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色越器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5.55K

原文:

祕色越器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祕色越器

唐代: 陸龜蒙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譯文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

九月深秋的晨風中,露水沾衣,越窯中燒製的瓷器出窯;顏色似青如黛,與周圍的山峯融為一體,奪得千峯萬山的翠色。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那些堆放到正確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時就會盛載一些露水,淺淺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時還殘存濁酒的杯子。

註釋: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

祕色:祕色瓷。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此詩中,並一直沿用至今。宋、明、清迄今,學者們為“祕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説,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九秋:指九月深秋。千峯翠色:謂越窯釉色就像覆蓋山嵐的鬱鬱葱葱的翠色,後用以指青瓷。

好向中宵盛沆(hàng)瀣(xiè),共嵇(jī)中散鬥遺杯。

好向:即正確的朝向。中宵:即夜半。沆瀣:夜間的水氣,露水。共:即如同。嵇中散:即嵇康,三國魏時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稱嵇中散。遺杯:即有酒殘留之杯。

賞析:

此詩前二句先寫越窯開窯的.時間在秋天,再以誇張的手法極言祕色瓷的顏色青翠,像是奪走了千山的蒼翠似的;後二句寫若在祕色瓷中盛上半夜的露水,就可以陪着嵇康將杯中的殘酒喝完。全詩用準確而形象的語言,抓住了祕色瓷顏色青綠以及光澤盈潤的特徵來描繪,並突出其風神。

前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是陸龜蒙遠看越窯開窯時的壯觀景象而發的感概。其中的一“奪”字可謂神來之筆。在陸龜蒙的心裏這祕色瓷的釉色已無法用一般言語去描述,只能用巧妙奪取大自然的“千峯翠色”來雕飾。但在實際的燒窯過程中窯內的燒製温度和火焰氣氛很難控制。燒成黃釉、青釉乃至生燒、過燒的都有。所以“奪得千峯翠色來”不但體現了詩人文辭意境的險絕,而且還包含着“千峯翠色”的來之不易。

後兩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是越窯開窯後陸龜蒙近看堆積如山的越窯器(可能碗類較多)時的記實描述和感懷:堆積的碗類越窯,如果放好方向,即口朝上,到夜半時就能盛載露水;如果碗類越窯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為沒法盛載露水。從後二句中讀者不僅能夠讀到陸龜蒙對嵇康的崇敬,並將嵇康當作知音,還能推斷出祕色瓷釉面盈潤這一隱藏信息。

詩中提及嵇中散,是因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愛琴,才氣橫溢並鐵骨錚錚的令後人敬仰的一代罕見名士。陸龜蒙明吟越窯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這也説明陸龜蒙的這首詩並非着眼於祕色越窯,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機。明白了詩人的本意後,再回味“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就能體會出這裏不僅是吟詠“祕色越器”,而且和于謙《石灰吟》以“祕色”語言明志有異曲同工之效。詩人的感懷是:越窯經歷火的洗禮,在九秋風露中,終於“奪得千峯翠色”,此時此景,不禁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樣的人傑與鬼雄。此時此刻的陸龜蒙,已被嵇中散孤傲不羣、蔑視權貴的性格,直言不諱的氣度,超凡絕世的理想所深深吸引,已完全和嵇中散在精神的世界裏找到了共鳴,加之嵇中散有很高的才氣和節氣,於是陸龜蒙才把他作為心靈上的寄託和尊崇甚至效法的楷模。這才有了用祕色瓷在“中宵”的陰陽相交之時“盛取沆瀣”之液共邀和自己有着同樣處境、心境的另一時空的知己——嵇中散共飲沆瀣,以銷萬古之愁,於是便有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的傳世佳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