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來源:文萃谷 9.58K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譯文

寒夜的敲更聲接續着這漫漫長夜,清涼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離別時難以割捨,拿什麼贈送給你呢?我這自有如裝在玉壺冰一樣真心。

註釋

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約二小時。夜永:長夜。

秋澄:澄淨的秋色。

離心:離別之心。

玉壺冰:比喻清白和高潔。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比喻人品質的高潔。

賞析:

描寫離別的詩篇,是一種豪邁奔放,在初唐還不穩定的歷史時期下,在“寒更”“涼夕”的時刻,感受“無邊落木”的秋夜,面對就要離別的友人,沒什麼好説的.,男兒自古征戰沙場,馬革裹屍,功是將軍功,死是戰士死!還不知道以後什麼時候見面,有酒就喝個痛快吧!儘管它現在冷的就和冰塊沒沒什麼兩樣!駱賓王的詩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才高而位卑,使他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他多次以創建英雄勛績自許,如他在跟隨徐敬業起兵後還作了《詠懷》詩,其中有“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之句,表現出眼高一世的卓越氣概。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羣?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彷彿嵌入了塞北的雲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裏,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着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着,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裏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麼淒涼。

註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羣: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台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羣”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歎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裏,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羣”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説,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説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説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藴藉之美。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3

送別

送別一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送別二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翻譯/譯文

送別一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如今住在哪兒?你説因為過得不好,要到終南山邊疆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雲沒有窮盡的時候。

送別二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註釋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賞析/鑑賞

送別一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採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説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説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後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藴含着不盡的意味。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裏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裏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敍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

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二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4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譯文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雲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走,到那個世外桃源遊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留下的殘酷遺蹟。

你要詳細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註釋

⑴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徵。

⑵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5

送別詩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翻譯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賞析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説,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着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注:古人常折楊柳枝表送別

也有一種説法認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這又另一種解釋: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着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着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説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湧而出。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6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徵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翻譯

火山高高聳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雲厚。

火雲鋪山蓋嶺凝滯不開,方圓千里鳥兒不敢飛來。

火雲清晨剛被胡風吹斷,到傍晚又隨着塞雨轉回。

迴環繚繞吞沒了鐵關樹,蒸騰瀰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東,山上孤雲將隨你向東去。

註釋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聳的樣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勝金口,在今鄯善縣七克台鎮境內,為鄯善到吐魯番的交通要道。

火雲:熾熱的赤色雲。

乍:突然。

逐:隨着。

胡風:西域邊地的風。

薄暮:接近天黑時。

渾:還是。

繚繞:迴環旋轉的樣子。

鐵關:鐵門關,故址在新疆境內。

氛氲:濃厚茂盛的樣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

戍:戍樓。

鑑賞

這首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別之作。在這首詩中,“雲”是詩人歌詠的對象,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審美慾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遼遠壯闊的塞外。此詩前四句連貫而下,以讓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雲推到人們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開頭,第三句以“火雲”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現“火”字,描寫的筆鋒在“山”“雲”上騰挪,讓人感到詩人在這種奇異的現象面前興奮不已。“滿山凝未開”從正面具體展現火山雲的外觀,主體感強。“飛鳥千里不敢來”緊接着從側面渲染這外觀的奇異可懼。火山雲的形象便鮮明突出。誇張中已為下文送人經過火山做了鋪墊。

前四句是大筆勾勒,目的在於讓人得到火山雲的總體印象。次四句筆鋒一頓,轉寫火山雲的動態。“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説這些火山雲早上剛被風吹散,傍晚又隨雨重新聚集起來。同“滿山凝未開”的厚重濃濁相比,這種動態的雲輕盈靈巧多了。“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氲半掩交河戍”兩句互文,描寫火山雲遠“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別點出火山雲與鐵關、交河戍的關係,從空間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氣勢。

既有靜態的描摹,又有動態的刻畫;既有時間的縱向變化,又有空間的橫向展開。對火山雲的描寫便可告一段落,結尾二句自然歸結到送別上來。第九句“火山”二字輕輕收束前八句,使得對火山雲的描寫實際上成了描寫送別的環境背景,路途遙遙,行路艱難,——對行人的關懷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後一句不出現人,孤雲獨馬的意象卻讓人想見軍士塞外相別的獨特場景,以及軍人的驍勇剽悍。

詩人曾兩次出塞,邊疆的風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礪了他的意志,軍中生活的粗獷豪邁錘鍊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臨別不傷,通過歌詠塞外特有的奇麗不凡的景色為對方壯行。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一枝花·春日送別

元代: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譯文: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楊柳在絲絲微風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雨中綻放。雨點隨着花瓣飄落,柳條在風中顯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麼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為春天景物作主。

註釋: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yīng)花做主?

東君:傳説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賞析: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全曲先寫景而後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這首曲子的曲辭確實是“語極俊麗”。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襯楊柳,顯楊柳更風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聖潔。楊柳隨風,梨花帶雨,風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風乃“絲絲”風,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着柳搖若風,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為雨打,更因為風吹;柳條稀疏,因為風拂,也因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隱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裏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後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便由怨而轉為幽憤了,亦暗釦了題旨“送別”。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8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雲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古詩簡介

《送別湖南部曲》是宋朝將領辛棄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通過描寫自己遭受讒謗,及對武勇有為的部屬的關懷熱愛,鼓勵他為國效忠,祝願他前程遠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願,寄寓了作者壯志未酬的一腔忠憤。全篇抒情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氣漫溢紙上。

翻譯/譯文

穿青衫匹馬單槍萬人歡送,接幕府緊急命令急速啟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誣陷,辜負你赤手縛虎自立戰功。

觀書眼雖老猶明知人如鏡,論事理有膽有識直言秉公。

你去後鵬程萬里為國效力,我不妨風雨破廬貧困終生。

註釋

①部曲:即部屬。古代大將的軍營都設有各司其事的屬官,稱之為“部曲”。

②青衫:唐朝時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稱之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詩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將行軍時,在帳幕之中辦公,稱為“幕府”。後來地方軍政長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④急急符:緊急命令。也稱“急急如律令”。

⑤薏苡:語出《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從交趾還,載一車薏米,有人告發他私載一車珍珠。後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謗的人。

⑥於菟:楚人稱老虎為於菟。見《左傳》。

⑦風雨破吾廬: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退居帶湖(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數年之後,他當年任湖南安撫使時創建的飛虎軍中的老部下來拜訪,作者回憶了當年與部下共同的`經歷和壯舉,臨別時寫了這首詩相送。

賞析/鑑賞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愛國詞人,但他的詩作卻很少為人所知。這首《送湖南部曲》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當時作者由湖南安撫使調任至江西,一位部屬小官前來送別,他贈了這首詩。全詩字裏行間跳蕩着熱愛部屬的激憤心情,展現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詩中用典表達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壯志未酬遭受讒謗的一腔忠憤,又顯示出熱情鼓勵武勇有為的後勁,使之為國效忠的情懷。

這一首辛詩的風格和辛詞一樣,悲壯而蒼涼,沉鬱而雄健,但藝術水準明顯不如詞。

就詩的內容來看,作者所送的這位部屬,是一位勇猛的壯士。此詩首聯頗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的風味,氣勢突兀高昂,如疾風破空而來,軍府中下達了緊急軍令,這位壯士接下命令,穿青色軍服,跨上戰馬,在萬眾歡呼聲中騰躍向前。寫出了部下驍將的颯爽英姿和過人勇力。頷聯抒發了因主帥受人誣陷,致使赤手空拳縛虎的猛士不能“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無窮遺憾。在句中一“愧”一“負”當中,詩人關懷部下,不計較個人功名得失的寬廣胸懷和高尚品格也就溢於言表。頸聯像是詩人“素負志節”的“自白書”,他眼明如鏡,膽識過人,仗義執言,絕不像他人那樣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作者赤心為國,始終對中原抗金必勝抱有堅定信心。他多次向朝廷上書,提出抗擊金兵,恢復中原的良策,即使不被採納,屢遭打擊,也絕不屈服。尾聯着重點明送別之情,第七句祝願對方鵬程萬里,青雲直上;末一句則是寫自己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壯士有着光明的前景,最後能夠為國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忍受“風雨破吾廬”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願。此句化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結,其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可貴精神也和杜甫一樣,令人欽佩。而從送別這一題材看,又有高適豪邁的風味。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9

西江月·送別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麼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含奧祕,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註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裏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箇中:此中。

下語:評説,講説。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鑑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詞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説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涵複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説自己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築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並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詞人説西湖山景千變萬化,百年數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裏,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範圍內,與其他(如政治)無關,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涵隨着風景的變化而複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常現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願望,他説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説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並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櫃生,宛曲味永。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於是寫下這首詞。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謝亭送別

唐代: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譯文: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傍晚酒醒人已遠去,只有滿天風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註釋:

勞歌一曲解(jiě)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泛指送別歌。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水急流:暗指行舟遠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賞析: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聯以風雨悽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於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勞歌一曲解行舟”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後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紅葉青山水急流”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後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着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豔。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後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説:“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辯證法。

這一句並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於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狀態,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並不和諧安閒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句則是表明詩的前後聯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後,詩人並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後,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着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濛。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籠罩在濛濛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着急流駛到雲山霧嶂之外的什麼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濛悽清,酒醒後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悽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境氣氛的包圍,於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並不接着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於這景物所特具的悽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悽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此詩主要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二句以風雨悽悽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情感,筆法富於變化。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註釋】

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荊門:荊門山,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海樓: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於夏天出現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

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遠:遠自。

江:長江.

下:移下。

仍:頻頻。

【韻譯】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去遊玩。

崇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遊、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藴藏着詩人喜悦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説自己思念故鄉,而説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稱“詩仙”。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李杜”。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註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佔,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1、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頁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説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裏”(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髮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説“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着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説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麼!“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説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歎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説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着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台”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説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裏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註釋

此地:原意為這裏,這個地方。這裏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裏指荊軻,戰國衞人,刺客。

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

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

人:一種説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説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衞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髮衝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後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説:“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於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着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着易水寒波,彷彿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複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着遠大志向,他願灑滿腔熱血,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羣公詎相識”(《夏曰遊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説:“象者,出意者也。”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詠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脱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着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鑑賞二

該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藴蓄着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醖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寒”字,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敍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脱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着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長亭送別

[元代]王實甫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裏呵!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着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悽悽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云)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着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吁科)

[脱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着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勐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云)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吁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比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云)紅娘把盞者!(紅把酒了)(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們當迴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裏,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麼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云)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

(旦雲)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裏,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甚言語囑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僕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譯文及註釋:

(夫人、長老上場,説)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説)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麼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勐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繫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説“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説)姐姐今天怎麼不打扮?(鶯鶯説)你哪裏知道我的心裏呵!(鶯鶯唱)

【叨叨令】看見準備着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麼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後,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麼不愁煞人呀?怎麼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後,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説)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後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説)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着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説)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後的人。(斟酒後,坐下)(鶯鶯長歎)

【脱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後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張生,緊鎖着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着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勐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綢衣。

【幺篇】雖然久後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麼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説)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着酒杯長吁歎,説)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

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並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説)紅娘倒酒吧!(紅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回避,真想和他敍敍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裏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説)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説)紅娘,什麼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裏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裏,一聲接着一聲長長地歎氣。

(夫人説)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説)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説,我準備買科舉後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後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餘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裏?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説)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説)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説)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麼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麼親熱。現在又用原來對我的情意,去愛憐眼前的新人。”(張生説)小姐的想法錯了,我張珙怎麼敢去愛憐新人?我續上一首絕句詩,來表達我的真心:“人生難免有遠別,我跟誰更親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誰可憐我張生呢?”(鶯鶯唱)

【耍孩兒】濕淋淋的衣袖上沾滿眼淚,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濕。伯勞鳥向東飛去燕子向西飛,還沒有啟程倒先問歸期。雖然眼前人要遠別千里,姑且先幹了面前的這一杯酒。沒有喝酒心卻先醉,眼裏流血,內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適應水土,及時趕路,節制飲食,順應時節,保重自己的身體。荒村野店應早點休息,風霜雨雪天氣應起得遲!在秋風中遠行,身體最難調護,也就最要照顧好自己。

【四煞】這憂愁向誰去訴説?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裏明白,老天爺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淚水使九曲黃河都氾濫起來,怨恨能將華嶽三峯都壓低。到黃昏獨自悶倚西樓,只見那夕陽古道,依依楊柳,千里長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來,哭啼啼獨自回。回家後若是入羅幃,昨夜繡花被裏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裏繡被冰冷難成夢。留戀你不為別的,只是見你攀鞍上馬,忍不住淚水橫流,緊鎖眉頭。

(張生説)有什麼話要囑咐我嗎?(鶯鶯唱)

【二煞】你不要擔心“有文才而沒有福氣”,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無音訊”!我這裏有信經常寄給你,你千萬不要“考不中就堅決不回來”。這一點你必須記住:如果遇上那他鄉女子,不要像在這裏似的逗留迷戀。

(張生説)還有誰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麼會產生這種念頭。(鶯鶯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擋住我目光,淡淡炊煙和那傍晚的霧氣相互掩映。殘陽斜照的古道沒有人聲,秋風吹過莊稼傳來馬的嘶鳴。我為什麼懶得上車呢,來的時候多麼急切,別離獨回卻又多麼遲緩?

(紅娘説)夫人回去好一會兒了,姐姐,咱們回家去!(鶯鶯唱)

【收尾】四周羣山中,一馬遠去殘陽裏。整個人間的煩惱都填在我胸中,估量這樣大的小車子怎麼能載得起呢?

(鶯鶯、紅娘下場)(張生説)僕童趁早趕一路程,早些找個住處。淚水隨着流水更加多了,憂愁追逐着野雲四處飄飛。(張生下場)

賞析: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玉驄”是指張生騎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暉”,指斜照的陽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掛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就是慢慢的意思。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後,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兩句是説,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金釧”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鐲子;“長亭”是古代設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別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説法,所以叫“十里長亭”。這三句是説,鶯鶯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鐲子就鬆下來了;遠遠看見送別的十里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別恨有誰能知道啊?這裏作者運用了高度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採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淒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採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繫馬兒、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鬆金釧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

對鶯鶯內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藉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統拿來,賦予豐富的聯想和誇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真實,細膩動人。

【叨叨令】這段曲詞,先是説鶯鶯看見送行的車馬,心中非常難過、悶氣;進而又説無心梳粧打扮,從今後只能用昏睡和哭泣來熬度時光。緊接着,是無可奈何的悲歎:“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就是怎麼不的意思;“也麼哥”是曲詞中的襯字,沒有實在的含義。這兩句疊句是説:怎麼不煩悶死人啊?怎麼不煩悶死人啊?然而煩悶和悲歎也無法挽回她和張生的離別,所以最後只好叮囑張生:“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惶惶的寄。”這裏的“索”,是必須、應該的意思;“惶惶”,匆忙、趕緊的意思。這兩句是囑咐張生分別後趕緊寄書信回來。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語,如車兒馬兒、花兒靨兒、被兒枕兒、衫兒袖兒、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這些日常的口語巧妙地組合起來,用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音節和聲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

當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會見後,送別的酒宴開始了。當着嚴厲無情的老夫人,鶯鶯不能盡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歎、悲傷。酒宴完畢以後,老夫人先走了。這個時候,鶯鶯和張生能談談知心話了。這裏,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兒】的曲子。

這段曲詞的開頭,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鶯鶯內心的悲慼。“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紅淚”,古代傳説,曾經有一個少女被選入皇宮,在同她的父母分別時,哭得很傷心,用玉壺接下她的眼淚,玉壺都染成紅色的了。後來把女子非常悲傷時流的眼淚叫“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融化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當時擔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這兩句是説,鶯鶯為離別之苦而流的眼淚濕透了衣衫,比當年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時流的眼淚還要多。接下來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進一步抒寫鶯鶯的心緒:“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伯勞”是一種鳥。這兩句是説,伯勞和燕子就要一個飛東一個飛西了,還沒有起飛分開就問今後相會的日子。經過這些鋪張描寫,人物的感情已成奔騰之勢向高潮發展。這時候,作者卻避過潮頭,另敷新筆:“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縱然馬上就要相別千里,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酒吧。這是由極度悲哀轉向無可奈何時的一句寬慰話。這一筆,雖在意想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它使得整段曲詞錯落有致,人物的內心活動也顯得波瀾起伏。經過這樣的跌宕迴旋,作者才放縱筆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未飲心先醉”,是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飲心如醉”。王實甫把它改成“未飲心先醉”,語意就更加沉重。這三句是説,哪裏還要飲什麼送行酒啊,還沒飲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這顆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樣了。這同上面“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相對照,是感情上的一個突變,由一剎那間的寬慰,轉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實際上,前兩句是後三句的映襯對比,可以説這是一種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金陵歌送別範宣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

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蹟隨東流。

白馬金鞍誰家子,吹脣虎嘯鳳凰樓。

金陵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

扣劍悲吟空咄嗟,樑陳白骨亂如麻。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

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

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古詩簡介

《金陵歌送別範宣》是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翻譯/譯文

石頭山崖石高聳如虎踞,山下波濤洶湧,猛虎欲趁勢凌波而去。

鐘山宛如巨龍盤旋逶迤而來,山上樹木葱蘢,橫江岸而下,在歷陽縣內蜿蜒延伸。

此地三百年來經歷了四十多個皇帝,所有的功名事業都隨流水東去。

那騎白馬的是誰家的紈絝子弟?原來是侯景啊!吹着口哨,虎嘯着登上鳳凰酒樓。

往昔的金陵城多麼壯觀,幾乎把天下英豪都席捲到了這裏。

可如今,他們的`皇冠都散為煙塵,他們的金玉寶座都變為冷灰。

我為之扣劍悲歌,空自歎息;樑陳朝代交替,戰爭殘酷,白骨滿地。

連皇帝也躲進了水井,最後被捕,誰還在詠唱多年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的曲子呢?

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只是離離的青草。

今日送你歸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萬里,來年有機會一定去終南山看望你。

註釋

①石頭:山名,即今南京清涼山。

②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區東。據張勃《吳錄》載,諸葛亮使至建業,歎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

③歷陽:縣名,即今安徽和縣,與金陵隔江相望。

④四十餘帝三百秋:蕭士贇注“按史書,自吳大帝建都金陵,後歷晉宋齊樑陳,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餘帝者,並其間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吳大帝黃武元年壬寅歲至陳禎明三年乙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吳亡後歇三十六年,只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舉成數而言耳。”

⑤白馬金鞍誰家子:指侯景,樑代叛將。《梁書·侯景傳》:“普通中,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後景果乘白馬,兵皆青衣。”

⑥吹脣虎嘯鳳皇樓:《梁書·武帝紀》注“太清二年秋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蕭士贊注:“泰清,梁武帝年號。時遭侯景之亂,困於台城,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崩於淨居殿,乃泰清三年五月丙辰也。”關囚,指囚武帝於台城。全詩校:“一作吹脣虎嘯鳳皇樓。”

⑦天子:指陳代亡國之君陳叔寶。《陳書·後主紀》:“後主聞(隋)兵至,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袁憲侍側,苦諫不從,後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後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

⑧玉樹後庭花: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作,其詞輕豔,被稱為亡國之音。

⑨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為終南山支脈,故曰“南山老”。老,全詩校:“一作皓。”

賞析/鑑賞

這首詩開篇以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地形之固勝引入至對歷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的入侵,偏安於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並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蹟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歷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範宣》中指出“自孫權定都建業(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歷時五十九年的“舊長安”,隨後又經宋、齊、樑、陳四朝,帝王大業共傳三百三十餘年。接着思維的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説,從而引出對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接續而後又轉寫豪華落盡的悲涼,進一步抒發面對歷史的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的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的情感基調由先前的氣勢雄大轉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的傷感淒涼。扣劍悲吟空咄嗟,樑陳白骨亂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歷史的風雲變幻、戰爭的離亂悽慘、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於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石頭鐘山的形勝,將大半部分用於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在一篇之內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盪。接着八句詩詞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的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後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爭離亂之悽慘,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復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