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媽媽在一起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8W

一、教學目標

和媽媽在一起教學設計

1 通過泥塑過程,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在觀察、分析動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 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3 通過想象小動物和媽媽在一起的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重點難點:

重點:回憶、觀察、分析、表現動物與媽媽在一起的情景。

難點:動物的特徵和情節的表現。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材料準備

動物和媽媽在一起的圖片,彩泥或膠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籤等)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語言進行組織教學,穩定學生情緒。

2、導入新課

(1)你從小最喜歡和誰在一起?和媽媽在一起時什麼樣?

(2)動物和媽媽在一起時什麼樣?你能根據圖片編個故事嗎?欣賞教材中的.圖片。

(3)這些圖片中有哪幾種動物,各有什麼特點?

組織小組討論:小組之間利用自己課前蒐集的動物圖片,分析動物特徵。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長,耳朵大。

企鵝:身體橢圓,嘴尖……

3、提問:怎樣用泥表現出動物特徵。

討論: 可以用揉、搓、壓、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來表現動物特徵。如:河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體可以用堆塑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工具來表現動物的特徵,如小烏龜殼上的花紋,可以用尺子壓出。

4、提問:如何表現出媽媽和孩子在一起?

討論: 媽媽大孩子小,孩子和媽媽緊緊地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媽媽的背上……

5、佈置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小組同學將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組成“母子樂園”,互相評價。

6、佈置課後作業 課後查資料:你今天製作的動物喜歡在哪兒生活?它現在的生活環境怎樣?

六、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動物圖片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動物特徵,學生感受到了母子之間的親情。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語言進行組織教學。

二 導入新課:

講故事:有一天,大象媽媽帶着它的孩子來到草地上,對它的孩子説:今天我要教你學本領,説着,大象媽媽用它的大鼻子一卷,……

提問:誰還能講出其他種小動物和媽媽學本領的故事?

三 探究新知 組織小組討論。

引出課題。

提問:故事中的動物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組織同桌同學討論。

如:河馬嘴巴大,耳朵小。 松鼠尾巴大……

請幾個同學根據圖片給大家分析。

提問:怎樣用泥表現出動物特徵。

可以用揉、搓、壓、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來表現動物特徵。如:河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體可以用堆塑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工具來表現動物的特徵,如小烏龜殼上的花紋,可以用尺子壓出。

提問:同桌兩個人如何分工合作? 怎樣表現出媽媽和孩子在一起?

討論:一個人製作媽媽,一個人製作孩子。媽媽大孩子小……

佈置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四、課堂小結。

五、課後拓展 課後查資料:你今天製作的動物喜歡在哪生活,它現在的生活環境怎樣?

教學反思:互評學生作品時要尊重學生。如問:“前面展示的作品哪個好?”就不如問:“你喜歡哪一個作品?”這樣,就不會打擊到沒有被選上作品的同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