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精選7篇)

來源:文萃谷 9.29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精選7篇)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提高朗讀能力,正確清楚地朗讀課文。

2、學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孩子們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

【教法與學法】

該文是一偏反映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內心情感衝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領悟文章中所藴含的哲理。

教師要注意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轉變,由過去的被動式閲讀轉變為主動式閲讀,力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羚羊木雕》這樣的課文,如果不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很難有大的收穫。課堂討論時,教師不要用唯一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實現學生知識與人格的同步發展。

【教學思路】

1、朗讀與討論並舉,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圍繞文章的主旨進行研討,從中感悟文章的親情與友情。

2、注重閲讀教學。在閲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雖然才半個學期,但已經有如春天的小樹一般在慢慢長大,你們的思想在變化、個性在嶄露。請看屏幕,這是幾位七年級同學的練筆,代表的恰恰是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的想法:(幻燈片投影出示,請一位學生朗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説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裏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芽、成長,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是那個事事聽從家長的小朋友了。

(過渡)是的,你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便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書課題)

二、解題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貴?他對這個家有什麼紀念意義?為什麼會讓父母那麼生氣?文章並沒有交代,我初讀時也很困惑,因此我上網查找了一些資料,向同學們展示一下: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我的父親曾經把他的青春和熱血灑在亞非拉土地上,因此他獲得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

三、速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1、能讀會寫下列各字:

怦怦撒謊(撒播)逮着玩(逮捕)

樹杈抹淚(拐彎抹角、抹布)

攥着寒顫(顫抖)

2、詞語填空:

()影不離()作主張

()二而一無可()回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這篇課文對話較多,很精彩,適合於分角色朗讀,朗讀前,同學們模擬一下這幾句話該用什麼語氣讀?

如:

1、那隻羚羊哪去了

責問語氣──為不見了羚羊而驚慌着急,帶有責問語氣

2、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上的大口子縫得一點都看不出來

──要讀出萬芳的熱情、爽朗和樂於助人,似乎還有點吹牛的意味

3、沒有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

──我是難為情的、被逼無奈的,覺得對不起朋友,結結巴巴

五、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下面的詞語連詞成句簡介課文發生的故事。

羚羊木雕

我萬芳

媽媽爸爸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一個xx的故事;一個xx的木雕;一個xx的爸爸;一個xx的媽媽;一個xx的奶奶;個xx的萬芳;一個xx的我。

(過渡)人物的這些特點你是通過什麼看出來的?説的話還是動作?下面我們就通過幾組題來看一下人物語言、動作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的:

六、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探究: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分析人物形象

1、下面的話分別是誰説的,體現了怎樣的思想性格?

A、你拿着,咱倆還是好朋友

B、是的,這是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

C、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

D、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過渡)人物語言能體現人物性格,那麼人物動作、神情是不是也能反映人物心情呢?我們看下一組題:

2、完成下面配伍題。

⑴他靜靜地點燃了一支煙,慢慢對我説:()

⑵屋子裏靜極了。()

⑶媽媽堅定地説。()

⑷我冒着雨飛快地跑出門去。()

A、寫出了我與爸爸和媽媽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現媽媽的固執、生硬。

C、表現爸爸在考慮如何更好地處理事情。

D、寫出了我極為難受的心情。

3、將下面的神情動作描寫歸位,體會我的心情。

⑴沒有我慢慢從口袋裏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

⑵不!()

⑶爸爸不是説給我了麼?()

⑷沒有賣我送人了。()

A、我小聲地説。

B、我覺得自己聲音有些發抖。

C、我哭着喊了起來。

D、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

七、你認為下面的説法對還是不對

1、木雕是很貴重的,不應該隨便送人,所以,我父母的做法並沒有錯。

2、父母只想到木雕的貴重,但忽略了少年之間友情的貴重,所以他們的做法不妥。

3、本文的中心是作者讚美少年真誠無私的友愛,告誡為人父母者應該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們的友情。

4、像本文發生的事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對貴重東西,父母應該事先講清楚;子女做重要的事情前和大人商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兩道題是課內知識的拓展:(過渡)在爸媽的眼裏,木雕是親請的見證,在的眼裏,木雕與小藏刀一樣,是友誼的見證,當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時你認為該怎麼辦?

八、我有一個金點子

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老師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下面就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你最想對誰傾訴:(投影展示)

九、走出課文走進生活

愛需要理解、溝通,假若爸媽能較早的把木雕的特殊價值告訴我,假若我能在送禮物之前徵求爸媽的意見,或許,這個遺憾是可以彌補的。犯下過錯不要緊,假若能向對方説聲對不起,愛就不會成為一種傷害。聯繫你的生活,你最想對誰説聲對不起?為什麼?

(結束語)課文講完了,在以後的生活中,希望同學們能倍加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十、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回到家後的情形,模仿課文續寫。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重義輕財的道德品質。

2、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讀出人物形象,明確是非。

2、難點:點撥學生找到思考問題的切入點。

教學前的準備:

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從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並大膽質疑設疑。

教學過程及內容:

提問:在這場矛盾中,誰是誰非?

學生書面準備陳訴理由,教師巡視

課堂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

一、禮物送出去後能不能再拿回來?討論明確:除非特殊情況,不能拿回!因為有悖誠信(引《韓非子》中“曾子殺豬,以信教子”為例)什麼是特殊情況呢?討論明確:在家人不知曉的情況下,送出去的禮物對家人有重大意義或對家庭將產生重大影響(禮物對朋友只是“錦上添花”,對自己的家庭卻是“雪中送炭”)。那麼,文中是否存在着這樣的特殊情況?討論明確:木雕是父親從非洲帶回來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紀念意義,文中一再強調的是“貴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學所謂的“傳家寶”的意義。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維持生計,木雕只是一件貴重的擺設,把木雕送出去後,“我”不會傾家蕩產,父母也絕無沿路乞討的危險,不存在部分同學所説的“孩子把存摺送給朋友,難道也不能要回來嗎?”這樣的情況。結論:“我”不該拿回禮物,同樣爸爸也不該向我要會這個禮物。

二、禮物該不該送?討論明確:首先,“我”不是隨便送禮,送的對象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曾經為“我”做出過“犧牲”!“我”把木雕送給好朋友,並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饋贈,所謂“借花獻佛”,難道送給好朋友的東西應該是不好的嗎?其次,“我”送萬芳木雕,並不是因為木雕價值貴重,而是因為萬芳“特別喜歡”(萬芳“特別喜歡”,不是因為木雕的價錢,而是因為木雕造型美觀)!所以“我”和萬芳互換禮物,不會導致友情深淺以金錢來衡量的後果。

三、“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送給了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這就引發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討論明確:古人説,為朋友,拋頭顱撒熱血,在所不辭(當然,不能沒有原則,陷入“江湖意氣”的誤區)。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麼不能送?物質金錢的貴重只是相對而言,給災區捐款時,下崗職工的500元錢比起資本家的500萬元哪個更貴重?牛羣簽訂協議把他終老到死的畢生所得全部捐獻,在他眼中什麼才“值錢”?即便從功利的角度講,在沙漠,在雪地,當人人自危時,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黃金萬兩!

四、父母糊塗。“我”拿回禮物並不高興,反而痛苦(送給朋友“我”才高興)!這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體力行,給“我”上了一堂人生價值觀的課。身教勝於言教,長此以往,潛移默化,也許就給我的人生領錯了方向!“我”也極有可能成為《風箏》中那個麻木的“弟弟”!

五、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動上屈服,思想上卻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當堂作業: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該怎麼辦?

七、總結:這堂課與其説是老師教的,不如説是你們自己完成的。老師非常高興的是,16位同學(起先贊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轉變,不是老師或其他同學強迫所致!其實剛開始表決時有21位同學贊成父母的做法,我説:“居然有這麼多同學贊成,看樣子得好好討論一番!”這句無意間説漏嘴的頗具暗示性的話語,使五位同學轉移了陣營(也許冤枉了他們?)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學,有不少當時也已意識到老師的結論,但仍然倔強地“固執己見”!老師對他們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表示敬佩!這些同學一旦認識到錯誤,必將成為真理倔強的捍衞者!另外,希望大家將來聽老師説的話是因為老師的話有道理,而不是因為老師的身份,只有這樣,你們才有可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插説一句,學校的制度也一樣,大家如果執行,是因為內容正確,而不是因為制度本身(青少年對於“制度”的逆反情緒有時還是蠻強烈的呢)!

八、課後作文:___________(爸爸、媽媽、老師……)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3

一、活動主題

《羚羊木雕》標題的作用

二、活動背景

《羚羊木雕》一文,作者原擬定的題目是“反悔”,是站在“我”的角度上;而後來編者把標題更改為“羚羊木雕”,以物作標題,既把整個事件聯繫起來,又不會產生歧義。這次活動就是探討標題的作用。

三、活動目標

1.分析理解將標題“反悔”改成“羚羊木雕”的好處。

2.理解標題的幾種作用。

四、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大家在寫作的時候,都會給文章擬定一個標題。那你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為什麼要擬一個“甲”標題,而不是“乙”標題呢?我們觀察一個人,最關注的部分往往是這個人的頭部,尤其是眼睛。而文章的標題恰恰就是處在這樣的位置,它就像人的眼睛指向人的心靈一樣,既能精煉地傳達文章的信息,幫助讀者抓住文章的要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文章的神韻。

2.展開活動

(1)引導學生回顧課本中學過的各類文章標題並思考其作用。

國小六年級課文《燈光》,寫作者漫步天安門廣場,看到廣場上千萬盞燈時,回憶起了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歌頌了革命先烈為了迎來光明幸福的生活而“將生命化作亮光”的獻身精神,題目“燈光”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賣火柴的小女孩》講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閤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文章是將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結合在一起作為文章的標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則以格言作為標題,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歸納文章標題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貫穿全文的線索。

③充當“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

④點明寫作對象。

⑤作者感情的出發點。

(3)結合本課內容,分析理解將標題“反悔”改成“羚羊木雕”的好處。

①兩者的比較。作者原擬定的題目是“反悔”,是站在“我”的角度上;而後來編者把標題更改為《羚羊木雕》,以物作標題,從第三人稱的角度把整個事件聯繫起來。

②之所以把標題改為《羚羊木雕》,是因為原題“反悔”與故事情節不甚相符,究竟是誰“反悔”,在故事中説不清楚。説“我”反悔吧,那根本不是“我”的本意,“我”是被威逼的.;説“我”的爸媽“反悔”吧,贈“羚羊木雕”的又不是他們,因而又無所謂“反悔”。而教材編者將原題改成《羚羊木雕》,既解決了這個説不清的問題,又“以物作標題”明示了故事的線索。

③“羚羊木雕”是本文事件由起到落、人物感情起伏跌宕的根源。由它引起的風波,不僅僅是這一物品的轉贈、收回過程,更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小見大,更見匠心。

(4)指導學生根據下述材料擬標題。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外院子裏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漬抹掉,説:“看,這不就乾淨了嗎?”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户髒了。──《青年文摘》

參考標題:窗

五、《羚羊木雕》活動總結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標題應該既能準確達意又能力求傳神、吸引讀者。希望同學們以後在讀文章、寫文章的時候多思考一下如何給文章擬一個好標題。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和感悟親情、友情,學會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

3、學習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具體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導入。

1、抽一個同學起來,問:你有過與父母發生吵架之類的過沖突沒有?

2、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衝突?齊讀22課標題下面方框。

3、板書課題。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

二、整體感知。

(一)、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寫了一句什麼事?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2、説説文章的思路或結構怎樣?

(二)、畫出段序。字詞板塊。

(三)、概括文章內容。

1、提示:要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記敍的六要素。板書劃線句子。

人物:“我”、萬芳、我的媽媽和萬芳媽媽、我的爸爸和奶奶。時間:今天。地點:我家裏、萬芳家裏及路上。

歸納:“我”送羚羊木雕給朋友萬芳後,被父母逼着要回來的事。

2、還寫了其它事沒有?這兩件事要歸納進去嗎?

——上幼兒園我和萬芳就很好,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為一”。

——上星期一我和萬芳換褲子的事。

明確:這兩件事只不過補充説明我為什麼要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這是文章的插敍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歸納。

(四)、理解文章結構順序。根據板書講:

1、主要事件中為什麼先從今天媽媽問我開始寫而不是按時間順序先寫昨天發生的事情呢?

倒敍。(如果文章順敍是:A—B—C—D的話,那麼倒敍就是D—A—B—C或C--A—B—D或B—A—C—D),倒敍就是把事情的結局或後來發生的事情提到前邊寫,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順序敍述事物的起因和發展。作用:採用倒敍的情況一般有2種: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以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本文倒敍的作用:作者在文章開頭就直接擺出我和媽媽的緊張的矛盾氣氛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這樣安排結構,使文章開頭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2、另外兩件事在文章結構中屬於什麼呢?

(1)、插敍。(A—b—B--C),插敍就是在敍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暫時停頓,插進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插敍結束後,再回到原來的事件上繼續敍述。文章通過“我”的回憶萬芳是我多麼仗義的朋友這種心理活動來插敍了這兩件事。

(2)、插敍的作用:

(○1)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

(○2)有時會起到解釋説明的作用,使讀者更好地瞭解故事情節,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有解釋的作用。解釋為什麼我會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3)使故事的脈絡更清晰。

(○4)使文章結構更緊湊。文章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直接寫今天發生在“我”家裏和萬芳家裏的有關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兒園老師叫我倆“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學校運動場上和萬芳換褲子的事通過插敍穿插到今天的事中來寫,這樣的插敍就會使文章場面(地點)更集中,使文章結構更緊湊。

(○5)拓展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6)突出主題。(如,《紫藤蘿瀑布》的插敍為後面的議論作鋪墊,起到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注意:倒敍與插敍重要區別是:倒敍是一件事的順序變化,插敍是相關事件的順序變化。

三、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線索就是貫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見的詞、句子或是情況等等;它是解讀文章含義,瞭解文章主旨的關鍵詞條。

文章線索的分類分為以下幾類:

○1、以人物為線索○2、以事情為線索○3、以物品為線索○4、以地點為線索○5、以時間為線索○6、以感情為線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內容圍繞“為什麼送羚羊木雕,我怎樣要回羚羊木雕”來寫的。羚羊木雕這個物品是文章線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題材,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渾然一體。

四、作業:

1、你贊成父母做法還是孩子做法,為什麼?

2、準備分角色朗讀課文。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閲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説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樹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

逮着玩(dǎi)寒顫(zhàn)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⑵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⑶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並分析人物形象。(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準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麼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後説:“這能全怪我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附:我國的《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後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於溝通和交流。週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並交流一下看法。然後,把你藏在心裏很久的話寫出來。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培養溝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學難點:

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培養溝通的技巧。

教學過程:

一、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事情的經過。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繼續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一家庭矛盾中,各人的性格特徵從説話的語氣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那麼,媽媽的話應該帶着怎樣的語氣來讀?分別試讀媽媽、爸爸、“我”、“萬芳”的話。?

二、評議朗讀情況。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投影)

四、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學生分組辯論,.總結。

六、這場家庭矛盾的發生,歸根到底就是各人的價值觀不同,那麼,父母看重的是什麼?文中的“我”看重的又是什麼?(學生板書)

七、討論: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事情怎樣處理才更妥當?

八、投影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九、總結,佈置作業。

《羚羊木雕》優秀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羚羊木雕》。

②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説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説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教學設計

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羚羊木雕》(方案A)》。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語氣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孩了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哭着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裏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説,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