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篇)

來源:文萃谷 5.93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篇)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反思這一學期的教學總感到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思考。從多次的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於比較根本的標題的控制具有很大的問題,這些看似簡略的標題卻湧現了各種各樣的過錯,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問題學生都會了,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的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需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瞭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説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信息虛偽或不全真實,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採用及時、精確的矯正辦法。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精確性。在教學中我們必需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温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嚐到學習提高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情勢。可提前設計矯正計劃,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信息後,認真剖析其問題的實質,發生問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實行矯正計劃。 在作業的檢討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必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自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育學生的自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自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自動和自覺,成果也會不如人意。

總之,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往復的,不斷增強反饋與矯正,對於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必將起到必定的推進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重視反饋與矯正。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從平時的練習和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惰性表現突出。在新授課中,理解的內容多,記憶的內容少,特別是學生對記憶,掌握不夠,容易出現三天不記,幾乎忘記的現象。另外家庭實驗動手的少,上課提問鴉雀無聲,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課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於七年級數學教育教學工作,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分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相符合;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

(2)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3)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三、徵求學生意見

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徵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體會:

(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將解決學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誤區之一: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

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聽,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清晰透沏且帶有啟發性的講解是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時先決條件,然而,教師講得清,學生卻未必聽得懂,往往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為了做到教師講得清,學生聽得懂。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嚴格按“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把握起點,抓住關鍵,突出重 點,分析難點,用事先準備好的語言,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地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最近發現區”。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誤區之二:教師覺得簡單,學生就學得容易

教師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況且,有時教師對教材的難點不清楚,習題講得不透徹,也會導致簡單問題變為學生的難點。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當然,問題的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們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把新課標的精髓滲入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8章多邊形,第9章軸對稱,第10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一學期教學下來,頗有感觸。就此談談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了,使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同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第十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中導圖提出的問題,一個魚缸裏有多少條魚容易數出來,可是,怎樣知道一個池塘裏有多少魚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導圖的問題:一隊師生共328人,乘車外出遊,已知校車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車,每輛可乘44人,那麼還要租多少輛客車?等等,不僅如此,縱觀教材,從天氣預報,降水概率,抽獎,中獎到股票投資,分期付款,銀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獵。可以説教材中所有問題的提出,幾乎都來自現實,這些問題一經提出來學生就非常感興趣,同時認識到數學來源生活,並服務與生活。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許多的數學知識,也培養了不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的學習不僅能解決池塘有多少條魚,也可類似的估算出每個家庭每年丟棄多少個垃圾袋,我區每年會產生多少這樣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通過第八章多邊形的學習,知道了那些多邊形可以鋪滿地面,能設計出用平面圖形鋪滿地面的美麗圖案————-新教材確實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

(二)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為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為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買一張體育彩~票,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三)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非常便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除了交*編排,螺旋上升外,在編寫上儘可能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書中基本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使學生在瞭解知識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並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使用各種數學語言和符號表達對學生來説是現實的問題,建立數學關係式,獲得合理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樣,舉例説像什麼一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後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而是先設立了問題的情境:問題1,某校七年級年級328名師生外出春遊,已有2輛校車可乘師生64人,還需租44座客車多少輛?問題2,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們,"我今年45歲,幾年後你們的年齡是我的三分之一?"這些問題以學生自身和周圍環境中的現象,以自然,社會以及其他學科中的問題為知識學習的切入點,突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接下來建立方程這個模型,通過聯想,歸納,概括,總結等過程使學生會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再回頭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開頭,設置導圖與導入語,這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教材的呈現不是平鋪直敍的,而是結合當前內容設置如"問題","回憶","試一試","探索","做一做","讀一讀","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等活動欄目,這些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間。特別是"雲圖"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對點撥,啟迪學生思維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編寫上很好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起來了,真正形成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與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間與圖形部分合情説理不規範,學生難入門

新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內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幾何的部分,像七年級的教材裏第4章圖形的初步認識,第8章多邊形,第九章軸對稱圖形就屬於這一內容。有過幾年教齡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剛開始學習平面幾何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感到較困難的,因此平面計劃的入門教學歷來是討論研究的熱點,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識圖,讀題填空(給出解答的架子,學生填出理由或符號),逐步過渡到自己寫出完整的解答過程,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最後一章定理的證明後,就完成了這個入門教學。但新教材着眼於對圖形的感知與操作確認,強調合情説理,教材內容安排上在七年級不教命題,定理和證明了,證明用簡單的合情説理代替,但進行合情説理時,沒有給出規範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冊平行線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現的幾何解答題,p173例3是第一個幾何計算題,它們在解答時都是先寫出理由(即由於——根據——-可得——-因此——-),我們注意到書寫格式上沒什麼要求,當時我們也是這樣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冊第八章三角形這節p49例1就不這麼書寫了,此題沒寫根據——-,而且用了因為所以,再如p72例1的説理,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長=BE+CE+BC=6+6+10=22。

這裏書寫也很不恰當,如果按照前面的書寫是否應改為

根據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得

BE=CE,或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評分線,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於缺乏對學生讀題填空的訓練,加之例題中寫法的隨意,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一年下來感覺學生對幾何説理題解答不好,能夠入門的人不多,這對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會產生影響。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內容編寫過於簡單,應用題難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這部分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不單獨設立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了,不講方程的同解原理了,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學生按類別死搬硬套,但是,這兩部分內容書上的例題和習題都太少,如第二節解一元一次方程,書上安排7-8課時,但只安排了7個例題,特別應用題更少,整章只有6題,而且最後一題與前面題相比難度跨度較大,這給教師備課,上課帶來困難,如果只是學習書上的幾題,學生對很多應用題仍不會解,像商品銷售問題,裏面涉及到售價,進價,標價,利潤,利潤率,折扣率等等,它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再像逆水航行,順水航行問題——-不講,不歸納學生就不會做。建議教材在這一部分再充實些,多給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材料。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反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對於本學期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特作以下反思:

一、課堂教學的思索

1、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和特長,都潛藏着許多“閃光點”和存在各自的薄弱點。教師應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做優生的培養又要照顧中等生,更要注意後進生的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次教學,加強個別輔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儘可能給各類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

2、抓好“三基”教學

“三基”教學是指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基本能力培養。國中數學教學大綱中指出“國中數學基礎知識是國中代數、幾何中概念、法則、性質、公式以及由內容反映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技能是應用基礎知識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驟來完成的動作、能力,是對思想材料進行加工的活動過程的概括。“三基”教學是抓好素質教育的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基石。

3、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發展思維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素質教育要求注意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又依賴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形式,因此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深入教學的重要體現。本人在教學中主要以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

4、挖掘教材德育素材,進行思想教育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指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結合知識的傳授,恰當介紹中國古今數學的偉大成就,使學生了解祖國豐富的科學貢獻逐步提高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意識到有責任繼承民族的光榮傳統。使學生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純正的思維素質。也只有真正把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落實到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才能適應21世紀人才素質需要的根本要求。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為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

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

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要做到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內外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業。盡最大可能親自來到每一位學生身邊,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邊探討,邊批改。改善師生感情,使學生做作業更具有糾正錯誤的主動性。

3、備練習。

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裏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1、正確認識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論,許多數學學困生實際上就是在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方面具有弱勢,而在其它某一種或某幾種智力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智力來學習,那麼他們完全能夠像其他學生一樣取得好成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適合學生不同特點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針對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在彌補知識缺陷的過程中,以數學學習和問題解決為載體,讓學生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儘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於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例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學生對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難掌握。我教給他們兩種方法。一是口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學生覺得易懂、好記、輕鬆。二是數形結合法:先通過畫線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數軸上,再看數軸上被各條線都覆蓋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數,即為不等式組的解集。學生感到這樣的方法形象、直觀,便於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首先,通過直觀教學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理解概念、性質。其次。加強對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生動、有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學習情緒,應恰當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及相關有趣的事例,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再次,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挖掘數學的美,進行美的創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設障,營造懸念;可以進行教學的再創造,再發現,再探索等等,使得學困生在愉快的教學誘導下激發起對數學的興趣。教師還應注重情感教育。學困生尤其需要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當他們失敗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心理撫慰,主動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難;當他們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如儘管已經看出學生某道題的計算是錯誤的,但還是以親切的話語啟發學生,使學生既能感到自己的進步和希望,同時又找到了自己的錯誤與不足。

4、分層設計練習和試題,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

我在一堂課內安排兩次反饋。第一次反饋——嘗試練習。如發現問題,及時補充講解,起強化、調節作用,第二次反饋——課堂作業,如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精心設計每個練習,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饋基礎上,重視講評,具體地幫助學困生彌補知識缺漏,使之切實掌握所學知識,並在實際運用中,逐漸形成技能技巧。在佈置作業時,要注意難易程度,要對學困生輔導、轉化,督促他們認真完成。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學困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在出試卷時,要有意識地出一些較易的題目,培養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嚐到甜頭,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學好的,並在考試前對他們提出具體的要求,對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這樣就可能使有些學困生經過努力也會得較高分數的機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變他們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養他們,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我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大膽探索,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作出應有的努力。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一學年的時間過去了。從初來乍到的懵懵懂懂,到現如今的逐漸上手,多虧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我所任教的三四班數學,上學期片區排名23和21,下學期片區排名23和16,雖然一個班稍有進步,但另一個班卻原地不動。為此,應該對這一學年的教學工作做一深刻的反思,只有通過反思,查找不足之處,繼而制定措施,從而爭取更大的進步。

一、通過兩個學期的教學,總結的教學經驗有:

1、優生成績要求穩。通過諸多次的考試發現,有些優生同學考試成績不穩定,時高時低。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一是部分優生粗心大意,經常犯低級的錯誤。二是細節知識點掌握不牢固不紮實。利用課間或者中午的時間,找他們談話,加以輔導。

2、對於練習冊答案的使用。上學期答案集體上交,利用自習時間讓學生來更正答案,這種方法一來耽誤了寶貴的自習時間,二來導致部分學生抄襲未學內容的答案。下學期,我改正策略,答案不上交,留在學生手裏,晚上佈置的.練習作業,做完之後務必自己更正答案,把錯題改正過來,不會做的題標註下來,一來節省了課上更正答案的時間,二來可以督促學生立即改正錯誤。但是,這一方法必須嚴格控制好學生不抄襲答案。我通過讓學生在練習冊後面寫承諾書,保證不抄襲答案以及抄襲答案的處罰措施,第二天抽查學生作業,查看有無抄襲答案現象,一經發現,答案撕掉,絕不姑息,從而敲醒其他同學的警鐘。可以允許不會做的,堅決不允許隨意抄襲答案。

3、小組合作的靈活運用。上學期,小組合作只是侷限於前後四人,但成效甚微,有的小組成員間關係不太融洽,學習討論氛圍不濃厚,導致4號同學毫無學習勁頭。下學期,明確了1、2、3、4號同學的學習任務,1負責4號,2負責3號,這種一對一的責任制,一段時間後略見成效。後來通過參觀學習李校長的課堂,學習並借鑑了他的小組合作方法,不要拘泥於原地不動的小組合作,讓課堂活躍起來,允許離開座位找自己信任的同學請教,但絕不允許討論與學習無關的問題,在這過程中,我嚴格把關好課堂紀律,隨時瞭解每一組的學習進展情況。這一方法的運用,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更好地使3、4號同學獲得實質性的進步。

4、堂堂清的堅持運用。不管是上學期還是下學期,都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一開始只是利用自習的時間,一節課都用來集中練習運算,但是進步不大。後來通過李校長的指點,每節課拿出最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兩三道計算題,然後上交批閲,查看明確錯誤點,繼而進行專項講解練習。

二、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大演草的完成及批閲有待改進。學生的大演草,部分存在應付不認真現象,如:中間不分開;用鉛筆進行作答;錯了的題目不改正;抄襲他人現象。我在批閲上也存在着批閲不及時,找學生單獨輔導不及時現象。改進措施: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標準完成大演草,不合格者,撕掉重寫,

明確嚴格要求,不允許學生得過且過這一心理。在批閲上,加班加點完成批閲,不耽誤教學進度。

2、對中游學生的管理有待提高。中游學生接受知識要比優生慢一點,所以對於他們,需要循序漸進的講解與練習。

改進措施:中游學生的進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急不來,必須要有耐心,多次的講解,學生還未聽懂,這時要積極鼓勵,決不能嚴厲呵斥,打擊他們主動請問的積極性。

3、講課水平有待提升。對於新授課,嚴格把控好講解與學生作答的時間,改變之前多講少練的現象,將課堂交給學生。

改進措施:加強業務學習,上網瀏覽,看書學習,多觀摩聽課,進行反思總結。

4、數學學科能力有待加強。備課不充分,沒有做好課堂生成問題,從而導致課堂上出現問題,不會作答的尷尬情景。

改進措施:充分詳細備課,參照教參書以及練習冊,歸類知識點,做好課件的製作。做會考題,多做多問,不懂就問,請教他人。

以上就是本學期的教學反思,接下來的教學,在總結經驗教學的基礎上,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和自己都得以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

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改進方法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一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一個屏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一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一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於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

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結合國中數學大綱,就國中數學教材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要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體系和脈絡,統攬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後,建立各類概念、知識點或知識單元之間的界面關係,歸納和揭示其特殊性質和內在的一般規律。例如,在“因式分解”這一章中,我們接觸到許多數學方法—提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這是學習這一章知識的重點,只要我們學會了這些方法,按知識──方法──思想的順序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就能運用它們去解決成千上萬分解多項式因式的問題。又如:結合國中代數的消元、降次、配方、換元方法,以及分類、變換、歸納、抽象和數形結合等方法性思想,進一步確定數學知識與其思想方法之間的結合點,建立一整套豐富的教學範例或模型,最終形成一個活動的知識與思想互聯網絡

2、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將數學思想方法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 教學計劃的制訂應體現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綜合考慮,要明確每一階段的載體內容、教學目標、展開步驟、教學程序和操作要點。數學教案則要就每一節課的概念、命題、公式、法則以至單元結構等教學過程進行滲透思想方法的具體設計。要求通過目標設計、創設情境、程序演化、歸納總結等關鍵環節,在知識的發生和運用過程中貫徹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的一體化。應充分利用數學的現實原型作為反映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問題解決或構建所做的整體性考慮,它來源於現實原型又高於現實原型,往往藉助現實原型使數學思想方法得以生動地表現,有利於對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始終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所討論的.對象進行合理分類(分類時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標準統一、分層不越級),然後逐類討論(即對各類問題詳細討論、逐步解決),最後歸納總結。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好分類的方法原則,形成分類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應根據教學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一般在知識的概念形成階段導入概念型數學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與未知互相轉化的思想、特殊與一般互相轉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識的結論、公式、法則等規律的推導階段,要強調和灌輸思維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數的數與形的轉化、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識的總結階段或新舊知識結合部分,要選配結構型的數學思想,如函數與方程思想體現了函數、方程、不等式間的相互轉化,分數討論思想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相互轉化。在所有數學建構及問題的處理方面,注意體現其根本思想,如運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為簡便而採取的移項法則。

3、重視課堂教學實踐,在知識的引進、消化和應用過程中促使學生領悟和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知識發生的過程也是其思想方法產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確的直觀背景材料,創設使認知主體與客體之間激發作用的環境和條件,通過對知識發生過程的展示,使學生的思維和經驗全部投人到接受問題、分析問題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戰之中,從而主動構建科學的認知結構,將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知識融匯成一體,最終形成獨立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維的基礎,又是思維的結果。恰當地展示其形成的過程,拉長被壓縮了的“知識鏈”,是對數學抽象與數學模型方法進行點悟的極好素材和契機。在概念的引進過程中,應注意:①解釋概念產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定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綜合概念定義的本質屬性;③鞏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讓學生在變式和比較中活化思維。在規律(定理、公式、法則等)的揭示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灌輸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並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直觀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識發現規律,不過早地給結論,講清抽象、概括或證明的過程,充分地向學生展現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學生領悟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通過範例和解題教學,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過解題和反思活動,從具體數學問題和範例中總結歸納解題方法,並提煉和抽象成數學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題過程中,充分發揮數學思想方法對發現解題途徑的定向、聯想和轉化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數學思想觀點為指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範例教學通過選擇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創造性和審美性的例題和練習進行。要注意設計具有探索性的範例和能從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規律的範例,在對其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展示數學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數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對某些問題,要引導學生儘可能運用多種方法,從各條途徑尋求答案,找出最優方法,培養學生的變通性;對某些問題可以進行由簡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論,讓學生大膽聯繫和猜想,培養其思維的廣闊性;對某些問題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慣性思維束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一些條件、因素較多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系統綜合各個條件,得出正確結論,培養其橫向思維等等。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解題以後的反思,優化解題過程,總結解題經驗,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首先很感謝校領導,精心安排這種大型的教學活動------“同課異構”賽課活動。這種教學活動,對於我們年輕教師來説,我認為受益匪淺,有那麼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們,專門為我們的課,聽一節,教研一節,指導思路,點評我們上課教師的優缺點,鼓勵並促使我們取長補短,幫助我們進步一大截。

針對4月27號(下午第二節課),我的這節課【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實際問題】,我想從兩方面來反思。

第一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自身的問題。上課教學目標雖然清晰,但是目標完成的很不好,原因是上課主線不清楚。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實際問題,關鍵是審題,找出等量關係式,而我在上課時卻忽略了這一點。如何找等量關係,進而列出方程組,我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反而在方程組的解法上浪費時間。課堂上,解應用題方法並沒有教會孩子們,為此,我感覺很慚愧,這節課我一定會再找一節自習課,還給學生的。

其次,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與展示的問題。小組長的作用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來,應用題對於多數孩子來説是一處難點,需要靠小組長的點撥,帶領其他成員參與進來,真正的及時解決問題,處理疑惑。但小組長的帶領指導作用發揮不出來,那麼整個合作交流環節就欠缺好多。另外,展示環節中,展示的孩子們聲音不夠洪亮,字體寫的不夠清楚,最嚴重的是展示時比較囉嗦,浪費時間,甚至跑題等問題。總之,各小組成員都沒有真正的按分配任務行動起來,更沒有真正的思考起來。

最後,就是導學案設計,題目對於我所帶班級來説,有些偏難。上課之前,我忽略了孩子們的程度,只是貿然的在思考如何能把這張導學案的教學任務完成。所以,在午自習時,我臨時給各個小組適當的分配了任務,要求他們在上課之前把展示的題目提前板演在黑板上,上課時,可以節省板演的時間,小組討論、點評時,就可以直接看板演討論。但,整一節課,下來之後,我錯了,我太高估孩子們的能力了,提前板演省下的時間,反而給他們多多提供了説話、做小動作的時間。

第二方面,解決的方案。

借用王忠敏副校長的'三句話“解決一個觀念,落實一個行動,收穫一個效果”,來説,當天下午第三節課教研結束後,我直奔教室,開始繼續落實小組培訓的行動。通過教研,我突然意識到了之前培訓的活動太膚淺不到位,導致孩子們在應付各科教師而已。我按照期會考試成績,把小組適當的調整一番,分出6大組。每組8人,又分成2個A層、3個B層、3個C層,確定誰幫誰進步,又確定新的獎勵措施。

另外,對於本節課的導學案,我適當的進行了修正,準備找一節自習課,把這節課,給孩子補回來,還孩子們一節完整的課堂。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教學到現在,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念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教學中反思得到的一些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師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標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如在“七巧板”一節中,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副七巧板,並拼湊圖形。學生對動手操作很感興趣,不少同學設計出別出心裁的“七巧板”,並拼出了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像之豐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索並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運算時,設計以下兩組題:

議一議:猜一猜:

(-3)×4=-12(-3)×(-1)=_______

(-3)×3=_______(-3)×(-2)=_______

(-3)×2=_______(-3)×(-3)=_______

(-3)×1=_______(-3)×(-4)=_______

(-3)×0=_______

學生在理解到有理數的乘法意義和國小所學一樣時,對議一議能較快算出,然後引導學生觀察,一個因數減小1時,積怎樣變化?從而讓他們自主探索,再通過與小組的交流總結得出有理數的乘法運算。許多新知識,我都先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這樣得到知識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學生也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係,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形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台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講,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具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出來,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在課前,我在教材的基礎知識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去詢問和調查,讓他們帶着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體驗了“做數學”的過程,加強他們實踐探索能力。在課上,同學們都踴躍地展開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引出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主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

容。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閲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詢問、調查、閲讀,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他們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家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弊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以往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法。

四、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評價每一個學生

重視教學評價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評價要全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激勵是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始終要堅持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2)數學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全面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

(3)要注意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靈活性,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教師要儘量鼓勵每一個學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免責聲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網所有文章及所有評論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好研網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任何觀點,所有文章文責自負,若有任何非法及不當信息,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處理。[好研網]

檢查是否有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最近我上了一節七年級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採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

同特點,想一想什麼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並説出為什麼?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觀看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麼?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後讓學生觀看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並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七年級學生大多數是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是他們的自制力卻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談談這一學期來我對七年級數學的幾點體會:

一、明確學習的目的性

七年級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學習動機所決定。

二、精心設疑,激發學習興趣

點燃學生對數學“愛”的火花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有了“興趣”這位良師,他的知覺就會清晰而明確,記憶會深刻而持久,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巧妙引入,精心設疑,造成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利用課本每一章開始的插圖,提出一般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了解每一章的學習目的;此外,我還利用學生每天的作業反饋和單元測驗成績的反饋,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適應生理和心理特點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往往直接受到課堂氣氛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把學生的學習內在心理調動起來,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數學的心理特點來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讓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為了適應學習注意裏不能長時間集中的生理特點,每節課授課不超過分鐘,剩下的時間看書或做練習。

四、寓數學思想於課堂教學中數學觀念

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科學中的重要組成因素,是數學科學的靈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課本中沒有專門講述的推理論證及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適時適度的教給學生,這有益於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有理數這一章特別突出了數型結合的思想,緊扣數軸逐步介紹數的`對應關係,啟發學生從數與形兩方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練習時引導學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結論,從中滲透歸納的思想方法,促進其思維能力的形成。

其實,數學思想滲透到概念的定義、法則的推導,定理的問題證明和具體解答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站在方法論的高度講出學生在課本的字裏行間看不出的奇珍異寶,講出決策和創造的方法,精心提煉,着意滲透,經常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