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詩五首》教學設計範文

來源:文萃谷 2.39W

【創意説明】

八年級《詩五首》教學設計範文

1、閲讀背誦,體悟詩的情感和意境。

2、研讀品味,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3.反覆閲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

【教學步驟】

飲酒(其五)

一、導入

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

二、誦讀理解

1、反覆誦讀《飲酒》,注意讀出詩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學生介紹作家作品:

(複習《五柳先生傳》的文學常識)

據説,《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讀詩歌:

通過課堂討論,師生共同研討詩歌:

⑴ 這首詩還有沒有不能理解的字詞了?

⑵ 結廬在人境和而無車馬喧不是矛盾了嗎?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麼樣的意?

⑷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麼?

明確:

⑴ ① 喧:吵鬧的聲音。

② 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 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 辨:説明。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⑵ 不矛盾,因為車馬是達官貴人奔走於仕途的喧囂,而詩人歸隱田園,雖沒離開人境,但心情舒適,志趣高遠自然不受攪擾。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的虛偽、黑暗,從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獲得恬靜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⑸ 各抒己見

三、當堂背誦

行路難

一、導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偉業,但世事艱難,他二十四歲仗劍去國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由人引見做了供奉翰林,其間扮演的`是一個以文娛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談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兩年後黯然離京,這使他不經發出行路難的感慨。

二、朗讀

1、指名朗讀。

2、全班齊讀。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難(其一)》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作者為什麼提到呂尚、伊尹的故事?

4、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能充分反映作者內心情感的動作,主要在詩的前四句。第一、二兩句寫的是美酒佳餚。這樣的美酒佳餚誰見了都會產生食慾,更何況是以飲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卻是端起酒杯又推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劍,舉目四顧,使他感到一片茫然。這停、投、拔、顧四個前後連續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鬱苦悶和感情的激盪起伏。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這兩句詩是承上句而來的比喻和象徵。當時作者的心情非常苦悶抑鬱,自己受詔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漸現生機之時,卻不能被皇帝繼續任用,被賜金還山,遭受打擊之大,無以復加。他感到這處境猶如想渡黃河卻被冰塞滿,無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無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徵意義,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徵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3、借呂尚、伊尹的故事來説明賢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發揮自己的才幹。

4、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處境,同時在悲憤中又不失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

課堂抽背。

已亥雜詩

一、導入

龔自珍曾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二、朗讀

1、男生、女生互讀互查缺漏

2、教師範讀

三、探究

1、前兩句詩抒情敍事,敍了什麼事?抒了什麼情?

2、這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哪兩句?你是怎樣理解的?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記敍自己滿懷離愁地離開京城的事,抒發了自己仍繫心國事,為國盡忠的感情。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離開國家政治權利的中心但仍然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3、表達作者離開京城、離別好友的憂傷,也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同時對脱離黑暗官場感到喜悦。

四、背誦

五分鐘當堂成誦,抽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導入

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圖片,簡不簡陋?這樣的大詩人為什麼住在這樣簡陋的草堂當中?他處境悲涼,內心絕望嗎?

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後,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二、朗讀

老師示讀。

學生再讀。

三、思考探究

1、本詩中還有哪些疑難未解的字詞?

2、詩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3、詩中哪寫詞你覺得精妙?為什麼?

4、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你怎麼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皆歡顏的崇高理想?

明確: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麼。

嗚呼:感歎詞,哎。

實詞: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颳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2、秋風破屋──慘

羣童抱茅──悲

長夜難眠──哀

廣廈庇寒一願

3、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歎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歎羣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牀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粗獷有力,壯闊深達。

4、不記小我,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事世情懷。

5、各抒己見。

四、背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導入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段,許多文人也紛紛投軍入幕,為國效力,在體驗到邊塞緊張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之時,他們以筆著錄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和感慨。岑參就是邊塞詩人的代表。

二、解題

三、朗讀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

四、探究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什麼説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2、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1、忽如兩句寫雪後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裏,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2、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儘管風颳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裏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3、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雲慘淡,令人怨悵。

【資料平台】

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

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遊。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

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着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邊塞詩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格調高亢。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馬川行》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

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

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

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