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34篇)

來源:文萃谷 1.15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34篇),歡迎大家分享。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34篇)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

清代文學家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採取宋詞三首中各一句,他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

王國維選擇三首詞的三句話集在一起,選的很巧,集的很妙。我們每個人在確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後,就要一往直前,勇於高攀,勤於探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要有廢寢忘食的精神,有專一不二的熱愛,甚至為之消瘦憔悴也不動搖,不後悔,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要刻苦學習,認真工作,遇到問題要不厭其煩,有不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的恆心,必須做到“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工夫”。

曾經“為伊消得人憔悴”,曾經“眾裏尋他千百度”然後才可能“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才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求識的過程是經過千辛萬苦、酸甜苦辣的,在順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立下凌雲志,勇猛向前,敢於拼搏,這個經過除非親身經歷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過程,別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的。

王國維提到的三個境界,第二個境界是至關重要的,在確立了目標和奮鬥方向以後,第二境界就是漫長的求學過程,肯不肯刻苦鑽研,肯不肯下苦功,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兩種結果,正如馬克思説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勞苦,沿着它的陡峭小道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它光輝的頂點”。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着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説,理論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户之見,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他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讀了他的詞論後,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人間詞話》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於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是對人生的反思。它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恆中,讓自我去面對註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的執着追求和最終的頓悟。

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於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

在寒假期間閲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雖然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其實是不乏深奧的文學評論書,甚至涉及談人生、談哲學。我跟着飛快地通讀了一遍。

王國維這本書裏面最廣為人知的片斷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兒的所謂境界是指修養或者造詣。王國維的境界説我讀中學時就知道,但那時似懂非懂,如今重讀此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訴讀者要學會享受孤獨並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訴讀者要執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第三境是告訴讀者成功往往青睞那些不輕言放棄者,在你困惑不堪時翩然來臨。

《人間詞話》是一本好書,歲月更是一本好書。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4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着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書裏面大多穿插着詩詞、註釋和評論。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説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裏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後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説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琅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西風颳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鬥的。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後悔。第三境界為成功。經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鬥,終於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過立志、奮鬥。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鬥的目標。立志是前提,奮鬥是保障。我們常説“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歷百倍挫折,卧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於吞併了秦國。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只要有志氣,朝着奮鬥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鬥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朱熹有“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之古訓,今有“空談於國,實幹興幫”鑑言。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於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於行、親於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為業”的精神,加強學習,多於鍛鍊,提高能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鬥。

因為,奮鬥其樂無窮。

是的。一旦有了寄託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願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都會是興奮而執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而後,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於漂泊歸於寧靜,卻發現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想到如此,心生遺憾。望有閒時,再細斟讀。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5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堪稱文學經典。讀完這本精妙獨到的詞評,令人最有感觸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詞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這第一境界便讓我產生了共鳴。一夜蕭蕭,西風淒涼,意境似乎有些悲傷。獨上高樓,極目遠眺天涯路,這又是何等的坦蕩!西風凋零了碧樹,眼前的形勢不容樂觀,眾多天涯路,我該走哪一條?這時就必須登上高樓,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擾,不會被眼前飄忽不定的浮雲所迷惑。這樣,望盡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確定好下一步做什麼,決定好自己即將要走的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點,找明方向,這將是一個成功的開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尋找天涯路的過程。而第二境界,則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着態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標,眼前有方向,還缺什麼?缺的是努力。好高騖遠,光説不練,看清了路卻懶得往前走,這算什麼?沒有實際行動,有再高的天賦,再好的計劃又有何用?最後只能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努力一天兩天,不足為奇,一年兩年,才是難能可貴。儘管遇到困難,儘管“衣帶漸寬人憔悴”,也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因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能夠一直眼看前方不改變方向,衣帶漸寬終不悔,這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境界嗎?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第三境界最為耐人尋味。世事無常,實現理想之路的羈旅漂泊最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歷了上高樓,人憔悴,衝破了無數的難關與考驗,我們就會逐漸變得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知道自己要什麼。眾裏尋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尋,才有那驀然回首時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俗話説,功到事成,追夢路上,我們心中應該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尋未果,也能安然面對,坦坦蕩蕩。淡泊間,真正想要的就穩穩地握在手裏了。這就是經歷了第一、第二境界後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成熟與淡泊。我想,這也是人生真諦與價值的體現。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人間詞話》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説,彷彿就是從宋詞這片潑墨山水中闢出的世外桃源,給人以曠達,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這三境界會成為我成長之路的啟明星,帶領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6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進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縱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

我讀《人間詞話》,前一半是為了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於心底的些許人文情懷。而後一半,則完完全全是為了完成任務。

我是喜愛詞的,愛那種似愁非愁的古雅,愛那種寄情於物的衷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心底最深處,欲語還休。詞,便是如此,不過寥寥數字,便能將一個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盡致,而又不失絲毫美感。這樣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攜着一雙欣賞美得眼睛,翻開了《人間詞話》,開始了我的詩詞之旅。可約莫讀了一半之時,卻無可奈何的將其棄之。為何,國學大師王國維境界和等之高,豈是爾等小輩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連着他對詩詞的評悟,如此一本古書,我只能仰天長歎,哎,我委實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罷。

然因着讀後感這樣的任務,兩個月後,再次將它捧起,耐着性子讀完。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評悟我只能一半一半連蒙帶猜將其理解,但那些詩詞讀着卻是真的打心底喜歡,可謂,甚得我意啊。想着,南唐後主李煜那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便浮上心頭。有着傲視天下的才情,卻無奈投錯了帝王家,將南唐江山拱手相讓。若此生為平民,他的結果是否會不一樣呢。“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這是那個奉旨填詞的柳永,那個埋沒於市井卻散發了千年光輝的柳永。我時常想着,能詠出“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他,整日穿梭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樣一種悽苦啊。

一本書完了,萬千個故事也就此結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間消失於世,昨天還是駭世驚俗,今天則平淡如水。虛無就虛無,過眼就過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裏的水似的,總是流逝,沒有什麼千秋萬載的一説。他們,終究是消失於那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文字,代替他們訴説着另一個故事。

與其説讀《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如説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詞。每一首詞,都是一個説不盡道不盡的人生。或失意,或悽苦,又或是壯志難酬……一切一切,都潛藏在哪一個有一個精美而有古典的漢字中,等着後人去挖掘,去欣賞,而我,很高興,成為了其中一人。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7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佳作。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的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由人所抒發,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藴藏在詞話裏,字裏行間裏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此乃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現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説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雅,在於其氣質的突顯而不在於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説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言語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感十分真摯強烈,並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而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習生涯中時常出現,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兩位大儒詞創功能十分了得,後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歎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説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並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現、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於挑戰、敢於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先生如是説。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麼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隻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挺多。一説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淒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真所謂“人間詞話,詞話人間。”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8

人間詞話主要賞評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詞人詞作,初讀前幾頁時頗覺枯燥,隨着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開播,就着細細讀去,始覺饒有趣味。

王國維關於歷代詞人佳作的數句點評,彷彿為欣賞詞作打開了一扇窗,通過聊聊數句即可領略和品味整首詞的意境。

作者提出賞評詩詞的主要標準乃是境界,或者説是自然之境界,即寫詞作詩不過多修飾而寓情於景、寓景於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一切皆自然流露。進而提出“隔”與“不隔”、“格調”、“雕琢句易而意難”等論斷,皆是以此為基礎而來。

所謂不隔,就是詞人以自然之筆觸寫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興之所至即興而發,讀來使人感到自然流暢,意韻無窮,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詞人,要麼天賦異稟聰穎過人,要麼學富五車厚積薄發,方能收發自如,均是才華橫溢,性情自然,方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暢懷佳作。

所謂隔,則指雕琢語句,寫景抒情、託物言志在語句雕琢上下了過多功夫,精緻有餘而失之自然,所謂隔的詞人,在作者看來總是用力着錯了方向,不能暢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體來説,人間詞話對於詞作的審美自成一格,雖有作者個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詩詞探幽的入門好書。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詩詞是中國經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捧一卷《人間詞話》,與王國維一同發現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洗滌心靈陶冶情操,重拾初心,煥發活力而整裝出發。

《人間詞話》一卷讀畢,再回顧,便明白為什麼周公度要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情詩來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整卷的語言精簡而不失華麗,遣詞造句別具匠心,體現了王國維先生獨特的欣賞風格以及深厚的美學功底。《人間詞話》名副其實,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提煉的一片清香,散播各方。香遠益清,在於那引人入勝的語言,更在於革故鼎新的思想。

王國維先生跳出了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鑑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的思維慣勢,在本書第二十六則裏從更高層面,概括詞的美學。即為“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最後的亦是最重要的第三境界則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境界,是《人間詞話》中最最核心的思想。王國維所説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恰好體現了這一核心。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頂得到領悟。

掌握事物本質,才能更好地領悟它的意義;秉持精益求精,才能深入研究拓展學術。王國維先生在詞的美學方面的卓異,源於他學問的周到和認真以及不懈的探索,車馬前驅,萬人隨後。通方知類,蔚為大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不了對事物精益求精的鑽研“月下僧敲”的賈島;“春風江雨”的王安石······煉字鍛句,苦思冥想,終鑄成一詩。

於詞如此,何而為人!不斷變更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是夢想和初心。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又怎能少得了精益求精,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目標鍥而不捨的追求?又怎能少得了對事物靜心觀察的過程?

王國維先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殉道者之一,他縱身一躍,將最後的生命寄託於了昆明湖畔的一汪春水。“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則在“真”與“善”之間。抓住“真”與“善”向王國維先生學習。時間流逝,沖洗歷史長河,春花秋月何時了,萬物更替,不變的是《人間詞話》,它將永久的存在於中國文化之中,不會歷久彌新,將永駐人心。

願每個人都能讀一卷《人間詞話》,感“境界”之奇,會詞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間芬芳。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0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唐詩宋詞又好似兩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向我訴説過去,訴説他們滄桑的經歷,陪我走過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個彎。我有一句最愛的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纏綿。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不僅深入淺出,那種傳統而優雅的審美情趣還能讓那些在我心底沉澱已久的古典情懷能重新泛起。下面我來和大家説一説我的讀後感。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境界,是真切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人間詞話》中最為經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不能不説,這段文字是《人間詞話》最為人熟知的名段。我想當年已經花甲的王國維鋪開一張宣紙,毛筆蘸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心中也是無限感慨吧!但王國維先生只是一個文人,最終也只能選擇投湖自盡。後人於他之死,是沒有太多溢美之司的,畢竟清廷的滅亡早已成定局。只是我的心卻無端疼痛起來,星星劃過天際,人們記住了他的光與熱,卻無人知悉他的預落。王國維先生只不過固執着他不該固執的,堅持了他不該堅持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全書來説提到“境界”有十餘處之多,這裏僅是一處,可就這一處就足以讓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於是乎我又一頭紮了進去……《人間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1

打開書櫃,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櫃的最後一排角落裏,放着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説。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特徵,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説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

著名翻譯家傅雷説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性靈,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靜夜裏,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2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王國維老師的著作《人間詞話》,感觸頗深。尤其是於漣老師講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嬌柔粧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當我看到這句的時候,文字裏隱藏着一股直擊我靈魂深處的力量,震撼我的心絃。每每合上書,“無嬌柔粧束之態”這句話總是讓我慚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嚐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無窮韻味。這句話也是於漣老師一生作品最真實的寫照,它生動地詮釋了王國維老師對待文學的真誠和率性。“無嬌柔粧束之態”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和領悟的樸素真理。

王國維老師説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非指讀書,因其還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認為需要閲歷,更需要年歲,此當意會,難言傳。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大推境界,並以”國家不幸詩家幸”開釋苦悶,為我們的人生開闢了新的方向,我們對於美好以及詩意的嚮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託。這本書句句箴言,雖着力於詞評,其美學觀點卻普適於文學藝術各門類。所言獨到、犀利、通透,常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慚愧的是本人詩詞積累過於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過此書值得多次品讀,定有更大的收穫。我認同書中對屈原、杜甫、陶淵明、李煜、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的評價,我也很欣賞這幾位詩人、詞人。作者言必談境界,這幾位的詩詞即勝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餘雖不能詞,但喜讀詞。詩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若無景無情無境只知一味仿效,寫出的東西無異於東施效顰。

輕輕合上《人間詞話》,情景交融,整個詩詞長廊中辨析明瞭。“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樂此哀也!讀王國維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淺,只是學識、閲歷有限,不能細細品味,今日暫且淺嘗輒止,他日再來細嚼慢嚥。每位詞人、詩人各有千秋,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之處,他們或內斂含蓄,或豪放曠達,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讀透此書,須得爛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詞作,可惜吾不能為也,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堅信“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相信經過不斷的仔細回味與思考,我對《人間詞話》也能擁有更深的理解。新時代的我們,需得牢記祖先的文化傳承,將古代文化與文學不斷髮揚光大,一代一代傳遞給子孫後輩。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3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人間詞話》作於1908~1909年,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在本作中,王國維提到兩個耐人尋味的概念,一個是“詩人之眼”,另一個便是“赤子之心”。

詩人之眼,是指不帶任何功利性的審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對美的感知之心。

詩人之眼,能觀有我、無我之境,便是所謂“喜怒時有我,作詩時無我“,無我之境”的“無我”,即為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教育學説》一文中講的“無慾之我”。

所謂“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也是來源於叔本華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館落疏桐”,“高館”“疏桐”均是靜景,以詩人之眼觀之,是無我之境。

能發現美,能描述美,同樣也是詩人之眼的重要特質。

由於詩人的經歷不同,所以眼中所觀的,筆下所鋪陳的不同,也造成了繽紛各異的文風。

“温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温詞句秀,主要體現在時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雙鬢隔香紅,玉簪頭上風”不以虛詞劃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顯得脈絡深隱。

韋詞骨秀,“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清麗婉轉,無怪靜安評之“弦上黃鸝語”,情深語秀。

有一雙敏鋭的詩人之眼固然是作詩的一方面,然更為可貴的是詞人的赤子之心。王國維曾評李煜,“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詩人,一個好的詩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詩人,詩人卻必是孩子。

同樣,孟子也説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過,王國維的“赤子之心”,並不是脱胎其中。

叔本華認為,“在兒童期,我們的整個生活訴諸知力遠超過訴諸意志”。他們是單純的——“天真與崇高的單純”。

王國維曾引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首部之一的“靈魂如何而變為駱駝,又由駱駝變為獅,由獅而變為赤子”的“靈魂三變説。

接着,又引叔本華的”天才赤子’論旁證。

正因優秀詩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創作,所以他們必須具備一顆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蘇魯支語錄》中寫道:“凡一切已經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的書。用血寫書,然後你將體會到,血便是經義。”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總能抒發血淚之情的。

詩詞向來講究“性靈”,沒有詩人之眼與赤子之心的詩人是萬難寫出富有“性靈”,富有“神韻”的作品的。

我們還需記住,一個詩人的創作和批評家的評論與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務必結合時代與個人進行分析。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4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又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古往文學演化,先真樸而趨工巧,王國維先生對於古代詩詞進化有着極深的瞭解,他直接道出了進化的本質:後人寫作會泥於原有的風格與形式,而不能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於是就開拓了新的領域以自解脱。依我拙見,詩與詞雖詩在前,詞在後,卻難以評價兩者優劣,因文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總各有千秋,未嘗有文體能達到萬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來詞之所以情感更為隨性自然,與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數的整齊劃一,因而更為隨性所欲。

文學體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為當一種文體在文學界流行起來,有太多的文學作者去嘗試和使用,這樣的後果一方面可以使這種文體發展的越來越繁盛,產生許許多多的堪稱瑰寶的優秀作品,但一段時間之後,幾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盡,後人再也無法寫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這種文體會陷入衰落。與此同時一些善於創造的想要有更寬闊展示空間的文人,就創造了新的文體,以發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創造新文體的輝煌時代。以此類推,代代更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的文學界的更迭現象,王國維卻能看到它的本質原因,並且分析得極為到位,這讓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國維一樣我不贊同文學後不如前,我認為無論四言,楚辭,古詩,律絕還是詞,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們代表了每個時代每種文體中的最高水平。至於為什麼會被取代,絕對不是因為文體本身有什麼缺陷,而是因為它發展到了極盛極高的難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闢蹊徑罷了。所以我認為文體之間是不可以被比較的,他們只是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不以是而分優劣”。

對於王國維閲世深淺論,大多數人持反對觀點,認為詩人應該將事實與藝術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李後主不經過國破家亡之痛何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書詞?但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閲世並不一定特指參與世俗事務,有人生經歷。閲世深者,即知識面廣,所見人生更多元,接觸各行各業的人物,其作品多反應世態眾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人間滄桑。而所謂閲世淺者,應是保持自己與生具來個性,用真性情寫真感受,無所顧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閲世僅是一種創作取材的手段,閲世有時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閲世後是否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以“鐫諸不朽之文字”。歸根結底,藝術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對的。

王國維説“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句話介紹的是由古而來的文體的轉變。王氏在以後為我們解釋文體“自成習套”,豪傑之士為解脱而作他體。

不難想象,文學的發展必經過三種境界:一為新起,二為繁榮,三為衰敗。而此正是由於長期發展文體再無創新,文人再無樂趣於其中,所以後衰。這也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發展缺乏創新性。

但話不能絕對。以宋代為例,宋詞是這一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體現,但你並不能就此否決宋代在詩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幸好王國維在最後總結中提到“就一體論”,表明了單個文體在自生髮展歷程中始盛中衰的現象。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閲世,閲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閲世,閲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王國維的這兩句話頗具爭議,且多集中於後一句話上。

李後主是南唐亡國之君,如果沒有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怎能使他寫出憂憤深廣的詞來?主觀之詩人,正是要經歷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才能有對人對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閲世愈淺,那麼性情之真就只是無痛呻吟而不能為世人千古傳誦了。

客觀之詩人,更多的是對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閲世,這樣才能豐富材料內容。但對他們而言,就不需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麼?所以客觀之詩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5

幾年前在陪譚總在彼岸書店喝茶時,閒來無事在書店裏隨意找本書讀,看到葉嘉瑩先生對顧隨先生講課的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本來只是想用幾首熟悉的詩詞打發一下時間,沒想到讀來酣暢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買了帶走了,書中對詩詞的揣摩對我這種除了在國小、國中、高中後再沒接受過更高語文教育的人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一時間心潮澎湃。書中多處引用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印象深刻,但最近幾年看專業類的書多,看文學類的書較少,今年適逢讀專業書有些瓶頸,厭書情緒上升,正好找來經典品味品味,果然藥到病除。

王國維先生不愧為國學大家,書不厚,酣暢淋漓,多處讓人不由得拍腿較好。

文中論文體興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體,以自解脱。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者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説固無以易也。”聊聊數語,道盡中國文學文體更替之緣由曲折,宋詞到元曲也是一以貫之,文體之間有繼承性、連續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波瀾壯闊,一浪又一浪。

王國維先生對詞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由名句。”那什麼是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無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而不是無聊湊騷,“境界”二字着實精妙,讀書筆記王國維先生的“境界”可運用到所有領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國維先生認為北宋的詞有境界,南宋無境界,南宋詞人中,能和北宋並駕的只有辛稼軒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寫境,即理想與寫實兩派,“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論述實在精妙,“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理想與寫實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而王國維先生似更推崇無我之境,這可能是因為無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但宏大的詩詞似乎更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辛棄疾的“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讀起來比“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肯定帶感很多。王國維先生貶李清照、温庭筠之詞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響。

有無境界,除了詞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與詞作者的品格關係更大。“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遊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王國維先生根據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詞而貶南宋之詞,祖李煜、崇謝靈運、歐陽修、蘇軾、秦觀、辛棄疾而貶温庭筠、韋莊、柳永、姜夔。

國學大家能根據自己的標準褒貶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應了文中所説“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雖然有些觀點在後世看來有些偏頗,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罵間指點江山,讀來讓人酣暢淋漓。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6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於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詞語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的講解,第二部分為人間詞話原文。

讀書人之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明理,追求真理。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種痛苦。從書中可以看出,古往今來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其氣節在。若是沒有歷史知識做背景,讀本書只能領會詩詞表層的含義,對於詩詞裏的深意,只有有心人才能領悟。作為初讀《人間詞話》的我,對書中的每個語言符號的微妙作用,豐富的內容,只能領會其表層意思。正因為這本書,讓我真正懂了“詞之言長”的含義,只有你用心去領悟,才能懂得詩詞的內在含義。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一種境界是講人生有時需要的是一種求孤獨,求寂寞的心境。慢慢人生路,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孤獨、坎坷。在那種惆悵的心境下,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望盡遠處的無盡之路。在絕望或孤獨的境界中,可以尋求精神上短暫的慰藉。但是,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勇敢走下去。就如我現在,剛剛參加工作,許多事情還不能處理的非常到位;不應該害怕犯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才能成長的更快。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種境界講人生的種種,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到人瘦帶寬也不後悔。不執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藉着這份執着與隱忍,才成就了他大師地位。正如現在的我們,剛剛接觸藥品註冊,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不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放棄,要憑着那份執着,守護患者用藥安全的一道關卡。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認真書寫審評報告時,還要不斷給自己充充電。只有自己知識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為公眾用藥安全服務。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種境界講人生需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求、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釋放。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講的是在經過不斷努力研究之後,會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完全釋放。藥學審評現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時刻,應不斷研究,改革應體現與時俱進,同時應穩定步伐,守護好公眾用藥的安全關卡。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7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境於一字中。“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鬧”字寫出了花開得熱烈,陽光下的灼灼其華。所謂只是一字,便盡顯風流。“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傾瀉,渾然天成,極其自然。千古壯觀之境界,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

山水之程,路途遙遙,行跡千里,夜色深深,千帳之燈尤為壯觀美麗。帳內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脈脈,卻又是怎樣的酸楚。王國維先生以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詞話人間,先生之風,境闊言長,再讀此書,感悟愈深。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8

1927年6月2日的頤和園靜靜的,魚藻軒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帶着深度的眼鏡,但厚厚的鏡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憊,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卻滿眼黑暗,他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平靜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學習數理,後回國任教研究哲學文學,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以病弱之軀做着最高尚的學問,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國維先生離去了,一位國學大師就此隕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綻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靜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間詞話》。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靜安先生首提境界説,以境界之高低論詩之好壞,而何為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為無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詩詞,雖唯情體物,窮極工巧也,可成為出色的詞人,但只是錦衣彩粧的行屍走肉罷了,讀來全無神韻,猶有隔靴搔癢,霧裏看花之恨。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靜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説,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為作者服務,故能以奴僕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對於古人的詩詞創作,靜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説","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學問",只有最高深的學問與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潛,蘇軾無不如此。文人不僅該學富五車,出口成章,更需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靜安先生以過人的氣魄,客觀的態度評價了古人的詩詞,以傳統的詞話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讀來全無傳統文人的偏執迂腐,更呈現了古典文學獨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華美詞藻而無內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華。對後來人的創作指明瞭方向。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合上書頁,只能默唸,斯人可貴。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19

詞話尋得亦人間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是我對王先生最早最粗淺的認識。後來雖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卻一直未曾拜讀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讀了《人間詞話》這一本著作。

饒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舊沒有想過這本名作竟這樣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僅一句話,最長的也不過一百五十餘字。也沒考慮到這樣晦澀難懂,需要時不時的網上查詢檢索。第一遍讀完我竟對大多數段落依然是毫無頭緒。沒辦法,我只好尋找註釋版來閲讀。

還好,參考着註釋附帶着詩詞原文,再將《人間詞話》細細讀來,我最起碼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點評,點評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讀出一點心得。

寫文章首先應有境界。無論描寫的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作者自己的見解或是闡發。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雖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為這點去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哪裏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鈎”又怎麼比不上“霧失樓台,月迷津渡”吶?

文章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積,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可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之後,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遊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文章的關鍵應在與意境,就是作者通過文字究竟是想論述何事,闡述何種觀點,實質就是作者構建出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雖作豔詞,但終有品格。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求學之路,首先在於立志,志存高遠,方能在求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望盡路之盡頭。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求學的過程中唯有歷經苦辛,努力打拼才會有所成就吧。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唯有經過前面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偶然驚喜。

雖王先生在此謙遜地説可能詞人們會不同意,但就我的見解,詞人們一定毫無疑義。此三重境界不只在於文章,也不僅限於治學。其實我們對於整個人生意義的追求和對人生過程認知不也是如此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0

《人間詞話》它其實本身便是讀後感。表面上,它脱離了原詞,便成了隻言片語;實際上,它又的確能獨立存在。説它字字珠璣形容,絕不為過。

初讀《人間詞話》,是讀詞論;再讀,便是讀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藝術的極致追求,也是全書的關鍵詞。

境界一詞是王國維先生所寫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如金石擲地,沁入心脾。如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創下“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呢。如歐陽修深沉之境,寫下“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歎。似稼軒的豪放之境,譜下“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如李後主幽婉之境,彈奏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似容若的落拓不羈,發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之言。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個境界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異曲同工。此境妙在“頓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第三境界猶如不速之客,讓成功的靈感乍現。此感在迷惘之後,在不經意間,空然降至,讓人豁然開朗,絕處逢生。給人以開闔的意境。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成功的靈感或許就在於你莫名奇妙的一個回頭,冥冥中有個方向指引着你。

對比自己,我怕是連第一個境界都沒嚐遍滋味。在這裏,我只是根據所看之書比對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經驗來對我未來的見解拋磚引玉。我想,當我垂暮之年,飽嘗人生百態之後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1

最愛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纏綿;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繾綣;有“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神韻;還有“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家國之恨。但往往只是流連於詞句之優美,從未深究其中深意,偶然間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深入淺出,全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開篇就説“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理論,詩家所説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王國維的境界是指“言有盡而意無窮”。他説境界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有我之境,從由動到靜的時候可以得到。因此無我之境優美,有我之境宏壯。境界又分隔與不隔,王國維尤其推崇“不隔”,他認為“不隔”更體現作品的自然美,景物宛然就在眼前,境界自然浮現,渾然天成。我覺得毛主席的詞尤其符合王國維的審美,都是渾然天成、意境恢宏,既有“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浪漫情境,又有“我失驕陽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的悲傷柔腸,更有“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情懷……

《人間詞話》中最為經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愛情的詞,來對標人生的態度。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是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第二個境界,是確定目標後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個境界,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併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麼請先緩緩,放鬆心態,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間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2

初讀《人間詞話》,是在暮春時節的一個午後,窗外柳絲低垂,紫燕輕喃,獨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壺香茗,在茶香繚繞中,細細品讀,任思緒在在字裏行間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進來的一米陽光,暖暖的,緩緩的,從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間,彷彿過了半個世紀。

我喜歡詩詞,也喜歡讀一些《詩詞鑑賞》之類的書籍。但是《人間詞話》是迄今為止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評。嚴格説來,《人間詞話》算不上一本書,充其量是一篇讀書筆記。但在這篇筆記中,王國維老先生洋洋灑灑,揮斥如意,對由唐至清的詩詞曲賦逐一進行了評點,高屋建瓴,切肯中要,顯示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全文由始至終沿着“詞以境界為最上”這一主線,重點圍繞“造境與寫境”,從“人與境”、“情與境”兩個方面着手,闡述了詞境的“虛與實”、“遠與近”、“動與靜”、“大與小”、“粗獷與細膩”、“豪放與婉約”,總結出詩詞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的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本書中,王國維先生如同一個博學的評委,為讀者點評了詞品的高低、詞境的大小、詞句的優劣以及詞人的長處與不足;如同一個嫻熟的講解員,給讀者講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國詩詞曲賦的發展史;如同一個高明的導演,向讀者展現了“大漠孤煙直”、“寒波澹澹起”、“馬鳴風蕭蕭”、“亂紅飛過鞦韆去”、“紅杏指頭春意鬧”等一系列氣象萬千,風格迥異的雄偉畫面;如同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讓讀者認識了疏狂的李白、沉穩的王維、豪放的蘇軾、柔弱的李煜、温婉的李易安、悽楚的納蘭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眾、氣質各異的偉大詞人。翻開書,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着的文字,掩上卷,我們眼前浮現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王國維先生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國學大師,他一生中在考據、哲學以及文學評論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大成就,他博學多才,自視頗高,尤其對自己寫詞的功夫頗為自得。他曾説過這麼一段雄視百代的話:“餘之於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餘闕,然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餘者。”。我們姑且不論他的詞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説的那樣高明,但既然作為大師的他自己都敢這麼講,那麼估計他寫詞的水平也絕不會太差到哪裏去,他寫的《人間詞話》也就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評價得當,因而成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説:“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説,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説:“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幾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總之,《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文學評論的代表作,它雖為論詞而作,但不限於詞,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它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和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户之見而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歲的王國維先生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而死,雖然他的死因至今尚眾説紛紜,但《人間詞話》確成了人間絕響。在這裏我想引用杜甫的兩句詩作為本文的收筆,權當作對《人間詞話》這本書的簡要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3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説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後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於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説。"境界"説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説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境界"説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説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願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於主清空而流於浮薄,主柔婉而流於纖巧。於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着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託,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説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於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託的説法,認為並不是有寄託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説,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4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後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有人説,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後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説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後面的內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但我讀到第一首,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幾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氾濫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還有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5

《人間詞話》是我國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一部詞話著作,在這本書中,王國維採用傳統的詞話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觀念和方法,結構嚴謹,內容新穎。

可能聽過這本書的人都應該知道王國維提出的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王先生認為成大事的人必須要經過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夢想,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沒有理想與抱負的人,終將碌碌無為。第二階段,我們擁有了理想之後,需要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且縱使憔悴也不後悔。第三階段是説在我們辛勤努力之後,終將會有那麼一天,無論成功與否,驀然回首,總是能夠找到自己應得的東西。

看了這本書,有很深的感觸,王國維先生那種深刻的批判思維,以及書中所體現那種情懷,那種境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應該從書中體會得到那種境界,從而來提升自己,讓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6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人生三境界如此劃分。以世間最浪漫而熱烈的情愛擬喻生活,本身就對生命有着真摯的崇敬和熱愛。第一境是濃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與目標;第二境是掙扎後依然倔強地堅守,是不悔一路走來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開朗的徹悟,不經意間便得到了生活的饋贈。

其實,回顧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經歷此“三境”麼?每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後,在父母和長輩的殷殷期待下成;長大後,為了生活,為了各自的人生目標,努力拼搏,不懈堅守;不管最後成為怎樣一個人,也無論各自從事什麼職業,有怎樣的成就,到一定年紀後,會忽然頓悟:其實生活本就如此。王國維大師的人生三境界,劃分之絕妙,讓人歎為觀止。這是對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可以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人生如詩,天地間自有詩情畫意。王國維對於詩詞的評析和賞論都收錄書中,與其説這是他的作品,不如説是詩評如詩。而《人間詞話》中所提出來的“詩詞當以‘意境’為上。”不得不説,《人間詞話》本身雖然是評論性文章,卻仍有意境、仍有境界,這或許也是它經久不衰、成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讀《人間詞話》,與單獨讀詩、讀詞完全不同。可以從書中瞭解到詩詞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彷彿由優美的平仄韻律進入了另一個新鮮的世界。雖然有一些評述過於高深晦澀,有如“霧裏探花”般虛虛實實不清,但我在通讀之後仍能從中受益,甚至感覺餘音繞樑,經久不散。

而其中所説的“詩人當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閲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之類的觀點,於我而言。也很有啟發。它將中西藝術融合,將文學的層次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這也是王國維大師自身的一個境界吧。我們作為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對於學生,必須滿懷真情,教育才不會是“無病呻吟”,才能真正實現唐代韓愈《師説》中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再引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習作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不説大話,不説套話,這樣的文章才能打動讀者。要寫出這樣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時的積累,包括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並培養學生養成廣泛閲讀的習慣。“詩人當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閲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在此基礎上寫出的文章,必能走進讀者的心。

《人間詞話》是女兒推薦我閲讀的,我第一次全面瞭解了中國詩詞的魅力,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學素養之匱乏。説來慚愧,閲讀《人間詞話》時,我都會提前準備好一本《新華字典》,因為不時會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經常藉助字典小老師。雖然如此,每每讀到特別喜歡的詩詞,我都會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聲地朗讀,這時,女兒總會投來詫異的目光。雖然只通讀了幾遍,特別是讀第一遍時,確實比較累,但自我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文學素養,而且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態構建都有很大幫助。接下去,我準備嘗試背誦裏面的詩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覆閲讀。在此,我強烈推薦大家,尤其是語文老師都可以抽時間好好讀一讀《人間詞話》一書。相信,一定也會像我這樣收穫滿滿!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7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着時光的流逝,彷彿停滯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驚豔。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所有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切地變數出來了,我們沉浸在宋詞的天地裏,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裏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裏囊括了世間種種的情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 “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寫景的白描,卻藴藏着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裏收穫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説是《人間詞話》裏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境界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界之説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裏演繹着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灑脱,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餘,秦觀的詞境最為悽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緻精巧。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裏有了別樣的延伸。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慢慢老去。唯有經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後,身邊泡一壺香茗,打開《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8

老實説,讀這本頗見考據功夫的書,把玩那些精闢的不刊之論,繼而小心寫出下面這些話,要先給自己壯壯膽,聳肩收拾一下自己的淺薄,然後再打開神遊八極的冥想……評個五星吧,僅管文字編排上有些疊牀架屋的味。

賙濟(止庵)《宋四家詞選》裏論作詞雲:“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既成格調,求實,實則精力彌滿。”孟子有曰:“充實之謂美”。《莊子·知北遊》感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而今《人間詞話》獨闢詞品“三境界”説,繼而引詞論詞確為高格,萬象更新一語點破,謂之一切景語皆情語!沒有一些三腳貓的花架子,還真攬不下來瓷器活兒,更別説桌子底下放風箏了。

雖然佶屈聱牙面目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一切生活部門都有技術,骨子裏的.東西變化不易,於是評論就應該有分寸,假如意象、主旨、趣味差強人意,就不用去評它。概其詩餘盛於兩宋,但並非闕闕頂好、頂頂好、無雙第一,我們雖然可以誇獎這個成就,但是無須誇張、誇大,害得文學批評裏數得清的幾個讚美字眼兒“五+二、白+黑”加班。

據説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候,每聽到他父王在外國打勝仗的消息,就要發愁,生怕全世界都給他老子征服了,自己這樣一位英雄將來沒有用武之地。緊跟着偉大的詩歌創作時代而起來的詩人準有類似的感想。所以,前代詩歌的造詣不但是傳給後人的產業,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説向後人挑釁,挑他們來比賽,試試他們能不能後來居上、打破記錄,或者異曲同工、別開生面。假如後人沒出息,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麼這筆遺產很容易貽禍子孫,養成了貪吃懶做的膏粱紈絝。因之,有唐詩作榜樣可能是宋人的大幸,也可能是宋人的大不幸。在書中被作者反覆提及的白石道人有言,“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有宋一朝,眾人拾柴,不僅把唐人修築的道路延長了,還把疏鑿的河流加深了。

個人以為讀這本書,首先應繃緊上述認識,然而還遠遠不夠,藝術永遠離不開生活!真正的生活就像一把燒紅的電烙鐵,不管你情不情願,都被當成一塊皺布來整,不論多麼曲折,最後總是橫平豎直、熨熨貼貼。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生活可不欠不該你的,每天都在直播,何況是非功過終在你心,即便眉頭緊鎖、五官扭曲,於事有何補於己有何益?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何評論,都顯繞舌、多餘,只有通電,火紅,然後摧枯拉朽,一片清平……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29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作者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每天我們會分享一篇文章,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師生加入我們的讀書分享活動,用閲讀點亮人生!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極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所以我將此書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與詩詞來一場酣暢淋漓裏的對話。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書作者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該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説。他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讀了他的詞論後,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詞的意境之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種境界,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説“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瀟灑的風景,西風黃葉,山長水闊,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理解成做學問、成大事者,必須要經過的一種孤獨寂寞的狀態,而一人獨上高樓,遙望不盡的是天涯漫漫長路,是為孤獨寂寞。但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種境界,這句話引用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帶寬也無怨無悔的執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這句詞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者,要達到第三種境界,只有在經過萬水千山尋尋覓覓後,在不經意的回首間,才發現豁然貫通。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述與這俗世的輪迴的確不謀而合。洞悉人生所有成功的個案,無不經歷這三個過程: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執着追求,最終才能獲得頓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的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於王國維的這三重境界的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重境界是教師要對教育、對教師職業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有一個願景。第二重境界是教師要不忘初心,雖經磨練,但終生不悔,之後才能達到第三重境界。這一境界也是教師職業幸福感之所在。看到學生成長,我們會感到無比的幸福。最後祝願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歷經磨練後豁然開朗,祝願每一位老師都能享受看到學生成長後那份喜悦欣慰!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0

作為晚晴大儒的王國維在汲取了西方美學思想以後,開始改變舊有的觀念,以嶄新的眼光評判中國舊文學。他以新穎的見解將中西方的文學藝術思想融為一體,在中國的舊文學藝術門派中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他在晚晴的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在文化領域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初讀《人間詞話》,猶如踏入了一個新鮮的領域。雖然自國小開始,我們都已經接觸過詩詞歌賦,也具備一定的詩詞賞析能力。但對於王國維先生這種獨到而高深的評析,還真是有點“霧裏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表面上看,它的格式與之前我們所學到的詩詞大同小異,甚至有人誤解《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詩詞著作。其實不然,他以傳統的詞話形式、概念和術語,自然地融入新觀點,對中國的舊文學進行批評。我認為,他的做法跟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處,藉助封建傳統的外衣,讓世人更好的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夏承燾認為《人間詞話》“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王國維對詩詞研究之深,《人間詞話》在詩詞方面涉及面之廣,致使我們難以全面地認知《人間詞話》這本書。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摸象的盲人一般,描述自己所能夠認識到的部分。

人生的三大境界大多數人最初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那三句精闢的論斷開始的: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②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⑤這三種境界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的大事業家、大學問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學歷史的我們都能夠認識到歷史是存在它的必然關聯的。而王國維也發現了偉人成功的共同邏輯,並且生動形象地用三句詞話來表達。

第一境界,“西風凋碧樹”描述了一夜間,樹上碧綠的樹葉片片凋落。時間在變化,事物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化,影響着人的心態也不斷的變化。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從這句詩詞當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盡天涯路”,無限的迷惘心底。在這樣的迷失自我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標。任何事情,無論是學問還是事業,沒有明確的方向,我們都會無從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廢。因此王國維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擺脱自己目前的迷茫。

第二境界,有了堅定的目標,我們能夠朝着既定的方向前進。即使痛苦艱難也要“不悔”,甚至甘願為之“憔悴”。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壓力,你都能夠為了這個目標而抵禦下來。其實一旦有了目標和寄託就會奮力拼搏,因為那是自己願意做的,就如同我們説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麼對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勞累而是樂趣。如果你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説明你距離成功已經更近一步了。

第三個境界,這句詩詞描述的是一個很欣喜的場面。從第一二境界的艱苦卓絕地“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終於尋得成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波折,百折不饒,經過一番奮鬥才會取得成功。當你成功以後,你又會感到意外,因為它一直在我們不經意的地方等着。因為當你獲得成功的時候,又會感歎成功似乎很簡單,似乎就在眼前。

除此之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作為文學藝術在時代承上啟下的過渡,對現代詩歌的寫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現實意義。現代詩歌適應時代的要求,是以接近羣眾的白話語言來創作的,形式自由,內容也是開放的。按照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對詩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現代詩歌的創作方面我們就需要注意幾點。

首先是詩歌要有意境。在書中,王國維開篇就提出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境界的重要性。其後又詳細地説明了“境界”,認為境界有“造景”和“寫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等等。王國維認為“境界”是詩歌的核心和靈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點。他認為那些傳唱不衰的詩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況下產生的。

二是詩歌要寓情於景,情境交融。《人間詞話》對“情”和“景”的關係也有很深入的探討。他説“昔人論詩詞,有語境、情境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詞家多以景寓情”等等。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但每一個人對同一景物的感覺都是有區別的。詩歌都是加上了個人情感的,因此王國維也總結“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詩歌寫景也脱離不了個人感情因素,但要創作出一首好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感情,還需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1

人間詞話,話盡人間。初讀《人間詞話》,便從書名中發現了浪漫與美。這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後,再根據他的文藝觀去闡述古代文學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王國維先生在此書中首次提出了“造境”和“寫境”的説法,並指出“造境”雖是浪漫主義,但卻沒有拋棄現實;“寫境”雖是現實主義,但也不能離開浪漫,浪漫與現實是相輔相成的。

王國維論“詞以境界為最上”:“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他認為“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能觀”是指詩人能超越現實進入到一種自我營構的意義世界。王國維又通過尼采、叔本華的理論闡述了這種審美無功利的觀念,使其“境界説”更具有現實意義。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從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場景,燈火闌珊之下,他的境界從不止於秦淮河上燈影槳聲,風花雪月。

王國維這段話表達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從具體詩詞的體驗感悟人生的普遍意義。首先,他説到人生的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晏殊《鵲踏枝》中詞句,本意是一位怨婦對遠方遊子的思戀,她日復一日登樓眺望,盼望遠方遊子的歸來。但王先生這裏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所要經歷的孤獨,只有這樣才具備追求高遠境界的基礎。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柳永《鳳棲梧》中詞句,本意是説一位在外漂泊、失意的遊子,對其所愛的思念,甚至為之形神憔悴,在這裏是為了表達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鍥而不捨。第三階段:“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青玉案》中詞句,本意是説元夕之夜,一羣遊街女子或“蛾兒雪柳”,或“笑語盈盈”,他所傾慕的女子卻在那燈火闌珊之處,顯得那樣的卓爾不羣、傲然獨立?王國維先生在此想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經歷孤獨與堅持後,終於進入人生最高境界。由詩詞指向人生,由美學指向哲學,這是王國維用浪漫美學的眼光來解釋人生的哲學。

王國維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詞,獨上高樓盡,唯天涯茫茫,長路漫漫,秋風瀟瀟,天氣之涼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預言還罷,更無人聽。

所以,一部充滿着詩人氣質,哲人思想的快意之作,誕生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2

筆下文字如蓮花般純淨,書中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第一次遇見王國維先生大概是在國中語文試卷的閲讀理解裏。印象很深,那篇文章提到了先生的“三境界”,也是我初遇精簡卓越的美學體系。不知道用“美學”一次是否恰當,但我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的文字。作為新史學鼻祖,他的著作《人間詞話》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我最想探討的便是“境界”與“物我相忘”之説。

《人間詞話》開篇一至九則中就對“境界”作出了不同的分類,大致如:一、寫境,造靜;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三、意境,情境;四、大境,小境。先生用的“境界”一詞起初是來源於王昌齡的“三境説”,這是中國古代文論對於“意境”最早、最明確的表述,也大致闡述了意境中的不同層次。

王國維先生則將其“意境”理解為“境界”,但就我個人理解,“意境”與“境界”的概念應是不同的。

僅通過字面理解及產生的感受來説,“境界”更像是一個人在詩詞中所創造的人生境界,它更偏向於哲學。這裏我覺得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舉例較為恰當。其中的境界首先是順其自然。前半句提出了人在“水窮”時如何自處的問題,同時也在後半句給出了回答:若真當到“水窮”時,則有路便走,無路便坐下看雲,不為外界而動搖心境。二是閒適之情,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和無心的印象,因此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同樣,這裏的閒適也並不是如整天無事可做、不抱理想,而是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脱境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而意境大概是屬於境界,並作為一種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相結合的藝術境界而存在,詩人先要有格局、境界,再感受景物環境,情動於心,賦詩篇所具有的意境。《人間詞話》的第一則開篇就已闡述了境界的地位——“詞已境界為最上”,老實説,在初讀這裏的“境界”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詩。那時還不懂意境與境界之異,如今看來卻是“意境”最為合適。這是林逋在《山園小梅》中的名句,也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其中“橫斜”刻畫出梅花的嫵媚,“浮動”又塑造了靈動的形象,再加以“暗香”與“月黃昏”的朦朧濾鏡,頗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她端莊高貴,清逸幽獨,短短兩句既勾勒出梅花之骨,又以重彩描摹其韻,真可用妙絕來形容。其實,這兩句詩也並非是林逋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引用了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仔細品讀就可發現,江為的兩句寫了“竹”與“桂”,或許他意強調刻畫的對象,但既沒有突出事物特點,對於二者的動態描寫也有些生硬。而林逋僅僅是將“竹”改為“疏”,將“桂”改為“暗”,就足以使整句和諧生氣,也憑藉點化詩句的才華,賦以全詩靜謐之意境,將自己的理想、情操寓以疏影暗香全盤托出。

除了意境與境界之異,“物我相忘”也是我想思考的話題。

先生在《人間詞話》的第三則明確提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先生在這一則評論中顯然很欣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裏我覺得可以歸為上文的“閒適之境”,人和物已經融為一體,人具有物之氣,物藴有人之情,簡單純粹。就如一個成熟的人不會應高興而狂叫,也不會應不幸的事而嚎啕大哭,他所經歷的事與他而言,情感在,但表現出來的只有漣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曾經看到有一篇文章把達到無我之境的步驟總結的很精闢,他説:一要“淨”心;二要“鏡”心;三要“競”心;四要“靜”心。簡單來説,就是以史為鑑、挑戰自我、靜心反思、一身正氣。我覺得就我們而言,幫助最大的是“鏡”心。以史為鑑,不僅是自身學習的過程,還是見賢思齊、運用規律的過程。總的來説,物我兩忘的境界是藴含人生哲理的大智慧,只有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把握生活,這也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

一本以“境界”為核心的《人間詞話》,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閲讀理解的題目,它還可以從文學美學上升之人生之道,它更是一種哲學智慧。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3

詩中有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是一個純粹的詞,尤其在《人間詞話》中。正如其作者王國維先生,即使人生繁雜,仍以靜觀之,讓自己的生命保持純粹又高貴的樣子。

傅雷曾在給其長子傅聰的信中提到:“我個人認為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純粹,作者的純粹:堅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離於世人,脱離於禁錮所有人的道德傳統,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純粹的人並非是不敏感的、無慾望的。生於濁世,卻有着一顆七竅玲瓏的心,這樣的心又怎會是不敏感的呢?王國維本是純粹的,卻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間煙火的薰染,終於,他承受不住世道變遷的侮辱了,高聲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雖然王國維溘然長逝,但他筆下的文字還是如他的本人般純淨,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着我們人生繁雜,不如以靜觀之。

王國維在書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謂是道出了他對人間的精闢的斷論,多少文學大師由此靈性得到了開發。餘秋雨曾讚美道:“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一個人若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代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因此,這本書教會我們,生活在這種環境裏,要有自己的靈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純粹。就像書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從此則評論當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的境界,而“自然”就是開發靈性最好的方式。身處自然中,靈性便會猶如一條潺潺流出的溪泉,發出悦耳自然的聲響。

特別欣賞書中這麼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矯揉粧束之態,以其所見着真,所知者深。”誠然,純粹與靈性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兩種品質,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實感才是靈魂,若是我們離開了生活,脱離了本心,變得膚淺無心,也是無法散發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淨沙》雖寥寥數語,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王國維先生看來卻勝似天籟,是唐人絕句,曲之絕妙。由此可見,曲中的線條和濃淡,讓王國維獲得了衝擊心靈的美,更加醉心於自身純潔,內心的乾淨,讓他在繁雜的人世,以靜觀望。

人生看似很長,其實不過須臾之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早在數百年前就完整的表達了現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雜的人世的我們,以靜觀之是王國維先生給予的選擇。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34

關於“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關於“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於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王國維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於“有我”、“無我”也是根據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於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於意志、慾望的表現,因此乃經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於能超然於意志驅使支配而表現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説,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傑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並無必然之關係。就整體來説,修養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脱然至,見別蕭艾中。”與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初開雲漢邊。山出盡如雲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數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並無必然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