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一個人的遭遇》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8.14K

  [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一個人的遭遇》教學設計

1.通過閲讀作品,瞭解人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認識戰爭對人的摧殘。

2.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理解與領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堅韌與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篇小説在莫斯科電台廣播時,令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駐足聆聽,當時寒風撲面,他們聽着聽着便淚眼模糊;在傳到我國後,又不知使多少人淚飛成雨;而這篇小説的譯者草嬰先生,也是噙着眼淚翻譯的。這部震撼人心的小説就是《一個人的遭遇》。

  二、文本研習

1.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麼?

學生概括:

(師出示幻燈片:戰爭與人

戰爭摧殘了人類的文明成果;戰爭放大了人間的美醜善惡;戰爭凸顯了人性的偉大與卑劣。讓我們透過這場戰爭來看人,通過這場遭遇來看索科洛夫)

2.請同學們談談關於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生:他是一個堅強的人,儘管遭遇了那麼多不幸。

生:他是一個特別勇敢的人,他能從火線逃生。

生:他也是一個特別有責任感,很愛國的人。

生:他又是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這從他收養凡尼亞可以看出。

師:好,這是你們初步閲讀的成果,也是你們繼續學習的基礎。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們的完全不一樣,請允許我也表達一下。

3.師生對話探討:索科洛夫無情嗎?

師:你可以反駁我的觀點,反駁支撐觀點的論據,也可以反駁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須做到有理有據,依據在哪裏——

(生接着在原文中尋找自己的論點論據的文字。師出示觀點及論據。觀點:索科洛夫比較冷酷無情,論據:(1)34頁第二段中間“但願老天爺不要讓人家也收到這樣的信。”他怎麼這麼理智?他怎麼一點不表示悲傷?(2)35頁倒數第二段最後“嘿,見是見到了……五月九號早晨,就是勝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裏給一個德國狙擊手打死了。”記得很清楚,勝利那一天,頭腦很清晰,一點也不傷感,還嘿呀嘿的,好像很輕鬆啊。(3)36頁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輕描淡寫,為什麼不是撲上去哭呢?)

生:老師您説的第一個論據剛好説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無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他希望別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傷害。

師:(一直有意堅持為自己辯解)但這不能作為他不為自己親人悲傷的藉口啊。

生:老師您説的第二句話最後的標點不是句號,而是省略號,前後兩個省略號表明他説話斷斷續續,心情很不好受。

師:你讀書很仔細,竟然從標點符號中讀出了隱含的信息。而且我的一個輸入符號錯誤也沒逃過你的火眼金睛。真厲害啊!但這只是……

生:他的兒子死了,他怎麼能不傷心呢?

師:請用原文説話,可以嗎?我們不架空分析,那樣的分析毫無意義。

生:35頁第一段最後,“我實在難受極了,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痛……”

師:這裏是講他的妻子女兒。

生:不都是親人嗎,而且剛好可以證明你第一個論據是不成立的。

生:36頁第三段開頭,“我在遠離故鄉的德國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後的歡樂和希望。”這裏明確説明了愛子死後索科洛夫的心情。

生:老師您説的第三個論據也不成立,當時有很多人在場,有軍官,有士兵,在這樣的場合撲上去哭,未免太不男人了。(全場大笑)

師:(笑)你這話很有“煽動性”啊,不過,我還要問你,文中有無直接表明他的心情的語句?

生:有,就在這段最後:“但是我沒有哭,我的`眼淚在心裏乾枯了。也許正因為如此,我的心才痛得那麼厲害吧。”

師:(笑着追問這個學生)好,你説得好。我還想請教你,大家把我批得這麼慘,那我為什麼會這樣想呢?請幫我找找根源。

生: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呢?(又引起一陣笑聲,笑聲中另一學生站起)

生:老師,我想,您肯定是想讓我們不要犯這樣的錯誤,而且,您沒有聯繫上下文來看,所以思考是片面的。(掌聲)

師:特別感謝這個同學如此理解老師,給我一個台階下,同時也給我指出了癥結所在。我想我下次一定要結合語境,聯繫全文,作整體性思考,避免斷章取義。

(板書:結合語境,整體思考)

生:老師,我剛剛了,“嘿”這個字,它有三種意思,“打招呼”“表示得意”“表示驚訝”,我想文中是表示驚訝,而不是您説的得意,他根本沒想到戰爭勝利了,他卻收到這樣的“勝利禮物”;他根本沒想到他日思夜盼的喜相逢竟是生死離別;他根本沒想到在妻女三亡之後,他還要承受這樣的打擊!命運呀……(該生越説越激動)

師:你鑽研探究的精神,特別值得表揚。朱光潛先生説,讀經典文學作品要咬文嚼字,怎麼咬文嚼字,這位同學給我們作了最精彩的闡釋。請給予她掌聲鼓勵。(同時,寫出汪曾祺的《衚衕文化》中的一句話:“蝦米皮,熬白菜,嘿!”)

汪曾祺先生和我們剛學過的《想北平》作者老舍先生一樣,特別熱愛北平,他特別熱愛北平的包括大白菜在內的普通市民生活,一個“嘿”字極其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的這種熱愛之情,由衷享受的自得之情。

確實啊,同學們,一字傳神,經典的作品裏,一個字,一個標點,你鑽進去,可能就會發現一個世界。剛剛這個同學講得好啊,要——咬文嚼字啊。

(板書:咬文嚼字)

(師出示幻燈片:索科洛夫——堅強、自制、尊嚴、温情的軍人形象。師作簡單解釋:索科洛夫表面上很平靜,彷彿顯得冷酷,甚至有點麻木,那都是戰爭惹的禍。他的內心卻始終湧動着愛的激流、傷感的激流。同時,索科洛夫絕不會是祥林嫂,他絕不會輕易在別人面前流淚,正如,當前特別流行的餘華的小説《兄弟》中李蘭教育孩子所説,“眼淚不要在外人面前流”。索科洛夫是個相當自制有尊嚴的軍人。作品很有內藴,人物很有張力,這樣的作品肯定是大家想看的。那一眼看穿的,恐怕肯定不是最優秀作品)

師(笑着問):大家如果當導演,你挑誰來演索科洛夫?周潤發、陳道明還是李亞鵬、陸毅?

生:當然選周潤發、陳道明瞭,他們站在那裏就是一本書。

師:一部優秀的作品總是越嚼越有味,越探究越有興致,好,讓我們繼續往文章更深處挖掘。

4.本文是“一個人的遭遇”,寫了“索科洛夫”,為什麼還要寫“凡尼亞”呢?

師:小説是靠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反映現實生活的,也就是説,寫凡尼亞對於索科洛夫的形象塑造,對於表現主題有何幫助呢?

生:因為凡尼亞和他有共同的遭遇。37頁中間,爸爸犧牲了,媽媽被炸死了,沒有一個親人,只能孤身流浪。

師:同樣的遭遇,為什麼還要再寫一個,不是重複嗎?

生:他們倆不是重複的,因為凡尼亞是小孩……(笑聲)而且,有了凡尼亞,索科洛夫的生活變得與以前不同,他好像換了一個人。

師:請從原文找出必要的依據。

生:38頁最後,“我跟他睡在一塊兒,好久以來頭一次很安寧地睡去了。”39頁上面,“他睡在我的胳肢窩下,好像一隻麻雀棲在屋檐下,我的心裏快樂極了,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師:你找的語句很能説明問題。那麼,凡尼亞到底是個怎樣的小孩,竟然讓經受如此磨難的索科洛夫如此快樂?

生:他是個特別可愛的小孩,“他那對眼睛呀,亮得像雨後的黑夜的星星!他那麼惹我喜愛。”

生:37頁最後一段,當“我”告訴他“我”是他爸爸後,他“撲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幫,嘴脣,前額,同時又像一隻太平鳥一樣,響亮而尖利地叫了起來,叫得連車廂都震動了……”他是如此的天真爛漫,如此地喜歡“我”需要“我”,當然“我”也特別喜愛他了,“我的眼睛裏蒙上了一層霧,我也全身打戰,兩手發抖”,我想這是幸福的“霧”,幸福的“打戰”,幸福的“發抖”……(掌聲)

生:他是一個讓人一見就“熱淚怎麼也忍不住”的小孩……

生:(馬上有另一學生站起反駁)你説錯了,索科洛夫並不是和他第一次見面。

生:你沒看到37頁倒數第二段,不是明明寫着了嗎?

(見另一學生還要反駁,師示意先讓他説完)

生:他是一個“讓我一下子就打定主意”和他“再也不分開”的小孩。

師:我想問你,是什麼“讓我的熱淚怎麼也忍不住了”?是什麼“讓我就一下子就打定主意和他再也不分開了”?

生:是他太可憐了。

生:是他和我共同的遭遇引起的共鳴。

師:你也説到共同的遭遇,我想追問一下,假如把他們的遭遇放在天平的兩端,哪一邊可能更沉一點?

生:我想是凡尼亞,他也遭遇了親人的逝去,但他年齡太小了。

生:他這麼小就遭受如此非人的磨難,真不敢想象,難怪連索科洛夫見到他也禁不住要愛憐他,保護他。

生:這真是“同是戰爭受害人,相逢怎能再分開”,(掌聲)而且,他這麼小的年齡,本該是躺在父母懷裏撒嬌的時候,現在卻要承受這麼大的苦難,戰爭啊,真是太殘忍了。

師:好,同學們説得真好!説到這裏,我還想補充一點,關於索科洛夫,他自己早已是千瘡百孔了,但是,他還是一下子就打定主意要給這個小雛兒遮風擋雨,讓他重回愛的懷抱。而他的這一決定,就意味着,他要承擔重新撫養一個孩子的無數辛苦與責任啊!所以,每次讀到這裏,我都要情不自禁地感歎,人啊,你可以是多麼地堅韌與偉大!讓我們為如此善良美好、堅韌偉大的人性而鼓掌!

(熱烈的掌聲。板書:人性的堅韌與偉大)

師:好,讓我們繼續探究。我們剛剛談到,凡尼亞的出現使索科洛夫很快樂,那麼是不是説,有了凡尼亞,索科洛夫從此就過上最安寧、最幸福的生活了呢?

生:不是,40頁中間“這顆悲愁的心不讓我在一個地方長呆下去”説明他的內心仍是憂傷的。

生:40頁最後一段,“我的心震盪得厲害,得換一個活塞了”“有時候,它收縮和絞痛得那麼厲害,眼睛裏一片漆黑”“差不多天天夜裏夢見死去的親人”“夜裏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這些都説明他的心並沒有完全走出黑暗,他並沒有過上最幸福的生活。同時也説明,戰爭給人帶來的傷害太大了,任何人恐怕都很難迅速走出。

生:讀到凡尼亞這裏,我才進一步讀懂了一個問題,就像老師您剛剛説的,索科洛夫看似好像很冷酷,實際上他一點也不冷酷,他是一個熱血沸騰的熱心腸的男人,只不過,受到太大的傷害後,他的心暫時有點麻木了。他需要一個新的觸動,而凡尼亞的出現讓我們感覺到索科洛夫受傷的心又“甦醒”了過來,你從他對凡尼亞的愛撫、疼愛就可看出他是一個多麼温情、善良、堅強、熱愛生活的人。這一“冷”一“熱”的對比反差,讓人覺得好像是在寫兩個不同的人,讀起來特別有味道。

生:我也贊同他的觀點,凡尼亞的出現讓我們可以從更多側面瞭解索科洛夫,索科洛夫的性格也就更全面了,他的形象也就更豐滿了。

(師出示幻燈片(1)凡尼亞是索科洛夫遭遇的一部分,是遭遇中的遭遇,而且兩人遭遇互補。師解釋:親情世界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你看,他們兩人把一切不幸都承受了。他們兩人的遭遇折射的是一個民族的遭遇啊。(2)凡尼亞是索科洛夫走向新生的契機。師解釋:是凡尼亞使索科洛夫重新證明自己,給了他再次成為一個剛強的男子漢的機會,也是凡尼亞,再次激發了索科洛夫內心的所有柔情與鬥志,從此,“勇敢的心”又回來了。(3)儘管凡尼亞白天裏撫慰了索科洛夫這一顆受盡折磨的心。但夜晚索科洛夫仍要淚濕枕頭,他仍要到處流浪。戰爭的傷害呀,得要多少年才能彌合呢?)

  三、欣賞性閲讀

(師在給索科洛夫的形象作小結時,尤其是在講到“淚濕枕頭”這一細節時,有意加以渲染一種悲情的氛圍,渲染後,音樂響起)

師:當這樣悲愴的音樂響起時,你願意讀課文的哪一片段。

(學生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師:同學們,我提議,我們再一起合着配樂朗讀一下課文40頁最後一段。我先讀,當我停下來時,大家一起有感情地往下接着讀。

師:配樂朗讀最後一節:“這些,老兄,倒沒什麼……我怕——”

生:有感情地讀:“我怕……可是夜裏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

(同學們都沉浸在一種悲情的氛圍中)

師:(再適時點撥一下。深情地)在野生動物世界,據説,狼總在月夜,就着月光舔舐傷口,這樣,療傷效果很好。在人世間呢,不也一樣嗎?白天,我們往往帶着很多面具跳舞,而每個夜晚來臨時,那便是我們心靈生活的開始。你會檢點白天所做的一切,你可能會懺悔、憂傷、思索……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在秋夜聽了琵琶女的彈奏後,“江州司馬青衫濕”,而我們的索科洛夫呢,每個夜晚,都要獨自舔舐傷口,淚濕整個枕頭,淚為誰而流——為親人而流,為戰爭而流!殘酷的戰爭啊,給人帶來的傷害太深了,你説要有多深,就有多深啊……

(板書:戰爭的傷害)

  四、小結

本文的主題、內容,如果用三個字概括,那就是:出示幻燈片(字旁配上索科洛夫與凡尼亞走向他鄉的圖片):

戰人爭①戰人爭②

師(一邊看幻燈片,一邊教師作深情解釋:①在戰爭面前,人是多麼渺小、無助、脆弱。這個人便是索科洛夫,或是凡尼亞。他們遭遇戰爭就遭遇了非人磨難,過上非人的生活。索科洛夫,始終無法安寧,凡尼亞淪為一個乞討的流浪小孩。②當索科洛夫遇到了同樣遭遇的凡尼亞時,事情便有了轉機。他們相互支撐着站立,左一撇是索科洛夫,右一捺就是凡尼亞。在索科洛夫的庇護下,凡尼亞又可以像一個孩子那樣幸福生活下去。而凡尼亞的遭遇激發了索科洛夫內心的所有柔情,男子漢的剛強勇敢的心又回來了。當這一大一小兩人互相撫慰着走向廣袤的俄羅斯大地時,是怎樣動情感人的畫面啊,我們從心底會自然湧起一股暖流,升騰起一絲希望!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的腳還深陷在戰爭的泥潭裏,這也預示着索科洛夫乃至俄羅斯民族,要想完全擺脱戰爭的陰影,尤其是心靈創傷,道路是漫長的。

然而,畢竟遭遇戰爭的人已經昂起了頭,挺起了腰桿,有道是“心若在,夢就在”,有愛的存在,生命就能進行,生命之花就會開出最絢麗芬芳的花朵。)

  五、啟示與感悟

1.戰爭是不幸的,而目睹戰爭背景下的人性閃光,則是不幸中的大幸。

2.祈禱和平,珍惜和平。雖然,我們不能為世界和平直接做點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和睦鄰里,和睦家庭,和睦校園,與人為善,做一個和諧的人。

3.像索科洛夫那樣生活,不管生活中遭遇了什麼,都要永遠朝着生活的亮光出發。

  六、教後反思

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本文篇幅比較長,一節課教學有點難度,如何在短時間裏,引領學生比較主動地、比較深入地走入文本,這成為這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我主要借鑑採用了餘映潮老師的主問題教學法。作為一篇小説,它主要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反映社會生活。基於此,本文課堂教學主要設計了一個核心問題,索科洛夫是個怎樣的人,以及刻畫他形象的意義。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分兩步走,第一步初讀印象,在學生讀後,老師有意表達一種不同觀點(當然,這也是初讀時確實有過的感受),在觀點碰撞中,促使他們進一步仔細探究課文,而且也想通過此舉,讓他們養成讀書深思的好習慣。同時,表達觀點要有理有據,分析問題要結合上下文,聯繫全文考慮,而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得出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還有,也想通過這種碰撞交流,實現師生真正平等的對話交流。一般意義上,教師總是處於“全知全能”的權威地位,學生很難也不敢向權威挑戰。當教師處於錯誤狀態下,會怎樣呢?實踐證明,當教師出了“錯誤”時,學生處於一種少有的亢奮狀態中,他們迸發出了少有的激情,而當情緒激奮時,他們的語言表達也顯得更加流暢、自如。他們從各個角度嘗試去批駁教師,顯示出了必勝的信心。課後,乃至課堂中,我就在想,這哪是我在上課,這分明是學生在給我“上課”,在“教育”我,在反駁我,而且,他們反駁得越激烈,越羣情激昂,我的內心就越高興,就越享受這個過程。學生批駁得很過癮,也就鍛鍊了思維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教師也因學生在課堂上重新找回了自我,回覆了主體地位而由衷地喜悦。這是怎樣的一堂課啊,“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激情在互動中燃燒,思維在碰撞中絢爛!

兩點遺憾。當師生傾情互動,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感知與探究後,師生共同沉浸在由文本所創設的特定悲情氛圍中,這時,特別有感染力的與本文情境相當吻合的“神祕園”音樂適時響起,同學們真有點動情,又動容了。在音樂的伴奏下,大家都有感情地讀自己特別有體會的段落,這時的閲讀已超越了所謂機械的分析與意義求解,完全是一種徜徉在經典文學世界中的享受。不過遺憾的是,教師為了要給文章作一下小結,完成這個常規課堂的一個必要環節,只能匆匆將學生打斷了。是不是每一堂課都一定要小結一下,能不能讓學生更進一步地充分朗讀,然後就讓這堂課在朗讀聲中結束呢?我想這樣也許會餘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另外,我常常在上完一篇文章時,喜歡把自己的閲讀感悟告訴同學,我個人的想法是給他們作一個參考,因為我也是一個讀者,但現在又有點困惑,這樣是不是有點自顯高明的意思,是不是有點硬塞給同學接受的嫌疑,或者,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談談閲讀感受,是不是更好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