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田家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52W

原文:

夜宿田家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夜宿田家

宋代:戴復古

簦笠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雨行山崦黃泥阪,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亂蛙聲裏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譯文

簦笠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只有斗笠跟着我彷徨在歧路上,一個春季了竟還穿着過冬的衣服。

雨行山崦黃泥阪,夜扣田家白板扉。

細雨中艱難地行走在山坳的黃泥坡道上,天黑了才去敲農家的白木板門。

身在亂蛙聲裏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夜裏儘管蛙聲呱噪,還是入夢化為蝴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鄉。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可歎寫了那麼多家信十寄九不達,天上的大雁不給傳書而南北竟自飛。

註釋:

簦(dēng)笠(lì)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簦笠:古代的一種有柄的笠。

雨行山崦(yān)黃泥阪,夜扣田家白板扉。

山崦:山坳;山曲。

身在亂蛙聲裏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化蝶夢:《莊子·齊物論》中莊子曾夢化蝴蝶。李商隱《錦瑟》有“莊生曉夢迷蝴蝶”。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賞析:

“簦笠相隨走路歧,一春不換舊征衣。”詩的首聯總寫漂泊江湖之苦。“簦笠”(雨傘和草鞋)、“征衣”這些意象本身就與羈旅生活有密切關係,積澱了與離情羈思有關的感情內容,因而詩人選取這兩種意象,就給了讀者以離情羈思的暗示。

一人東西漂泊,只有“簦笠”是隨身伴侶,其孤獨落寞之情態可以想見。“走路歧”三字既寫明所走之路岔道很多,又寫明作者是無目的、無方向的漫遊。劉安《淮南子·説林訓》記載:“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逵路”即歧路。楊子見歧路而不知何去何從,因而傷心痛哭,詩人“走路歧”時的愁苦心態也就不難想見了。“一春”點明時間,説明作者一個春天都是這樣不停地奔波。“舊征衣”寫明作者現在身上穿的是以前流落江湖所穿的衣服,這説明在“一春”之前也是客居在外,不停奔走。遊子的羈旅之愁苦通過時間的.延續曲曲繪出。僅此開頭兩句,就把羈旅之苦寫盡,天涯遊子四處奔波、百無聊賴的心態亦在不言之中。

“雨行山崦黃泥阪,夜扣田家白板扉。”頷聯人題,具體寫日行夜宿的羈旅生活的情狀。出句寫雨中跋涉,寫路途之艱辛。大雨滂沱中在“山崦”上攀登,已不堪其苦,再加上行走於“黃泥阪”上,其困頓艱辛更可想見。對句寫夜宿田家,寫住宿之簡陋。“自板扉”可以想到田家之貧,而住宿其家的遊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身在亂蛙聲裏睡,心從化蝶夢中歸。”頸聯承頷聯,寫詩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亂蛙聲”三字寫出了鄉村之夜所特有的音響。本來,夜幕降臨後,一切都歸於沉寂,只有和煦的清風送來遠處的蛙鳴。躺在牀上,聽聽這青蛙的合唱,本來應有幾分愜意,然而在雨中跋涉了一天的詩人,哪裏還有這種雅興,“蛙聲”而日“亂”,則是詩人移情於物,辭因情發。而在“亂蛙聲”中競能慢慢入睡,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寫出了奔波一天之勞累。由於飽嘗羈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則寫夢中回鄉。連做夢都想着回家,其鄉情之濃可以想見。然而,人只有在夢中才能“歸”,其心情之痛苦又可想而知。《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這裏化用莊周化蝶的典故,抒寫了自身的迷茫悵惘之感。“身”與“心”相對,有身在江湖,心存家園之意,由此可以體會到詩人長年客居在外自有不得已的原因。詩人由於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來維持生活,有家難歸,只是在這裏不願寫明罷了。

尾聯在前幾聯所敍寫的基礎上推進一層,抒寫鄉愁。詩人四處漂泊,既是思歸不得,退而求其次,就盼望着得到一紙家書,可惜,就連這一點聊勝於無的安慰也得不到。由於流落江湖,行蹤不定,結果是“鄉書十寄九不達”。這一不願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對這位長年客居在外、思家心切的詩人來説,內心的痛苦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鴻雁在古代是書信的象徵,遠離家鄉自然想到託雁傳書,因而目睹空中飛雁,鄉情自然也就更濃。“天南天北雁自飛”一句,是景語,也是情語。思鄉之情是無形的、抽象的,雁則是有形的實物,把抽象感情與具體形象結合起來,這就使無形的鄉情彷彿可觸可見了,從而收到生動的藝術效果。作者身當此境,目睹徵鴻,心已隨之遠去,但恨身無雙翼,依然羈留他鄉,則有人不如雁之感。雁天北天南自由翱翔,帶來了無邊愁思,卻偏偏無情,不能帶來鄉書,只是徒增一番愁苦。辛棄疾《祝英台近》雲:“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構思已相當新奇。馮去非《所思》“西風不寄小銀鈎”的想象卻更深了一層,盼望西風在“帶愁來”的同時,也能為他“寄小銀鈎”,但又終於未能變成現實。戴復古的尾聯與馮去非詩句意境相似。着一“自”字,使客觀景物帶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悵惘之意,無可奈何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