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篇

來源:文萃谷 1.4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篇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8章多邊形,第9章軸對稱,第10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一學期教學下來,頗有感觸。就此談談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了,使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同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第十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中導圖提出的問題,一個魚缸裏有多少條魚容易數出來,可是,怎樣知道一個池塘裏有多少魚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導圖的問題:一隊師生共328人,乘車外出遊,已知校車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車,每輛可乘44人,那麼還要租多少輛客車?等等,不僅如此,縱觀教材,從天氣預報,降水概率,抽獎,中獎到股票投資,分期付款,銀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獵。可以説教材中所有問題的提出,幾乎都來自現實,這些問題一經提出來學生就非常感興趣,同時認識到數學來源生活,並服務與生活。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許多的數學知識,也培養了不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的學習不僅能解決池塘有多少條魚,也可類似的估算出每個家庭每年丟棄多少個垃圾袋,我區每年會產生多少這樣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通過第八章多邊形的學習,知道了那些多邊形可以鋪滿地面,能設計出用平面圖形鋪滿地面的美麗圖案————-新教材確實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

(二)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為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為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買一張體育彩~票,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三)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非常便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除了交*編排,螺旋上升外,在編寫上儘可能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書中基本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使學生在瞭解知識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並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使用各種數學語言和符號表達對學生來説是現實的問題,建立數學關係式,獲得合理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樣,舉例説像什麼一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後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而是先設立了問題的情境:問題1,某校七年級年級328名師生外出春遊,已有2輛校車可乘師生64人,還需租44座客車多少輛?問題2,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們,"我今年45歲,幾年後你們的年齡是我的三分之一?"這些問題以學生自身和周圍環境中的現象,以自然,社會以及其他學科中的問題為知識學習的切入點,突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接下來建立方程這個模型,通過聯想,歸納,概括,總結等過程使學生會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再回頭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開頭,設置導圖與導入語,這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教材的呈現不是平鋪直敍的,而是結合當前內容設置如"問題","回憶","試一試","探索","做一做","讀一讀","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等活動欄目,這些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間。特別是"雲圖"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對點撥,啟迪學生思維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編寫上很好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起來了,真正形成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與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間與圖形部分合情説理不規範,學生難入門

新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內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幾何的部分,像七年級的教材裏第4章圖形的初步認識,第8章多邊形,第九章軸對稱圖形就屬於這一內容。有過幾年教齡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剛開始學習平面幾何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感到較困難的,因此平面計劃的入門教學歷來是討論研究的熱點,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識圖,讀題填空(給出解答的架子,學生填出理由或符號),逐步過渡到自己寫出完整的解答過程,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最後一章定理的證明後,就完成了這個入門教學。但新教材着眼於對圖形的感知與操作確認,強調合情説理,教材內容安排上在七年級不教命題,定理和證明了,證明用簡單的合情説理代替,但進行合情説理時,沒有給出規範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冊平行線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現的幾何解答題,p173例3是第一個幾何計算題,它們在解答時都是先寫出理由(即由於——根據——-可得——-因此——-),我們注意到書寫格式上沒什麼要求,當時我們也是這樣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冊第八章三角形這節p49例1就不這麼書寫了,此題沒寫根據——-,而且用了因為所以,再如p72例1的説理,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長=BE+CE+BC=6+6+10=22。

這裏書寫也很不恰當,如果按照前面的書寫是否應改為

根據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得

BE=CE,或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評分線,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於缺乏對學生讀題填空的訓練,加之例題中寫法的隨意,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一年下來感覺學生對幾何説理題解答不好,能夠入門的人不多,這對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會產生影響。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內容編寫過於簡單,應用題難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這部分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不單獨設立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了,不講方程的同解原理了,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學生按類別死搬硬套,但是,這兩部分內容書上的例題和習題都太少,如第二節解一元一次方程,書上安排7-8課時,但只安排了7個例題,特別應用題更少,整章只有6題,而且最後一題與前面題相比難度跨度較大,這給教師備課,上課帶來困難,如果只是學習書上的幾題,學生對很多應用題仍不會解,像商品銷售問題,裏面涉及到售價,進價,標價,利潤,利潤率,折扣率等等,它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再像逆水航行,順水航行問題——-不講,不歸納學生就不會做。建議教材在這一部分再充實些,多給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材料。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思作為一名學從教數學的新教師,不斷摸索和學習中開展教學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對於本學期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我有所收穫,也遇到了許多問題。現將本學期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內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遵循教材的編排原則,先易後難的教授學生。提到教授學生,目標新課標要求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應該説成教學生方法,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帶着問題去學習,去思考。教師應該總體瞭解整個國中數學中所學習的內容有哪些,以便有針對性地教學。

二、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放在首位,學生是主體,教會他們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畫圖為例,尺規作圖法,不是教他們如畫平行線,而是教會他們用尺規作圖的方法,學會了這種方法,無論是畫角平分線,還是畫中線,高線,或者找中點等等,提示他們用尺規作圖法,學生便知道怎麼做了。再如不等式的性質,只要教會他們用不等式的性質的方法,在解不等式時他們就覺得簡單了,就算是解不等式組時,提示一下,他們也能夠想到借用不等式的性質。

三、對教學對象的反思

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我這裏重點要講的是後進生的話題。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優點,他們中有先進、中間、後進的不同層次和狀態。後進生變差的原因又很複雜,多是外在的、客觀的,很難憑藉他們自身的力量去解決。作為一名負責任的老師,要充分了解後進生,正確對待後進生,關心熱愛後進生。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將其邊緣化。

四、對教學反饋意見的反思

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徵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體會:

(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説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1、充分運用直觀的教具進行展示和演示,動手操作感知,以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利用電腦,演示直線、線段、射線三者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變化的觀點。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用電腦演示從直線上截取線段、截取射線。將線段一端延長變成射線。這樣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條線之間的關係,形象生動。比教師空洞,抽象的語言更有説服力。

利用紅外線電筒演示射線和無限性,能讓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數學,理解概念。如何感受無限。射線可以向一邊無限延長的特徵,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解決的一個知識點。按照我們的理解射線在我們生活中的原型是沒有的,即使比如像太陽光、宇宙中的光線,它們也都會射向地面、射向宇宙中的'某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説,它也是一種線段。沒有生活中的原型,我們是用激光電筒照到到窗外,想象一下假如沒有任何物體的遮擋,一直照下去照下去……學生的思維隨着老師的這一句話,頭腦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射線的無限性。

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只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點時,很容易被別的因素所左右。在教學時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層在角的形成階段,問學生角的邊還能畫長些嗎?為什麼可以?用電腦演示,將邊延長或縮短,這都是因為角的兩條邊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射線是可無限延長的,那麼角的兩條邊也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第二層製作玩耍活動角時,通過角的變大變小,在演示中觀察討論得到角變大了,變小了,角的兩條邊的長短都沒變,只是角的兩條邊的叉開的大小變了。第三層比較角的大小時,用不同顏色,不同長短的角來比較角的大小。大小一樣而因為顏色的不同,讓學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經過猜測,爭論,最後想辦法驗證(重疊法比較)。排除了一切干擾因素,得到角的大小隻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2、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自主探究、感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

在辨析直線、線段、射線三條線之間的關係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關於射線的知識既可從書上得來,又可從同學中得來。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的手裏了。

在學習無限性時,用紅外線電筒演示時,一般學生都贊同射線是無限的,但有一個同學提出了異議,他認為不是。因為當紅外線投射在牆上時,就是有限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激烈爭論,在爭論中明白了,當紅外線投射在物體上時,它確實是有限的,具有兩個端點,是線段。只有無阻擋,投向太空,看不到盡頭時,才是無限的,才是射線。

在比角的大小時,學生通過猜想,想辦法驗證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教師在練習設計中,設計了兩個大小相似,既不能直觀看出,又不能重疊比較的角,怎樣比較?激發學生的興趣,又為下節課角的度量打下了伏筆。

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要善於放手,敢幹放手。如果控制得太緊,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首先很感謝校領導,精心安排這種大型的教學活動------“同課異構”賽課活動。這種教學活動,對於我們年輕教師來説,我認為受益匪淺,有那麼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們,專門為我們的課,聽一節,教研一節,指導思路,點評我們上課教師的優缺點,鼓勵並促使我們取長補短,幫助我們進步一大截。

針對4月27號(下午第二節課),我的這節課【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實際問題】,我想從兩方面來反思。

第一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自身的問題。上課教學目標雖然清晰,但是目標完成的很不好,原因是上課主線不清楚。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實際問題,關鍵是審題,找出等量關係式,而我在上課時卻忽略了這一點。如何找等量關係,進而列出方程組,我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反而在方程組的解法上浪費時間。課堂上,解應用題方法並沒有教會孩子們,為此,我感覺很慚愧,這節課我一定會再找一節自習課,還給學生的。

其次,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與展示的問題。小組長的作用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來,應用題對於多數孩子來説是一處難點,需要靠小組長的點撥,帶領其他成員參與進來,真正的及時解決問題,處理疑惑。但小組長的帶領指導作用發揮不出來,那麼整個合作交流環節就欠缺好多。另外,展示環節中,展示的孩子們聲音不夠洪亮,字體寫的不夠清楚,最嚴重的是展示時比較囉嗦,浪費時間,甚至跑題等問題。總之,各小組成員都沒有真正的按分配任務行動起來,更沒有真正的思考起來。

最後,就是導學案設計,題目對於我所帶班級來説,有些偏難。上課之前,我忽略了孩子們的程度,只是貿然的在思考如何能把這張導學案的教學任務完成。所以,在午自習時,我臨時給各個小組適當的分配了任務,要求他們在上課之前把展示的題目提前板演在黑板上,上課時,可以節省板演的時間,小組討論、點評時,就可以直接看板演討論。但,整一節課,下來之後,我錯了,我太高估孩子們的能力了,提前板演省下的`時間,反而給他們多多提供了説話、做小動作的時間。

第二方面,解決的方案。

借用王忠敏副校長的三句話“解決一個觀念,落實一個行動,收穫一個效果”,來説,當天下午第三節課教研結束後,我直奔教室,開始繼續落實小組培訓的行動。通過教研,我突然意識到了之前培訓的活動太膚淺不到位,導致孩子們在應付各科教師而已。我按照期會考試成績,把小組適當的調整一番,分出6大組。每組8人,又分成2個A層、3個B層、3個C層,確定誰幫誰進步,又確定新的獎勵措施。

另外,對於本節課的導學案,我適當的進行了修正,準備找一節自習課,把這節課,給孩子補回來,還孩子們一節完整的課堂。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説,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

(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