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用語要有特色論文

來源:文萃谷 1.31W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前英語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闡述説明教師應把外語教學內容予以內化,獲得一種對外語教學的綜合理解與把握,從而創造出能與學習者進行有效交流的教學語言

英語教學用語要有特色論文

關鍵詞:雙重;簡明;可接受;階段;實用

近年來,英語教材的不斷更新給外語教學帶來了積極效應,也向廣大外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即用英語教英語(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1ish),已逐漸成為廣大英語教師的共識,但如何用英語教學用語來組織課堂教學,並獲得最佳效果呢?英語教學用語又須具有哪些特色呢?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討論的問題。

教學用語(Teacher talk)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又稱教師語言。一個教師課堂語言的質量實際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教師基本素質的縮影,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着學生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

英語教學用語通常被認為是教師用作講解知識、傳達信息和傳授技能的工具,但同時也是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本身。

1.英語課堂教學用語現狀

新教材的編排體系使許多外語教師放棄了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聽説領先”和“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已成為大部分學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且許多教師都儘可能運用英語進行教學,課堂氣氛看起來非常活躍,但會發現教師在教學用語的運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我們當前的教學中具體表現如下:

1.1教學用語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即想到哪兒説到哪兒,多數教師還缺乏調節自己教學用語的能力和自覺調控意識,似有為説英語而説英語之嫌,缺乏簡化教學用語的敏感性。

1.2缺乏正規的專業語言訓練,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較好保證

少部分年紀較大(受時代影響受專業語言訓練較少)的教師知識結構老化,缺乏正規的專業語言訓練,其口語能力教差,甚至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學生長期在這種語言環境的“薰陶”和“感染”下,説出的英語既不純正又不地道。

1.3過多借助黑板這一傳統工具來彌補教學用語表達的不足

雖然板書的作用不可忽視,但過多使用板書會嚴重影響整個教學節奏,阻礙學生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而部分老教師因擅長寫板書而整版整版地書寫。一節課下來,學生抄個不停,幾乎成了筆記的奴隸,聽説幾乎得不到什麼訓練。這在大學聯考導向下的高中階段尤其明顯。

1.4部分教師的教學語言中還存在雙語現象

由於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當教師使用外語時,思維是非直覺的,一時的記憶故障會導致腦海中目的語詞彙的空缺,只好尋求母語來替代。

2.混淆英語教學用語課堂課堂用語

有相當多的英語教師把教學用語視為課堂用語,其實,英語教學用語(English teacher talk)和英語課堂用語(classroom English)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英語教學用語是指課堂教學全過程中使用的英語,它已超出了課堂用語的`範疇,英語教學用語大體上包括四個部分:①課堂用語(Classroom English);②講授用語(instruction English);③師生交流用語(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English);④教師反饋用語(teacher feedback English)。講授用語是教師在講解詞彙、句法結構、語篇等時所用的語言;師生交流用語是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各種交流、對答和討論時的語言.教師反饋用語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堂操練時對學生的語用行為作出評價的語言。

3.英語教學用語的特色

英語教學用語兼有講授和語言示範的雙重功能,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創作活動的產物,是對目標語的一種創造性運用。本人認為英語教學用語的特色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3.1可接受性

英語教學用語的講授及示範功能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於它的可接受性。學生的接受能力(聽、説)和表達能力(説、寫)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的過程。教學用語若超出學生的接受水平就失去了教學意義。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交流中,為照顧學生的接受能力,應採用一種能被學生理解的特別英語,即簡單、明瞭、生動易懂的教學語言,甚至伴以誇張的語調,並輔之以動作、手勢和表情。我們都知道,西方人的肢體語言很豐富,相當有表現力,加上誇張的表情動作。有時不用説什麼,只需一個動作表情即可很傳神地表達。既然我們是教英語的,就不能不讓學生對這些有所瞭解。所以教師的教學用語要遵循既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鞏固和複習),又略高於學生現有水平(學習新內容)的可接受性原則。

3.2簡明性

教師若在課堂上運用的語言過於複雜,學生接受起來就有困難,故教師的教學用語應遵循簡明性原則,自覺運用一些簡化語言的技巧,如:解釋或原文釋義(paraphrase)可以簡化複雜的表達,消除歧義,增加表達的清晰度;重複則可強化必要信息,引起學生的注意,實現教師自我監控或糾正學生錯誤。深入淺出是教師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而簡潔明瞭的語言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3.3階段性

學生學外語是一個發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階段性。教學語言的階段性主要表現在語速的快慢、用詞量的多少、表達結構的繁簡以及語篇難易度等方面。隨着教學過程的延伸和學生語言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學用語應遞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把教學語言凝固成一種不變的模式並停留在較低層次,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體現大綱和教材的意圖。因此,在學生能接受的前提下,教學用語應不斷增加難度,添加新內容,使課堂永遠充滿吸引力和挑戰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在設計課堂時都會有個合理的安排和步驟。如在一上課的導入階段,既要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又要引出本節課的重點。所以在這個步驟中教師的語言要一語中的,又要生動形象,能引人入勝,讓學生對本節課有很高的積極性。而在進入課堂之後的講解部分,則要用具體詳細的語言闡釋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可見一節課的課堂語言要求是有具體階段要求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反應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

總之,外語教學的根本問題不僅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也是外語教師根據外語教學規律創造性運用目標語的問題,也就是説,教師應把外語教學內容予以內化,獲得一種對外語教學的綜合理解與把握,從而創造出與學習者進行有效交流的教學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