蒸餾水、明礬、細線、鑷子

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 ℃~20 ℃的水,並加入明礬,用玻璃棒攪拌,直到有少量晶體不能再溶解。

2.待溶液自然冷卻到比室温略高3 ℃~5 ℃時,把溶液倒入潔淨的燒杯中,用玻璃片蓋好,靜置一夜。

3.從燒杯中選取2~3粒形狀完整的小晶體作為晶核。將所選的晶核用細線輕輕繫好。

4.把明礬溶液倒入燒杯中,向溶液中補充適量明礬,使其成為比室温高10 ℃~15 ℃的飽和溶液。待其自然冷卻到比室温略高3 ℃~5 ℃時,把小晶體懸掛在燒杯中央,注意不要使晶核接觸杯壁。用玻璃片蓋好燒杯,靜置過夜。

5.每天把已形成的小晶體輕輕取出,重複第4項操作,直到晶體長到一定大小。

探究燃燒的條件改進實驗

文章摘要:對於燃燒條件的探究,通過改進實驗克服教材實驗中的不足,達到操作簡單、現象明顯,並且綠色環保的目的。

實驗原理

白磷的着火點較低,紅磷的着火點較高。用熱水給紅磷和白磷加熱,銅片上的白磷燃燒,銅片上的紅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燒,得出燃燒需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接觸;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温度。

實驗目的

探究燃燒需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接觸;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温度。

實驗用品

大燒杯、小燒杯、大試管、金屬圓柱體、薄銅片、鑷子、藥匙、紅磷、白磷、濾紙、熱水。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500mL的大燒杯中放一金屬圓柱體,注入400mL熱水,在圓柱體上放一小塊白磷。

2、在燒杯上蓋一薄銅片,銅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用濾紙吸乾水後的白磷。

3、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後,用一內壁沾有水的小燒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銅片後,用一支空試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屬圓柱體(白磷),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發出黃光,放出熱量,產生大量白煙。紅磷不燃燒,水中白磷也不燃燒。用空試管罩住水中的金屬圓柱體(白磷)後,水中的白磷燃燒。

創新點

人教版教材實驗存在以下不足:(1)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五氧化二磷會污染空氣,對人體有害;(2)給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氣需要提前準備好,或在實驗時一邊製氧氣一邊將氧氣通入水中,這樣操作起來就較為繁瑣。

為了克服以上不足,對該實驗進行改進:(1)當銅片上的白磷燃燒時,將一內壁沾有水的小燒杯罩在白磷上,既能讓學生觀察到白磷燃燒的現象,又能減少白磷燃燒對空氣的污染;(2)取下銅片後,用一支空試管向下罩住水下的金屬圓柱體,白磷迅速燃燒,不需要製備氧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

上述改進實驗最直接證明燃燒的兩個條件,與空氣(或氧氣)接觸;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温度。對於可燃物的證明可以增加銅片上的紅磷在酒精燈加熱可以燃燒和石塊在酒精燈火焰上不能燃燒對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