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樣教學設計的思路

來源:文萃谷 1.77W

實際教學中,我校教師設計實施了三種思路。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的思路

其一,通過寫作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

教學過程是:第一步,老師一上台就要求學生練筆寫一個片段,説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寶貴的五樣東西,並説明理由。這個環節用了大約10分鐘時間,學生很快就寫出來了。但在接下來的討論交流與同學對話中,我們卻發現與教師預設的思路相差甚遠。老師再按照教材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捨棄,説明理由,再行交流。

活動體驗中真的出現編者擔心的問題:只見活動難見體驗。按編者對活動的提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依次讓學生認定寫出、再確認、依次劃去並説明理由,而結果稍不留心還真演繹成了玩笑與兒戲,讓嚴肅的人生話題在談笑中變成了淺薄。

老師只好按教案往下進行,進入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作者生命中怎樣選擇,怎樣捨棄,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文本。最後,要求學生仿照文本結束時的語言,給自己寫一段勉勵的話。

這種設計更象一堂寫作指導(仿寫)課。在實際操作中的不足是,整堂課的重點是學生活動以寫作為主,而對與文本對話有所衝擊。

其二,先營造一種莊嚴的氛圍,引導學生與心靈對話,於閲讀文本搶先一步先作出自己的選擇,嚴肅地思考確認,然後才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到了捨棄這個過程,也不留有讓學生參考作者思路的時間和機會,而是引導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深入思考捨棄和保留的原因,特別是對所保留的最後一樣的理由闡述。這個設計的優點在於較好地體現了活動體驗的意圖,具有象文本中的老師一樣的模擬性,課堂氣氛也顯得嚴肅而莊重。但是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就點論點,沒有把文本擺在專題和板塊的背景下處理。

最多的是,按照教材方案B之提示:在閲讀的過程中,進行選擇。這種思路最容易出現編者擔心的問題,因為學生在選擇和認定的過程中極易受到教材和作者觀點的影響,自己並沒有進行深刻的思索,既缺乏與作者和文本的深入對話,也難以與自己進行心靈的深入對話。最終結果僅只是按方案進行了一場演習,難以達到體悟青春、設計未來的目的。

相比較而言,前兩種思路還是比較富有創意的。課後在研討反思中,有的老師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畢淑敏在這篇文章中,是從三個方面對自己的生命呈現方式進行了一次靈魂拷問職業醫生、身為女性以及作為作家的生命存在意義與呈現方式。

醫生職業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作者只需片刻的思索,就本能地選擇了空氣、水、太陽,的確是飄着藥品的味道,但這決非僅僅是出自嚴謹的科學意識,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理解為作者作為職業醫生的生命情結。畢淑敏曾經在被視為生命禁區的崑崙山上用最原始的徒步穿越方式進行野營拉練,撿回了一條年輕的生命。文本中當老師要求捨棄時有這樣的表述:我曾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攀緣絕壁,被缺氧的滋味嚇破了膽。這在她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中篇小説《崑崙殤》中有非常精彩的描繪。20年後,拿起筆開始寫作的她,怎能忘記得了空氣、水、太陽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作者對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的思考,首先是從職業醫生的角度,與其説是充滿了嚴謹的科學意識,毋寧理解為作者20多年醫生生涯中對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和認定。

身為女性畢淑敏選擇了鮮花,這不僅僅是字面意思上的鮮花。它包含了一定的象徵性象徵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暫的艱難;許許多多的鮮花中作者從女性的獨特視角出發,我願有一束美麗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愛情、美好,艱難、曲折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的東西,才是生命的全部。

作家的生命存在意義與呈現方式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對自己的生命呈現方式所進行的一次痛苦的靈魂拷問,也不妨看作是作者的.一份告白,尤其是在身為京城內科主治醫師的作者在醫生與作家之間的慎重抉擇過程。作家的生命存在意義與方式的拷問是畢淑敏選擇筆和最終保留之的根本用意,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自己的人生未來的又一次設計或重新確認。

出於這樣的認識,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上述三方面解讀文本,要求學生在認定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時,先明確自己的幾重身份作為學生、身為子女、未來的公民,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活動氛圍,使思考和選擇的範圍更加具體,玩笑和淺薄被嚴肅和理智所取代,那麼許多學生在進一步確認時,面對足球、音樂金錢、親情、朋友、父母等等,才會陷入沉思,才能虔誠面對、理性思考,課堂氣氛也才會表現出沉重。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引導學生從上述三個角度解讀文本,走進心靈深處與作者對話,進而明確自己的三重身份作為學生、身為子女、未來的公民規劃青春,設計自己的未來,才有望更好地體現本專題的主旨與編者意圖,收到良好的效果。

遺憾歸遺憾,教學藝術又永遠具有探索性。面對這套全新的教材,我們不能用舊調唱新詞,我們的教學設計思路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向前推進的程式上,不能僅僅把文本當作一個點來處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是就一篇文章而教一篇文章,而是要把文本放在專題或板塊的平面或空間來審視和把握,充分體現專題設計的意圖由吟誦到體悟到設計未來。不能把《我的五樣》這樣的文章放在作者設計自己未來的層面解讀,整個活動過程中體驗就停留在與作者比照似的選擇自己認為重要或喜歡的五樣東西上;而且這種選擇也並沒有考慮作者的身份角度和讀者的身份角度,所以只能是表層式的解讀。

活動體驗是蘇教版實驗教材的三種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其關鍵在於體驗。活動是平台,體驗是目的。這種以體驗性為突出特徵的現代學習方式,首先強調的是經歷和參與提供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來親自感悟。這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其次,這種學習方式重視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成為一種富有個性的過程。活動是形式,體驗是內容。惟有體驗才能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而且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也就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而是擴展到情感和人格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過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惟其如此,方能體悟人生,也才有望對自己的青春與未來進行理性的思考與設計。

所以,與舊教材、與傳統的教學思路和習慣相比,我們面對這套全新的教材,似乎首先應改變一下備課習慣和方式。比如不能一篇一篇地備,這樣極容易陷入文本研習式的老套;而是需要整專題、整板塊地、居高臨下地俯視式的、全景式的把握,把板塊內的每一篇文章都放在專題的大背景中處理,而不是第一課、第二課式的推進。惟其如此,方有可能減少教學中的遺憾。那麼,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超周備課顯然是跟不上要求的,新教材的一個專題並不是一個單元只有四篇課文,同一個專題和板塊裏的文章也不再是體裁相近甚或互不相干的幾篇文章,而是具有相關性或曰梯度性的,內容上是專題,教學設計上應體現出板塊性。新教材信息量大,教學節奏快,備課也需要加快節奏,把文本按板塊置於專題的思路中,整專題、整板塊地設計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