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知識梳理

來源:文萃谷 1.65W

 高中語文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精練二

語文基礎知識梳理

4.下列加點的虛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特異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現象的背後是.真理還是..

謊言?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認真的探討。

B.老教授對古籍書店的負責人説:“這些古書陪伴了我

50年,倒不是為了..缺錢用,而是想給它們找到更年輕的讀者。”

C.我願意跟你們談談我在文學創作方面曾經走過的彎

路,以免..你們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價。 D.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不斷髮展,但是,與此同時,在城市,甚至..

在農村,封建迷信也在死灰復燃。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有些人取得一點成績,便自命不凡....

,洋洋自得,尾巴都翹到天上去了,這樣的人終究不會有大的作為。 B.看到果農家裏汗牛充棟....的黃燦燦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為這説明我們開發的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

C.對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多加指導,還要給他們更多的鍛鍊機會,使他們儘快地成熟起來。 D.開發商們對商品房面積的計算方式一直諱莫如深....,由此導致的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經濟糾紛經常發生。

A.熱烈歡迎參加暑期特殊體育培訓的各位同學們 B.堅決反對制止經濟普查中各種弄虛作假的行為 C.熱烈祝賀洞庭土菜館連續蟬聯“中國湘菜名店”

D.深入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 玉樹藏族自治

州 , , , , , 。玉

樹既是“三江源頭”,也是“藏獒之鄉”和“蟲草之鄉”。 ①東南與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毗鄰 ②是長江落差最大

的標誌點 ③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

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點6621米 ⑤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氣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

⑥ D.④⑥⑤①③②

經過精心的整理,有關“高中語文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精練二”的內容已經呈現給大家,祝大家學習愉快!

高中語文學習文章閲讀方法

閲讀理解的常用解題思路

1.明主旨 文學作品往往通過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某一本質方面,這就是主題。議論文總有一箇中心論題,作者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對此觀點加以論證,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個課題,通過實例或實驗給以科學的分析解釋,即使是新聞報道,也以某一事件作為報道的主要內容,將該事件的時間、地點、原因、過程及結果等幾方面交代清楚,從而引起讀者的普遍關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題、中心、大意很關鍵。

2.抓要點 閲讀理解短文的信息較為密集,考試時並不要求每句都透徹理解並瞬間強記所有信息,在領會短文大意之後,可根據試題迅速抓住有關段落或句子核查與分析,然後作出合理判斷。

3.理順序 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地點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貴重好壞、課程的內容時間、人物的思想品質等,必須根據試題要求進行重點的比較和整理,然後作出判斷。

4.破疑點 快速閲讀中,必定會產生許多疑點,如對某些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不確切、人物事件的關係不清楚、作者的觀點態度不明朗等等,有時讀完一篇較難的短文,甚至有"如入雲裏霧中"的感覺。

如何突破疑點從而改善閲讀的心態呢?

第一,藉助試題破疑點;

第二,比較用語的異同破疑點。閲讀理解問題設置的三個層次語文閲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

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

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

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覆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

做好閲讀理解題呢?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且熟讀。閲讀的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覆閲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於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覆閲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 但有些同學卻急於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閲讀,只 "水過地皮濕"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為"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並不等於機械重複,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藴的心理過程。任何文章都會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惰于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斷章取義。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個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於文章的高處大處着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如,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閲讀題解題五大實用技巧一、平心靜氣審題,切忌粗心。 在解答閲讀題時,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的打開思路。粗心是學習的大忌,對於語文的閲讀理解也不例外。在審題的時候,要像對待數學試題中的數字一樣,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詞、句、甚至每一個標點,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分析問題的提問要點。

粗心的同學往往會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確的句子後面打"√",有的同學在正確的句子後面打"√"後,又多此一舉地在錯誤的句子後打上了"×"。類似的情況,在考試時常常能見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學在該題項中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題的時候要仔細認真。

二、仔細研讀語段,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閲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同學們的閲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採用一個句子,有的採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 通常閲讀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讀,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敍文還是説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閲讀過,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 有的同學採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同學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閲讀方法是帶着問題閲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係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閲讀時間。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閲讀,既要閲讀短文,又要閲讀題目。閲讀時要注意閲讀技巧,提高閲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後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三、巧妙藉助"原話",確定解題空間。 有些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有時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直接用原話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要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就要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理解,體會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語文試題的開放性要求試題答案能自圓其説,答案最佳。因此在閲讀的時候,要仔細認真、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時,要仔細揣摩、根據體裁的特點,不同的語境,要準確的使用詞語作答。

四、選擇適當方法,答題力求言之有理。 所謂"言之有理"就是讓我們根據問題能夠説一個所以然來,或謂之"自圓其説"。只要我們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時我們要注意組織規範語言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複羅嗦,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在答題之後,如果時間允許,要重讀全文內容,充滿信心地進行復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後,攜帶閲讀理解的成果迴歸原文,檢查答題有無疏漏,研究其內在聯繫和邏輯關係,對照各題目推測判斷,確保無誤。 在做閲讀理解題時還是有一定方法可尋的,我們可根據不同類型的題目,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答。

現舉4例:

1、上下聯繫。將問題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適用於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找近義詞、反義詞等。

2、換位思考。就是讓我們與作者進行角色互換,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並做出回答。此方法適用於問答以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聯繫生活。即從文本中跳出來,把思維的範圍再擴大,想想與此有聯繫的東西:如學過的課文、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是否可幫助自己解題。此方法特別適用於談自自己的感想、體會或者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類題目。

4、立足中心。這是解答閲讀題最不能忽視的一種方法。從文章中心出發來思考每一個問題,答案就有了落腳點。

五、合理控制答題時間,先易後難。

解題時不要邊看閲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閲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閲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於深層理解閲讀理解的文章。首先應瀏覽閲讀理解的全文,瞭解閲讀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後,應記住閲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閲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閲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文章中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同時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閲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閲讀理解的答題時間,先易後難是做閲讀理解題目時的一般方法。碰到閲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要果斷捨棄,以免影響其他較有把握的題目。待全部閲讀理解題解完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題目。

  古詩鑑賞題 解題指津

古詩鑑賞是大學聯考試卷中屬於最高級(E級)能力的考查題,因而有着較強的區分度。特別是近3年來,古詩鑑賞由過去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對有關古詩的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鑑賞古詩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就更增加了答題的難度。為了幫同學們突破這一難點,以下介紹古詩鑑賞的解題要領。

一、解讀詩句,整體感知,把握“六要素”

鑑賞古詩的基礎是要具備有關古詩的知識結構,比如通過多讀古詩,全面把握古詩的特點,瞭解古詩的體例、古詩的一般表達技巧和古詩的常見語言風格;鑑賞一首古詩的前提是讀懂這首詩歌,即能準確解釋詩句、整體感知詩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從標題、體例人手,參悟詩歌的內容大意。

詩歌的標題往往明示着詩歌的主要內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別的對象、朋友的重任、到達的地點,這是在送別友人;“登高”,交待了這首詩是寫作者登到高處的所見所想;“京口北固亭懷古”,交待了作者登臨的地點,內容是懷古傷己;“徵人怨”,明示了這首詩寫的是戍邊將士的怨恨……總之,詩歌的標題是全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同學解題時往往忽視了標題,這就會影響到對詩歌整體內容甚至情感基調的把握。

古代詩歌撞語言形式可分為古體許、近體詩、詞、散曲等;技內容可分為抒懷詩、送別詩、邊塞詩、愛情詩、節令詩、諷喻詩、旅遊詩、詠史待、詠物詩、軍旅詩等。根據詩的體例,我們可以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一些規律(詩的體例大都在標題中有所顯示)。如詠史(懷古)詩,大都從眼前景物寫起,懷古而傷今,懷人而傷己,借古而諷今。從而抒發物是人非、光陰易逝、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等感情;如送別請,大都藉助景物渲染,抒發離愁別緒;再如邊塞詩,其共同特點是創設蒼涼、曠遠、悽清之意境,或寫邊塞風情,或述徵人之怨,或訴思鄉之苦;田園詩以清新自然幽雅見長;詠物詩則以託物言志明理為要。可見掌握古詩的·體例“對於解讀詩歌至關重要。

2、從詩歌作者人手,知人論世,把握詩歌的廣義語境。

這是同學們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詩歌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負、人生觀,往往決定了詩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憤世疾俗,陶潛厭惡官場,杜甫憂國憂民,李煜感時傷世“…他們的詩歌裏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彰顯出鮮明的思想特徵。另者,詩人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其詩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創作原則。同是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託物言志,以表達自己的高風亮節;李白則以名山大川來扦懷述志,以張揚自己孤傲不馴的思想個性和清新飄逸的語言風格。同是田園詩作,陶潛的質樸自然,樂中藴含不滿;王維的許中有畫,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詩人,蘇軾的詞氣勢磅礴,雖感壯志未酬但不乏樂觀曠達;稼軒的詞沉鬱頓挫,雖述報國大志但常帶幾多酸楚……解讀詩歌時,同學們務必關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進而把握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和常用創作手法,以利於儘快準確地分析詩歌。

3、從串連意象人手,體味詩的意境。

詩是意象的表現,是形象的藝術。詩人的主觀情思靠形象來表現。沒有意象,就不成其為詩。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心情思的統一。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把一個個意象(詩的元件)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是解讀詩歌的關鍵。古詩中,詩人常常賦予一些意象以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説,人們往往有着相近的審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蓮花一高潔 楊柳一惜別

月光一思念 落葉一失意 春風一得意

浮雲一飄零 落日一惆悵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憂愁 鴻雁一思遠 流水一歎婉

大漠一蒼涼 曠野一悽清 落花一感傷

美酒一壯行 紅豆一相思 竹林一閒趣

孤燈一孤苦 秋蟲一淒涼 故固一鄉愁

歸燕一温情 枯藤一蕭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於組接畫面,從而形成對全詩整幅畫面的感知,進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藉助註釋、注音,掃除解讀障礙。

面對詩歌鑑賞題,同學們最易忽視的是題面上關於詩歌的註釋、注音。不可小視這些註釋、注音,它們有的交待該詩的寫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的因破音異讀顯示出有關字的特定含義。而所設題目,往往與這

些註釋、注音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把註釋、注音當作解題的枴杖。

二、展開聯想想像,進入詩境,引發共鳴

如果説解讀詩句、串蓮意象、組合畫面、整體感知內容是鑑賞詩歌的第一階段,那麼,聯想想像、點染情思、設身處地、引發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則是鑑賞的第二階段。下面介紹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補、進。由於詩歌是濃縮了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泡”——放大、還原生活的真實圖景;由於詩歌構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們要“找”——找準作者的主觀情意,特別是那些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哲理;由於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要“猜”—— 展開想象的翅膀,猜出詩歌為我們留下的無限的二次創作空間;由於詩歌語言的含蓄跳躍,所以我們要“補”——填補省略的語意;由於詩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謂曲徑通幽,所以我們要“進”——設身處地,身臨其境。

詩是抒情的藝術。詩的鑑賞,首先是理智引導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個由感受到感動的過程,不能感情地對待詩歌,不能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憂作者所憂,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進入鑑賞階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統覽一下古詩,我們會發現,作者的感情基調不外乎以下類型:惜別、思鄉、惆悵、感傷、哀愁、孤獨、達觀、閒適、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貶孤憤、憂閏憂民、懷才不遇、壯志末酬、憤世疾俗等等。同學們只要善於調動自己的文學積澱和生活積累,準確捕捉詩歌的情感基調,動情地入“境”,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將不是難事。

三、從語言表達入手,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品評藝術價值

1、要明確詩歌的表達方式。其一,它以描寫為主,變換角度,注重渲染。

詩歌注重繪景,繪景多變換角度。例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極目遠眺之大景觀,自下而上、由近及遠,描寫了黃河的壯闊景象,黃河西來,奔走於西北高原之上,從天邊“白雲間”流來。“遠上”二字,變換了寫景的角度,使畫面呈現出動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將“一片孤城”置於“黃河”、“白雲”和“萬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顯其孤單、渺小。整個畫面給人以蒼涼、悲壯、雄渾、開闊之感。其二,它以抒情為要,或直接或間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於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敍述插入,注重“典型情節”,塑造鮮活形象。不僅僅敍事詩要運用敍述的表達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詩也常會插入一些敍述性的“情節”,以形成敍述和描寫的完美結合。我們學過的《雨霖鈴·寒蟬悽切> 就是一個很好的刨子,它以時間推移為序,敍述了與情人分別時難以割捨的過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師採藥去”、“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詩句,都運用了敍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典型的生活細節。其四,以議論明旨,雙關含蓄,滲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鑑賞古詩,要把古詩的一般表現手法(或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諳熟於心。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徵手法,襯托手法、對比手法、託物言志、鋪墊映襯、抑揚、用典、小中見大、虛實相生、變換角度等。其中虛實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詩歌中,寫景為“實”,抒情為“虛”;現實情境為“實”,想像情境為“虛”。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裏是由實見虛,把景物和心胸揉為一體,透射出作者的抱負、氣度和詩的哲理。再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一個“巴山夜雨”,是寫此時此地的;後一個“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來——夫妻團聚後的彼時彼地。詩歌先實後虛,虛實相濟,給我們提供想像的無限時空,箇中奧妙溢於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辭,品析詩歌的'語言魅力和風格。

“詩家以煉字為主……句中有眼,則字字軒豁呈露矣。”(清·李調元《賦話》)因此,評論詩歌要注意品析關鍵字詞,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鑑賞規律。特別要抓住“詩眼”,即一句詩中的最傳神的一個字,或者一首詩中最能概括全詩要義的一個字,抓住了這個字,就等於掌握瞭解讀全詩的金鑰匙。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字,“獨釣寒江雪”的“獨”字等等,往往以一字傳神,映出全詩的神韻。再者,還要關注詩歌的修辭,準確識別詩句的對仗、擬人、比喻、誇張、對比等修辭效果。詩歌的語言富有形象性、動作性、色彩性、音樂性和多感性。鑑賞時。要關注語言鮮活的形象美,要關注畫面的動感,要注意語言鮮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黃鸝、白鷺、紅日、黃花等),要注意詩句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不同詩人有着不同的語言風格,同學們應該熟悉的風格有:沉鬱頓挫、清新飄逸,冷峻、豪放、婉約、雄奇、風趣……答題時,可與有關作家“對號入座”,可結合具體語言和意境,識別其語言風格。

4、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切中問題要點。

解答詩歌鑑賞題,應切中問題要點,明確答題指向,落實到具體字詞,運用專業術語,做到“虛實並舉”,最忌“打擦邊球”、“帽下無人”、空話一大串等毛病。請看下面詩歌鑑賞題。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①簡析本詩運用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法,説説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一場夜雪的景色的。

②請分析“時聞折竹聲”一句詩的意藴。

第①題的要點是兩個,一是要答“表現手法”,二是要答寫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應是側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鋪天蓋地,到處是銀白的世界;以“折竹聲”,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這樣回答,才能做到“虛實並舉”,即既要有術語、套話,又要落實到具體詩句。回答本詩“寫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曉“角度”這一術語的內涵。這是從觸覺、視角、聽覺幾個角度來描寫夜雪的。第②題要求賞析 “意藴”,“時聞折竹聲”一句包含哪些意藴呢,若能結合全詩,展開想像,設身處地,發散思維,不難看出,“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至少有三層含義。其一,“折竹”,極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壓斷了竹竿:其二,襯出夜之靜。此為以聲襯靜;其三,詩人徹夜未眠,不然,何以“時聞”?為何不眠?不僅因“衾枕冷”,同時也透露出作者獨居(謫居江洲)異地的孤苦難耐的心情。

總之,答題時要學會開掘,學會發散,要言不煩,因題布點,點點落實。

高中語文學法:高三語文複習常遇的問題十一

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學習高中英語,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高中語文學法:高三語文複習常遇的問題十一”,希望對大家的語文學習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學法:高三語文複習常遇的問題十一

問題17:如何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呢??

答: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須劃分出段落層次。有了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結構。?

(1)辨明文體,選準角度。劃分層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標準對文章進行內容上的歸類整合。不同文體用以劃分歸類的標準不同,如記敍性文體,可根據人或事的不同,根據時間、空間的變化來劃分;議論性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來劃分,也可以按論證結構(並列、總分、層進)來劃分;説明性文體,應緊扣説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説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順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部分,或按事件發展順序,或按事理邏輯(由輕到重、由簡單到複雜)來劃分。?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過渡句、前後照應句、結構相似句(包括文中反覆出現的文句),往往能體現文章思路,為考生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提供了重要依據。

(3)審辨標誌性詞語。有些文章,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誌性的詞語來表明上下文內容間的關係。找出這些詞語並仔細區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於考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可以作為標誌性詞語的有:①表順序的詞;②關聯詞;③指代詞;④表範圍的詞;⑤表類別的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覆出現的同義詞或近義詞。

經過精心的整理,有關“高中語文學法:高三語文複習常遇的問題十一”的內容已經呈現給大家,祝大家學習愉快!

2016大學聯考最新作文題目預測:生存與競爭

本文主要為大家提供“2013大學聯考最新作文題目預測”,希望對參加2013年大學聯考的考生朋友們有所幫助!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傳説玄奘剛剃度的時候,在名滿天下、高僧羣集的法門寺修行。有人勸玄奘説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研讀經卷,這樣,自己的才華才會很快顯露出來。玄奘告辭時,方丈帶着他到後山給他看了兩種林木:一種生活在開闊的土地上,卻長得亂枝縱橫,又短又扭曲,只能用來做柴薪;一種生活在鬱鬱葱葱的林中,每一棵卻都修長、挺直、高大。玄奘看後,幡然醒悟,決定留在法門寺,後來終於成為一代高僧。

請以“生存與競爭”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

[寫作點撥]樹木稀疏的林子裏,生長出的樹木只能做柴薪;而樹木葱鬱茂盛的林子裏,樹木卻能做棟樑。同樣是樹木,為何林木密集、生存資源有限的地方,卻長得好?原因在於它們生存的環境和這種環境下樹木為了生存而必須保持的搶佔生存優勢的積極狀態。

樹木如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對手如林的競爭社會裏,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敢於向強大的對手叫陣,敢於在挑戰和競爭中完善自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萬類霜天競自由”,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如何學好高中文言文

倒裝句式在現代漢語中運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卻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謂倒置,一般為強調謂語,將謂語放到前邊,如“小人哉,樊須也!”(《論語》)。(2)賓語前置,有三種情況:①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該賓語置於動詞的前邊,如“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②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該賓語也置於動詞的前邊,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邊,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説》) “吞舟是漏。”(《與陳伯之書》)。(3)定語後置,現代漢語一般為定語在前,中心詞在後,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情況。如“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4)介詞結構位置 高中歷史,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在動詞前邊的作狀語,在動詞後邊的作補語;而文言文中,介詞結構明明在動詞的後邊,翻譯的時候卻必須作狀語。如“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必須譯成“向孫將軍求救”,而不能説成“求救向孫將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