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必讀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9.24K

班主任必讀故事

班主任必讀讀後感

1、女兒的作業

有一次經我檢查過的語文卷子錯了很多,不僅是家人,我也開始對我的語文程度懷疑起來。有兩條錯誤是這樣的:題目要求根據句子意思寫成語。有一條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兒填“齊心協力”,教師判錯;還有一條“刻畫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兒填“栩栩如生”,教師也判錯。我仔細看一了,不知錯在哪裏。女兒説第一條應是“同心協力”,第二條就是“惟妙惟肖”。這真讓人吃驚,我不知道“齊”與“同”在這兒有什麼區別。按新華字典“齊”字第三個義項就是同時、同樣、一起的意思,並舉例“同心”一詞。該用“同心協力”時用“齊心協力”誰能説這是錯了。女兒説:不行答案是“同心協力”,其他當然就錯。真可怕,語文什麼時候變得比數學還要精確了。中國語言之豐富,詞彙之多,所謂同義詞、近義詞,相應的不止一條,怎麼就會只有一個答案呢?再説第二條,我覺得按照題目的意思,“栩栩如生”甚至不比“惟妙惟肖”更為準確,“妙”和“肖”與“如生”比,哪一個與“逼真”這個詞接近呢?關鍵還不在此,把對的説成錯的,就不僅是誤人了,實在是害人!還不止害一個人,而是害了一代人!甚至還要害到幾代!實際也是這樣,我反覆怎麼説兩條都沒有錯,女兒也不信,她視教師為絕對權威,老師的標準答案為聖旨。女兒把她原本活躍、靈動的心收了起來。從她心裏把那兩個詞趕出去了,她將接受別人給她的不行,來謹慎地使用詞彙,她以後可能會像收音機一樣的説話。那天,她按老師的要求把那“錯的”又抄寫了十遍。我那一刻心裏只有一個詞——殘酷!

2、“愛之鏈”的故事

一個國小生講道:

我們的“愛之鏈”活動是在班主任周老師的倡導下開始的。在活動發起會上,她表情莊重而且充滿感情地説:“世界是美麗的,生活是美好的。然而,所有的美麗都是用愛營造出來的。假如生活沒有愛的存在,假如我們沒有足夠的愛心,那麼生活將不再美好,世界也不復美麗!請大家多獻出一些愛心,讓我們用愛把生活裝點得更美麗吧!”於是,我們每個人在周老師那裏領到一些卡片,每張卡片上寫着:“我們幫助您;也請您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幫助他們。”我們不斷地把卡片傳遞出去,我們班裏也湧現出許多幫助殘疾人、輔助孤苦老人的事蹟,我們覺得生活無比充實,心裏總有一種特別的滿足。

一次我去書店,下樓時不慎摔了一跤,腳崴得腫痛難忍。一位叔叔迅速跑過來,把我送進醫院。他為我掛號、拿藥,並用電話通知了我的父母。當我父母趕到醫院向他表示感謝時,他卻微笑着從衣袋裏拿出一張與我們送的一模一樣的卡片!我含着熱淚接過那張卡片。周老師知道後説:“我們付出愛與我們得到愛的時候同是一種幸福,讓我們為了更多人的幸福把這條‘愛之鏈’連接得更長些吧!

——周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裏播下愛的種子,她愛我們,又教會我們去愛別人。

3、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

一個老人搞了個別開生面的測試: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請測試者回答這是什麼。

在國小一年級,小朋友們異常活躍地回答:“句號”、“月亮”、“燒餅”、“乒乓球”、“老師生氣的眼睛”、“我家門上的貓眼”……

問到國中同學時,一位尖子生舉手回答:“是零”,一位學習後進的學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卻遭到老師的批評;

當問到大學生時,他們鬨堂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只有傻瓜才會回答的問題;

當問到機關幹部時,他們面面相覷,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場的領導。領導沉默良久,説:“沒經過研究,我怎麼能隨便回答你的問題呢?”

某日看電視裏的《東方兒童》節目。主持人問天真的孩子:“花兒為什麼有很多種顏色?”孩子的回答個個透着可愛的童稚。有的説要是花兒只有一種顏色太陽就不喜歡了;有的説要是花兒只有一種顏色蜜蜂就不想吃了 ……最後這些回答都被判作是錯誤的。當節目主持人一本正經地説出正確答案——因為花兒中有胡蘿蔔素云云……整個節目頓時失去童趣,直到最後主持人也沒有對孩子們的想象力給予褒獎,這使我很為説出“要是花兒只有一種顏色太陽就不喜歡了”的孩子擔心,擔心他那無比寶貴的想象力,會被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大人用一個“胡蘿蔔素”就輕而易舉地塗抹掉。從某種角度説,正是“正確答案”蠶食着我們的想象力。我們只是急於將現成的答案告訴我們的孩子。其實象“胡蘿蔔素”之類的常識性東西,他們遲早有一天會知道的。實在沒有必要以犧牲孩子的想象力來作為了解常識的代價。我們有責任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國小語文老師考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一個學生回答:“雪化了是雲。”另一個學生説:“雪化了是彩虹。”還有學生説“雪化了是春天。”

老師説:“錯。答案是泥水。”

有這麼一道考題:秋天到了,樹葉 。學生寫“樹葉紅了”、“樹葉綠了”、“樹葉飛舞”等都為錯,因為書上是“樹葉黃了”

用“活潑”造句,只能造“小朋友活潑”,“小魚在河裏活潑地游來游去”、“小河裏的水很活潑”都是不對的。

——對教育而言,讀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獲取知識,而是訓練思維,點燃學生頭腦中創新思維的火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