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詩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9.49K

夜的詩原文賞析1

舟中夜起

夜的詩原文賞析

宋代 蘇軾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

此生忽忽憂患裏,清境過眼能須臾。

雞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

譯文

微風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響;我還以為是下雨呢,打開艙門一望,卻見到湖中灑滿了銀色的月光。

水鳥都棲息了,舟子也進入了夢鄉,忽然聽到潑剌水響,原來是一尾大魚在水裏遊竄,彷彿是野狐奔走在叢莽。

夜深了,人與物都靜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頭,欣賞着這夜景,與身影相伴。

潮水悄悄地上漲,那低咽的聲息,恍如蚯蚓蠕動;一輪明月西墜,懸掛在岸邊的柳條上,猶如蜘蛛懸掛在交織的蛛網。

哎,我的一生老是憂愁不安,這清麗的境界,也只能是轉眼過去,留作他年回想。

你看,一會兒,雞叫了,寺廟的鐘聲在湖面迴盪,鳥兒驚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聲中,呼叫聲中,解纜起航。

註釋

蕭蕭:象聲詞。常形容馬叫聲、風雨聲、流水聲、草木搖落聲、樂器聲等。

菰(gū)蒲:茭白和菖蒲,均為淺水植物。

“開門”句:詩人初聽到風吹菰蒲之聲,誤以為是雨,誰知開門視之,竟是月光灑滿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句:意謂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鳥均已進入了夢鄉。

驚竄:受驚而逃竄。

渚:水邊。

吊:憐憫。

寒蚓:即蚯蚓。

“落月”句:意謂柳樹如蛛網,落月如蜘蛛。

忽忽:失意恍惚狀。

能須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雞鳴鐘動:指天已拂曉。

擊鼓:開船時打鼓招呼。

創作背景

此詩是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二年 (1079)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詩人寫完此詩不久,就發生了險些使蘇軾喪生的 “烏台詩案”。

賞析

這是一個極美的夜境。“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詩人在舟中聽到外面微風吹拂水草的聲響,以為湖面上下起了濛濛細雨,於是,推開船門,去欣賞雨景,然而,看到的卻是滿湖月色,波光粼粼。這是詩人起首二句描繪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點出了 “舟中夜起”之題,而且,寫出了詩人的幻覺。這種手法,前人也曾使用過,如唐人釋無可 《秋寄從兄島》雲: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但蘇軾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為成功。

自“舟人水鳥”至“落月掛柳”六句,詩人描繪了舟中夜起後所觀賞到的美麗畫圖,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懷。此六句可分三層,兩句一折, 寫出了 “靜”、“獨”、“冷”三種心境。

“舟人水鳥”兩句,詩人以動靜相襯的手法,着重描繪夜境之靜:此時,舟人、水鳥都已進入了夢境, 只有大魚驚竄激起的水波聲。這魚聲在靜夜裏格外響亮, 以致使詩人誤以為是一隻狐狸在草叢中驚竄而去。將 “大魚”誤作為“奔狐”,其中暗伏着將滿是月華的湖面誤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這是自“開門看雨月滿湖”之後的又一次幻覺, 它是暗伏着的, 不易為人查覺。這境界,如夢如幻、極遠極近、極奇極美, “靜”字為其魂魄。詩人之所以如此喜愛這萬籟俱寂的夜境,這需要多少了解一點兒蘇軾當時的心情。蘇軾早年曾“奮厲有當世志”,但二十餘年仕宦生涯的體驗,使他對之產生了厭惡情緒,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與詩人“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的天性格格不入,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與詩人自身的“野性”始終處於尖鋭的矛盾之中。詩人曾説自己是: “塵容已似服轅駒, 野性猶同縱壑魚”( 《遊廬山次韻章傳道》), 就正是這一矛盾的形象寫照。

蘇東坡既不能真正歸隱,丟棄自己 “致君堯舜”的本來志向, 又難以忍受污濁的官場生活,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得到慰藉。“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的深層藴涵也正在於此。白天,“舉手搖足,輒有法禁”,那是 “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現在,在這個靜靜的夜色裏, 只有自己面對滿湖的月光、驚竄的大魚, 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娛, 這是 “野性”的解脱,是駿馬的脱羈,詩人手舞足蹈, 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獨”字為眼,不僅寫出此時此際之獨,而且從潛意識上講,蘇軾一生獨立危行, “一肚皮不合時宜”,也正是一種人生的孤獨,是一種時代先覺者的孤獨。“獨”字承上, 深化了 “靜”界。

詩人由 “靜”至 “獨”,總體來説,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種愉悦的審美境界。然而,詩人是不能完全忘卻塵世的,對人生、社會問題的深深思索, 會突然閃過心頭。於是, 詩人的心境轉至 “冷”字, 詩人面前的絕妙夜景也變得冷氣襲人了: “暗潮生渚吊寒蚓, 落月掛柳看懸蛛”。來自洲渚邊的潮水在暗漲,其聲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動的聲音;掛在柳條之下的落月, 猶如懸在絲端的蜘蛛。詩人使用 “暗潮”、“寒蚓”、“落月”、“懸蛛”這些充滿暗色寒覺的意象,既進一步為這幅舟湖夜色圖添畫數筆, 又象徵和暗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 為下一段的議論作了渲染鋪墊。

最後一部分,詩人以議論抒情作結。詩人想到,良辰美景,轉瞬即逝,天明之後,又要開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聽: 在雞鳴聲和晨鐘聲的合奏裏,夜裏伴我度過了一個美好夜晚的百鳥都散去了,只有船頭的鼓音與之呼應。蘇軾此處用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中的 “猿鳴鐘動不知曙”句, 反其意, 寫自己對夜色清境的留戀, 暗示對白日 “忽忽憂患”生活的厭惡。

夜的詩原文賞析2

南流夜郎寄內

唐代李白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譯文

身在夜郎的我因離居而怨恨愁悶,明月樓中音信稀疏。

北飛的大雁就要歸盡了,仍然沒有收到你的書信。

註釋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寶元年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

創作背景

此詩為肅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給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李白一生很少顧家顧妻子的詩,而流放夜郎途中,卻寫出了滿懷深情的寄內詩。可見流放事件對李白內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

賞析

李白《南流夜郎寄內》詩道:“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這是李白在盼望安陸妻子許氏的來信。“離居”和盼“豫章書”,都足以説明李白已經不是在途中流走了,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地址了。這首詩的標題中的“南流夜郎”和詩句中的“夜郎天外”説明這個固定的地點,只能是夜郎。首句中的“怨”字,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悲憤不平。次句言自己身在天外,妻子音信杳疏。最後寫北飛的大雁都沒有了,仍沒有等到妻子的書信。

可知宗氏在白上流途後仍然留在江西,宗璟又何能不陪姊而隨李白?“南流”,更可知其不是溯江西去而是向南。時正是在乾元二年春天,按《大唐詔令集》卷八四《以春令減降囚徒制》:“其天下見禁囚徒死罪從流,流罪以下全免”之下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可知,李白正是依此詔免流,時正在洞庭舟中,還沒有得聞詔令。

夜的詩原文賞析3

夜渡江

唐代 姚崇

夜渚帶浮煙,蒼茫晦遠天。

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

聽笛遙尋岸,聞香暗識蓮。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懸。

譯文

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

船隻輕小人不覺其動,看到船邊纜繩被拉直才知道船伕正背纖而行。

聽見笛聲從對岸傳來知道離岸不遠了,又聞到荷花香味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

夜色雖然晦暗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

註釋

此詩一作姚崇詩。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晦:光線不明,昏暗。

恐:一作“似”。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夏夜渡江圖,藝術構思頗為獨特。詩先交待了畫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這裏由“浮煙”“蒼茫”“晦”等詞的.渲染,表現出江上夜色的獨特之處,視線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寫都是由這種獨特的情境所生髮。因為天色昏暗,遠處景物不辨,失去了參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覺其行,只是看見船邊纜繩被拉得筆直,才知道船伕正在背纖而行,可見江水其實甚為湍急。突然聽見悠揚的笛聲從對岸傳來,所以知道離岸不遠了,同時又嗅見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通過聽覺和嗅覺感受渡江的距離,實際上又暗含了牧童夜歸與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雖然晦暗,但江上由於水光映照,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而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點點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這樣一來,在洲渚浮煙、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點點、牧童夜歸、荷塘飄香的景色,又表達出夜間渡江的獨特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構思別緻。

夜的詩原文賞析4

金蕉葉·厭厭夜飲平陽第

宋代 柳永

厭厭夜飲平陽第。添銀燭、旋呼佳麗。巧笑難禁,豔歌無間聲相繼。準擬幕天席地。

金蕉葉泛金波齊,未更闌、已盡狂醉。就中有個風流,暗向燈光底,惱遍兩行珠翠。

譯文

安閒的在平陽府某權貴家裏夜飲,重新添了些蠟燭,接着又呼喚來年輕貌美的姑娘。姑娘們的笑容難以禁止。美豔的舞蹈和歌曲一首接一首,沒有間斷,保準打算把天當作房屋的蓋,把地當作牀。

酒杯中的酒都快要溢出來了,還沒有到夜深的時候,所有人就都喝得大醉,在參與酒宴的人當中有個風流的人,偷偷地到燈光照射不到的幽暗之處,將兩行姑娘撩撥一遍。

註釋

金蕉葉:詞牌名,此調始作於宋代柳永,見其《樂章集》。因詞中有:“金蕉葉泛金波齊”,故名。此詞有不同諸體,下列其一。分上下雙調。用仄聲韻。

厭厭夜飲:《詩經·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厭厭,安閒的樣子。

銀燭:舊題晉王嘉《拾遺記五前漢上》:“元封元年,浮忻國貢蘭金之泥,此金出湯泉。……百鑄,其色變白,有光如銀,即銀燭是也。”此藉以喻明亮之燈光。唐李白《十五夜別張五》:“聽歌舞銀燭,把酒輕羅霜。”

幕天席地:晉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巧笑:《詩經·衞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金蕉葉:酒器名。

更闌:更深夜盡。

珠翠:婦人飾物,此處指美人。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遊覽平陽府(現今之山西臨汾一帶)時所作。在平陽府詞人受到當地某權貴的接待,眾人醉後不免酒後失態,其中一人竟然借酒遍戲妓女,醜態百出。詞人對此並無批評責備之意,還作為風流韻事而傳播搏笑。但卻客觀反映了封建社會官場之腐敗,豪貴之人生活的奢侈和無恥。

賞析

宋詞之中所以會出現“淫詞”,原因即在於那種視女性為玩物的享樂意識在作祟。因此綜觀宋人所作的宴會詞,可謂最為典型和最為集中地反映了士大夫文人的享樂生活和享樂心理。

柳詞中不乏此類描繪,此詞寫男女雜處宴飲之樂,美酒、音樂、銀燭、佳麗,更有巧笑、豔歌,宋代秦樓楚館之繁華鬧熱,是一種形象的'文獻資料。自然,它是文學,因而具有某種感染力。就看那個風流之人,暗向燈光低迷處。頻頻賣弄她那萬種風情,惹得人意馬心猿。同時,她的行動也招來了同行們的忌妒與不滿。柳永往往如此,於鋪排敷陳之未了,抓住一個有意味的細節,使全詞皆活,給人留下一個極為深刻的印象。

夜的詩原文賞析5

夜箏

唐代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月夜撫琴,明月映照下紫色衣袖袖隨着手指在琴絃上拂動,得心應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產生無窮的想象。

如泣如訴的琴聲達到頂點時戛然而止,真是在這無聲之中藴含着綿綿的深情。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十分工整。“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絃”,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並不等於説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於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像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讀者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於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於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裏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現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讓讀者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澀弦疑絕,凌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

但值得讀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説:“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敍事時,絕句不可能像敍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裏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貌。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夜的詩原文賞析6

釣台/夜發嚴灘

宋代李清照

鉅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譯文

大船隻是因為謀利才去,小舟也是為了沽名而來。

先生的品德使往來的人慚愧,他們特地趁黑夜悄悄過釣台。

註釋

⑴釣台:相傳為漢代嚴子陵垂釣之地,在桐廬(今屬浙江)縣東南。西漢末年,嚴光(字子陵)與劉秀是朋友,劉秀稱帝(漢光武帝)後請嚴江做官,光拒絕,隱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釣之所後人為釣,亦名嚴灘。

⑵鉅艦:大船。

⑶扁舟:小船。

⑷先生德:先生,指嚴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廬時,於釣台建“嚴先生祠堂”,併為之作記,其中雲:“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⑸通宵過釣台:嚴光不為名利所動,隱居不出,後人每每自愧不如,故過釣台者,常於夜間往來。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趙基嚴台詩》記“漢嚴子陵釣台,在富春江之涯。有過台而詠者曰‘君為利名隱,我為利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台。”

鑑賞

此詩對漢隱士嚴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對為名韁利索所羈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畫。詩人承認自己掙脱不開名韁利索,同時也是不願為名韁利索所羈。

黃墨谷認為:不能忽視這首小詩,正如黃山谷論詩所説“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轍”。她只用28個字,卻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為無顏對嚴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過釣台”,既生動又深刻地表達愧怒之心。孔子云:“知恥近乎勇。”清照這種知恥之心,和當時那些出賣民族、出賣人民的無恥之徒相比,確是可敬得多了。(《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

前兩句“鉅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鉅艦”指得是嚮往財富極力去獲取財富的人。“扁舟”指通過結交認識權貴從而獲取名利的.人。這兩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無論是為利,或者是為名,皆是一些嚮往錢財和權力的唯利是圖的人,與隱者嚴子陵不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違背,從而表現出隱者嚴子陵不圖名利的高尚品格。

後兩句“往來有婉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先生德”指嚴子陵不圖名利,在釣台隱居的高尚品德。句中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嚴子陵過釣台的典故,從而突出嚴子陵的淡泊不仕的情操。

創作背景

此詩另題作“夜發嚴灘”。公元1134年(宋高宗紹興四年),李清照由臨安去金華避亂,途經嚴子陵釣台,作此詩。

熱門標籤