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3.66K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1

  訴衷情·送春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翻譯

清晨裏揚鞭打馬歡歡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還沒有全消。夜裏下過小雨,現在已經放晴,燕子雙雙在微風中輕飄。

山不盡,水無邊,回頭眺望來路真是漫長遙遠。眼看就要與家人團圓,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悵滋味,懷念遠方親人的愁苦情懷,如今都交給飛揚的柳絮一起飛。

註釋

一鞭:形容揚鞭催馬。

困流霞:沉醉於酒中,

流霞:美酒霽:晴。

望中賒:回望來路遙遠漫長。賒,遙遠。

分付:交與。

鑑賞

此為詠春詞,抒發了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悦心情。全詞圍繞着“喜”字落筆,輕盈流走,詞意婉麗,為詠春詞的創作開創了新的境界。

開頭一句點出“喜還家”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聲鞭響,打破了拂曉時的沉寂,啟奏了一支輕快的還鄉曲。詞接着宕開筆墨,描述客子歸程上的情態和周圍的景緻,烘托歡樂的氣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還家即,把盞痛飲,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馬上猶帶餘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喜慶的氣氛之中:“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曉方停,策馬而行,天朗氣清,更有那一雙春燕,晨風中上下翻飛,似乎也為他起舞助興。“雙燕”,亦暗示昔日別妻出遊,如同勞燕分飛,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遠。

過片“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寫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歸程。此處,詞中歡快的旋律略作頓宕,稍超深沉。遊子回一望一路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充滿了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客子感慨之餘,但見漫天楊花,撲面而來,便信手拈來一句妙語:“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讓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涼滋味,還有家人為我牽腸掛肚、思親念遠的悽苦情懷,統統分付給楊花吧!濛濛楊花,總是報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們傷春的意緒,而今卻成為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負載物。他將邁着鬆快的腳步,去和家人團聚。詞最後以幽默、俏皮將歡情再度揚起,結束了全篇。

創作背景

北宋末期,因為詞人即將要回家,於是回頭觀望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思緒萬千。於是詞人作此詞抒發自己即將到家時的喜悦心情和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2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 宋朝 如晦

有意送春歸,無計留春住。畢竟年年用着來,何似休歸去。

目斷楚天遙,不見春歸路。風急桃花也似愁,點點飛紅雨。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譯文

情意纏纏送春回去,因為沒有辦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還要回來,還莫如今年別回去。桃花也因為春歸而悲傷,紛紛揚揚地飄落有如遍灑紅玉。望斷了遙遠的天際,也看不見春天迴歸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會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時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陽將落的山後面?還是住在煙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現在究竟在哪裏住?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註釋

楚天遙過清江引:為雙調帶過曲。句式為:楚天遙,通篇五字八句四韻。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着:叫,讓。

楚天:南天,因為楚在南方。

韶光:美好時光。

夕陽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襲用宋戴復古《世事》詩:“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

那答兒:哪裏,哪邊。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簡析

薛昂夫這組雙調帶過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詩詞,婉約幽麗,富有詩詞韻味。全曲抒發傷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遙》,句式與詞牌《生查子》同,寫送春情景;後段《清江引》,接起上疊歇拍,續寫別後情景。全曲情景交煉,意境悽美悠遠,韻味自厚。這種韻味與急切透闢之致相兼濟,便是此曲之特美。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3

  蝶戀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裏飄飛,隨着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註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曆三月末是酒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脣》“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着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盪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歎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着,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着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着春歸漾杜鵑鳥悽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裏,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着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歎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着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鑑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後憂鬱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4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註釋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規:杜鵑鳥。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顯示全部

註釋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規:杜鵑鳥。

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5

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翻譯/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檐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着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裏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着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裏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蝶戀花·送春

朝代:宋朝

作者: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樓外的垂楊千絲萬縷,似乎想借此係住已然遠去的春日。在那和風而舞的楊柳,彷彿想要隨春而去,找到春天的歸宿。

春殘之時,花落草長,鮮綠覆滿山川。只聽到遠處杜鵑鳥的淒厲叫聲。杜鵑即使無情,也在悲鳴春去的人間之苦啊。進酒贈春,春卻依舊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黃昏時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註釋

猶自:仍然。

“綠滿”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叢林中聽見了杜鵑的叫聲。

“莫也”句:(鳥兒)莫非也因為人間的愁苦而憂愁嗎?苦:又作“意”。

瀟瀟雨:暴雨、急雨。瀟瀟是雨聲。

賞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

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7

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粧。笑痕添酒暈。豐臉凝脂,誰為試鋁霜。詩朋酒伴,趁此日流轉風光。盡夜遊不妨秉燭,未覺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爛漫離披,似長江去浪。但要教啼鶯語燕,不怨盧郎。問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飛過東牆。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

註釋

嬌紅白:形容百花繁茂。

疏狂:狂放不羈貌。

離披:散亂貌。

潘令河陽:晉潘岳,為河陽令。後世泛指婦女所愛之男子。

賞析

這首送春詞,雖對春光無限眷戀,卻無傷春情緒。上片寫名園百花盛開,嬌紅白,爭榮鬥豔。詩朋酒伴,不負大好春光,秉燭夜遊。下片寫春去茫茫,一年一度。但令鶯燕不怨,任蜂蝶飛過東牆。結句新穎,情韻無限。通篇工麗典雅,和婉含蓄,為歷來詞家所稱賞。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8

鬥轉城荒,

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誰最苦?

但箭雁沉邊,

樑燕無主,

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

淚盤如露。

咸陽送客屢回顧,

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

正江令恨別,

庾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和雨。

歎神遊故國,

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

顧孺子,

共夜語。

賞析

太后等北行。至此,南宋實已亡國。全詞分為三片,每片均以送春發端,但三處各有不同。上片寫臨安城陷後的殘敗景象。“送春去”是主題,“無路”預示王朝面臨山窮水盡,宋亡已成現實,不可逆挽。“風沙”暗指敵軍兇猛。“飛絮”,形容幼帝君臣命運飄搖。“亂鴉”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9

朝代:唐代

作者:賈島

原文: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譯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後一天,春天美麗的風光就有離開我這位苦吟詩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覺了,在晨鐘響動之前,總算還是春天吧。

註釋

⑴晦日:夏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評事:官名,掌管平決刑獄之事,屬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風:一作“春”。

⑷睡:一作“寢”。

⑸曉鍾猶是春:一作“五更還是春”。

賞析

賈島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詩人,長於五言律詩,集中五言律詩也最多。他的律詩,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尋味。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或氣象雄渾,或情景幽獨,頗為人們所稱誦。不過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並不多,這是由於他過於醉心詞句的琢磨,往往忽視了全詩的整體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詩,雖然對仗工整,卻有雕琢的痕跡,不夠自然,缺乏動人的情懷,使人讀後,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較優秀的作品。

這是一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極力抒寫的是“苦吟”詩人不忍送春歸去,但也無計可留,只有長坐不睡,與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共守殘夜,哪怕是一剎那時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表達春天即將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後一個月,三十日又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詩人此刻把春天的離去精確到了最後一天,讓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説: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不説送春,而説“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前句寫了詩人與友人願一夜不眠不寐,後句則寫了這樣做的目的,僅僅只是守住最後的一線春光。前兩句把春天精確到最後一天,這裏卻精確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説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後一夜之時,願與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後一夜的春光。“猶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説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遊”的意思。但二者旨趣並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遊,是由於感歎人生短暫,韶華易逝,應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並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是因季節轉換惋惜春光難留而作並贈予友人的一首詩,作於某一年農曆三月三十日,具體作年不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