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1.09W
《山中》原文賞析1

【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原文賞析

【出處】唐·王維《山中送別》。

【譯註】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全詩】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全詩賞讀】

這首“送別”詩前兩句敍事,後兩句抒情,寫得極有層次。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剛剛送走了客人,天色晚了,掩上了樹枝編成的柵門。王維在山水詩的創作上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山水在謝靈運以前只是作為背景出現,謝的詩刻畫景物力求逼真細緻,但過於雕琢堆砌,到王維的手中,山水詩才出現新的面貌。王維的山水詩力求勾勒一幅畫面,表現出一種意境,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日暮掩柴扉”一句只有五個字,就勾勒出一幅鮮明生動的圖畫,給人新鮮的感受,讓人感到詩中有畫。“暮”既點明時間,又為畫面塗上了色彩; “掩”是詩人的動作,為畫面增添了生氣。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後二句抒情,實際上是詩人“掩柴扉”時的心理活動。剛剛送別了客人,就想到明年能否再來,告別時依依惜別的情景可以想見,情思之深滲透字裏行間。

一首二十幾個字的“五絕”,既有送別的地點、時間,又有客走後主人的行動和心理活動,把這一切組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可以説天衣無縫。

王維的藝術修養是很高的,用字尤為準確,無不恰到好處。這首詩的第三句“春草年年綠”中的“綠”字,意象飛動,堪稱聖手妙筆。

《山中》原文賞析2

原文:

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詩詞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裏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説,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裏那裏點綴着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裏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説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葱,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説“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裏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説:“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中》原文賞析3

天平山中 明朝

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譯文

細雨濛濛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山,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天平山中》註釋

天平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平,稱望湖台,山上有白)泉、白)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楝(l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天平山中》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於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鬱鬱葱葱的草木叢裏,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着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裏,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於是,在前半段裏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閒適心情,在這一段裏便躍然紙上了。這兩句着眼於人的感覺,但並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平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遊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豔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着婉轉的歌,輕快悦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天平山中》創作背景

天平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裏,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説,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於故鄉,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山中》原文賞析4

原文:

首夏山中行吟原文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詩詞賞析:

祝枝山(字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寫蘇州西郊一帶村女當壚煮酒的景象,讓人讀起來像吳語一般,輕快閒談,很具姑蘇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詠,便是書生富貴時”,表達了那份滿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祿、人世煩惱,在詩酒風流前,煙消雲散。這首酒詩反映了詩人人性的自由復歸的願望,重新發現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歸宿。

《山中》原文賞析5

山中雪後 清朝 鄭燮鄭板橋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山中雪後》譯文

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後初晴,白雲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

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麼不尋常啊!

《山中雪後》註釋

這是一首寓託身世的詩

這句是説,屋上積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清孤:悽清孤獨

等閒:尋常、一般。

《山中雪後》賞析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是。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是説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裏,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牆檐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後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淒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歎。

《山中雪後》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作者在大雪之後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所以他經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原文賞析6

暮歸山中 藍仁

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

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

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

佇立鬆桂涼,疏星隔河漢。

【譯文】

黃昏時回家,山裏已經昏暗,澗水裏冼洗腳,月影在水中出現。

簡陋的橫木門上,喜鵲歸巢入眠,黑暗的樹林中,螢火蟲亂畫弧線。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歸來,挑亮油燈一同飽嘗粗茶淡飯。

我佇立在松樹、桂花間納涼,遙望疏朗的星星遠隔着河漢。

【註釋】

1、歸:返回。

2、已:已經。

3、昏:天黑,傍晚。

4、濯(zhuó)足:洗腳。濯,洗滌。《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5、月在澗(jiàn):月亮倒映在澗水中。

6、衡門:橫木架成的門,指簡陋的房屋。衡,同“橫”。《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7、棲(q)鵲定:鵲鳥停在樹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靜下來了,此指鵲鳥入眠。

8、暗樹:一作“暗徑”。

9、流螢(yíng):飛行的螢火蟲。庾信《哀江南賦》:“飢隨蟄燕,暗逐流螢。”謝朓《玉階怨》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杜牧《秋夕》:“紅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10、妻孥(nú):妻子和兒女。孥,兒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11、候:等候。

12、蔬飯:粗菜淡飯。

13、佇(zhù)立:長時間站着。

14、隔:分隔。

15、河漢:銀河。《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元稹《秋夕遠懷》詩:“星繁河漢白。"

【創作背景】

藍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時間很短,亦沒有任過高職,一直隱居家鄉崇安山中。此詩即寫作者山居生活片斷,具有濃厚的田園風味。從詩中景物看,詩作描寫的是一個秋初的傍晚,詩人剛好外出歸來的情景。

【賞析】

這首古體詩寫詩人的一個平常的生活片斷。詩人按照行動的足跡,安排了連續的四個場面。全詩沒有奇思妙語,沒有洶湧的生活波瀾。詩人只是揀取身邊日常瑣事,平淡的生活場景,略加點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給人以情真語切的感覺。

先寫歸家途中的情景。“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暮色蒼茫,亂山昏暗。崎嶇的山道上,詩人信步歸家。在詩人的感覺中,溪澗潺諼,淙淙作響;明月初升,清輝撒冷;澗水清澈,月影流佈。空山是這樣的清幽,這樣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別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辭·漁父》的故實,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身份、生活態度和高尚節操。起句擒題,所寫之景,所敍之事,無不是“暮歸”,無不是“山中”。

隨着詩人的腳步,眼前出現了一座山間陋室。“衡木棲鵲定,暗徑流螢亂。”其屋橫木為門,簡陋如此;鵲棲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徑幽暗,流螢亂飛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蕪,氛圍的悽清,家境的貧寒很好地表現了出來。詩人的感情通過“衡門”作了隱隱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門雖然簡陋,但如果自己不以為陋,也可以遊息其間。賢者樂道忘憂,雖身處陋室,而不以為苦,反能自得其樂。

這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儘管這種態度的背後也有悲哀和痛苦。詩人就是以這樣的賢者自居,甘處衡門,自得其樂。從“棲鵲”、“流螢”等景物看,較一、二句所寫事物已有一段時間間隔,這時夜幕降臨已很久了。“棲鵲定”與“流螢亂”,這一“定”一“亂”,一靜一動,相映成趣,下字十分準確,是句中字眼。

接下來便是敍寫家人團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天色已晚,燈火已明,粗菜淡飯已具,妻子兒女坐等詩人歸家。和樂融融的山鄉田家生活顯得真切而自然。最後以詩人佇立鬆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結,意藴幽遠,含蓄深沉。“佇立鬆桂涼,疏星隔河漢。”夜已很深,萬籟俱寂;晚風習習,涼意襲人。詩人久久佇立,徘徊鬆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見疏星點點,明月高懸,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遐想。詩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尋,而失落追尋的究竟為何物,又顯得倘恍迷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無限空間。

全詩採用移步換景之法,層層推移,步步騰挪,使詩歌跳脱而有變化。詩人用疏淡的筆觸,通過平凡生活事件的敍述和特定環境的描繪,反映出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有對山問恬淡生活的熱愛,也有人生失意後的淡淡哀愁。詩中的溪澗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閒人那種清高隱逸的旨趣。而暗徑幽深,流螢亂舞,又烘托出詩人煩亂茫然的情緒。

詩的基調是較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籠罩了一層輕柔的迷惘和淡遠的惆悵。詩人運筆古拙,洗脱鉛華,純用白描,以平實直樸取勝,而不以誇飾渲染為工。初讀起來似覺有些乏味,但細加玩賞,便又能感覺到語雖淡而味終不薄。這也許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作者簡介】

藍仁(1315—1386),字靜之。崇安(今屬福建)人。元末,清江人杜本隱居武夷,崇尚古學,藍仁與其弟藍智同往師之。杜本授以任士林詩法,藍仁遂謝科舉,一心為詩。后辟為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明初內附,例徙臨濠,居琅琊數月,放歸,以老壽終。其詩骨格老蒼,常能造成一種渾成的境界,頗見工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認為:“閩中詩派,實其昆友倡之。”著有《藍山先生詩集》六卷。其生平見於《明史》卷二八五《陶宗儀傳》及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山中》原文賞析7

【詩句】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出處】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意思】他大概還在澗底下打柴束薪,歸來後無口糧只好煮白石為生!

  【全詩】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註釋】

①郡齋:指滁州官府中的齋舍。②澗:山溝。束:捆。荊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先生”條:“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此處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謂其生活清貧。③二句謂本想手持杯酒,慰問風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將瓠(葫蘆)剖開而成的舀水器,此處用作量詞。 ④二句謂只見滿山落葉,尋找不到道士行跡,故寄以此詩。

  【全詩鑑賞】

一個秋日的早晨,涼氣四襲,詩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於是打算攜酒去慰問他,但又擔心朋友不在,詩人在詩中暗示給我們的心靈軌跡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為避世山中的道士,這樣就與一般的念友、訪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聯起句極為平實自然。獨坐郡齋之中,覺涼意難耐,於是忽然想到遠山深處的涼氣就更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況如何。款款道來,全不費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頷聯緊承首聯而下,從“念”字落筆,但不正面寫自己如何念,而擬想山中客的行跡,手法與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寫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跡可擬想者甚多,詩人挑出束荊薪與煮白石兩點來寫,於不經意中見出用心之細微。這樣一則可以與題中“道士”相切,點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則説明山中客的行蹤之不定,為尾聯“何處尋行跡”打下伏筆。既念之則必要慰之,從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遠慰的頸聯。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後者是自然真樸之物,這就與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極為協調。遠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詩人挑出酒來,則又使此遠慰多了一點瀟灑散淡的風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寫與山中客如何歡愉相浹,投契無間的情景,則詩題所着“寄”字不免落空,於是詩人以頷聯所述為依據,料想山中客的行跡飄搖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滿是落葉,行跡難覓。作者寫此詩,本來只是表露其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稱為“化工之筆”,是韋詩中的名篇。

《山中》原文賞析8

  武夷山中 宋朝

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峯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獨立青峯之上面對着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武夷山中》註釋

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武夷山中》賞析

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裏不説“未還家”,卻説“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遺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總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權。他的“無夢得還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節隱居。這一句領起下文。決絕到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棲息山間也就怡然自得了。

“獨立青峯野水涯”,“獨立”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於天地之間,是詩人直衝雲霄的氣節,是詩人不可一世的風骨。“青峯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峯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絕妙的水墨畫,但這又不是純寫武夷奇觀,當年宋朝的河山,空曠,寂靜,沒有着落;獨立於此,詩人的心情,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沒有人煙,腳底的青峯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繚亂逐春生”;不見漁舟,眼前只是煙波浩淼的野水,中間傾注着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峯,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

第三句一轉,“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麼時候停住了,田野清曠,凍雲黯淡,有青草的氣息,有天地的空曠,有黃昏的寂寞。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象,還是在歎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如王安石寫寒士的《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寫高士的梅:“零落成塵碾做泥,只有香如故”;還有蘇軾寫的梅:“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餘香還畀昊”……梅花在數九隆冬這樣最寒冷的日子裏開放,百花之中,一枝獨秀。到次年春來草長,在羣芳之中,依然默默無語,卓爾不羣。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啊!詩人忽然提到獨立世外,傲霜吐豔的山中梅花,並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作者自置於青峯野水之間,以梅花品格相期許。詩風自然樸素不加雕飾,清曠之中已帶着幾分蒼涼沉鬱,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深遠綿長,發人深省。

  《武夷山中》創作背景

此時,信洲失守,抗元失敗後他已在武夷山中轉徙十年,妻子和兩個兒子被擄,許多南宋舊臣紛紛投靠新主,孤忠的謝枋得面對國破家亡是怎樣的心情?他已經離家十年了,獨立青峯之上,雨後的山中顯得更加寂寞。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終成就了自己高潔的人格。

《山中》原文賞析9

《山中》原文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山中》賞析

首句寫山中溪水。這裏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説,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裏那裏點綴着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裏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説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葱,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説“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裏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山中》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山中》原文賞析10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詩詞賞析:

詩作主題 本詩是一首寫景詩,作者借幽居時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樂,表達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閒適心境。

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峯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從窗裏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閒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瀰漫着山谷,在山峯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説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説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裏”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鳥向檐上飛”一句,生動地描繪了人鳥和諧相處的情景。

“雲從窗裏出”一句,寫出了詩人居住的地勢之高峻,連雲都從窗户裏出來了。

全詩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脱,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原文賞析11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贈君。

註釋

(1)詔:帝王所發的文書命令.

(2)怡悦:取悦;喜悦。

譯文

你問我我山中有什麼。

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雲,我擁有白雲。

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會有好的心情。

所以我不會也不可能把它贈送給您。

賞析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在迷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説:“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贈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箇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贈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 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山中》原文賞析12

原文: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詩詞賞析:

這首詩乍看沒什麼驚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説它“一片神行”,有人説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心領略。

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後,詩人由於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説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還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麼“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麼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覆。開頭,是由於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於又覺得找不着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複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裏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像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軾很愛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施補華《峴傭説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山中》原文賞析13

原文:

結茅臨水石,淡寂益閒吟。

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

危樓乘月上,遠寺聽鍾尋。

昨得江僧信,期來此息心。

山中(結茅臨水石)拼音解讀

jié máo lín shuǐ shí ,dàn jì yì xián yín 。

jiǔ yǔ hán chán shǎo ,kōng shān luò yè shēn 。

wēi lóu chéng yuè shàng ,yuǎn sì tīng zhōng xún 。

zuó dé jiāng sēng xìn ,qī lái cǐ xī xī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祕演所隱居之地是一座幽靜美麗的山,這首詩寫出了祕演於此山中靜修的種種情景。

《山中》原文賞析14

  天平山中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於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鬱鬱葱葱的草木叢裏,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着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裏,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於是,在前半段裏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閒適心情,在這一段裏便躍然紙上了。這兩句着眼於人的感覺,但並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平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遊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豔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着婉轉的歌,輕快悦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細雨濛濛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註釋

天平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平,稱望湖台,山上有白雲泉、白雲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楝(l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創作背景

天平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裏,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説,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於故鄉,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山中》原文賞析15

原文:

山中四詠原文

我愛山中春,蒼崖鳥一聲。

桃花源裏住,罕見問津人。

我愛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齒肥,樹色麗四野。

我愛山中秋,黃雲稻正稠。

鐸聲連振起,鐮子刈禾頭。

我愛山中冬,冰澌疊亂封。

地爐無品字,一榻冷千峯。

詩詞賞析:

鵬公詠雲居山之詩多達數十首,大多收入《雲居山新志》。此選其詠雲居山春、夏、秋、冬絕句一組。本詩以各個季節的典型風物、典型事件來直接反映鵬公及雲居山真如禪寺僧眾的禪隱生活。詩寫得很精煉,很生動,簡捷有力,詩味雋永,是鵬公詠雲居山大量詩篇中的代表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