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峯》教學總結

來源:文萃谷 2.25W
  篇一: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爬天都峯》教學總結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説説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説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説,語文課就是學習閲讀、享受閲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找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户。

《爬天都峯》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説,以説促情。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 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説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今後努力的方向: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課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的一篇課文,其的教學教育意義可見一斑。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解決了生字的認讀這一關,其次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讓學生充分去朗讀,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比如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體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知道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這裏學生就能夠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意思了。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

遺憾的是學生能理解到小姑娘與老爺爺是在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而再進一步昇華到人與人相處也應該是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一點時,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閲歷,還是前面的鋪墊還不太夠?課堂上是不是還應該增提一個問題:作者與老爺爺是素不相識的,但他們能相互鼓勵,都能從對方汲取力量,那麼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那樣的話學生可能就會想到人與人的相處,而不會停在小姑娘與老爺爺倆人身上吧!唉,新課程的文本該挖到多深呢,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教學片段:

師:讀了寫天都峯險峻的段落後,請大家找一找表現“我” 此時的心情的句子。

生: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

生:真叫人發顫。

師:這時,當“我”面對高大陡峭的天都峯產生畏懼退縮的心理時,文中的老爺爺會是怎麼想的呢? (學生想一會)

生:老爺爺會想:天啊,這麼高的山,我一定是爬不上去的,還是別爬了,回去吧!

生:他會想:這麼高這麼陡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可怎麼爬得上去呢?算了吧,要是摔了一跤可不得了。”

……

(師隨着同學們的表述,表演着老爺爺十分泄氣的樣子——歎着口氣,自言自語地説:“我還是歇着去吧。”然後轉身假裝離開,突然,停了下來,眼睛一亮,“哎,那兒有個小姑娘,她也來爬天都峯?”接着又裝作若有所思的樣子……)

師:老爺爺還會怎麼想呢?”

生:老爺爺又一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來爬天都峯,我的年歲比她大得多,怎麼能走呢? 生:老爺爺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敢爬天都峯,我更應該給她做個榜樣。”

生:老爺爺想:怕什麼,有志者事竟成!我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

師: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老爺爺終於和小姑娘一起爬上了天都峯,他十分高興,也十分感激小姑娘給他帶來的力量,看看老爺爺是怎麼説的?”

(學生再讀老爺爺登山前的問話和登上山頂時所説的話。)

師:同學們,老爺爺在小姑娘的身上汲取了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那小姑娘又是怎樣從老爺爺身上汲取力量的呢?你能發揮想象,把課文的內容補充得更詳細嗎?”

(出示課文的4——7自然段,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互相交流交流,在適當的地方補充描寫小姑娘心理活動的句子。)

(1)“老爺爺也點點頭説:“對,咱們一起爬吧!___________ ”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這位老爺爺比我爺爺年紀還大呢,他都有決心爬上去,我就更應該相信自己了。”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老爺爺都敢爬,我可不能落後呀!”

(2)“我奮力向峯頂爬去,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 生:我一邊向上爬着,一邊鼓勵自己,老爺爺那麼大年紀都不怕累,我也一定要堅持住!” 生:我不能輸給了老爺爺,那樣太丟人了!”

(3)“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

生:站在天都峯頂上,我想:我真是太了不起了,這麼高的山我居然爬上來了。”

生:看着腳下的雲彩,我真想大聲唱一首歌。”

生: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真是事在人為啊!”

教學 反思:

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峯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學生充分的感悟,捨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其次,運用問題引導,表演啟發的方式激發了學生想象的興趣,開拓了想象的空間。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把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讀促想,以想促説,

以説促讀的目的。在朗讀了描寫小姑娘內心的句子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老爺爺的內心,在想象了老爺爺看到小姑娘時的內心活動以後再來讀老爺爺的話。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篇二:《爬天都峯》教案及反思

《爬天都峯》教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2.掌握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峯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峯的資料?(去過天都峯的同學可説説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峯:是黃“七十二峯”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峯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於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後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峯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二、圍繞課題,質疑。

1.誰爬天都峯?

2.怎樣爬天都峯?

3.在爬天都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4.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三、帶着問題學習課文。

1.瞭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峯?帶着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峯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2.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峯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後的對話(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峯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頂峯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峯頂很高,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峯高聳入雲”“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峯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4.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峯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峯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於”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後爬上了天都峯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峯,必須奮力向上,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説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居然”是説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峯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峯,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峯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於老爺爺的行為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峯的。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爸爸的話。

(1)自己動手畫出爸爸説的話,認真讀一讀,“汲取”是什麼意思?(吸取)

(2)爸爸説的話“真有意思”你怎麼理解?

(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卻能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3)爸爸為什麼説這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四、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於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爬天都峯>>設計理念

  一、説教材

今天我為大家説的是《爬天都峯》。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接口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裏我單説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繫。

根據課標3——4年級階段目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注重體現人文精神。根據三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理解詞句意思的能力;學生能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細閲讀教材內容後,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點、難點:體會句子,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説教法運用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

課堂教學效果。

  三、説學法

腦動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難共解。

  四、説教學環節

(一)引入課題,分析題眼

(1)先以質疑的.方式,引入課題,質疑:我們怎麼才能上到山上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峯怎麼樣?有什麼特點?引出天都峯的高和陡。然後讓學生展示一下蒐集到的天都峯的有關資料,並小組交流。再通過比較“登山”與“爬山”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並用。這為後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2)朗讀課文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後”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二)品釋詞語,明白道理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部分,小組討論:天都峯有什麼特點?找出句子讀一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部分,聯繫上下文理解“奮力、手腳並用、終於”等詞語。小組討論:人物的動作、語言,體驗我的心情。

3、自讀第三部分,自由討論:老爺爺為什麼要謝我,我為什麼要謝老爺爺?“居然”是什麼意思?如果用上別的詞語效果一樣嗎?(果然、突然、忽然)並分角色讀“老爺爺和我”的對話。齊讀爸爸的話,品析“汲取”是什麼意思?你從爸爸的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善於從別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學習: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峯,請把你在“爬天都峯”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裏重點説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裏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這裏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篇三:爬天都峯 教學反思

【小編寄語】《爬天都峯》教學反思案例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案例

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還可以,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

《爬天都峯》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對“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這句話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懷疑的態度,因為前文學過,天都峯太高太陡啦,學生興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説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我也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終於釋然啦。

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峯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學生充分的感悟,捨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其次,老師運用問題引導,表演啟發的方式激發了學生想象的興趣,開拓了想象的空間。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把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讀促想,以想促説,以説促讀的目的。在朗讀了描寫小姑娘內心的句子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老爺爺的內心,在想象了老爺爺看到小姑娘時的內心活動以後再來讀老爺爺的話。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爬天都峯》教學反思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四: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上了一個課時,細想這篇課文算是哪一類文呢?説理文、記敍活動、寫景?都難確定。課文的結構是:爬天都峯前——爬天都峯——爬上天都峯。這三個環節,前後都比較詳細具體,中間特別簡單,就是“我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爬之前和爬之後有活動情景,有對話。文章的意圖是,前:突出天都峯的陡和險,後:點明一老一小從對方獲得勇氣和鼓勵。總的中心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在教學時候,我抓住作者的意圖前面部分,怎樣寫出天都峯的陡和險。高,怎麼高?在雲彩上面呢。陡,怎麼陡?鐵鏈似乎從天上掛下來的。叫人發顫。在後面教學意圖中,我除了進行勵志教育之外,還抓住一老一小的對話情境,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老爺爺的動作,顯得親切和藹;話語,親切,温和,有禮貌。小女孩“我”的語言,誠懇,有禮貌,對長輩的尊敬。爸爸的話語,詼諧,有哲理。

其次,這篇課文的生字比較多,有的字易混淆,難記。我重點指導了“爬”“攀”。爬,重點指導學生不要把左邊的“爪”字,在寫的時候不能寫成“瓜”,有“爪”才能爬,誰把“爪”寫成“瓜”,那他就是瓜。當時有的學生説是笨瓜,我提醒了一下,説要注意禮貌用語。“攀”,我用了一個謎語來輔助教學記憶。兩棵樹子丫戈丫叉,一隻大手抓住它。學生當時猜不出,但是我鄉畫畫一樣,先寫了兩個“木”字,再在兩個木字中間寫了兩個XX,學生馬上就猜出了“攀”字。我還鼓勵學生記住這個字謎,回家去考考小夥伴和爸爸媽媽,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永遠記住這個“攀”字。

  篇五: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

教學中,我把引導學生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把讀懂課文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作為教學的難點。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黃山的文字、圖片的資料,加深對黃山的認識,用以課上進行交流。在教學中,首先,我吸取了前兩篇課文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掌握所學的生字,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其次,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之後,我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爬天都峯之前──爬上了天都峯──爬上天都峯之後;還可以概括為:面對天都峯天險──樹立信心、鼓起勇氣──勇於攀登,戰勝天險。我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險” 以及“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由於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重點描寫天都峯的險要。我指導學生通過默讀和朗讀,邊讀邊想,把課文中的描寫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再通過朗讀,讀出天都峯的險峻峭拔,難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讀出“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天都峯的險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個“掛”字,準確、形象、巧妙地將陡體現了出來。這樣的天險,不要説攀登了,看了都會使人心裏發顫。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這段話的內容後,我問學生:“作者為什麼在這裏要突出描寫天都峯的險呢?”目的是使學生體會課文的內在聯繫,是為下文寫爬天都峯作準備。再次, 我加強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我” 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雖然這一老一少的對話,雖然只有三句,卻體現了他們的複雜心情。兩句問話和最後的決定,發生在兩個特定年齡人的身上,這其中必有思想起伏和鬥爭。我抓住契機,進一步提問學生:“請聯繫上下文,兩個人為什麼會互相詢問,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第二次對話我先引導學生揣摩“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體會他們登山的艱難和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課文雖然沒有描寫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但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朗讀對話時,我着力讓學生體會兩個人激動興奮的心情,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學生也就容易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

不足之處:

黃山風景優美,天都峯非常險峻,學生沒有親眼目睹,如果單從圖片是不能很好地感悟的,這時,如果我能找出相關的錄像就能較好地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真正感受到天都峯的高和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