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路背米故事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31W

讀完子路背米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子路背米讀後感,僅供參考。

關於子路背米故事的讀後感

  子路背米讀後感篇一

子路是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學生。但小時候家裏面窮,經常缺米少面,家裏人只靠挖野菜度日,有一次過節,村中其他人家都準備好了飯菜,四處飄滿了誘人的飯香,子路的父母聞到這飯香,不由得心中犯愁。子路看到父母每天因為吃野菜,身體十分虛弱,面黃肌瘦,十分傷心。於是,他想去親戚家借米,當子路給父母説了之後,父母説什麼也不願意,但子路決心已定,他説服了父母之後,忍着飢餓,踏上了去百里之外為父母借米的路途。

子路一連走了好幾天,終於來到了親戚家。他向親戚説明了來意,親戚們看到一個這麼善良的孩子,被子路對父母的孝順感動了,二話沒説,把米借給了子路,子路裝好米,他剛要走,親戚便想讓子路歇一歇,但子路一想到要讓父母吃上白米飯便馬不停蹄的趕到家中,看到父母津津有味的吃上了百米飯,他常常舒了一口氣便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多好的孩子啊!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多磨偉大的詞彙,但現如今,能夠像子路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有誰能像子路這樣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飯,徒步走上百里路去道親戚家借米呢?又有誰能像子路一樣為了能讓父母早點吃上白米飯,剛剛停歇了腳步又馬上馬不停蹄的又趕回家呢?一路上,飢餓勞累擋不住他,教的疼痛他也全然不顧,為的是能夠早點趕回家讓父母放心,子路的一片孝心真是讓人感動。父母在子路的心中比自己都重要,但看看現在的兒女為了父母的家財連父母都不要了,父母生病了也不去給父母看病,更有甚者,是那幫“啃老族”整天遊手好閒,在家裏呆着吃着父母的養老金。但他們看看子路,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他柔軟的肩膀已經過早的擔負起照顧孝敬父母得責任。在他看來,為父母分憂,不養父母捱餓受苦就是他這個做兒子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也希望那些“啃老族”可以像子路一樣為父母撐起一片天,因為現在也需要你們為父母近一片孝心了!!!

  子路背米讀後感篇二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 字子路, 小孔子九 歲, 是孔子三千弟子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被譽為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是“學而優則 仕”的典範,也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 其人非常孝敬父母。

子路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充飢,他經常吃難以下嚥的野菜。 儘管如此,子路並沒有覺得自己吃野菜有多苦,但想到父母年事已高,擔心吃不到米飯會營養不夠,影響身體。 於是子路就到百里之外的集市上買米回家奉養雙親。步行百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起早貪黑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雖然如此,子路卻甘之如飴。

冬天,冰天雪地,子路頂着鵝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有很多次抱着米袋的雙手都凍僵了,他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子路都不肯停下來歇息一會,怕擔誤了趕集的時辰,買不到好米。 遇到大雨時,子路就把米袋裹在自己的衣服裏, 藏在掖下, 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

後來子路的父母雙雙過世, 他也在孔子那裏學到了治國理政的真本事。 就南下到了楚國。 楚王久聞他忠孝的美名,聘他當了大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每次出門都有很多馬車和隨從跟隨,每年給的俸祿也非常豐厚,一日三餐山珍海味,壘盤疊碗,極其豐盛。 但他並沒有因此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悶悶不樂。 這是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多麼希望父母還活着, 一家人能夠幸福團圓地在一起!

人壽終究有數,不孝後悔莫及。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遞減的。 尤其在現代社會裏,有人十三、四歲就離家求學,一直讀到高中、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參加工作後,在生存壓力、競爭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忙碌奔波於紅塵俗世, 最忽略的人往往是對我們最親近的父母雙親。

現代許多父母感慨:他們不奢求、也不需要子女給予他們什麼,只要能經常見到他們,一家人能夠共享天倫就滿足了。 然而,很多父母在晚年被送進養老院,子女很少過問、探望,使他們的內心世界孤苦無依。 一個人,從組成家庭之後,他就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孩子、社會和工作。 到了晚年,照理講應該是到了安養天年的'時候。 可是相當一部分老人的晚境卻很淒涼,有的甚至三餐不繼。 他們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沒有能力來料理。 人一旦步入老年,兒女不在身邊,眼看親人、左鄰右舍一個一個離去,孤獨悲傷以及行將就木的恐懼會佔據他們的心靈, 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蝕他們那衰老的肌體。 日薄西山,形影相弔的淒涼可想而知。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動物如此, 人何以堪。 當我們讀到,子路為了孝敬父母,不計勞苦,負米百里回家奉養雙親的時候。 古人的孝道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 我們要趁老人還健在的時候,忠行孝道。 不要等到親人遠逝,才思親、痛親,徒留“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

  子路背米讀後感篇三

這是《美德故事》中的一個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從小他就對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愛吃什麼,他都不辭辛勞千方百計的買回來。一次他揹回一大袋稻米,煮成飯後父母竟讚不絕口。從今以後母親就愛吃這種大米了,子路就定期地往家裏背米。後來子路拜孔子為老師,孔子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過一陣子路就會回家一趟,原來他是回去給母親背稻米去了。孔子很高興他的學生是如此懂孝道的人。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中國是禮儀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這樣就能營造出一個温馨和諧的社會。我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我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我們沒有真正想過等我們長大了父母漸漸年老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到“孝順”,甚至有時面對父母的教導都不耐煩,真是覺得汗顏!但是子路從小就能處處為父母着想,想盡辦法去孝順父母,他不愧為尊崇孝道的孔子的賢學生,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