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2.12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活着讀後感1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16歲,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我耐心地讀完了全本,卻只是為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

再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20歲,我仍為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卻又品嚐出悲慘生活中的一絲温暖,他有淳樸善良的家人,有堅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着的心態——即使生活滿目瘡痍,無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寫到:“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富貴頑強生活——從富家子弟落魄為貧農,再到成為父親、爺爺,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着,可身邊的人卻一個個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經歷毀滅性的變化,但活着,就是他的意志。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愛情,為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為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説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2

這本書題為“活着”,寫的卻是“死亡”,這是一部為內心而寫的著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苦難後依舊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故事講述了男主角福貴兒的一生。福貴兒年輕時沉迷於吃喝嫖賭,一言不合就打媳婦兒家珍。有一天,家產被敗光了,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親爹被氣死了,家也被人奪了。

福貴兒終於洗清革面,懷着兒子的媳婦兒卻被岳父接回了城裏,後來又帶着兒子有慶回來了。娘生病了,福貴兒去城裏買藥被國民黨抓走,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活了下來,遇到解放軍,回了老家。回家後孃死了,女兒病成了啞巴。(看到這裏,我以為作者會寫龍二霸佔他的妻子之類的,不僅沒有,反而龍二的結局出乎意料)

福貴兒回來後,土地改革開始了。龍二因為不肯分田產,被槍斃了。福貴兒很是感慨,如果當初他沒有輸光家產,現在死的就是他了。到這裏,我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沒想到,現實永遠沒有更慘,只有最慘,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活,家裏負擔加劇;政策變化,家裏越來越窮;曾經的戰友成了縣長,卻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有慶(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輸血,抽乾了血而死);女兒鳳霞與城裏的偏頭二喜結婚,死於生產;女兒死後,妻子家珍不久於世;年幼的外孫被接到鄉下與自己同住,自己年邁貧窮,生活艱苦,讓孫子死於吃豆子撐死。

多年以後,年邁的福貴兒牽着他年邁的老牛,哼着歡快的小曲兒,給在鄉間收集歌謠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本書故事篇幅並不長,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到結尾,我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我內心在期待某種逆風翻盤,從始至終故事卻都在朝着反方向發展。

可能越是窮苦的人才越能體會到這種與生活作鬥爭的辛酸,和災難降臨時無能為力的苦楚。曾經我因一些生活瑣事與朋友爭吵,看完這本書再去回顧那些瑣事,與生死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麼?曾經我所堅持並奉為真理的“對”與“錯”是否侷限了我的眼界與格局?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當做富貴兒去歷經滄桑後,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經經歷的一切,感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激未來將創造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3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斥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醜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也促使着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説着醜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後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着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着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為活着而活着,我們在活着的過程中經歷着無數的故事,不論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着,正是因為艱難,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更加映襯了活着的意義。故事結尾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閃光,堅定的信念象徵着他不屈的靈魂。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長,每當翻開書卷,總會有一種綿軟的情感縈繞在心頭,思緒萬千,卷卷都積滿深情,行雲流水的語句,真摯動人的情感,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温潤中閃光。讀一本好書,與書為友,潛移默化,見證着崇高靈魂的再現,頃刻喚醒心靈,豁然開朗,彷彿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這本《活着》,書頁間彷彿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閉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飛向那片明亮的書海……

活着讀後感4

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活着》,感覺真的是本不錯的書,卻很難從裏面準確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看的過程一直很平靜,聽福貴講着他一生的經歷。隨着他命運的不斷輾轉,對這個人的愛恨也是一直髮生着變化。起初,福貴是一個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不過,剛開始也只是以事不關己的心態看待他的一切行為,直到,他竟然打了為他懷了孩子的家珍,才開始憤恨。

家珍是個善良的女人,一輩子跟了福貴,算是沒想到一天的福氣,不過,卻在這樣磨難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後來的福貴,對她還是不錯的,每天揹着她出去散心,這也是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幸福了吧,值了。對她,我一直抱着一種崇敬和心疼的態度。

鳳霞倒是沒什麼感覺,覺得她的一生挺好,雖然耳朵聾了,嫁的是個偏頭,但是,偏頭女婿對她真的是沒得説,算下來,她也比那個時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碼比她媽強。

有慶是讓我最震撼的一個男孩,他對羊的那份心疼,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自己養的那兩個小羊,那天媽説要把它們賣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們心疼老半天呢。

有慶的死是讓我看這篇文章心情最暴躁的時候,特別是醫生的麻木,讓我突然就有種想殺人的衝動了,別説福貴,就我一個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個孩子就突然這麼沒了,是誰誰受得了啊。要是誰的親人被這麼不明不白的折騰死了,誰如果沒有想把那抽血的護士和醫生給整死的衝動,那他肯定不正常。太滅絕人性了!!!

那個年代是個怎樣的年代,具體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慶幸自己能出生在那個年代之後,少經歷了那麼多世態炎涼、生離死別。在我感慨現在生活的種種不好時,讀了這篇文章,我就開始逐漸感覺平衡了,比起他們,我已經很幸福了。

那麼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貴。也許活到最後的並不一定是幸福和快樂的,但是,活着,起碼還能感覺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樂。

只剩下福貴了,就剩下他一個人孤苦伶仃,連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貴沒有放棄生活,這點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堅持活着……

看完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活着讀後感5

“我會好好地活着。”從福貴的嘴裏説出來,堅定而又悲涼,在讀完《活着》後,我的心情沉重且壓抑,尤其讀到有慶被活生生地抽乾了血而死去。我是一個代入感極為強烈的人,很難想象,自己的兒子處在最好的年紀以這種方式死去,而福貴,接受了身邊人一個個的離別。

他在晚年講述往事時,沒有逃避,沒有失聲痛哭,沒有一蹶不振,他用輕快平靜的語氣講述他所經歷的一個悲痛的故事,我時常想,他不難過嗎?是怎麼做到熱情講述自己的傷痛的。直到後來,我有了另一層感悟。

他怎麼會不難過呢?最愛的人都離開,晚年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無奈,是心酸後的沉默,也是放過了自己,讓自己不再糾結,何嘗不是種解脱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經歷罷了,許多自然災害帶走了他們的家園和親人,那麼他們的餘生就以淚洗臉悲痛度日嗎?書中福貴説:“我會好好的活着。”在我認為是對逝去親人們的寄託,是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心願,是回憶,是安慰。但這份勇氣卻很難得,經歷了許多挫折和滄桑後,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級時因病離開了人世,他在世時最疼愛我,外公生前是個很善良的人,他樂於助人,和鄰居們的關係很好,所以他逝去時,鄰里鄉親都泣不成聲。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裏,只剩她一人和無盡的思念在盤旋,外公去世後,她時常對着門口發呆,後來她種了許多花,擺在客廳、廚房、房間,反常的是,她愈發熱愛生活,為什麼呢?明明前幾天還那麼傷心,為什麼那麼大的變故幾天時間就緩過來了?外婆不愛外公嗎?

直到後來,外婆告訴我,她很愛很愛外公,外公在世時喜歡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蟲子沒有種,外公去世了,外婆便開始種花她告訴我,她的愛寄託在那一束束花裏,“所以,才要更堅定地好好活下去。”她發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聯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即便沒有什麼重大變故,但我們也會經歷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壓。就像學習,可能分數在一次次打擊我們,但我們能抗住嗎?能戰勝嗎?飽經滄桑,淡然微笑。顯然,我們還沒有福貴的“飽經滄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在逆境中頑強生長,微笑面對生活。

“我會好好的活着。”後面的話是,“代替有慶、家珍還有那些逝去的親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話:只有在飽經滄桑後,還能淡然微笑面對生活的,才是強者。

活着讀後感6

《活着》敍説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誼,這是最為感人的友誼,他們相互感謝,一起也相互仇視,他們誰也無法扔掉對方,一起誰也沒有理由訴苦對方,《活着》敍説人怎麼去承受巨大的磨難,就像危如累卵,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分量,它沒有斷,《活着》敍説了眼淚的豐厚和廣大,敍説了失望的不存在,敍説了人是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從前嫖賭輸光了家產,可是親人並沒有扔掉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分他理解只需活着赤貧未必欠好,只需有愛,有關心。可是妻子抱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端去世,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全部全部的杯具連續產生,最終只留下自己活着,可是閲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己的曩昔可以鎮定的回想與論説。他在剩餘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思念,與對日子的感謝,雖然不幸產生在自己身上,但卻幸虧自己從前有那麼好的妻子,明理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惋惜!作者沒有宣泄,沒有控訴或許揭穿,而是向人們展示崇高。那裏的崇高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全部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天公地道,用憐惜的目光看待國際。

主人公福貴閲歷了終身的磨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失望的邊際徜徉,可是他卻有對磨難的承受潛質,對國際的達觀情緒。當他發現直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舊日同甘共苦的春生是他選取了掩埋仇視,他們之間相互感謝,相互仇視,可是誰亞無法扔掉當地,一起誰也沒有理由訴苦對方。即使是在絕地面前他仍舊勸慰朋友要剛強地活着,只需活着,只為可以活着。

咱們此時的日子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波折,有的時分咱們確實很難以承受,可是每逢我想當福貴他仍舊感恩日子的時分我就會妄自菲薄,覺得自己與福貴的距離,或許我無法在閲歷這些磨難之後得到心裏的提高,可是我卻可以透過對福貴閲歷的友誼感同身受,活的相同的慨歎!

不論怎樣,日子總要持續。只需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許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7

主人公福貴在接二連三的重大打擊下,我們沒有看到他呼天搶地、哭哭啼啼,風雨過後,他淡然和樂觀,用最平緩的語氣向小説中的“我”講述自己的故事,還買了一頭老牛與其度過殘年。在外人看來,他活着已毫無意義,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什麼都沒有擊垮他!他對生活還是充滿了希望!不幸和苦難雖然是整個小説的基調,但正是因為在那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像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之旅時,才讓人更加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堅韌和不屈。人的忍受力是無限的,對希望的期待也是無限的,生命力在極端的狀態下仍然可以頑強地生存,這是因為有了希望!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是生命是無比頑強的。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錢,活着才能活着。當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還在為物質生活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世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有些人,在碰到一點困難時,選擇了後退,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惡劣的環境中,在苦難面前,我們將選擇怎樣的生活狀態呢?人的生存環境自古以來就是戰爭多於和平,苦難多於幸福。早在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就用不屈不撓的鬥志向後人詮釋了在那樣苦難的日子裏,我們是如何一脈相承的!時間沖刷了屈辱,消磨了痛苦。我不知道在今天,在我們這樣一個安逸和平的年代,我們的年輕一代對苦難、對困境的承受力還有多少。

《活着》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其實就在身邊。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感謝老師帶給我們的這本《活着》。

活着讀後感8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活着讀後感9

秋 是沉靜的

我喜歡看書,喜歡無憂無慮的看“閒”書,一旦給我加任務我就對這件事討厭無比。在教育學的知識不用考試時我看教育學的書津津有味,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甘之如飴,一旦告訴我教育學是要考試的,曾經的津津有味瞬間變得味同嚼蠟,閲讀的是同一本書,卻再也不會擁有閲讀它的閒情雅緻。

秋 是金色的

到目前為止沒有被任何任務影響我依然喜歡看的書是《活着》,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七年級,那時我哥送了我幾本書,依稀記得有郭沫若的選集,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有餘華的《活着》,其他的書目就不記得了。

書我都認真的看了一遍,時間證明我對《活着》最感興趣,從七年級到現在,大概讀了3遍《活着》,每一遍感受都不同。第一遍讀時,被故事情節牢牢的吸引,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後續情節。讀時我常常想怎麼會有人這麼倒黴,天下不好的事情全部發生在了他身上,感覺福貴太可憐了,讀書途中幾度心痛。第二次讀時,雖已知情節發展,但對於其中有意思的情節依然感覺不可多得,此次我對於福貴的憐憫少了一些,而是覺得人在世上可以不迷信不封建,但是得懂因果,還得服氣敬畏這個因果。

秋 是濃烈的

如今再次讀起《活着》,在同情福貴的同時,更加感受到作者的語言魅力,有時候就是簡單的一個場景被作者描述地栩栩如生,有時候的描述讓人心痛不已,你比如説有慶給校長捐血失去生命那部分,看完讓人氣憤揪心久久難以平復。目前這一遍還沒有讀完,但是現在我對福貴更多的是佩服,他有過高光時刻,也有人生至暗,當一切落下帷幕,他講起過去好像在講故事一樣風輕雲淡。

當今這個時代,試問能有幾人擁有福貴這樣的大心臟?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或挫折,在面臨當下情況不由自主的抱怨難過壓抑,有時我在想是不是困境真的那麼大,是不是就沒辦法度過?或是有沒有可能轉變想法,我們就把種種經歷包括困境當成是人生畫板上的色彩,用心去感受體會它,試着在現有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清晰記得我第一遍讀時,總是被滿滿的悲傷籠罩,被其中的悲慘事件壓抑的喘不過氣來,而現在我在想福貴如果沒有經歷其中的一波三折還會有後來的平靜如水嗎?一個從來沒有失去的人,應該對於擁有的體驗也比較有限吧。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

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

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無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

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11

捧讀《活着》的機緣説來慚愧,竟是從網上瀏覽到“中國作家餘華是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熱門之一”而慕名買的。

《活着》是一本“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態度”的書,我利用一個週末讀完了它。那是一次艱難、痛苦的閲讀過程,除了一早起來讀到凌晨那種傷神耗力外,更緊要的是置身書中描述的境遇,感覺自己快被那一連串的災難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在讀完後,情不自禁地感歎“活着真好”。既是對當下的寬慰,也是對此書的由衷評價。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本是非常簡淺的道理和非常實用的寬慰劑。任何一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然後赤裸裸地去,期間的唯一的標誌就是活着。此書用重複的死亡將故事推向高潮: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枱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一個人只有經歷磨難,才會變得強大和成熟。當然,閲讀磨難也能令人增益。這是一部沉重的現實主義作品。我們時常聽老人講起那個年代的故事,物質特別匱乏,以菜根、樹皮裹腹,甚至生了孩子養不起,不得不考慮將自己的骨肉送人。通讀此書,能讓人對苦難有更深的理解。書中那一個個災難讀來讓人窒息,彷彿夢中被人束住手腳或掉進深淵般痛苦無助,放下書本那一刻就像夢醒時分,一切變得慶幸而釋然。

沒什麼比活着更好,在一切災難面前唯有活着最為真實,當人對生活有了這等感悟,一切就變得淡定多了。書中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人對世間的留戀,正如作者在日文版自序中所説,“時間無須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通讀此書,能讓人對活着有更堅韌的力量——我們任何人都沒必要患得患失。

活着讀後感12

我已經很久沒有讀書了,每天將自己用看電視來麻醉自己,我也很佩服自己怎麼能將一部500多集的電視劇,用幾天時間就看完了。昨天,我剋制住看電視的慾望,將《活着》這本書看完了。我想看這本書,源於某天早上起牀看到微博上推送的一篇關於《活着》的觀後感,文中句句透漏着《活着》的主人公的人生的悲慘,這樣的悲慘人生刺激了我去想要去看這本書。我的內心很痛苦,我期待看到更痛苦的人生讓自己的內心平衡,不再認為自己是最苦的,也許這就是人性黑暗的一面吧。

我用了一天時間將這本書看完,本來想寫一下讀後感的,但是由於我的文學水平太低了,醖釀了一天我還是無法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意圖。我看了很多其他的書評和介紹,才算是瞭解了這本書的含義。

作者餘華説: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説:如果人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不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活着還有意義嗎?主人公可以做到不為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因為他別無選擇,他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已經一無所有的他還能有什麼期待或寄託呢?

如今,我們生活在這個富足的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極大的滿足,親人、朋友、愛人都圍在自己的身邊,我們現在的活着還怎麼能做到為了活着而活着呢?我們現在更多的是為別人活着,連為自己活着都很難做到,我們為了讓父母更有面子,而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為了讓家人生活過的更好,我們拼命賺錢;而我們想要做自己,卻不敢告訴家人。

很多人都在讚美《活着》中的主人公——富貴的樂觀精神,有那麼多的痛苦經歷卻還是可以平靜的活下去。而我卻並不贊同他的做法,既然人生已經無望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呢?為了能理解主人公,我試圖將那些悲慘的遭遇放在自己身上:假如我經歷了所有親人都離我而去,我是否還能平靜的活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能,因為生活不再有希望,那樣的生活也將是沒有意義的。現在的我是為了什麼而活着?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還是為了家人,不讓父母擔心?説實話我也不知道。也許,現在的我不適合看《活着》,去聽作者説: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是應該去想想《哈姆雷特》裏面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活着讀後感13

《活着》在同事推薦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決定看這本書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謝同事給我的電子稿,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作者餘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貴年輕時是個闊少爺,他吃喝嫖賭、揮霍奢侈,甚至目中無人。

在一次賭場上,他輸掉了家裏所有的地,作為地主階級的土豪,沒有了地,他什麼都不是了,從此以後,福貴一家家道中落、一貧如洗,一夜之間,從大少爺變成了貧農,但令人驚訝的是,福貴沒有自暴自棄,他突然變得成熟起來,他帶着母親、妻子、兒女,在簡陋的平房中過着艱苦的生活,他開始幹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歸。但生活總是那樣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貴不幸被抓去當兵,就這樣與家裏音訊隔絕了三年,等到他輾轉回到家中時,母親已經離開了凡間,女兒鳳霞成了啞巴。後來生活越來越痛苦,妻子病重,並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兒因產後失血過多死亡,兒子因獻血過多死亡,女婿做工時被板車壓死,就連外孫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貴的一生,最痛苦的是見證着一個個親人的離開,而他還活着,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之前親人的離世,他還會痛苦流涕,後來他麻木了,他變得平靜了,他也明白了,他就是要這樣遭受無數次生活的暴擊後仍然繼續活着。對老父親老母親幾十年的血脈恩情,對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十幾年的家庭温情,對和孫子相依為命的幾年爺孫情……道不完,訴不盡的感情早已無聲沉澱,再也激盪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親人的離開,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卻沒有了嚎啕大哭,只有飽經風霜的臉頰任由清風刺傷。

人為什麼活着?人為了什麼而活着?“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段話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我認為,人是為了那短暫的幸福與快樂,就要心甘情願地去承受一生的痛苦。無論多麼黑暗的谷底,多麼低迷的深淵,多麼恐懼。無奈,都不能絕望,因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什麼,只有曾經在記憶中永存罷了。

生活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活着沒意思”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當工作稍有不順心,生活不盡人意時,就開始自怨自艾、懷疑人生。

但只要讀完《活着》,你就會明白:任何苦難都只是人生的一種經歷,只要勇敢趟過去,就是成長。

活着讀後感14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15

“有一種偉大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

但也有一種偉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無論出現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這樣的無奈與孤獨就是生活,並且世上沒有比這更真的生活。

《活着》,這部安靜樸實的影片,就是簡單的敍述了這樣一個長達四十年的故事,一個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發生在一個小人物身上的故事。主人公福貴在民國時期由於賭博欠債氣死了父親,在內戰時期母親病逝,在大躍進時期兒子被車撞死,在中女兒難產而死,一切接踵而至的死亡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電影的名字卻叫《活着》,其實也對,對於匍匐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來説,無論經歷了什麼,人還是要活着,活着比一切都要重要,活着也才有希望。所以,忍受一切的活着,經歷了風風雨雨,生與死,吃飯、睡覺、幹活、説話……

活着,這一信念始終是貫穿影片的線索。當福貴與春生被拉壯丁、看到遍地的屍體時,春生説:“福貴,咱倆兒可得活着回去啊!”富貴説:“回去了可得好好活!”;當福貴看到龍二被槍斃二次嚇得尿了褲子、不禁慶幸將房子輸給龍二時,感慨活着真好;在面對被打為反派、妻子自殺,春生也想不開時,家珍原諒了春生,衝着春生的背影喊:“春生你記着,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着”。

影片中運用了典型的黑色幽默,極具諷刺,許多地方讓人發笑,但笑過之後卻滿是悲哀與苦澀。如龍二放火燒了從富貴那贏來的祖屋,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鎮長誇讚富貴家的木頭好,而富貴卻説:“那不是我們家的木頭,那是反革命的木頭。”這是一個小人物為了能夠活着、能夠生存而説出的貌似圓滑卻真的很無奈的言語,讓人發笑的同時感到莫名的悲哀。鳳霞大出血時,王教授竟會因饅頭撐得不能動而不能救治,以致後來再也不吃麪而改吃米,可笑而悲哀,這是對多大的諷刺!

影片沒有過多的採用特殊鏡頭,而是多次採用了遠景拍攝。在富貴與兒子最後一場戲中,富貴揹着有慶去上學,採用了遠景拍攝,這是有慶被車撞死前與父親相處的最後一幕,為即刻的上演的悲劇更增加了一份淒涼。當受到迫害、妻子自殺,春生也取得富貴與家珍的原諒時,他離開富貴家走向衚衕外時,也採用的是遠景拍攝,深刻的表現出春生的孤獨、絕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